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人到底是谁?

诗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文翻译如下: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人到底是谁?

如果不考虑历史背景,紧紧以词带入,初看之下,确实是一首描绘元宵佳节的爱情诗词。就如同初识此词的我,也是深深的被那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吸引。这是多么美好的一首爱情诗词“千万人中,寻找心中的那份爱,而那份爱却一直在身边,而我却没有发现。”而对于这首词,我相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在每个人的心中亦不一样。

你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环境,这首词却深深的透露出激情、无奈、悲哀、怨恨,让人无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我想就不用多介绍了吧,著名爱国主义词人。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怨恨、悲凉、无奈当中度过的。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人到底是谁?

在他眼底的宋朝是富裕,繁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可就是这样一个富裕的王朝,却毫无骨气可言!

虽有满腔热血,却请缨无路!他一生中紧存的一丝激情热血,也在官场沉浮中消亡殆尽。转而代之的确是深深的伤痛以及无奈。

“壮志未酬身先死”可以说是对辛弃疾最好的写照吧。

有点扯多了,在啰嗦下去,这篇文章就写成辛弃疾传了....言归正传吧。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1161年参加起义军,反抗金朝,1162年,为起义军首领报仇,独率五十多人追击数万敌军,生擒叛徒张国安,交给南宋进行处置,从此便归附于宋朝。但辛弃疾却不知,这次归附却是他与沙场的永别。

辛弃疾回归之初,宋孝宗正在谋划北伐,收复失地。这对于辛弃疾来说无疑是一剂兴奋剂,可终因其是“归正之人”而不受朝廷重用。1163年宋朝北伐失败,与金朝在隆兴议和。从此不再向金朝称臣,而是称侄。结叔侄之好,从此便无君臣,只有叔侄!以至于每次金使南来,宋孝宗都必须下榻起立接受国书。

此时的辛弃疾,虽在宋为官,为宋朝的百姓服务,但这却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

1170年,宋孝宗依然有北伐打算,但终因朝廷的主和派而最终放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人到底是谁?

只可惜辛弃疾,一颗满腔热血的北伐之心,深深的被这千山万水所阻隔。

借喻之法,抨击当下,造就千古名句

当我再次读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的时候,不禁让我想到了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我眼里,此时的《青玉案-元夕》词与杜牧的《泊秦淮》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同样是描写繁华的盛景,来衬托出当下民众那颗已经麻木的心,同样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却无能为力。

就如同澳洲正在燃烧的大火一般,一边山火袭国,一边烟花绚丽,举国庆新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人到底是谁?

此时的澳洲与当时的宋朝何其的相似,金兵压境,山火袭国。似乎一切的战争和灾难,都影响不了已经麻木腐朽的王朝。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眼中那个与当下景色都显得格格不入的人是谁呢?满朝文武也许正如同街道上正在欢庆佳节的人们,都沉寂在自己的美梦之中不肯自拔吧。回头望去,自己来时山河。万千人之中,也许只有自己与当下景色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