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思成關門弟子用18年3D“復活”圓明園

梁思成關門弟子用18年3D“復活”圓明園

梁思成關門弟子用18年3D“復活”圓明園

梁思成關門弟子用18年3D“復活”圓明園

圓明園復原場景圖

站在圓明園的一片廢墟上,如何才能“看”到她昔日繁華的模樣?過去只能依靠想象,而在數字時代戴上一副AR眼鏡就能讓你真的“看見”。

近年來,虛擬現實給旅遊領域帶來了新的體驗,尤其是在文化旅遊項目中,藉助虛擬現實手段,為長期以來讓文物界兩難的“保護”和“利用”問題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華大學郭黛姮團隊的“再現圓明園”項目,以3D建模、VR、AR的形式讓遊客“重返”圓明園盛世之景。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古建築專家郭黛姮是中國建築史學大師梁思成的關門弟子。為了重新“恢復”圓明園的樣貌,她帶領80多位研究人員花了18年做這件事。

7月1日,郭黛姮團隊的核心成員李公立來到重慶科技館,為重慶市民講述用科技手段“再現”圓明園的故事。

2000多座數字模型“重現”圓明園

作為曾經的“萬園之園”,歷史上的圓明園融匯了中西建築的精妙,集納了江南美景的萬般風情。只可惜在150多年前的那場浩劫過後,這裡只剩下了斷壁殘垣。

現在,打開手機屏幕,或者戴上立體眼鏡,就能立刻置身於百年前的皇家園林,“九州清晏”“方壺勝境”似乎觸手可及。通過關注“數字圓明園”微信公眾號,就可以欣賞到不少數字修復後的圓明園景觀。遊客來到圓明園正覺寺大殿,也可以看到一段18分鐘的數字修復版圓明園視頻。

李公立介紹,“再現圓明園”項目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帶領團隊歷時18年完成的,利用嚴謹精確的數字化技術,讓圓明園重現昔日的風采,目前團隊完成精準數字復原的景區已達圓明園全園的60%。

年過八旬的清華大學古建築專家郭黛姮教授是圓明園研究權威,也是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在自己5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她的目光始終不離圓明園。

20世紀末,郭黛姮帶領80餘位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員,開始了圓明園數字復原工程。為了完成這個龐大的工程,團隊查閱了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參考了大量考古發掘信息和現場測量數據。通過10多年的努力,在收集1萬餘件歷史檔案的基礎上,形成了4000多幅復原圖紙、2000多座數字模型,讓圓明園的“再現”成為現實。

“如何既遵循遺產保護的原則,充分展示和闡釋建築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又能滿足公眾的視覺期待,郭教授一直帶領大家在探索。”李公立說,這些都需要結合歷史資料進行嚴格的論證。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寬窄,一棵樹的不同品種、種植的不同部位,乃至一塊匾的名稱、字體、顏色,他們都一一進行推敲,並採用烘焙技術詮釋更加真實的光影效果。

古建築的每個榫卯結構都能復原

李公立介紹,與國內不少“數字修復”工程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不只依靠簡單的貼圖形式對建築進行“裝裱”,而是將建築的所有細節都復原了,他們將大量的時間放在了細節上,“建築物的每一個榫卯結構都進行了復原,每個建築都能拆解成原始的構件。一個單體建築的數字模型就涉及5000至1萬個面,超過2000棟建築總場景近2億個面。”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精確,離不開團隊嚴謹的工作流程。“這不得不從我們團隊的構成說起,80多人當中,既有歷史、考古、建築方面的專家學者,也有計算機、3D建模、VR技術、視覺藝術、數據庫方面的技術人員。”李公立說,他本人就是學計算機出身的。

在工作流程上,基礎研究是走在前面的,專家學者們通過海量的檔案、文獻收集,樣式雷圖辨析,寫景圖、老照片辨析,遺址詳細勘察,營建技術分析等工作,對圓明園景區的範圍做了界定並對發展歷程進行分期。接下來,技術人員畫出建築單體和園林景觀的復原圖紙,圖紙上具體到建築的木作、磚石、室內裝修、外表油飾彩畫,以及園林景觀的楹聯匾額、假山、植物等都有嚴格的歷史依據。

在復原圖紙的基礎上,建模團隊製作出相應的建築、山水、遺址場景,併發布成VR產品。遊客通過手機屏幕或立體眼鏡,就能看到這些場景。

“西洋樓”原來是彩色的

很多人來到圓明園,西洋樓遺址是必去的地方,那些精美雕刻的石柱至今令人稱讚。

“從遺址上來看,很多人以為西洋樓的本色是漢白玉的乳白色,其實通過我們團隊的研究發現,被毀之前的西洋樓是五彩的建築。”李公立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庫房裡有大約200塊西洋樓琉璃構件,顏色豐富,黃色、綠色、藍色、青色、藕荷色和紫色都有。在建模時,他們將這些殘存構件進行虛擬拼接,將蒼白的西洋樓復原成了當年的五彩斑斕建築。它有著天藍色的屋頂,翠綠的簷角石雕,甚至還有西方聖誕樹造型的紋理,花瓶造型的欄杆。

相比傳統的文物修復,數字修復的優點在於,能對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原貌進行復原,可以從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看到圓明園。

“由於150年中,每一位皇帝愛好不同,同一景區的景觀也會隨之變化。實體復原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究竟要復原到哪個時間點才算是真正復原了圓明園?”李公立介紹,比如“上下天光樓”,在乾隆早期是有連廊的,連接在水面上可以走到上下天光樓,在乾隆中後期對連廊進行了調整,不能再跨越水上到另一端去,只保留在樓的兩邊;道光中期對水上的連廊都取消了;咸豐時期做了一個遮陽臺。可見,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對圓明園的功能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改造。

因此,在iPad應用程序上,他們做了一個時間軸,能看到不同時期的圓明園。

“我們建立了數據化平臺,將圓明園所有建築不同時期的信息進行了收集,包括每個構件,有了這些數據就能為後面的工作提供支持。”李公立說。

焦點

保留“廢墟”還是“重建”?

數字化提供了第三條路

“在過去幾十年裡,文物的確是保護起來了,但是普通公眾也不容易看到。這樣過度的保護存在爭議,應該讓文物與公眾之間建立連接,給他們一個接觸文化的途徑,”李公立說,面對紛繁複雜的文化遺產,如何妥善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如何判斷和篩選“適度的技術”來服務文化遺產,一直都是文物界在思考和討論的話題。

特別是在要不要復建圓明園這個問題上,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對此,郭黛姮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少量的復建可以,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圓明園,如果要復建,那是復建乾隆年間的圓明園還是咸豐年間的圓明園?是復建被毀前的還是被毀後的呢?最重要的是,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不能被隨意“刪除”。在她看來,利用數字技術進行“修復”是呈現圓明園的最好方式,“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可以全面展示各個時期圓明園的真實風貌。”

李公立說,在“廢墟”或“重建”的選擇兩難中,數字化手段提供了第三條路。

 延伸

如何實現市場價值?

商業模式還在摸索

“再現圓明園”項目在國際上展現了中國用數字化手段復原文化遺產的能力,在國內外贏得了一片掌聲。然而,如何將這樣的技術進行商業化運作,實現市場價值,成了團隊目前最大的難題。

“其實我們從2012年開始就成立了公司,推進市場化的工作,但一直沒有摸索出很好的商業模式。”李公立說,目前的應用產品比較簡單,比如手機導覽和iPad應用程序。在現在的導覽系統上,做了遊客數據分析,在每個景區有多少遊客停留了多少時間。此外在現場某些景點還有AR眼鏡,遊客戴上可以看實景的360度效果,希望能把復原中的一些發現通過故事的方式展現出來。他們也做了一些圓明園的文創產品,比如“五彩西洋樓”的手錶、鉛筆,“翻尾石魚”的鑰匙扣、書包、文具袋等。

未來,他們希望能將現有數據化成果與旅遊體驗進行深度綁定,為遊客設計遊覽路線,豐富他們在圓明園的遊覽體驗,而不是隻去西洋樓。“我們希望讓遊客感受全景沉浸式遊覽。比如,開展燈光秀夜遊,讓遊客夜晚坐在船上看到圓明園的盛景展現。”李公立說,燈光秀能夠很好地將現有技術展現出來。

“我們在研究和數字化復原上,做了很紮實的工作,當然也希望能讓這些成果產業化。”李公立表示,雖然現在市場上對文化消費、文化旅遊的意識離構想還有一些差距,不過他們看好未來的市場潛力。

鏈接

文物的數字化復原

我國走在國際前沿

李公立介紹,有了“再現圓明園”項目的示範,國內一些古建築、文物遺址也找到他們,希望能做數字化復原。

此外,在與國外的交流中,他們的技術也得到了認可。“國外的文物界很羨慕我們的數字化推進工作,一些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也在做這樣的工作,但進展比較緩慢、效率比較低。”李公立說,他們去英國交流時,利物浦的市長甚至還口頭向他們發出了邀請,請他們去為當地做數字化復原項目。

記者 劉曉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