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輿情公開課|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傳播:結構、動力、素養

當今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依賴於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但到底什麼是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的傳播特點有哪些?想要自己的品牌有良好的傳播效果,有關部門和企業就必須將這些內容瞭解透徹。

2018年3月29日,新浪微輿情首期大數據公開課在上海交大順利舉辦。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大數據與傳播創新實驗室主任禹衛華以“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傳播:結構、動力、素養”為主題展開了精彩的演講,同與會嘉賓分享了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傳播之道。

微輿情公開課|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傳播:結構、動力、素養

知識點一:社交網絡傳播有哪些特點?

在公開課現場,禹衛華首先通過分析社交網絡傳播與一般傳播的區別,闡述了社交網絡傳播的特點:傳播模式為用戶A-品牌內容-社交網絡-用戶B-效果,傳播層級為強關係-弱關係-偶然關係,傳播效果由終端效果向中間效果轉變。此處禹衛華強調,弱關係是指因某種相同的特點而聯繫在一起的關係,如同學關係、球友關係等。弱關係是網民接收信息和傳遞信息最主要的平臺,社交網絡巨大的爆發力來源於強大的弱關係。所以品牌的傳播也應該依賴於弱關係。

對於社交網絡傳播帶來的影響,禹衛華闡述第一是終端效果轉為中間效果,重視轉發和擴散。兩個重要的擴散渠道是節點擴散和社群擴散。因此,禹衛華強調到品牌在進行內容生產與營銷的過程中要有乘法思維,危機處理的時候是除法思維。第二是帶來可交易的節點與社群上的變化,人人都有使用權和話語權,極少數人拿自己的話語權進行交易。

微輿情公開課|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傳播:結構、動力、素養

知識點二:如何獲得更多用戶?

談及社交網絡的用戶,禹衛華指出,網民從受眾變為用戶,是指其不只是信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息的傳遞著,同時又是一個網上行為人。用戶不是屬於有形的社群就是屬於泛在的社群,共同性是在線社群的最大公約數,品牌擴散的動力在於觸動泛在社群的共同點。所以禹衛華闡述到,企業要做到調動社群才能有品牌的傳播和信息的擴散,刷屏爆發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找到了共同點,抓到了公約數。

微輿情公開課|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傳播:結構、動力、素養

知識點三:社交媒體傳播需要具備哪些數據素養?

最後,對於社交媒體傳播需要具備的數據素養,禹衛華提到了兩點:第一是“採-存-算-取”,就是從採集到存儲,再到算法,最終實現可視化;第二是“網-文-為-序”,即從社會網絡分析到文本返現,再到行為挖掘,最終進行時空序列分析。

通過禹衛華教授在學理上深入細緻的分析,關於社交網絡傳播的知識點你get到了嗎?

-end-

微輿情,社會化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

官方網站:wyq.sina.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