一代名將,本可以青史留名,無奈……

戰國時期與殺神白起在長平交鋒的戰國大將趙括,英勇無畏,為國捐軀。本可以青史留名,無奈成王敗寇,被汙衊為"紙上談兵"。

一代名將,本可以青史留名,無奈……


紙的發明是漢朝的時候,戰國時期哪裡會有有紙。

長平之戰,秦趙對決,趙軍主動進攻,帶領45萬大軍,採用“中心開花”戰術,40多天了後,趙國糧草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軍中已出現吃死屍,但趙軍士氣依然高漲,不斷衝鋒,大量殺傷秦軍。趙括身先士卒,衝殺在前線,不幸中箭身亡。

一代名將,本可以青史留名,無奈……


主帥殉國,趙軍士氣全無,後期集體投降。由此可見,趙括作為主心骨的作用,凝聚力非凡。

長平之戰之前,趙國上將廉頗正帶著45萬將士和秦國對峙,每日所費糧草巨大,而且這種對峙已經持續了三年之久,導致趙國國內空虛,已經支持不下去了,求和又不成,換將是必然選擇,目的是改變對峙局面,力求突破。

趙國主將換成趙括,不是因為秦國的反間計,而是由於戰國四公子的平原君趙勝大力推薦?趙括成為長平之戰的主將,皆因趙括英勇多謀。

一代名將,本可以青史留名,無奈……


趙括指揮45萬大軍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和60萬的秦軍死磕,這樣的人,不愧一代猛將?

戰後,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長平一戰秦國死傷過半,國內空,也就是說秦國死傷在30萬以上。

司馬遷寫史記是在公元前98年後的事情,那是長平之戰162年後的事了,就像我們現在談鴉片戰爭差不多,所以司馬遷的觀點有失公平。

一代名將,本可以青史留名,無奈……


司馬遷的史記有不真實的地方。白起坑殺的趙軍絕對沒有45萬,現代學者考證認為:最多不超過15萬,而且不全是活著坑殺的,至少幾萬人是戰死之後埋入坑中。

趙括還留了30萬老兵在外圍,撤退計劃周全,戰後基本得以保存。

一年後的邯鄲保衛戰,趙國憑什麼能堅持下來?司馬遷也說:邯鄲保衛戰守城的主力,正是長平之戰的老兵。

一代名將,本可以青史留名,無奈……


商殃變法之後,趙國的綜合國力遠遠不如秦國,只能奮勇一搏,耗不起,這些不是趙括的責任。

況且,趙括已戰死沙場,這還有什麼可指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