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师傅道歉事件”的始末是什么?

前渡承诺


鲍师傅公开道歉是由于长江日报的一篇报道《记者暗访江汉路网红店“充场”,12小时当托排队10次》,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鲍师傅最开始是开在北京的一家糕点店,以好吃排队著名,现在却被爆出雇人造假排队,随后鲍师傅出具了下图相关道歉说明。



鲍师傅回应江汉路店初期为了开店宣传雇人排队此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只是一家店的行为,并不代表其他店。




宣传雇人排队是一种营销,很多网红店都会这么干。有很多兼职叫做充场兼职,比方说去商场里逛一下午给50块钱,这种充场营销存在范围很广,不过,商家最重要的还是把重点放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而不应该是侧重于噱头和虚假宣传。


但此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大家看下面两张图




一则稿件,两家发声明,问题来了,究竟哪家才是真正的鲍师傅?


22日上午,“鲍师傅糕点”通过其公号发出《关于鲍师傅糕点武汉分店打假声明》,声明:截至目前,鲍师傅糕点全国仅有33家直营店(运营中27家 筹备中6家),其中武汉地区正版鲍师傅糕点仅2家,分别在水塔旁和俊华大厦,“其他版本的鲍师傅均为盗版山寨店”。言下之意,涉事店面也属“盗版山寨店”。



北京鲍才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鲍师傅”,目前已对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起诉,并已经立案。


从前段时间鲍师傅打假维权曲折之路就频频上热搜。在餐饮这个行业,跟风模仿层出不穷。一个东西火起来了,大大小小的模仿就出来了。


抄袭模仿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已经屡见不鲜,显然,有的鲍师傅已经“模仿”到了一定段位,很多人都银镜分不清楚了,真正头痛的只有真正的鲍师傅。


不过不管是正宗还是山寨,都衷心希望把产品质量和服务放在首位,做一个有良心的商家。


我是餐饮老司机,更多餐饮创业干货资料欢迎留言私信餐老师,餐老师有问必答~

餐饮公嗨课


近日,有媒体报道武汉一网红糕点店“鲍师傅”雇人排队、营造虚假繁荣景象。此事引发“吃饼群众”唾骂,工商立案调查后“鲍师傅”总部公开道歉。

很多不明就里、对网红店“眼红”的群众立即想起去年的故事——鲍师傅开到上海时,一度排队要七八个小时,甚至有人冒雨排四五个小时。彼时,鲍师傅也经历了从火爆网红到雇人排队的“口碑过山车”。

“什么网红店,就是假排队、搞饥饿营销!”

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觉得委屈,他说自己没雇人排队,还跟黄牛做斗争,甚至有店员因制止黄牛受到威胁。无奈之下,他在门口贴了告示:如果雇人排队属实,就把店面送给爆料人。

怎么一下抗衡黄牛,一下又因门店“假排队”认错?

不是画风变换太快,而是因排队身处风口浪尖的两家店,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鲍师傅!

此次假排队的“鲍师傅”是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加盟店,而去年排队7小时的是北京鲍才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直营店。

那一度在网络引发代购潮的肉松小贝(门店价28元/斤,代购75元/斤),到底是上图哪家的?

正解是下边只有文字的鲍师傅。

从损失100万,到成为网红店

在2017年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鲍师傅。为何它一夜之间就成了“网红”?

1十年沉浮

其实,在一夕爆红之前,鲍师傅已经在烘焙领域干了二十年。

因父母开面包房,鲍才胜自幼便在店里帮忙,对制作面包再熟悉不过。1995年,他在郑州开了家自己的面包店。即使生意还不错,但一两块的产品来钱始终慢。鲍才胜瞄向供应链,做起了烘焙原材料买卖。结果因经验匮乏,亏损近百万。

即使放到现在,100万也是笔巨款,何况十多年前!

鲍才胜“弃新拾旧”重开面包房,偿清债务后于2004年来京打拼,20来平米的小店依然是卖面包和西点。次年,鲍才胜研发了自己的拳头产品——肉松小贝,而这距他首次开店已经过去了十年。

2

变身网红

肉松小贝的确成了鲍师傅的爆款,它不同于此前的主打品,一举成为行业特色,并使得鲍师傅与同类品牌形成差异化。而且,它具备零食的特性,不像糕点、面包有特定的消费场景(生日、早餐),消费频次更高。

口味升级、产品新颖、价格实惠,鲍师傅的小档口前常常排队。

点起鲍师傅第一把火的是2013年北京美食频道对它的报道,随着排队愈演愈烈,鲍才胜便在北京开了数家分店,并于次年走出帝都。

点起鲍师傅第二把火,也是让它变身网红的则是2017年2月份上海人民广场店的排队盛况。为了一个糕点排队7小时,甚至冒雨4个小时,一下子让鲍师傅上了各平台的头条,也就出现了这样的百度指数图——从数年无人问津到2017年3月引爆。

33家直营店 VS 300+家加盟店

在网红店大行其道的时代,鲍师傅太火了,以至于在北京搜“鲍师傅”,就有200多家同名的店。甚至还有个同名同品类的“鲍师傅”,在全国招了300多家加盟商。

然而,鲍师傅在京只有门店13家,放眼全国也只有33家(其中6家筹备中),且每家店都是直营。鲍师傅没有开放加盟,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

虽然以“鲍师傅”注册了第30类(糕点类)商标,但各种山寨门店层出不穷。鲍师傅为了打假,可谓疲于奔命。其中,最大的麻烦是文首提到的北京易尚餐饮。它在2015年以“鲍师傅头像+汉字+拼音”为商标注册了第43类(包括餐厅),并在鲍师傅大火后的2017年下半年,以其名字抢注第32类(啤酒饮料)商标。

如今,北京易尚在全国有300多家“鲍师傅”加盟店,主营也是糕点、甜品。不知道这些商家在加盟时是有意选择还是无意上当,它们的存在不仅让消费者“傻傻分不清楚”,也让鲍师傅苦不堪言。

笔者不禁想起喜茶还是“皇茶”时,聂云宸因山寨店遍地和未注册商标,不得不更名。

鲍才胜很后悔当年没有多注册几个品类,让人钻了空子。为了让顾客认清自己,鲍师傅给员工统一着装和标识,在小票上印出“鲍师傅从不做加盟”,并在小票和包装袋上列出北京门店的名称地址。但人家连你的门店样式都能抄袭,何况是一套衣服呢!

融资过亿,估值10亿

尽管“假鲍师傅”横行,鲍师傅凭着自己的产品、品牌获得天图资本过亿元A轮融资。

1小吃+零售化

在上海店之前,鲍师傅都是小门面。产品也就是20款左右,基本是店内现做。一块糕点便宜的就几块钱,份量小、不占肚子加上总是要排队,顾客通常会多挑几样,客单价超过30元。

高性价比、超人气,鲍师傅前端销售总是一片火爆。门店小、服务少,其运营成本被压缩。结果,自然是高坪效、高利润。

而且,鲍师傅的产品有天然优势——小吃+零售化。

据统计,2017年小吃快餐的订单金额增幅超过200%,在整个餐饮品类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饮品。

纵观市值较高的餐企,除了具备品牌化、连锁化还具备零售化的特性,比如麦当劳、星巴克,以及周黑鸭、广州酒家。

相比正餐,哪怕是准备上市的海底捞,具备零售性的餐企不局限于一日三餐,而是极大拓展消费场景,还具有简化产品线、供应链的优势。比如鲍师傅的糕点,啥时候都可以吃,还可以大批量制作,且复杂度远低于中餐的菜品。

这也是天图资本对鲍师傅青睐有加的重要原因——餐饮零售化。

2融资过亿

虽然假冒者甚多,但也反映出鲍师傅的声名赫赫,而且它每家店都门庭若市,可以说是“不差钱”。鲍才胜也说,鲍师傅的目标不是赚点钱,而是做成百年品牌。

鲍师傅拥抱了资本。很多人担心,资本进入就是为了高回报,疯狂拓店、紧盯营收,不利于品牌长远发展。比如,引入资本后的大娘水饺命运坎坷,创始人吴国强被拒公司年会外,品牌最后被贱卖。而鲍才胜认为,鲍师傅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也希望资本倒逼其加快规范化。

或许,资本在推进门店升级、自建工厂、优化供应体系、拓展市场的同时,也能更高效地把鲍师傅与山寨门店区分开来,真正建立自己的品牌壁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