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勒爷是否必须是爱新觉罗氏?为何?

草原上空的祥云


“贝勒爷”是否必须是爱新觉罗氏?这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不是!清朝的贝勒不都姓爱新觉罗,姓爱新觉罗也不一定能够成为贝勒。

何谓贝勒

贝勒最初只是女真人对各部首领的一种称呼,并不是专属爱新觉罗氏家族。换言之,清太祖努尔哈赤兄弟可以称贝勒,其他人也可以。最著名的莫过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娘舅、康熙年间权臣纳兰明珠的亲祖父“叶赫贝勒”金台吉了,他不姓爱新觉罗,但同样是贝勒!

随着建州女真的崛起和后金政权的建立,贝勒也逐渐被固化,成了爱新觉罗氏家族子弟的专属。到这个时候,其他人就不可以随便称贝勒了。天聪十年,清太宗皇太极去汗号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清王朝。之后,贝勒被进一步固化,成为了一级爵位,次于郡王、高于贝子。

贝勒必须姓爱新觉罗吗

贝勒必须姓爱新觉罗吗?只能这么说,清王朝宗室爵位系统中的贝勒爵位只授予宗室“黄带子”,即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既然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这些人自然是姓爱新觉罗的。其他人无权染指,即便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远支——觉罗“红带子”也无权染指!何谓觉罗“红带子”?即清景祖兄弟六人(即所谓“六祖”)除了清显祖塔克世一脉之外的后裔。这些人虽然姓爱新觉罗,却不属于宗室、也不能获得宗室爵位,自然是不会成为贝勒的。至于所谓“六祖”后裔之外的更远支同宗,清王朝根本不认可他们的皇族身份,就更加无权染指宗室爵位了!

但是,宗室“黄带子”同样不是谁都有资格成为贝勒。贝勒在清王朝的宗室爵位系统中是属于较高的级别、仅次于王爵,即便是皇子也不一定可以获得贝勒爵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庶出的儿子、曾经因党附鳌拜伏诛的班布尔善他爹塔拜,死后也仅仅被侄儿清世祖福临追封了一个辅国公爵位而已,离贝勒还差着好大一截儿呢……

那么,清王朝的贝勒必须姓爱新觉罗吗?不是!除了宗室爵位系统中有贝勒这一级爵位之外,在清王朝的外藩爵位系统中同样有贝勒这一爵位。所谓外藩爵位,说白了就是“统战”需要,这类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和西藏、回部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其中最多的就是外藩蒙古。外藩蒙古不仅有贝勒,而且还有亲王、郡王。如电视剧《大宅门》里的那位“詹王爷”,他虽然也是王爵,却不姓爱新觉罗!因为他是外藩爵位系统中的王爵,不属于宗室爵位系统,外藩爵位系统中的贝勒亦然。换言之,贝勒不一定姓爱新觉罗,姓爱新觉罗也不一定能够成为贝勒!

综上所述,贝勒最初只是女真各部首领的称号,并不是爱新觉罗氏家族专属。后来虽然固化成了一级爵位,却分属两个不同的爵位系统。宗室爵位系统中的贝勒必须姓爱新觉罗,但外藩爵位系统中的贝勒却不姓爱新觉罗!再者,因为宗室爵位的分级和宗室、觉罗的人为区分,也不是所有姓爱新觉罗之人都能成为贝勒。觉罗“红带子”和一些更远支的爱新觉罗氏家族家族成员,甚至连宗室爵位都无权染指,就更别说是什么贝勒爵位了。

最后顺带说一句,所谓姓爱新觉罗这一说法本身也并不准确。满洲人根本没有姓,所谓某某氏,更多地还是以地域命名的“族号”,大概其有些类似于商周时期的“以封地为氏”。如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说白了就是原先的女真叶赫部、乌拉部等等。当然,满洲人的氏也不完全是地名,如皇家的爱新觉罗氏,据末代皇弟溥傑先生回忆,所谓“爱新”其实就是满语“金”的意思,爱新觉罗氏更多地是为了彰显其尊贵而非地名。民国时期,满清皇族不少人改姓金,实际上就是源自于此,如另一位末代皇弟溥任先生,又名金友之,他的儿子也全部跟着改姓了“金”,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农民工歪说历史


贝勒,全称是多罗贝勒,俗称贝勒爷,是清朝爵位之一,地位低于多罗郡王,高于固山贝子。

贝勒不是清朝独有,早在宋金时期就有贝勒这个称呼,像我们熟悉的金兀术(完颜宗弼)就被宋人称为金国贝勒。


《靖康稗史》(宋人确庵、耐庵编纂,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北宋都城陷落始末及宋宫室宗族北迁和北迁后的情况)中记载:“当时吴乞买(金太宗完颜晟)以贝勒使宋,宋人遂以贝勒名之耳”。

贝勒是女真语勃极烈的意译,勃极烈是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后为适应奴隶制国家的需要,将各女真部落大军事联盟下的都孛堇、国相、孛堇议事会改组为由皇帝和少数核心人物参主朝政、共议国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勃极烈制度。勃极烈制度保有古老联盟议事会制度的痕迹,以合议制形式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个制度是不是很熟悉?这和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八王议政制度是不是很像?


对于加入勃极烈的人员,我们就可以称其为“贝勒”。后来金国和蒙古和解后,也曾授予蒙古首领贝勒称号,例如蒙古首领鄂罗贝勒。

勃极烈制度限制了皇帝的权力,只是女真从部落联盟转变到国家的过程中的一种权宜之计,在也属于勃极烈成员金熙宗完颜亶时被彻底废除,施行时间只有20年。

又过了几百年,女真再次崛起于白山黑水,贝勒制度再次回归。

上面说了,贝勒低于郡王,高于贝子,这是皇太极称帝之后的时期。开始时,女真是没有王爵的,大汗以下就是贝勒,而贝子也不是单独的爵位,而是贝勒的复数,也就是说一个贝勒叫贝勒,一群贝勒就叫贝子。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今天抚顺市新宾县)登基为汗时,仿照金国勃极烈制度下设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后金一切军国大事,都由诸贝勒等人共议裁决。四大贝勒议政后来就发展成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八王议政制度。


当然了,不管是金国的勃极烈,还是后金的贝勒议政,成员肯定是皇帝(或者大汗)最亲近的人,像努尔哈赤手下四大贝勒,除了二贝勒阿敏是他侄子之外,其余三人都是亲儿子。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建国称帝,仿照汉制,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后来发展成十二等级),贝勒为三等爵,贝勒复数贝子也成为了爵位,位于贝勒之下。顺治六年(1649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

开始只是,多罗贝勒确实只是册封满清宗室,但随着蒙古族和满族不断联盟,满族的爵位也像金国一样逐渐加封给蒙古族。在整个满清一朝,宗室爵位有三分之二是满族,另外三分之一属于蒙古族。

比较著名的蒙古族贝勒有清初的色棱。

色棱,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七世孙。依附后金后,跟随清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顺治三年(1646),色棱受封札萨克(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是一种清朝主要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多罗贝勒,世袭罔替。

因为有世袭罔替的待遇,色棱贝勒这一系一直延续到清末,今天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就曾经是色棱这一系的贝勒府。

色棱这一系的最后一任多罗贝勒是熙凌阿。辛亥革命时期,熙凌阿拥护五族共和,清朝灭亡后晋升为多罗郡王,1913年加亲王衔,几百年的贝勒终于升到了最高的亲王爵位。


别酒流年


贝勒爷并不是必须是爱新觉罗氏,一是蒙古也有贝勒,二是福康安的儿子是贝勒,但是却是富察氏。


清朝爵位分为三种,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其中宗室爵位主要是对爱新觉罗族人,分为十二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异性功臣爵位是效仿汉族王朝,主要分封异性功臣,共分为九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每一级爵位又分为一、二、三等,共27个级别。


蒙古爵位是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的,共分为17个级别,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等台吉、二等台吉、三等台吉、四等台吉、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

所以,贝勒除了出自满清宗室,也就是爱新觉罗氏之外,也有可能是出自蒙古王公。


而且,清朝的宗室爵位也是有例外情况,如乾隆时期的福康安,虽然出自富察氏,但因为屡立战功,深得乾隆恩宠,而被破格封为贝子,死后又被追封郡王。他的儿子德麟降等袭爵为贝勒,成为不是出自爱新觉罗氏的例外。


小熊猫看历史


贝勒,是满语beile的汉语音译,女真语也记作“勃堇”或“勃极烈”,最初相当于部落长、酋长,地位比汗低。

满族早期没有亲王、郡王之说,直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才有贝勒的封爵制。最初只有贝勒封号,必须是满清王室,也就是都姓爱新觉罗。如努尔哈赤的十四个儿子,分别封为四大贝勒,如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四大贝勒皇太极,另外像硕贝勒多尔衮、和硕贝勒豪格...

等到皇太极就位,即1636年开始,皇太极完善爵位,将原来的贝勒爵位,完善扩大化。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规定亲王一子袭封,其余诸子授为贝勒;郡王-子袭封,其余诸子授为贝子;贝勒,贝子子孙,降封至辅国公。

既然作为一个爵位,就有相对应的府邸,按《清会典》的规定:

贝勒府制,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筒瓦、压脊,门柱红青油漆,梁栋贴金,彩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

清王朝的高明之处在于:虽诸子享有封号,但没有郡国,只能在皇帝眼皮底下过日子,因而没了裂土分权的麻烦。

以上是满清八旗的分封制,在1644年,清人入关,顺治对蒙八旗,汉八旗同样进行奖赏分封。也就是说:顺治以前,贝勒都姓爱新觉罗。顺治后,贝勒未必姓爱新觉罗!


本草百晓生


真正的贝勒是宗爵(康熙朝开始明确)。蒙古贵族的贝勒其实不是真正的大清爵位,而是大清的蒙古外藩贵族爵号。这区别,比罗马元老院元老和罗马的拉丁同盟元老院元老还要大。

那么,宗爵是不是就是只能授给爱新觉罗氏呐?不是的。就像军功到了可以有抬旗一样,满清社会里的一切身份地位都可以用军功拿到。从包衣到贝勒,二十四个前程的军功就能趟平。福康安起步就挺高(袭云骑尉,13岁就授三等虾,三年后16岁就晋一等虾,然后就开始领军),然后十二个军功,积功无可嘉,生封贝子死赠郡王,其子就得以袭贝勒。福康安是外戚,富察氏,他和他儿子就不姓爱新觉罗。


芋头170900173


不是必须。蒙古贵族也可以。

贝勒爷是清朝爵位贝勒的俗语话。

贝勒这个爵位在清朝除授予爱新觉罗宗室外还会授予蒙古贵族。

原因在于清朝的爵位分为宗室爵、功臣爵和蒙古贵族爵三个系统。

功臣爵采用的中原五等爵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贝勒爷不可能授予除蒙古族外的异性功臣。

而清朝为笼络蒙古贵族,对他们的封爵参照了宗室爵位进行设置。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贝勒这一爵位很多蒙古贵族都获得过。

蒙古爵位共分为十八级,而贝勒排在第三。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等台吉(塔布囊)、二等台吉(塔布囊)、三等台吉(塔布囊)、四等台吉(塔布囊)、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


历史小知


首先在清朝贝勒爷是皇室爵位之一,一般为世袭;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爷为第三个等级。

然后就是什么样的人能封为贝勒爷。第一个就是直接被受封,贝勒爷作为一种皇家血统证明的称号,自然是不可能被受封给那些对国家做出贡献但是并非是皇家人的功臣。而是那些过了十五岁的生日,无所谓职位,也无所谓功绩的皇子们。这些皇子到了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名单被上报给皇帝,由皇帝亲自来决定要给这些皇子们什么样的封号。除此之外,就是上面讲到的,如果父亲已是郡王,自己又是嫡长子,那么自然就世袭继承了郡王的爵位,其他则成为了贝勒爷。

第二就是有些皇子早夭,没有到十五岁便离世了,这种时候作为父亲的皇帝就会根据情况给离世的皇子加一个谥号,让他们以贝勒的规格下葬。以上都是皇室宗亲,根红苗正的正统贝勒。

等三就是自清朝建国起,满清以史为鉴,大喊满蒙一家口号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代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封建主原来地位的高低和对其效忠的程度、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种爵位。所以贝勒不全都是姓爱新觉罗。


秋露凋荷塘


导语:“贝勒”这个称号属于清朝的爵位,而贝勒爷是否必须是爱新觉罗氏,那就要来看一下清朝爵位是如何分封的。

在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即确立了所谓的分封制,国家建国,将诸皇子分封诸王,并外派到各地。

一反面以诸王镇守各地,维护全国稳定,另一方面,将诸王分封到各地,可以大大减少皇室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纵观古代个朝代,除了国家分裂无法进行分封,在统一形式下真正进行分封的也不多。仅有周朝、汉朝、晋朝、明朝,而这些实行诸王分封的朝代,都留下了外封藩王导致国家动乱的教训。

而清朝作为中央集权最成功的朝代,肯定不会再对诸王进行分封,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清朝对诸王也进行了爵位的分封,但并不分封土地,实行“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实行内封制。

清朝在入关前及入关后,都有大规模的封王之举,但从未实行外封制度,而是牢牢地将诸王贝勒固定于京城中。

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

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爵位可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而异姓功臣爵位,主要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没有贝勒这个爵位,在此不谈。

蒙古爵位

称为外藩蒙古世爵,掌于理藩院。

也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

综上,“贝勒”这个爵位,不只是只有爱新觉罗氏,一些蒙古贵族也会被封为贝勒。


遨游者


不是。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人,清朝中叶名臣、外戚、雄。大学士第三子,之侄。[1][2]

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官至兼。福康安早年参加第二次金川之战。他先后率军平定甘肃回民起事、台湾、保卫西藏的、苗疆起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统一和完整,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此外,他参加制定的《》和制度,对于巩固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3][4]

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赐福康安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入祀与。


三农大健康


贝勒是满语“天生贵族”的音译。在清朝,贝勒是仅次于王(亲王和郡王)的爵位。清朝一般只有爱新觉罗氏才能封王。王爷则有亲王和郡王之分。清朝的爵位是这样的:亲王 — 郡王 — 贝勒 — 贝子一 辅国公一 辅国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