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外形结构重要还是气韵重要呢?(如人外貌身材和内在气质)?

刘智华


其实这两个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笔法,笔法对于书法是根本所在。

既然提到外型结构与气韵的重要,也不防讨论讨论。这个其实在对书法理解力不同的人眼里结论是不一样的。

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刚接触书法,也就是未入门的人看见的是外形结构,因为这个外在美容易给人视觉冲击,第一眼印象特别好,自然会绝对这是个好书法。就如同见到美女一样开心。

但是随着不断对书法的学习和理解,尤其笔法的升入了解,看多了后发现不对劲,很多外形结构设计很漂亮的字没内涵啊,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字怎么写出来的。书法入门后会自然过渡到对书法整体内涵的探索,气韵就是里面的一种,他需要对字法和笔法的理解才能写出有韵味的字来,这些字从外形来说不一定很漂亮,但是得结合笔法和墨法,甚至是不同材质的纸去讨论,结合的好的字才有气韵。不是简简单单的外形结构能比的。就如同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必然会有成就。





扬州八怪爷


学习书法,首先把形写准确重要,然后以形写神,只有先有形才能后有神。这里所说的神就是提问者所说的气韵。

准确无误的把形写准确,才能完全学到范本精华,如果学习中一味追求所谓的气韵,而忽略了形的准确性,那么这种字就是我们所说的江湖体无疑了。

因此书法的外形很重要,它来源于反复的临帖。而临帖不仅要精临,还要时时复习,以达到强化记忆和温故知新的目的。临帖不深,对帖的深意了解不透。只是浮光掠影。多次反复的临帖,就会逐渐领悟其中的精华。比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临《张迁碑》达到几百遍,就是这个道理。

王澍《论书剩语》中说:"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意思就是临帖需要先把自己的思想归零,一旦老想加入自己的个性,即提问者所说的气韵,那么就会与古人的书法越来越远。

因此书法首先必须讲外形结构美,只有外形结构精准了,气韵自然就会出现,正所谓笔到意到。






校傲临风(书画)


形态结构是书法的骨架及外表,气韵是书法的灵魂及内心,无形则不成字,无韵则无魂(意)

我感觉两者相辅相成,就像人的外表再美,心灵不美也不叫完美,但但说人要心灵美长的其貌不扬,也不会给人一美的感受(虽然说心美人就美,但我们内心还是偏向心美人也美的人,只不过我们会夸大心美的程度。)

书法讲究形、意并进,有的字看上去很规则很整洁但就是感觉它是字,没有意在内空洞无趣,有的字虽看着潦草却有无穷的劲在里面,举个例子:明朝成华年间皇帝召集天下贤才想给山海关的箭楼上写个横匾“天下第一关”可是写这几个字的时候,“天”“下”“第” “关”四个字都写好了,唯独这个“一”字写的不是长就是短,不是宽就是扁怎么也写不好。后来有人推荐山海关才子萧显,萧显只用自己的头发做成的笔把“一”字写的出神入化。得到了皇帝的封赐。

所以很很大程度上字不光要有形,韵和意一定要附在其中。人不光要外在美,心灵也一定要美。




恒景雕塑


有人问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为什么不同的人评价不一样?是的,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评价,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审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来自于日常的经验,看的某一类作品多了,自然就会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这个就像我们味蕾,它是有记忆的,我们小时候一直吃某一样食物,味蕾就会产生记忆,长大了就会觉得这样的饭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妈妈做的饭是最好吃的说法。

所谓的众口难调也是这个意思,每一个的口味都不一样,一顿饭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书法作品不一样,对于书法的认识也不同。我高中刚学习书法的时候,把写的字拿回宿舍给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顿,他认为我写的太细了,根本不叫书法,他经常跑去老年大学书法班玩,见到的都是那些大爷写的粗重的颜体,他就认为那样的才是好的,楷书就要写粗一点,写胖一点。

但是,由于他接触的书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不知道其实不管是粗还是细,并不是评价书法的标准,无论粗还是细,都有好的书法作品,颜体可以厚重,瘦金体可以瘦硬。从这个也可以知道,个人的经验未必是对的,这决定于你看到的作品的质量的好坏和数量。

不管我们每一个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书法总是有标准的,只有符合这个标准的审美才是好的,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标准。

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呢?书法的标准就是古代留下进来的经典的书法碑帖,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些,仅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现代人的书法作品,那么你的审美的经验就未必是对的,做出来的好坏的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真正要懂得书法,懂得书法的欣赏,还是要去临帖,去练习,去看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


渺渺无蒍


古人说大自然的山水有气韵,有天地灵气。树木有气韵,有山林之气。那么什么是书法的气韵?如果把书法线条比作古琴的弦,那么气韵就是余音绕梁弦外之音。

气韵可以说是书法作品的书外之情感,书外之意蕴,书外之韵味。含义深刻,回味无穷。

宋朝人严羽说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虽是说的诗词气韵,也可形容书法的气韵。如赵孟頫书法有清新的气韵,苏东坡草书有豪壮气韵,启功书法有清刚气韵,弘一法师书法有静谧气韵。

书法的气韵从何而来?

一,墨色的枯湿浓淡变化,给人满纸云烟之感。

二,线条的书写快慢疾徐节奏。

三,线条、块面形成的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的视觉感受。

四,变化多端的结构。

五,不同气势,不同形式,行气贯通的章法。

六,书者学养对书法作品的渗透。

内在气韵是依附外在形而生,结构是形成和表达气韵的重要因素。都重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行书千字文》。(局部)。为赵孟頫所书。)


神韵轩书法


不同的阶段在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对于学书的人来说,刚开始注重的当然是外型形,没有练到一定程度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气韵,也就谈不上重不重要了。

对于看客来说,不懂的人只是看好不好看,字形结构就是他们所关注的。懂的人看的是章法,气韵,个别字的变形可能是为了整体效果的统一。

所以外形结构和气韵同样重要性,不同的阶段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到了一定境界,你在乎的就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耐不耐看了。就好比刚刚认识一拨同事,开始会对外貌身材好的有好感,时间久了看的还是内在的涵养。



瀚墨堂墨升


其实两者没有冲突,甚至有因果关系。

好的外形结构,加上好的笔画,让人仔细品味,才会感受到其中所谓的韵味、气质。




爱写字的猿哥


我觉得同为重要。

书法外形结构,是书法的外在面貌。这有两个表现:一是,从字的单体表现来看,是它的笔画结体构成;二是,从整幅作品面貌来看,是它的章法布局。我们说,字美不美,重在结体的表现上;整幅作品的效果怎样,重在谋篇布局上。总之,无论单字还是整体,一定要首先在这两个方面出彩,否则,作品不会引人入胜!

书法的气韵,是指它的气质和韵味。气质,是它的表现力度,也可说是线条的质量;韵味,则为它的观赏度或为“看点”。如果一幅书法作品不具备它应有的气韵,那就失去了它很重要的价值和只能称为是平庸之作、不成功之作!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同人的外貌和内在气质一样。说得辩证一点,外貌要为气质服务;气质更要衬托出外貌体征的突出表现!我说得对吗?



建飞图文


书法的外形结构与内在气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犹如一个人的风采,是藏于书法艺术形式中的内涵,也就是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笔画结构、墨色浓淡所表现出节奏韵味和作品的气味风度。气韵生动,姿态万千,章法参差错落,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神彩飞扬的艺术美的境界。

书法的外形属于结构范畴。历来书家都讲究形体美,形体或长或方,或园或扁,或肥或瘦,千姿百态。如颜书字形较肥大,欧书形体较瘦劲,柳书形体挺拔清劲。看一幅书法作品的形体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统一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画不雷同,肥瘦适当,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彩飞扬。

故外形美而气韵生,二者兼融才是最美的。




手机用户墨海听涛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在书法艺术中,外形结构很重要,神采气韵更重要!

这一点古人早有定论,王羲之的四世从孙,南朝齐代时期的书法家王憎虔在他《笔意赞》的序文说: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唐太宗李世民在《笔法决》中对结构与神采的关系也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王憎虔与李世民都认为在书法中,神采气韵是最重要的,认为若神采不足,则字的气韵难以显现。但他们同时也强调了文字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神形兼备,才是好书法。

为了更好地将这个问题讲清楚,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书法的艺术之美,是通过哪几个方面展现给欣赏者的。

我以为,书法艺术之美是由结构之美、线条之美、章法之美、意境之美、风格之美五个方面构成的。这五个方面最终构成了书法作品个性化的神采气质。书法家通过将这五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合,才最终将书法艺术之美呈现给欣赏者。下面我们就逐一疏理分析。

1、结构之美,书法艺术之美是以汉字为载体来表现的,书法结构美是建立在汉字的结构造型上来完成的。从汉字的起源到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文字的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在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和大篆,小篆书体时期,文字的造型之美主要是以象形为形式表现的。我们看到那时的文字虽古老原始,但其仍具有造型之美,如下图:

这些象形文字形态各异,造型多姿,很好地将古文字的结构之美表现了出来。

后来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产生了隶书、楷书等书体,汉字的造型不断地向抽象化演变发展,这种转变是为了让汉字的书写更精简,更有利于实用化和规范化。

从象形结构向抽象化结构的这种转变,直接导致了汉字结构之美表现手段上的转变和发展。在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各种书体中。象形之美越来越少,代之的是通过对字的点画的组合搭配,偏傍部首的位置安排,调整字势的走向和姿态等方法和手段来表现抽象文字的结构之美。

这种结构之美或以平正典雅之势,或以险峻挺拔之势、或以俯仰顾盼,奇趣多姿之势,或以自然天成,不饰雕琢之势来表现。

这些结构之美的表现形式所要追求的东西,说到底用一个词就能概恬,这就是“气质”。

这种对个性化气质的自觉追求,是书法艺术向更高级发展的一种表现。书者是否具有个性化的神采气质,在书法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衡量书者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书法艺术中个性化的神采风韵,仅通过文字的结构还不足以完全展现,还需与另几种手段相配合才行。

2、线条之美,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种说法虽不全面,但确有其道理。同样写几个字,没练过书法的人写出来,和有着深厚功力的书法家写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线条质量上有很大的差别。下过苦功的书法家其深厚的功力在笔下能很好的显现出来:他的线条富有质感,笔下或刚劲有力、或秀美舒缓、或灵动飘逸、或筋骨劲健。这些书法线条之美在书法家书写节奏的变化之中,呈现出和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形式相似的艺术魅力。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在其笔下通过线条之美,能很好的得到展现。

书法艺术中的神采气质很大一部分要靠线条之美来呈现。气质或典雅,或豪放,或挺拔、或灵秀都可以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枯润、舒缓、刚劲等变化表现出来。书法线条变化无穷的特点决定了它极富艺术张力,在艺术的气质表达上也极富表现力

3、章法之美,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之间,行之行之间安排处理方法。书法的章法之美体现在作品的幅式应用上、体现在字势之间的联系呼应上、体现在“计白当黑”的墨色处理上。书法的章法之美,是作品整体安排上表现出的协调之美。

4、意境之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通过文字书写的内容,文字节写节奏的变化,通过文字的线条和结构,乃至章法的变化安排,通过墨色的变化来构建作品的意境。

书法的意境之美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唤发欣赏者想象的特点,使欣赏者在字里行间里能感受到书者的情感思绪,得到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比如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就会联想到文人雅士兰亭相聚时,小桥流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场景。

意境是只可意绘,不可言传的艺术体验,这种体验需要欣赏者用心去感受。并与欣赏者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密切相关。

5、风格之美,风格在人身上是指不同于其他人的表现。或在穿着打扮上,或在行事作派等行为和观念上,都有独特于其他人的特点。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风格是指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独特性的总体特点。

叔本华说:“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风格的含义,在书法艺术中,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是由书法家的文化素质、个人性格和艺术品味所决定的,是书者心性的体现。王羲之的典雅、苏东坡的率真,米芾的豪放都是心性使然。也正是因为艺术具有这些个性化的特点,有不同的风格呈现,也才使艺术具有了感染力和生命力。

书法的神采气质与风格是紧密关联的,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就有什么样的气质风韵,作品风格决定作品的气质神采。

我们了解了书法的艺术之美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后,就可以对外形与神采气质的关系加以分析总结:

如果说,一个人的体形修长,身材高挑匀称,外貌端正大方,这毫无疑问可以让人在第一印象中,对其产生好感。但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他是否具有内涵,是否有可以让人对其产生持续好感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是他的气质。如果一个人内心空虚,精神世界贫乏,言语头脑皆空洞无物,仅靠帅气的外形引来的好感也仅是一瞬间。

所以我说:欣赏一个人,始于外貌气质,敬于才华神采,合于性格温婉,久于修养内涵。

艺术也是如此,仅有漂亮的结构外形是无法产生持久的艺术吸引力的。一幅作品如果能做到让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能被称作经典,必须得具有强大的内在吸引力,具有独特的神采气质。就像蒙娜•丽莎的画像所表现的,蒙娜丽莎的目光是那么的深邃,神态气质是那么的善良,总能让观赏者激发起了解其背后故事的欲望。

艺术的神采气质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艺术家的内涵和心灵。

作家金马说:

风度的自然神韵,是灵肉一致的全息摄影。它鲜明,丰满,辐射着温热,发散着柔情。

书法作为艺术形式其中的一种,它也具有艺术的这种特点属性,衡量一幅书法作品成功与否,其结构外形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仅有漂亮的外形是远远不够的。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

祝允明所说的“功”指的是书者在书法学习上,下的功夫有多深,“性”则指的是作者的性情,指书法的精神与气质。

祝允明说的意思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光有书法传统功力,光靠技法手段来表现,就不会有神采与气质。而如果只注重展现书者的真性情,却没有坚实的书法功力,没有熟练的技法作支撑,也只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所以说,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形神兼备,以形取神,以笔墨传神。要有丰富的内涵底蕴, 要有内在的气质神采,要有艺术感染力,要赋予作品艺术灵魂。

书法的神采与气质来自哪里?

书法的神采与气质同样来自于书者的内心与内涵。书者的文化素养、艺术情操、灵魂深处的思绪渴望通过笔墨、点画、结构、章法、风格等表达出来,在字里行间的纵横中表达出书者的诗书情趣,“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将书法功力与率真性情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挥洒出富有神采气质的艺术佳作。

这些远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的学习,全面的进步提高后,才能达到此种境界。

所以说:在书法艺术中,外形结构很重要,神采风韵更重要!

回答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