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別再傻傻分不清

現代我們通常說的姓名與先秦時期的姓氏其實有很大不同之處。

而姓和氏本身也是不同的、那名字和我們現代一樣的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探究一下。

姓和氏的產生

“姓”是最先產生的,“氏”則是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才出現的。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同姓而婚,其生不蕃”。“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我們做一“說文解字”即可,“姓”從女從生,意思就是“女所生”,也就是說同一老祖母所生的後代就都是同姓。如《白虎通義·姓名》說:“姓者,生也”。《說文》更進一步作了解釋“姓,人所生也”。這些皆可以進一步佐證“姓”即“女所生”,也就證明了“姓”確實是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按照《通鑑外紀》的說法就是“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我們仍可進一步分析,比如在百家姓中很多姓出自“姬”姓,也是從女的。按照《通志·氏族略序》的說法即是:“女生為姓,故姓之字多從女,如姬、姜、嬴、姒、媯、姞、妘、婤、姶、、嫪之類是也。”

姓在先秦的社會功用極為重要,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明人倫、禁亂倫。

《左傳》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國語》雲:“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


姓氏--別再傻傻分不清

姓由母出沒有大小貴賤之分、氏由父出有大小貴賤之分、氏可以分出好多分支、可以沿用舊氏也可以改變氏號。

姓和氏在秦朝之前其作用非常重要、同時我們也看到姓和氏的傳承也比較嚴格、區分也非常明顯、只是周朝衰弱之後各國相互征伐、貴族之間為了利益交換常常出現政治聯姻、姓的作用越來越弱、姓也就越來越模糊、而以男性為代表的氏則成為家族傳承的唯一符合、以母系時期為代表的姓則徹底被取代。


姓氏--別再傻傻分不清


秦漢時期姓已經很難區分之後人們也就不再使用!

春秋---秦朝時期、例如: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齊國宰相。

管仲、姓姬、管氏、名夷吾、字仲、按照現代的習慣叫法以母系姓氏他應該叫姬夷吾而事實上我們叫他管仲以父氏和字來來尊稱。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 、項氏,名籍,字羽。姓氏混搭已經開始模糊....

但周朝時期我們基本還是以姓為本、例如:姬發、姜子牙等等.......

漢朝時期: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等等可以看出漢朝之後姓其實已經不再使用。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姓其實就是氏、氏主要來自父親、而氏的來源很廣、且有高低貴賤之分、姓則主要來自於母親主要看血緣沒有貧賤之分、氏的來源一般由封地和官職為稱呼、例如:項羽 ,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而司馬懿的姓氏司馬則是以官職司馬為姓氏。

姓氏男女有別

秦朝之前男女都有姓但女性的姓名是姓在後而名在前、如:褒姒、齊文姜、夏姬、還有秦始皇的妹妹、文贏、他們都是姓在後而名在前。漢朝之後男女之間在姓名上不再有區分同時姓也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氏。


姓氏--別再傻傻分不清

姓氏發展

漢朝時期姓不在使用而是以氏來代替姓、宋朝時期姓氏已經多達上百種並被編寫成書”百家姓“即使現在的我們也能小背幾句.........同時字也一直延續下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名小名當然要和乳名區分開、無論大名小名都是有輩分之分的。在家一般父母親朋都會直呼其字、出門在外才會稱呼其名、名也代表尊稱。

現代我們中國50歲以上的人一般除了名還會有字、尤其農村地區更加普遍、如果你到農村問一個人的名字很有可能鄰居都不知道、但如果你說他的字也就是小名基本沒有問題。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戶籍制度的普及完善、一人一名使得我們的姓名、字號就只剩下”姓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