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1084976995


“请君入瓮”、“瓮中捉鳖”是常用的成语,他们虽然含义不同,都有着各自的典故,但都和“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瓮指的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成语中使用这一器物,大多是取其酒缸、酒坛之意。如“请君入瓮”就是让酷吏周兴进入底部有炭火炙烤的大酒缸里受死。

除了这些真实的“瓮”,还有许多取其象征意义而出现的事物,如《异物志》中对“齿及目甚鲜白,面体异黑若漆,皆光泽”的黑人,古称为“瓮人”,此外,古代许多战略地位险要城池的外部,都有名为“瓮城”的防御设施。那么,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呢?

瓮城,又名“月城”、“曲池”,顾名思义,就是像瓮般的小城。一般来说,瓮城都是在原本城池的城门口修筑的,其作用便是增强城墙的防御力。如敌人攻入瓮城时紧闭主城城门和瓮城城门,敌军便会被围困在两堵墙之间的狭窄区域,其战斗力也就无法发挥,从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建都史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匈奴古国都统万城就已经出现了初具雏形的瓮城。而南方的中原王朝,则大致在西汉时,西北边界出现了弯曲的城墙,这处遗址被视作可能是瓮城最早的原型。不过,在西汉直至南北朝的很长一段时间,瓮城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被广泛使用。

经过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频繁战火,城池在建筑和维修时更加注重军事功能,于是瓮城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公亮曾经参与编撰过一本堪称“古代军事百科全书”的《武经总要》,书中记载道:“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这是“瓮城”一词首次见于文字记载,它的含义也简单明了,即像瓮一般围绕住城池的卫城。北宋的汴京城成为了首次采用瓮城的中原王朝国都,据宋代文学家孟元老追忆故都所写成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

可见在当时,瓮城不但得到重用,还构成复杂,实用性高。除了都城汴京,许多其它的北宋城市也出于军事考虑而修建有瓮城。后来金朝占领今天的北京,在当地建起了中都,并按照北宋汴京的样子,在城墙外修筑了瓮城。

到了元朝统治中原,为了防止各地拥兵自立,将许多城池的瓮城拆毁。明朝代替元朝后,战争经验丰富的朱元璋很注重瓮城的修建,在全国多地修建有瓮城,其中,首都南京的城墙更是保存至今,宏大而壮观。古代的瓮城因战争而建,其功能也为战争而服务。


邓海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有兴趣来南京中华门,看看世界上最大的瓮城。

其实瓮城在很多国家都有,萨沙在朝鲜和印度都看到过。

简单来说,瓮城就是一种强化城墙防御的方法。

也就是在城门内建设一个微型小城。

即便敌人攻破了城门,杀入城内,他们会发现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城内,而是瓮城,也就是一个类似于牢笼的小城。

他们会遭到四面八方的攻击,很快就要完蛋了,攻城器械还无法有效使用。

瓮城在中国很早就有,但并不常见。

这主要是,瓮城未必会有较强的防御力。

这是因为敌人也不见得就会从城门突破,可能从城墙突破,那么精心制造的瓮城就没用了。

况且,瓮城如果太小,防御力有限,起不到什么作用。

瓮城如果比较大,就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建造,如果是中小城市未必承担的了。

所以,真正大量制造瓮城的是明朝。

在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以及西安、归德(今河南商丘)、平遥等府、州、县级地方城市,以及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均设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中华门瓮城最为庞大复杂。

有意思的是,萨沙在印度也看到过瓮城,同中国的大同小异。敌人攻破城门以后,发现进入了一个狭窄的小城,在这里会被印度弓箭手和投石手猛烈打击。

其实印度的城市防御还有很多搞笑的地方。

比如即便突破城堡的瓮城,前进的道路是倾斜的,防御一方可以送上面滚巨石下来。

扯远了。

朝鲜也有类似的瓮城设计。

不过,中国的瓮城是明朝才开始的。而明朝末期已经有诸如红衣大炮这种强悍的攻城火炮,传统的垂直城墙已经难以防御了,当时西方就出现了诸如热兰遮城的棱堡,瓮城也是过去式了,没人还会再造。

所以,瓮城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闪而过。


萨沙


中国古代城防体系里的瓮城就挺阴损的。

电视上电影上总是演着拿冲车撞城门,城门一撞开,这城就算破了。

呵呵,真的吗?

实际上,第一道城门破了,攻城的将士就会发现里面还有有第二道门,惊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古代城池大多设有瓮城,撞破一道城门,攻城方也不敢随便攻进去

什么叫瓮城呢?

即在城门内或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小城池。随便从百度扒拉一个图示例如下:

现存最大的瓮城是南京中华门。

瓮城其历史悠久,可追述到公元前4000年的石卯遗址,其作用是保护城门。

有个词叫做“关门打狗”,还有个词叫“瓮中捉鳖”这两个词就形象的解释了瓮城的作用。

攻城一方如果看到第一道城门被打破或被守军故意打开而冲了进去,那下场么………被守军居高临下站在四周城墙上集体围观是一定的。

吃瓜守军围观之余,射点箭啊、扔点西瓜皮、丢点万人敌、震天雷、臭弹、大便什么的,砸到进入瓮城里的花花草草也很正常吧。如果第一道城门是守军故意打开的,待攻城方士兵进入后就关门…………那可真是羊入虎口了。

一般的小城池多只有1道瓮城,南京作为明朝曾经的都城,一个中华门居然设了3个瓮城,一共4道城门,内有27个藏兵洞,可藏3000守军。…而且这门还不是最大的,最大那个已经被毁了

可谓阴损到家了。

所以……很多时候攻城的军队宁愿费力搭云梯爬城墙或者干脆挖城墙墙角把墙挖塌了也不愿意打城门……

干脆再补充一个大同永泰门的图,从卫星图直接截。这个很有特点,我若是指挥官,真心不想打这个门,还是换别的门打吧

其它各城门就是评论里提到的故意让瓮城月城和内城门错位的典型案例。攻城将士好不容易撞破了一个门,赫然发展门后是一堵墙………门呢?一脸懵逼


另外,瓮城的功能不止是在防御敌人上,在防水上也是大有作为的。比如安徽寿县的瓮城就是。

到了2003年,寿县发洪水。当时的水已经淹过城门。

城外一片汪洋

但是城内居然还是安居乐业,人们古城宾阳门外的洪水中洗衣服。

如果现在城市遇到洪水,恐怕人们就有一种选择,抛家舍业背井离乡了。没想到古代城墙居然起到防洪的作用。

寿县,古称寿州。东汉末,袁术在此称帝,称作寿春。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北宋年间(1068-1077年),明清时曾多次修葺,已历经900多年。

寿县这座古城是因战争古人建了这座城,因洪水后人保存加固了这座城。寿县古城墙自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不断进行整修。至今仍保持着明清两朝风格。古城墙不仅是中国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防体系。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城墙为什么能在洪水中屹立不倒。

它的设计巧妙有三处:

一,城墙的石岸

寿县的古城墙在壁脚处加筑了一周高3米、宽8米堤岸,它是明代寿州御史杨瞻创建的护城石堤,又叫泊岸,它的内口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护城石堤为整个城墙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顶住了洪水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冲击 。

二、古城的设计

1、瓮城

瓮城是保护城门的一个小城。在古代即便敌军攻破第一道瓮城的城门,还面临第二道城门。瓮城上的士兵还能射杀进入瓮城的敌人。

在2003年洪水中,瓮城起了防洪的第一道作用。即便有少数量的水能进入瓮城,也能防涝排

寿县古城瓮城门和城门相互错开对于防洪也是绝妙之笔。因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汹涌的洪水以超常速度冲击的是对面足够坚固的城墙,由于城门错开,极大地削弱了洪水对二道门的冲击作用。

特别是北瓮城门朝西、西瓮城门朝北,避免了来自东把河(河水由东向西流)和寿西湖的洪水对瓮城门的直接冲击。古人思维之精妙,不能不令人赞叹!

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现有北门、东门存有瓮城),除南门外,东、北、西3门的瓮城门均与正面城门不在同一中轴线。

2、城内的布局:

寿县古城的道路布局是以4条大街为主干道,把古城分成4大区域,每个区域内又以街巷纵横交错组成交通网,沿城墙的内环城路为近年所修。4条大街分别是南街、北街、东街和西街,它们是连接4个城门的主要干道。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均不在同一轴线上,因道路修整,东、西街渐趋平直,南、北街依然保持原有的转折。这种布局方式与常见的古城道路布局不同,没有遵循古制,形成经纬交织的“棋盘式”格局。

其原因是寿县古城是为军事防御而设置的城池,为了军事防御需要,防止敌人长驱直入,争取充分的战斗时间,而逐渐形成的道路布局特征,即“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所以就没有遵守王城制度。这样的道路布局方式,一直作为当地建城的标准。南街长680m,北街长1205 m,东街长1005m,西街长1025m,形成南街短,北街长,东西街大致相等的格局,这是因为抗洪防水的需要,寿县古城的地形是东南高西北低,如果道路是正十字相交,那么东西道路就要比现在的靠北,在城内积水的情况下,道路将被水淹没,阻碍交通,从而造成全城交通的瘫痪,所以东西道路南移,这也是历代建城积累的经验总结。实际上,东西道路也就成了古城的地形分界线,南街道路较平坦,北街道路则缓坡向下。

三、月坝

那么古代又是怎么进行引用水和排水的呢?

城内水系布局主要是在城之四角处设置内城河和在城内不同区域辟有大小不等的蓄水塘。城内地面流水和市民生活废水,就是采取分区蓄水和涵洞排水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的。在近4万平方千米、周围有城墙封闭的城内,逢到阴雨天,特别是大雨倾盆的天气,地面承水量十分可观。处理不当,往往变成内涝,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另外,各大街小巷遍修下水道,使水流向地势较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内河,这两个内河通过涵洞与城外相连,在城外水位低的情况下,把城内的水排出去。 在排水的涵洞,针对于外面的洪水倒灌的可能设计了月坝。 涵洞的防水和排水功能是其一大特色.当城外的水位低于城内,涵洞的木塞子是打开的,水就排到了城外。

当城外洪水高于城内的水位,涵洞的木塞子就堵住了涵洞。防止洪水的倒灌。

月坝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人们还可以根据月坝水面的水位高度,判断城外洪水的水位。寿县古城设有东、西月坝分别荣膺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誉称。

排水涵洞和月坝的设计,成功解决了城内排水的问题,实现了防和排水的自动化。

有了这些寿县的古城墙能往外排水,而且可以从地处往高处排。像一个漏斗一样永远不会积水。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人们称寿县城为“筛子地”,城里的雨水流入了内城河,在通过低洼处的两座涵洞排放到城外去了。涵洞能控制城内积水的排出,而不让城墙外的围城大水进入城内,就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者其设计的高明。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墙,近百年来三次保护着老百姓免遭洪水之害。


老庄说故事


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此"小城"即谓之"翁城"。根据考古和史书记载,“瓮城”最早诞生于先秦时期,经过时间变迁,到了宋朝达到完善。

先秦时期的瓮城

“瓮城”是战争的产物,虽然在现存先秦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记载瓮城的出现,但根据先秦时期战争的频繁程度来推测,我国瓮城的出现并不会太晚。

根据考古发掘,在已发掘的先秦遗址中,山西垣曲商城遗址的发掘就基本可以确认其“第二道城墙”就是瓮城。这是迄今可确认的瓮城最早雏形,其历史意义重大。

垣曲商城遗址位于垣曲县古城镇的南关,在其发掘报告中说“在西墙北段距西北角·····发现了与内墙平行的第二道城建,宽3-6米,长280米;南墙外侧也发现二道墙的西段175米·····西部二道墙外有一条宽6-10米的城壕,深约7米”

虽然形制设计较为原始,建造如此庞大,但也可看出后世瓮城的影子,它的出现将中国瓮城出现的时间追溯到了商代早期,表现出现的原始性也为后来瓮城发展留下了空间。

汉唐时期的瓮城

一、汉代的瓮城

在汉代文献《说文解字》中记载“闉,城曲重门也”。所说的“城曲重门”是指城门外的瓮城设施。

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规模、强度不断加强,随之瓮城的建造、布局规划也得到了发展、完善。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瓮城的本身,还表现在分布的范围和普遍性上。

根据考古发掘,汉代瓮城遗迹是数量最多的,分布地区不仅在中原地区,北方边疆地区也日益普及。有代表性的为汉代乌力吉高勒城障。

乌力吉高勒城障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瓮城与城墙已连为一体,中间没有断开,具有了后世瓮城的大体模样。撑起呈现不规则长方形,偏开一门,断开几米后修筑了稍微错开、平行的外墙。

汉代瓮城在形制、建筑、材料方面有着很大的进步, 但仍处于过渡阶段。

二、唐代的瓮城

到了唐代,瓮城就更为普遍了,较为经典的是西北地区的西洲城,东南地区的扬州城。

在扬州城的遗迹中,现存部分保存比较好,大部分残高可达4-5米,城垣外有城壕与之平行。城垣东墙有三个豁口,偏北有一片半圆形的高地,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城壕至此则屈曲绕过其外缘,为城门、瓮城和月河的遗迹。西州城则位于吐鲁番东约50公里处,从胜金口流出的水经二堡流入城。外城呈正方希,偏北的门保存了曲折的瓮城。

唐代的瓮城形制与汉代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形制多为西州城瓮城模样。这个时期的瓮城墙体修建的较为短小,仅仅用来拱卫城门。

宋代的瓮城

到了宋朝时期,城门内外加筑瓮城已经成为了国家制度。在宋仁宗时期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对城垣、马面、城门、瓮城等建筑设施有详细的要求,并绘制有具体图样。

除《武经总要》一书外,《东京梦华录·东都外城》也记载“东都外城····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熏门、新正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正四门,皆留御路故也”。

宋代瓮城最大的突破不是常规的形制、规模、材料方面,而是当属瓮城的理论设想。

南宋抗金将领陈规精通军事工程并善于城垣保卫战。在他撰写的《守城机要》一书,首次在提出了设置内瓮城的想法。陈规把外瓮城视为旧制,从城池军事防御角度提出了城门内侧需要建造城墙。

宋一朝的瓮城相比较先秦、汉、唐时期的瓮城功能更加健全。

瓮城具有什么功能

瓮城诞生是我国筑城工程和城市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出现使攻守双方从薄弱单一的城门挣脱转为两重城门的殊死搏斗。其主要功能为:

1、双保险作用。可从正面屏卫城门,双保险保卫城池;

2、限制和改变敌人的进攻方向。瓮城城门设置往往是主城门错开的。

3、加强防守,更有利于夹击敌人。在敌人攻入瓮城中,防守者可在城墙上夹击敌人。

瓮城对城池防御作用的加强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结,战争是人类历史的年轮,中华文明就是在战争中不断孕育、融合发展而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规模、强度不断提升,瓮城的军事防御功能一直在强化。自先秦开始,历经汉、唐,到了宋代,瓮城在历史中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到了元明,随着社会进步、战争的逐步减少,瓮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长河缓缓淌


瓮城主要是古代用来防御城池所用,在我国出现的年代还有待考古论证,目前最早的是匈奴所筑统万城就已经有了瓮城原型。瓮城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御性能,在城外,还要在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其形同“瓮”,也就是口小肚大的瓶子,因此得名。瓮城通常作为古代城墙的一部分,和城墙一起修建,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通常情况下,瓮城城门和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条线上,这迫使攻城方需要将攻城武器转向另一方,增加攻城难度。

在我国古代的城池中,瓮城的建设在五代和北宋时期达到鼎盛。曾公亮写的《武经总要》中提到瓮城的介绍:“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北宋东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就是按照这一原则修建了瓮城。北宋时期,很多城市也修建了瓮城,例如平江府(苏州)和襄阳城池。

历史中,南宋临安、辽金上京很少有瓮城的记载。南宋静江府瓮城的设备非常完善和复杂。金中都也是仿造北宋东京而建,也设有瓮城。到了元朝,执政者为了防止造反,还曾令各地拆毁城池。元大都和元上都都没有设置瓮城。只是等到元末农民起义后,才匆匆修建大都瓮城。明朝时就很注意城市的防御性了,在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等城市都修建了瓮城。

此外,朝鲜王国的汉城、水原也修建了瓮城。只是朝鲜瓮城和中国的瓮城构造不尽相同而已。日本城池也有相应设施,例如最著名的当属大阪城的“真田丸”。


航空之家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可以说是随着战争的演变和鲁班攻城云梯的出现而出现的,它的功能说白了就是给城池加上一道保险。不至于城门被攻破了将士就要丢盔弃甲,然后城池处于陷落的绝境!

“瓮城”长啥样子?

看图,有半圆形的。

还有方形的。

无论这些瓮城是半圆形的还是方形的,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样。

另外,瓮城可以建筑在城门外,亦可以建设在城门内,又或者城门内外都可以一起建设。

这取决于城池的需要,也取决于每个朝代的形势。

虽然瓮城在秦汉时期匈奴统万城池中已经出现了雏形,但是西汉至北魏时期城池的设计中并没有对瓮城的设计。

一来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帝王将相对城池的追求是壮丽的视觉效果,二来这个时期尤其是三国时代城池的防守,战术上多为一个大型城池依托附近的一两个小城池作犄角之势。比如刘备的新野和刘表的荆州作犄角之势作为防守。

隋唐时期由于帝国的实力比较强大,所以就没有给城池设计瓮城这道保险。

北宋京都因为依仗着幽云十六州的屏障,也没用瓮城的设计。后来十六州失陷,北宋就挂了。

元朝更不用说了,依托强大的骑兵,只有他们侵略别人的份,基本没有什么强大的外敌入侵,所以元大都和元上都都没有建设瓮城。

到了明朝形势就不同了。明朝对城池的防御看得极其重视,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以及西安、平遥等府、州、县级地方城市,以及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均设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聚宝门(今名中华门)瓮城最为庞大复杂。

可见朱家人是对蒙古族有多担心,生怕他们啥时候卷土重来。

了解了瓮城的历史,再扯一下它的用法

瓮城的用法,第一肯定就是防守。

古代的重要城池,外围基本上都会有一道屏障:护城河。

当敌人跨过护城河,基本就要攻城了,这个时候瓮城就发挥了作用。即便最后敌人攻下瓮城城门,但是门后还有城门和城墙!

所以瓮城这个时候发挥的作用,就是削弱敌军前进的力量。

瓮城的第二种用法,可以是陷阱。

“瓮中捉鳖”和这个意思差不多。设计于城门外的瓮城门可以大开着,放敌人进来,然后在高墙上进行远程进攻。

不过话说回来敌人也不是傻子,知道你有瓮城也不会干干地就挥军想直捣黄龙,很蠢的行为。

至于说什么瓮城还有防洪功能的,想想就行了。

所以,瓮城最大的功能还是以防御为主,对敌人势在必行的攻城起到进行力量削弱和延长进攻时间的效果。

最著名的南宋和蒙古骑兵钓鱼城之战,当时的钓鱼城就是采用了瓮城的设计形式,依托高山峻岭的天然优势,南宋军士足足顽强抵抗了蒙古军队三十年之久,钓鱼城才陷落!


三顾历史


古代的瓮城,是为了加强对城门或者关隘的防护,在城门外面专门再修一道半圆形或者是方形的小城,形状如“翁”,因此也叫做瓮城。

瓮城实际上是城墙的一部分,与城墙相连,上面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而且,为了防止敌人攻入瓮城后,直接攻击城门,瓮城的城门通常跟它所保护的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即便是敌人拿下了瓮城,也必须在瓮城狭小的空间内再调转方向瞄向城门。在此过程中,攻城武器就可能被守城人员消灭。

目前可知的最早的瓮城,是南北朝时期,由匈奴人建立的大夏国所修筑的统万城,而中原王朝往往为了视觉效果,不修建瓮城。所以,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洛阳城这种首府重地,也都没有修建瓮城。


中国古代盛行修建瓮城,是在五代和北宋时期。元朝时为了防止各地反叛,均将城池拆毁。明朝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在各地都重修了城池,还专门设置了瓮城。

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哦!


深夜聊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看,瓮到底是啥东西?


下面这个就是瓮和罐了,瓮的话属于体型较大的陶制品,罐子体积会比较小。一般是盛水或酒的容器了。要是再往大一点就是缸了,一般是大酒缸,大水缸、

然后,我们再看看,瓮中捉鳖手到擒来的“瓮”又是啥东西?据说下图就是捉鳖的瓮,个头不小,四边有空,使用时候埋在土里,只露出瓮口,瓮里面放好诱饵,等鳖进入瓮中,瓮四壁光滑,鳖是爬不出来的,等你要来抓的时候,直接一锅端,有多少都如探囊取物。

言归正传,我们再说瓮城,瓮城顾名思义,也是有“请君入瓮”,“文中捉鳖”的意思。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其实是属于二级防御,风险预警和二重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古代的城市防御,主要依赖城墙,城墙又高又长,除了城门,要从其他方式进入几乎不可能。一旦发生战争,关起城门,屯好屯好粮草,再排兵布阵,就能更好的确保一座城池的安全。


可城门基本上又大又厚又重,关闭起来十分不容易,速度还很慢。如果在打仗中,这边顶不住了,要退回去,结果大城门因为笨重而来不及关闭,那么敌军不是乘机也一涌而入,城池瞬间被破?

所以,要设置瓮城,在大城门和最终的城池之间,假设一道门,第一道门守不住,至少第二道还关住了,不容易破。要是有小股追兵跟了上来,那么两道门一起关,中间位置就形成了一个“瓮”的状态,然后在万箭齐发。不要说翁中捉鳖,那简直就是关门打狗了。这样,守住城池的几率就更大了,而不至于,一个不小心来不及关一道门,整座城池都瞬间被破。这就是瓮城的好处和功能。


李艺泓


瓮城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城门关起来很费劲——所以进出城门的时候,如果敌人突然冲过来,我方还来不及把城门关上,那就完蛋了。

现在很多人用惯了自动门,对于特别大特别重的门都没印象了。小学的时候,校门就是很大的铁门,虽然门下面有轮子,但是很多生了锈,推起来特别费力。那个时候班级执勤就要关校门,一个小朋友根本推不动,要四个男生一起推。当然小朋友人小力气也小,但这个场景还是说明一些事情:以前的门,关起来是个体力活。

而且也是个技术活。以前的城门,为了防止被撞车,不光很厚重,背后还有横木,有些还有铁锁。横木要完整得插上去,可能也需要两个人抬。现在有时候去参观古城,如果赶得早,正好遇上开门,整个门要开起来,也可以好一会儿。如果打仗的时候,关门要这么许多道手续,那就可能有危险。为什么呢?敌人的先锋可以强行冲过来,赶在城门合上之前,拼死挡住不让你关上。然后铁骑大军再冲一冲,整座城就完蛋了。

也许有人要讲,以前守城门的士兵,都受过训练,关城门应该很熟练吧。即使关门的人很熟练,战时,人员物资进出城门,往往速度会很慢。举个例子,南朝侯景之乱的时候守台城,梁军被堵在城里。这样下去早晚粮草都要吃完。怎么办呢?有人就想组织一次主动出击。想法是好的,但是没打赢,没打赢以后,大家就拼命要往回逃。逃一逃,自相踩踏不说,到了城门口乱作一团,后面的急着要回城,守城的人害怕敌人跟上来,想早一点关城门。这样一来,无端增加了许多损失。

怎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瓮城啦。

瓮城可以有两道甚至多道门,这样大家进出城的速度就快了。进了城以后,也不能进入主城,因为还有一道门!只能先在瓮城里等一等。等瓮城的门关上,主城门再开,这样就没问题了。敌人跟进瓮城了怎么办呢?不要紧,瓮城周围都是城墙,安排好弓箭手,来一个射一个。所以说,有了瓮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城门进出的问题啦。


在野武將


瓮城就是古代建造城门时修筑的小城,瓮城顾名思义呈翁形,并半包围于城门,主要用作城池的防御。

瓮城的解释

瓮者,就是内部空间大的陶器,按照这个生动的形象,古代建设时城门设置的瓮城、翁门就很容易理解了。说白了,就是在正式城门外再围绕着建设一座小城,要想进入城内,必须先经过小城,这座城外之城被称为瓮城。


瓮城的作用和形式

引据《武经总要•守城》: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其实瓮城又称月城,因为其形式呈现半月形,把城门半包围起来。瓮城的样式有半圆、平面、方形、梯形、不规则形状等等,主要还是根据地理地势和防守需求进行构建,其作用主要就是作为城池的防御功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以防守为大前提的构建要求,一般来说主城正门不能与瓮城城门相对,以防备攻入瓮城的敌人直通直入,所以主城门的方向和瓮城门的方向,从线性上一般采取90度角进行设置,不过具体到实际建设还是得因地制宜。


瓮城的历史和发展

从现有考古的情况发现,汉代城池遗址中就有瓮城的形态,而汉以前的城池是否出现瓮城则较难考证。至少从现有史料记载和遗址考证结合来看,可以证实从我国汉代开始,我国古代的城池很明显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构建和使用。

我国古代很多城池只要有条件,就会为城池建造瓮城用于城市防御,特别到了明清时期,更多的城池会建设瓮城,比如北京就建设有三个大瓮城。

总之,瓮城作为中国非常极具特色的城防建筑,是古代城池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为原创作品,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原创码字不易,请支持的朋友们关注我的头条号@善发历史说,喜欢的话赶紧点赞、转发和收藏吧,并欢迎朋友们评论指正,感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