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找的“那人”是谁?

青玉案 · 元夕(辛弃疾)

(上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找的“那人”是谁?

首先这是一首抒怀之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众多写元宵节的作品中的一流之作。上阕着重写元宵灯会上的热闹场景。万千的灯火像被春风吹开的千树花,灯火灿烂美丽无比。下面的“星”指的也是灯火,“如雨”也是说数量之多。“宝马雕车”指的是有钱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凤萧”指的是乐妓们使用的乐器。“玉壶”指月亮,“光转”指时间之长,跟下面的“一夜”照应。

重点是下阕。前两句承接上阕继续写灯会上的热闹,表现重点是贵族大户家的妇女小姐。后面的三句是本词的中心,也是历来为人们所传颂的名句。

有人说这是一首写情事的词,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这首词看似写情事,实质上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找的“那人”是谁?

最后三句写的是一个作者在人群中寻了“千百”遍而不可得的红尘女子。最后却在一个不经意的后头处发现了那个在“灯火阑珊处”的她。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傲世独立的女子。作者为什么要寻找这样一个女子呢?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共同的人格志向是他们惺惺相惜的原因。其实这个女子到底是否真实的存在,我们无从考证。或许作者所写的这个“孤独寂寞”“傲世独立”女子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一生坎坷不平,仕途宦场多受排挤,知音是很少的,这也许正是作者之所以“千百”遍的寻找知音的原因吧!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找的“那人”是谁?

作者缺少志同道合的同路人,但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傲然独立于世人之外,但他又渴望去人群中去寻找知己,“心理趋向”和“行为趋向”上的巨大差异正是作者矛盾心理表现。

“灯火阑珊处”的她渴望到人群中去,她之所以不去,是因为没有志同道合者,这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