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師傅道歉事件”的始末是什麼?

前渡承諾


鮑師傅公開道歉是由於長江日報的一篇報道《記者暗訪江漢路網紅店“充場”,12小時當託排隊10次》,這件事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鮑師傅最開始是開在北京的一家糕點店,以好吃排隊著名,現在卻被爆出僱人造假排隊,隨後鮑師傅出具了下圖相關道歉說明。



鮑師傅回應江漢路店初期為了開店宣傳僱人排隊此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這只是一家店的行為,並不代表其他店。




宣傳僱人排隊是一種營銷,很多網紅店都會這麼幹。有很多兼職叫做充場兼職,比方說去商場裡逛一下午給50塊錢,這種充場營銷存在範圍很廣,不過,商家最重要的還是把重點放在產品的質量和服務上,而不應該是側重於噱頭和虛假宣傳。


但此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大家看下面兩張圖




一則稿件,兩家發聲明,問題來了,究竟哪家才是真正的鮑師傅?


22日上午,“鮑師傅糕點”通過其公號發出《關於鮑師傅糕點武漢分店打假聲明》,聲明:截至目前,鮑師傅糕點全國僅有33家直營店(運營中27家 籌備中6家),其中武漢地區正版鮑師傅糕點僅2家,分別在水塔旁和俊華大廈,“其他版本的鮑師傅均為盜版山寨店”。言下之意,涉事店面也屬“盜版山寨店”。



北京鮑才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稱自己才是真正的“鮑師傅”,目前已對北京易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進行起訴,並已經立案。


從前段時間鮑師傅打假維權曲折之路就頻頻上熱搜。在餐飲這個行業,跟風模仿層出不窮。一個東西火起來了,大大小小的模仿就出來了。


抄襲模仿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已經屢見不鮮,顯然,有的鮑師傅已經“模仿”到了一定段位,很多人都銀鏡分不清楚了,真正頭痛的只有真正的鮑師傅。


不過不管是正宗還是山寨,都衷心希望把產品質量和服務放在首位,做一個有良心的商家。


我是餐飲老司機,更多餐飲創業乾貨資料歡迎留言私信餐老師,餐老師有問必答~

餐飲公嗨課


近日,有媒體報道武漢一網紅糕點店“鮑師傅”僱人排隊、營造虛假繁榮景象。此事引發“吃餅群眾”唾罵,工商立案調查後“鮑師傅”總部公開道歉。

很多不明就裡、對網紅店“眼紅”的群眾立即想起去年的故事——鮑師傅開到上海時,一度排隊要七八個小時,甚至有人冒雨排四五個小時。彼時,鮑師傅也經歷了從火爆網紅到僱人排隊的“口碑過山車”。

“什麼網紅店,就是假排隊、搞飢餓營銷!”

鮑師傅創始人鮑才勝覺得委屈,他說自己沒僱人排隊,還跟黃牛做鬥爭,甚至有店員因制止黃牛受到威脅。無奈之下,他在門口貼了告示:如果僱人排隊屬實,就把店面送給爆料人。

怎麼一下抗衡黃牛,一下又因門店“假排隊”認錯?

不是畫風變換太快,而是因排隊身處風口浪尖的兩家店,根本就不是同一個鮑師傅!

此次假排隊的“鮑師傅”是北京易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加盟店,而去年排隊7小時的是北京鮑才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直營店。

那一度在網絡引發代購潮的肉鬆小貝(門店價28元/斤,代購75元/斤),到底是上圖哪家的?

正解是下邊只有文字的鮑師傅。

從損失100萬,到成為網紅店

在2017年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鮑師傅。為何它一夜之間就成了“網紅”?

1十年沉浮

其實,在一夕爆紅之前,鮑師傅已經在烘焙領域幹了二十年。

因父母開面包房,鮑才勝自幼便在店裡幫忙,對製作麵包再熟悉不過。1995年,他在鄭州開了家自己的麵包店。即使生意還不錯,但一兩塊的產品來錢始終慢。鮑才勝瞄向供應鏈,做起了烘焙原材料買賣。結果因經驗匱乏,虧損近百萬。

即使放到現在,100萬也是筆鉅款,何況十多年前!

鮑才勝“棄新拾舊”重開面包房,償清債務後於2004年來京打拼,20來平米的小店依然是賣麵包和西點。次年,鮑才勝研發了自己的拳頭產品——肉鬆小貝,而這距他首次開店已經過去了十年。

2

變身網紅

肉鬆小貝的確成了鮑師傅的爆款,它不同於此前的主打品,一舉成為行業特色,並使得鮑師傅與同類品牌形成差異化。而且,它具備零食的特性,不像糕點、麵包有特定的消費場景(生日、早餐),消費頻次更高。

口味升級、產品新穎、價格實惠,鮑師傅的小檔口前常常排隊。

點起鮑師傅第一把火的是2013年北京美食頻道對它的報道,隨著排隊愈演愈烈,鮑才勝便在北京開了數家分店,並於次年走出帝都。

點起鮑師傅第二把火,也是讓它變身網紅的則是2017年2月份上海人民廣場店的排隊盛況。為了一個糕點排隊7小時,甚至冒雨4個小時,一下子讓鮑師傅上了各平臺的頭條,也就出現了這樣的百度指數圖——從數年無人問津到2017年3月引爆。

33家直營店 VS 300+家加盟店

在網紅店大行其道的時代,鮑師傅太火了,以至於在北京搜“鮑師傅”,就有200多家同名的店。甚至還有個同名同品類的“鮑師傅”,在全國招了300多家加盟商。

然而,鮑師傅在京只有門店13家,放眼全國也只有33家(其中6家籌備中),且每家店都是直營。鮑師傅沒有開放加盟,甚至沒有自己的網站。

雖然以“鮑師傅”註冊了第30類(糕點類)商標,但各種山寨門店層出不窮。鮑師傅為了打假,可謂疲於奔命。其中,最大的麻煩是文首提到的北京易尚餐飲。它在2015年以“鮑師傅頭像+漢字+拼音”為商標註冊了第43類(包括餐廳),並在鮑師傅大火後的2017年下半年,以其名字搶注第32類(啤酒飲料)商標。

如今,北京易尚在全國有300多家“鮑師傅”加盟店,主營也是糕點、甜品。不知道這些商家在加盟時是有意選擇還是無意上當,它們的存在不僅讓消費者“傻傻分不清楚”,也讓鮑師傅苦不堪言。

筆者不禁想起喜茶還是“皇茶”時,聶雲宸因山寨店遍地和未註冊商標,不得不更名。

鮑才勝很後悔當年沒有多註冊幾個品類,讓人鑽了空子。為了讓顧客認清自己,鮑師傅給員工統一著裝和標識,在小票上印出“鮑師傅從不做加盟”,並在小票和包裝袋上列出北京門店的名稱地址。但人家連你的門店樣式都能抄襲,何況是一套衣服呢!

融資過億,估值10億

儘管“假鮑師傅”橫行,鮑師傅憑著自己的產品、品牌獲得天圖資本過億元A輪融資。

1小吃+零售化

在上海店之前,鮑師傅都是小門面。產品也就是20款左右,基本是店內現做。一塊糕點便宜的就幾塊錢,份量小、不佔肚子加上總是要排隊,顧客通常會多挑幾樣,客單價超過30元。

高性價比、超人氣,鮑師傅前端銷售總是一片火爆。門店小、服務少,其運營成本被壓縮。結果,自然是高坪效、高利潤。

而且,鮑師傅的產品有天然優勢——小吃+零售化。

據統計,2017年小吃快餐的訂單金額增幅超過200%,在整個餐飲品類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飲品。

縱觀市值較高的餐企,除了具備品牌化、連鎖化還具備零售化的特性,比如麥當勞、星巴克,以及周黑鴨、廣州酒家。

相比正餐,哪怕是準備上市的海底撈,具備零售性的餐企不侷限於一日三餐,而是極大拓展消費場景,還具有簡化產品線、供應鏈的優勢。比如鮑師傅的糕點,啥時候都可以吃,還可以大批量製作,且複雜度遠低於中餐的菜品。

這也是天圖資本對鮑師傅青睞有加的重要原因——餐飲零售化。

2融資過億

雖然假冒者甚多,但也反映出鮑師傅的聲名赫赫,而且它每家店都門庭若市,可以說是“不差錢”。鮑才勝也說,鮑師傅的目標不是賺點錢,而是做成百年品牌。

鮑師傅擁抱了資本。很多人擔心,資本進入就是為了高回報,瘋狂拓店、緊盯營收,不利於品牌長遠發展。比如,引入資本後的大娘水餃命運坎坷,創始人吳國強被拒公司年會外,品牌最後被賤賣。而鮑才勝認為,鮑師傅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也希望資本倒逼其加快規範化。

或許,資本在推進門店升級、自建工廠、優化供應體系、拓展市場的同時,也能更高效地把鮑師傅與山寨門店區分開來,真正建立自己的品牌壁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