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的祖先是哪里来的?

山高水远人


最早的陕北人可追溯到4300年前的黄帝部落,黄帝是陕北人。黄帝部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1.2万至1万年前的甘肃、青海附近,甘肃、青海附近的大夏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华”和“夏”上古时期,发音是一样的,“华”就是“夏”,“夏”就是“华”,都与“吐火罗”有密切关系。而吐火罗是塞种人。这里边的故事多了,一时半刻说不完。

黄帝部落不断向东征战。跨过黄河占领了山西,跨过太行山来到河北北部山区,与东方蚩尤部落接上了火,两大文明发生碰撞,在河北涿鹿打了一仗,黄帝胜。黄帝没有5000年,也就是4300至4200年前的人物。民国时期就有学者如是说。可巧的是,2012年在陕北神木发现石峁古城遗址。石峁古城存续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300年至前1900年,正好与黄帝时期重合。石峁古城是黄帝的昆仑城是大概率事件。

石峁古城的意义再怎么夸大也不为过,从2012年开始发掘,每年都有惊人的发现。它还需要挖200年,才能完成发掘。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石峁古城很可能解开中华文明起源的秘密。当然,肯定要颠覆您的“三观”。

准确的说,把上古时期生活在陕北、山西、河北北部山区、内蒙长城沿线的这群人,称作黄帝部落是不严谨的,也与史实不符。我们称其为“狄人”较为准确,也就是“北狄”,黄帝部落只是北狄的部落之一。


布衣剑客


首先陕北是指陕西北部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

1.根据老一辈的说法好像是有一部分匈奴的血统的。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中国史书记得不是很详细根据匈奴史的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有著说——

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后来西迁的匈奴人打拼天下,直到融入了欧洲。有学者就认为匈奴王国消失在了欧洲。并且据考证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匈牙利人与陕北人就有着极其的相似之处。匈牙利的民歌就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请只做参考。

自称是“长安匈奴”的陕西作家高建群(著有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认为——

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

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

很多的匈牙利学者也都同样认为他们的国家与匈奴的后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总的来说,陕北作为匈奴人的战场、家园、和中国最后一个匈奴政权的墓地,身份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不能说所有陕北人都是匈奴的后代。但是匈奴的血统,绝不可能在这片土地干涸。

2.还有就是各个时代的移民

当然最近的一次就是明朝移民。现在的榆林城兴建于明朝,为明代九边之一,战乱不断,环境恶劣,非政府强制移民和流放充军等因素外基本不会有外来人口输入,所以市民主体应该是陕北原住居民,部分为山西移民后裔,且仅限于老榆林城和长城沿线各堡。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其中第九次,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六)第十六次,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  “本州原绢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峪,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嘉靖《隆庆志》卷一)

3.土著居民

这个就不多说了,估计现在已经被融合同化了没了。


杂谈生活K


陕北人的祖先是从河南过去了!因为中国人祖先最早炎黄二帝蚩尤他们都是起源河南

陕北人祖先起源主要有两大类

1、炎帝迁西

蚩尤为了稳固自己实力发起战争最终被炎黄二帝打败后并撤退南下去,从此在南方建立了最强帝国也同时开创了南方最早起源于北方。

这次战争炎黄二帝虽然胜利打败了蚩尤,但是对于炎帝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伤害。

经过几次交战炎帝手下大部分战死,而黄帝手下仍然还是兵强马壮这让炎帝多少都有一些忌讳。

所以:炎帝战争结束后便带着自己手下离开河南去了(陕北)

在河南今(郑州)发现过关于炎黄二帝遗址也出土过一些文物,炎黄二帝出现证明了河南是最早起源中国古文化遗址。

这也证明:炎黄二帝大战蚩尤历史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是历史

2、外族入侵

除了炎帝之外后来陕北也涌入大量外来人群结合

这里面最多人群属于:(匈奴、鲜卑、羌族)战争结束后都被汉化成为了现在社会陕北人。

《五胡乱华》时候掀起了大量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导致北方汉族几乎灭族之灾。

陕北不例外:匈奴、羌族、鲜卑趁虚而入占领陕北所有汉族重要阵地,也同时遭到匈奴、羌族、鲜卑大屠杀,北方汉族无一例外都遭到大屠杀。

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时候,汉族有两千万人口降到五百万人口这对当时北方汉族来说是不小灾难。

然而,这场灾难并没有很快结束直到北魏政权崛起游牧民族对北方汉族才降低杀戮。

可是陕北汉族本来就是人烟稀少地带经过这次浩劫,对于陕北汉族来说根本没有能力保护陕北生存下去。

一直到隋朝北方汉族才真正的从灾难中度过,由于鲜卑、匈奴羌族战败后他们也从为了不被汉族歧视变改为汉族发展。

而陕北本身就是人烟稀少这也使得大量游牧民族落地生活


谈笑历史


如果说陕北生态环境的进化是个历史的过程,那么陕北人种的变化也是个历史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中,原本土著的陕北人,在与外乡迁徙人的融合或与匈奴族人的融合中,发展成了一代新的陕北人,而当今的陕北人就正是这新的陕北人的延续。陕北人种的这种变化,也正是延安人种的变化。

远古时期的陕北,优越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成了人类初期理想的生存场所。于是,那个脱了皮毛、掉了尾巴、直起了前肢、有了语言表达的灵长物,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时,陕北人就有了自己的祖先。可以说,距今20万年前的现今的横山县一带,就生活着这样的“陕北人”。而1923年在横山县的油坊头一带出土的人类头盖骨和牙齿的化石,正是对这“陕北人”的确证。但是,这时的“陕北人”到底有着怎样的相貌轮廓特征,还无从判断。只有到了1975年在黄龙出土的另一具额骨和顶骨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被确定为5万年前的“黄龙人”时,陕北人才对自己的祖先形象有了一个大致的认定。陕北人形象的生动真切的显示,那是1976年在神木石峁出土的一尊5000年前的玉质雕像。它是陕北初民对自我形象的刻画,大脸盘,鹰勾鼻,大眼睛,大嘴巴,现代陕北人的基本特征正好与此相吻合。这可以说是陕北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陕北人”。

但是,陕北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这方土地上的生命也在开始新的构成。当陕北黄土高原形成初期的农业文明被森林草原替代后,陕北开始了人烟绝少的时代,从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地。而随着匈奴势力的扩大,他们经常由此进出而骚扰侵犯汉民族。于是秦代大将蒙恬率军到此抗击匈奴,并屯田戍边,筑城守固,迁徙内地罪人移居陕北。从此,陕北又开始了由畜牧之地向农耕的转移。但是在这以后的数百年里,陕北不断有内地人的移入,陕北也不断在进行着匈汉两族的你争我斗,而最终和平共处,杂居相生,两个民族在陕北黄土地上实现了彻底的融合同化。匈汉两族人的血脉的糅化溶合,从而就有了陕北黄土高原这块地域中的新的陕北人。所以,就陕北人种而言,到这时,他们的身体里流动着匈汉两族人的血液,这样就使陕北人在人种上呈现了一种新优势:男性多壮实剽悍,女性多窈窕娟秀;男性多倔强豪强,女性多心灵手巧。

陕北人从土著“陕北人”到多民族融合同化后的新一代陕北人,使得陕北人在人种上有了一种新优势。而且,这种地理环境下的特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陕北人特有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气度,这就是守的耐性与走的冲力的不协调的统一,忍让时本分与反叛的倔强的不协调的统一。这样,也就使得陕北男性多表现一种外静的内热、厚重木讷的秉性,陕北女性多表现一种情真意切、热烈似火的风韵。陕北人的这种特点,也正是延安人的特点。


午夜辉太浪


陕西不但从地图上看自北向南呈长长的地形。就其居住在这个狭长地域里的人来讲,其实也有着非常的不同。

外地人几乎说不清为什么郭达、李琦为特征的那种陕西方言与略带些鼻音,近乎于山西方言的陕北语言竟然同属陕西语系。当然他们更不知道陕西的南部竟然还有酷似四川方言的语言竟也属陕西语言。而上述三种语言又几乎把陕西地方划分了三块。

陕南人正像他们的语言一样灵秀含些低调;关中人也像他们的语言一样火爆略带狡黠;而陕北人则无论言语、行为都由里到外地透着更加显著的勤奋、倔强和耐劳精神。陕北人更具特点的还有一点:容易抱团儿,容易揭杆而起……

陕北人有传说是有匈奴人的血统。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中国史书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仅此。

匈奴史的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有著说——

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后来西迁的匈奴人打拼天下,直到融入了欧洲。有学者就认为匈奴王国消失在了欧洲。并且据考证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匈牙利人与陕北人就有着极其的相似之处。匈牙利的民歌就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请只做参考。

自称是“长安匈奴”的陕西作家高建群(著有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认为——

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

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

很多的匈牙利学者也都同样认为他们的国家与匈奴的后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陕北人就倔强,也许是传统中那追求生存权利的过程的孕育;陕北人就耐劳,也许是因为居住地理的险恶而迫使其唯自力、唯发奋方能存在;陕北人抱团儿,尤其是如今走出来的陕北人,他们即使是在天南海北也一样团结一气,好象李自成杀入西安,攻进紫禁城……


梅姑姑318


历史中过于混乱,难以追溯

陕北地处战地,属于游牧农耕交汇之地,几千年来,游牧内迁农耕外迁不断交替进行,而每一次迁徙就代表着一次融合,如此频繁迁徙融合,很难说陕北人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

近古时期,炎、黄、蚩尤三大部落争锋,虽然最终黄帝赢得胜利,但三大部落也整合到了一块,互相通婚融合,据说现在分布在府谷米脂等地的姬姓(己、妃),就为黄帝后裔,传自夷鼓

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北先后被前赵、后赵、西燕、大夏、北魏、北周等国占据,那几百年中又是一轮厮杀争锋,很多民族消散融合变成新的,又消散融合变成更新的,西戎变匈奴、匈奴变铁弗、铁弗又成了拓跋羌、突厥……

太过复杂了,戎、狄、匈奴、羯、羌、氐、鲜卑、高车、柔然等都曾在此驻足生活

李唐至朱明时期,这千百年来到没魏晋南北朝时候那么乱,不过也消亡了龟兹、契丹、党项等历史有名民族。朱元璋灭元之后,大明王朝开始徙民实边(那时候陕北属于九大军镇辖区之一,被榆林镇管辖),近的山西,远的江南吴地,人口被源源不断的迁至陕北,现在吴堡据说就是当年吴地迁徙而建……

到近代,红军长征自南而来,在建设根据地大潮中,南方不少山地民族也成陕北一份子

综上,想知道祖先从来而来,还是看家谱比较靠谱


灵石蕴珠宝


根据史书记载,犬戎发源于西北陕甘一带,说明了一切! 古代匈奴人,氐人,羌人,羯人,鲜卑人大量涌入陕西并被同化为汉人。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语言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而语言最稳定最深层的沉淀便是姓氏和地名。在陕西东部,今天羌族村寨多如牛毛,源于羌人政权后秦曾统治陕西东部,例如大荔的阿吡,阿河,蒲城的罕井,富县的屈南,钳饵,弥家河,洛川的铜鞮,隽蒙,黄陵的阿党等。陕西西部为氐人政权前秦统治,故西府多为氐族后裔,陕北当时为匈奴人北汉,大夏,鲜卑人的北魏统治,大量的匈奴人汉化后改姓氏为刘,郝,呼延,乔,万等,大量的鲜卑人汉化后改姓氏为元,韩,薛,慕容,尉迟。张骞通西域后,一直到唐代,大量的西域人入住陕西北部和关中,大量的西域人转化为汉人,例如陕北白姓源于龟兹人,陕北的康,安,石,米,史,何等为中亚阿姆河的粟特人在这一时期转化为汉人。


玖柒先生


陕北人和匈奴人的渊源是非常深远的。陕北民歌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的。陕北民歌与匈牙利民歌有着很多相似甚至是雷同的特点。部分曲调高度一致。这一特点在周边地区没有体现。历史时期,最后出现在陕北地区的匈奴人,也有着高度的汉化特征。但无论如何,曲调,没有失去生命。

陕北作为匈奴人的战场、家园、和中国最后一个匈奴政权的墓地,身份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不能说所有陕北人都是匈奴的后代。但是匈奴的血统,绝不可能在这片土地干涸。


你为什么总是过不去


匈奴是中国北方历史上悠久的民族集团,其文化习俗对后来的其他民族影响巨大。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自号大夏的政权,分明向人们述说着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而一个梦龙的匈奴女人,也分明在告诉人们,龙的身上绘集着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一个个的魅力传说,也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的象征,匈奴也好,汉族或者其他民族也罢,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历史是美丽迷人的,是多源多流的。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两个民族被称为匈奴的“别种”,一是稽胡,一是契丹。稽胡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南北朝时居住于今山西、陕西北部方圆七八百里的山谷间,种落繁盛。《周书》记载,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衣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夏略同;妇人则多贯蜃贝以为耳颈饰。与华人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言语类夷狄,因译乃通。契丹为“匈奴之种”是宋人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也能说明过去北方草原民族一脉相承的关系。

今天的学者认为契丹来源于鲜卑,契丹出自鲜卑宇文部是唐朝人的说法。和匈奴这个民族集团一样,鲜卑的民族成分同样十分庞杂,既有东胡系统东部多源的鲜卑宇文部之裔,也有来自多流的匈奴“余种”。东汉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这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是“皆自号鲜卑”了。此后,他们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这应该是契丹民族形成的一个主源,但谁也不能否认其在形成过程中的多源多流。

有意思的是,在这两个民族在被融合之后的今天,一些陕北人自称是匈奴的后裔,但是不是这样呢?历史在这个地方还真像那么回事。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自古以来,陕北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这方半农半牧的区域,因此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现在,就让我们从一个匈奴人与两个李姓人说起。

匈奴人是赫连勃勃(381年-425年),也叫刘勃勃,他是匈奴铁弗部人,十六国时期胡夏国(又称赫连夏)建立者。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叛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设置和任用百官。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就将国号称为“大夏”,其都城就是今陕北靖边统万城。数百年后的1038年,一个李姓人即李元昊,在今宁夏银川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人,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国号——“大夏”。这是历史的巧合吗?当然不是。

铁弗部人是汉末匈奴族的一支,是匈奴人和乌桓人、鲜卑人的后裔,故又称杂胡,这就是赫连勃勃的血缘。李元昊原名拓跋元昊,在他的祖先中有一个著名人物拓跋思恭,是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曾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的偏将,在唐朝时因功被赐李姓。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公元488年改设夏州。李元昊就这样和赫连勃勃有了一份历史的“重叠”,这也就是说自胡夏而始的夏州之名,中间多少有一些赫连勃勃的民族“认可”成分。而李元昊的祖上也与匈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也叫别部鲜卑。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大约到了三国时期至西晋初年,这个部落里出了一位首领拓跋力微(174年—277年),约在200年继任,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的先祖,被称作北魏始祖。其时,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在其在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这些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鲜卑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甚至,根据今天学者们的研究,“拓跋”的含义即是鲜卑父、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魏书》更是为鲜卑与匈奴通婚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声称拓跋力微是他的父亲拓跋诘汾与匈奴故地之天女结合所生。

这就是说,在大夏这个相同的国号里,李元昊与赫连勃勃或者刘勃勃有着撇不清的关系。赫连勃勃是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代,他与前赵刘渊同族。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因为汉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虽然,我们今天不知道李元昊将国号称为大夏,有无民族情结的成分,但晚有意思的是,在距他数百年之后的李自成却将他“追认”为祖先。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改西安为西京,封功臣以五等爵。这个李继迁就是夏太祖,李元昊的爷爷。

我们今天一些人认为,李自成此种“认祖”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瞎折腾,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方面祖籍银州,即今陕北榆林米脂县;另一方面,米脂人李自成出生在李继迁寨,而这个地方确也是李继迁的出生地。李继迁(963年—1004年),本姓拓跋氏,今陕北榆林米脂县人,出身党项族平夏部,为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出生地被称为李继迁寨。宋朝皇帝曾经为曾李继迁赐名赵保吉,但到了李元昊的手里,他觉得跟着宋朝皇帝姓赵没多少出息,就把自己的姓改了回来。

这几个人似乎为我们理出了一条历史的脉络,但历史的迷人在于人们看不清楚它,却又觉得它很美丽。相传,与赫连勃勃同祖的刘渊的母亲,曾在龙门祈求神赐给她儿子,不一会儿,有一条头上长有两只角的大鱼,摆动着鳍,晃动着鳞游到祭神的地方,很长时间以后才游走。巫师们见到这种情景都感到非常奇异,但都说这是好的征兆。当天晚上呼延氏梦见白天所看见的那条鱼变成了人,左手拿着一样东西,约有半个鸡蛋大,景象诱人。那人把那样东西交给呼延氏说:“这是太阳的精华,吃了它就能生下贵子。”过了十多个月,呼延氏就生下了刘渊。刘渊生下时,左手上有渊字的纹路,于是,他的父亲刘豹就以渊作他的名字。

在呼延氏的这个梦里,人们不难看出长有两只角的大鱼其实是一条龙,在这条龙的身上绘集着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一个个的魅力传说,也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的象征,匈奴也好,汉族或者其他民族也罢,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捌零后少年


这个问题问得好!根据史书记载,犬戎发源于西北陕甘一带,说明了一切! 古代匈奴人,氐人,羌人,羯人,鲜卑人大量涌入陕西并被同化为汉人。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