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四大特务组织?

YOYO小鱼


明朝为了强化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开始设立特务组织,并逐渐形成厂卫制度。

厂卫指的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简称,明王朝曾有一段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四大特务机构均为特务组织,所执行的职务不尽相同。

一、锦衣卫

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

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即一部分是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

锦衣卫中负责“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用来做仪仗礼仪,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认为司法机构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不好用,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违纪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

一旦哪位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午门行刑。

二、东厂

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一直担心帝位不稳。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还不够用,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出过很大的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

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

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

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得多。

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

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三、西厂

与东厂相对的是西厂,西厂在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

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明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

于是他身边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

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

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的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

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

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的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

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举之间,只相隔一个月。

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5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

后来,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引起皇帝的警觉,汪直最终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四、内行厂

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

这时西厂和东厂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

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直到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啦啦啦L


1.建立者不同。

锦衣卫:朱元璋1382年建立,其后朱元璋又废除锦衣卫,朱棣上台之后,又重新设立锦衣卫。

东厂:朱棣1420年设立。

西厂:宦官汪直1477年在明宪宗朱见深的授意下设立。

内厂:宦官刘瑾1506年设立(明武宗朱厚照时期)。

2.存在时间不同。

锦衣卫:寿命超长,和明朝共始终,到了南明王朝依然存在,甚至直到清朝入关后仍然设立锦衣卫(存在约一年),后改称銮仪卫。锦衣卫前后存在达290年左右。

东厂:寿命第二长,从朱棣设立开始,也是和明朝功始终,存在时间200多年。

西厂:寿命只有大约十年左右。历经三立三废:第一次,明宪宗时期,存在五个月;第二次,明宪宗时期,存在五年;第三次,明武宗时期,存在五年。

内厂:存在仅仅五年。

3.人员构成不同。

锦衣卫:掌事首领是正常男人,办事人员基本是正常男人。

东厂,西厂,内厂:掌事首领是太监,但是中下层头目和办事人员比较混杂,有太监,也有正常男人(多从锦衣卫调来)。

4.权力,职责不同。

共同点:特务机构,都直接向皇帝负责,都有独立于三司之外的独立司法权。

不同点。

锦衣卫是外官,其他的三厂则是内官。

早期锦衣卫的职责不仅仅是特务机构,它还负责皇帝身边的其他事务,诸如车马出行,仪仗,皇帝的保护安全等,其他的三厂则基本上是纯粹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在明朝初期权力很大,一开始和东厂是平级关系,比如最初两个机构的权力分配是东厂负责缉捕抓人,锦衣卫负责审讯,泾渭分明。

但是东厂权力扩大之后,实际拥有了审讯,监督,听审,调控等权力之后,锦衣卫和锦衣卫就慢慢的演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明武宗时期,锦衣卫已经沦落成了东厂的附庸,非常可怜。

嘉靖时期,锦衣卫权力再次攀登高峰,东厂又被它压了下去,万历时期,锦衣卫依然风光无比,不过很快又被东厂压住势头,明朝后期,锦衣卫再也没有干的过东厂。

东厂虽然权力有沉浮,但是基本上还是比较风光的。

西厂和内厂虽然比较风光,但是由于短命,也就没啥说道的了。

这四大机构的关系也是很奇妙的,它们都负责侦查官员,但是内部也彼此侦查,例如锦衣卫主要负责的是侦查官员,东厂则负责侦查官员和锦衣卫,到了刘瑾当权时期,西厂东厂都归他的领导,他又成立内厂,监察官员和其他的三个机构。


师明礼


主要根据他们的职能管辖的范围区分。

锦衣卫:最初的职责是皇帝的仪仗队,后来扩充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是一个情报、事事机构,直属天子,侦察、逮捕、审问、定罪都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也就是公、检、法一整套程度都在他们手中。

权力非常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

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它的职责和锦衣卫有重叠,所以刚建起来就和锦衣卫有争斗。

已经有了锦衣卫,朱棣为啥还要建个职责类似的呢?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制衡锦衣卫,锦衣卫的权力越来越大,朱棣为了平衡才新建一个由宦官组成的机构,由此开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先例。

明朝后期东厂和锦衣卫合并为“厂卫”,东厂的权力还在锦衣卫之上。

西厂:初建时的职务是侦查臣、民的言行,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还可以随意逮捕朝中大臣,职权比锦衣卫和东厂更大,和他们的争斗也更残酷。

复建后权力有所限制。

内厂:当时东、西两厂都由刘瑾统领,但这两个机构并不团结,总是争权夺利相互拆台,于是刘瑾成立了内厂,职权和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广,还包括了东西厂和锦衣卫。


不了凡尘666


锦衣卫朱元璋创立;

锦衣卫是朱元璋改组的近卫军的十二卫里的一卫;这个锦衣卫是十二卫中最显著的;它最初为查明胡惟庸案还有蓝玉案,都给朱元璋搜集了大量信息;后来朱元璋废除了锦衣卫的审讯权,保留侦查权还有逮捕权;等朱棣上台后,为了对付政治反对派,又恢复了锦衣卫的审讯权。

东厂朱棣创立;

东厂是个太监担任领导的特务机构;朱棣的根据地在北京,可京师在南京,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设立了东厂,包括锦衣卫都在监视范围。因为东厂的头可以住在宫内,有什么消息可以直接跟朱棣汇报。

西厂朱见深创立;

西厂是明宪宗朱见深特意给太监汪直开设的监管部门,因为东厂已经是老牌特务机构,换人困难,干脆给汪直开了个西厂,监察范围也很广,包括锦衣卫跟东厂。西厂开了关,关了开,最终沦为短命的特务组织,前后只有两位提督。

内厂朱厚照创立;

内厂(内行厂)是明武宗时开立的特务组织,刘瑾任内厂的头,职权范围盖过了锦衣卫,还有东西厂,这个内厂更短命,只开了五年就关闭了。

总的来看,随着设立时间早晚,一个比一个监视范围大,但一个比一个命短,西厂和内厂存续时间比较短;无论是东厂,还是西厂,除了领导层是太监充任,力量的选拔还是从锦衣卫中选取。也就是说东西厂里,不都是太监。


过去即历史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都是明朝的特务组织,只向皇帝负责,能直接越过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监视百官、抓人、审讯,大事小事都可以管一管,职能上区别不大,有很多地方都是重叠的,只是成立早晚和存在时间上有区别。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三厂一卫”之间的关系简单看成:内厂>西厂>东厂>锦衣卫,当然,实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今天你压倒我,明天我压倒你,谁能更胜一头完全要看皇帝宠信哪方。

超长待机锦衣卫

锦衣卫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成“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撤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改设“锦衣卫”。作为皇帝直辖的军事机构,主要职能“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首领称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可以逮捕包括宗亲勋贵在内所有人,有自己的“诏狱”,能进行不公开审讯。



“洪武四大案”前后牵连至少十万人死亡,锦衣卫就是主要执行者,也是锦衣卫最“风光”的时候,虽然后期受东厂等后起之秀打压控制,但与明朝共生共存,直到南明灭亡。

次长待机东厂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因位于东安门附近得名,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因得位不正,一直对朝中大臣不太信任,虽然有锦衣卫这个老牌特务机构在,但一来锦衣卫指挥使是外臣用起来不方便,二来同样也不敢完全信任锦衣卫,于是启用靖难中出过大力的宦官,重新组织了一个特务机构,即东厂。

东厂首领称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以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担任,官衔全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属官由锦衣卫调拨担任,职能“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可以监视包括锦衣卫在内的所有势力,两家一直是最大的对头。

东厂初期只有侦缉和逮捕的权利,抓到犯人要交给锦衣卫审讯,到了后期权利越来越大,锦衣卫有的他都有,而且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锦衣卫需要上奏折),各个衙门包括锦衣卫都有东厂的人坐班监视,在一段时期内甚至把锦衣卫变成了“附庸”,一直到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才消亡。

短命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是明宪宗时期成化十三年设立,目的也是增强特务统治,人员方面与东厂雷同,厂督依旧是由宦官充任,属官从锦衣卫调拨,除了拥有和锦衣卫、东厂同样的职能外,还可以监视这两个“前辈”,权利比东厂更大。

但是西厂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前后只有两任厂督,在成化期间因为大臣反对,就又被取消了,算是个偶然产物,没什么好讲的。

昙花一现内厂

内厂全称“内行厂”,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先是复立了西厂,然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因为掌控东西两厂的同是“八虎”成员,两边互相拆台,不太鸟刘太监的指挥,于是刘瑾就怂恿明武宗又设立一个“内厂”。

自己亲自担任厂督,职能范围和东西两厂一样,但权利更大,可以监视东厂、西厂、锦衣卫。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后,明武宗下令裁撤西厂和内行厂,作为一个临时性产品,西厂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总结一下,“三厂一卫”都是属于皇帝的私人“耳目”,职能范围相同,后来的可以监视前面的,一环套一环而已,都只是权利需要,最大的区别就是存在时间不同而已。


疯狂的008


明朝的特务情报机关,前后一共出现过四个,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大内厂(也叫内行厂、内厂)。锦衣卫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为了帮助太子朱标顺利继位,曾拆分过锦衣卫。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又全面恢复,一直延续到了明末。东厂由明成祖朱棣设立,权力要高于锦衣卫,也一直存续到了明末。有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就当过东厂的厂主。西厂设置于明宪宗时期,存在了5年多时间,被撤销。明武宗时期重新设立,又是只存在了5年左右,再次被撤销。大内厂建立于明武宗时期,由司礼监太监刘瑾创建,随着刘瑾的倒台,仅仅存在了五年的大内厂也就消失了。

明朝的四大特务机关,按照创建的时间,及存在的时间长短排序,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大内厂。如果按四大特务机关并存时,哪个机关的主官权力最大排序,就要倒过来排了,分别是大内厂、西厂、东厂和锦衣卫。因为新特务机关的设立,就是为了节制其他特务机关,权力和管辖的范围自然就会更大。因为东厂和锦衣卫存在时间最长,所以,大部分时间,东厂主官的权力和管辖范围是最大的。东厂主官通常都是皇帝身边的亲近太监担任,权力和管辖范围最大,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是超越了锦衣卫的。但是有一点东厂没法比,那就是锦衣卫是正规的国家军事机构,是皇帝的近身侍卫军和仪仗队。锦衣卫主要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都是军队中的精英。锦衣卫最高主官是正三品指挥使,这可是明朝正儿八经的武官,都是可以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的明朝武将。让锦衣卫主官跟一个太监比试武功,胜负很明显,除非魏忠贤等大太监们真的练过“葵花宝典”。

东厂监视和刺探情报靠自己,但是武力方面,主要还是倚仗锦衣卫。东厂很多重要职务都是从锦衣卫调拨千户、百户还有校尉到东厂担任。特别是东厂要捉拿、刑讯犯人时,还是要依靠锦衣卫的人出手。总体来说,明朝四大特务机关,东厂的厂主是综合实力最强的,比如那个魏忠贤,除了皇帝,谁敢惹呀。但是论武功方面,锦衣卫是最厉害的,毕竟是国家正规军,不是太监们能比的。


DinosaurVideo


四个厂卫,是明朝时候建立的特务组织。主要是搜集军政情报,巡查缉捕,侦查,逮捕,审问,策反等,并且直接受皇帝领导,只听皇帝一个人的,不受国家其他部门制约。

简单来说就像民国时期,戴笠的军统局。戴笠是暗杀为主,但是厂卫可是相当于拿着尚方宝剑明目张胆的抓人。

四个组织都是受皇帝直接领导,是皇帝个人的机构。在社会上相当于如朕亲临,权利可谓是极大。

但是四个部门还是有区别的,比如

按部门领导区分

锦衣卫—武将

东厂—官宦

西厂—官宦

内厂—官宦

按成立时间区分

锦衣卫—成立1382年,撤消1645年。

东厂—成立1420年,直至明朝灭亡。

西厂—成立1477年,撤销1482年。

复立1506年,撤销1512年。

内厂—成立1505年,撤销1510年。

按权利大小区分

锦衣卫—巡查缉捕官员、百姓

东厂—巡查缉捕官员、百姓,监视锦衣卫

西厂—巡查缉捕官员、百姓,监视锦衣卫、东厂

内厂—巡查缉捕官员、百姓,监视锦衣卫、东厂、西厂

换句话就是:

皇帝 > 内厂 > 西厂 > 东厂 > 锦衣卫。

区分基本就这样,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四大厂卫。

1,锦衣卫

锦衣卫,原来朱元璋仪仗队的人物。

朱元璋是一个权利欲望特别大,也是特别残暴的皇帝,也许和他乞丐和尚生涯有关系吧。为了权利是自己的,他废掉了一人之下的宰相,所有职务分发六部。但是对于大臣还是不放心,于是设立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就出现了。锦衣卫于1382年成立。



但是朱元璋不愧是开国皇帝,锦衣卫用了几年以后发现锦衣卫权利太大了。不管自己想杀不想杀的都可以杀,锦衣卫可以干掉任何人,当然除了自己。但是这样对于国家当然不利,对于自己的控制欲也是极大的威胁。于是1387年就把锦衣卫废了。

但是,他四子朱棣夺皇位以后,又把锦衣卫设立起来了。于是就有了贯穿大明王朝的锦衣卫。

锦衣卫权利达到顶峰时,是明世宗嘉靖年间,那时候东厂都要听从锦衣卫的。

然后就存在着直到南明小朝廷覆灭。当然值得一提的就是,清朝顺治帝也设立了锦衣卫,但是仅仅一年就被顺治废掉了。然后锦衣卫就彻底推出权利舞台了。

锦衣卫是厂卫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特务机构。

2,东厂

这个臭名昭著的东厂,是明成祖朱棣设立的。

朱棣,上位本来就不太光明,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总是担心有人说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虽然有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但是毕竟是将领领导的,需要住在皇宫外边。还有就是感觉不贴心。想来想去,就发现官宦天天跟着自己,由他们设立一个机构,这个绝对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并且还可以监督一下锦衣卫。

但权利这个东西,太容易让人冲昏头脑了。有了这么大权利,他还会老老实实做你的小太监吗?于是朱棣使得明朝的官宦干政达到了登峰造极。

有名的东厂督主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

到后期东厂权利之大,可以让同级别的锦衣卫指挥使下跪了。就形成了上下级关系。

3,西厂

西厂的建立是明宪宗,当然明朝中期了,皇帝比不上当初建国的皇帝,朝廷内就是一片党政,甚是混乱。为了稳定点朝廷,他很聪明的学习了自己祖宗的方法,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就腐烂发霉了,于是明宪宗设立了西厂,

西厂权利太大了,不仅动了官员的奶酪,还连着东厂和锦衣卫都不放过,这个当然就引发群愤了。被逼无奈下撤销了。

后来到了他放浪于形骸之外的孙子正德皇帝又重新建立起来了,让宦官把朝廷弄的一塌糊涂,直到正德皇帝把刘瑾杀了,西厂才算是彻底的消失了。

4,内厂

内厂就是正德皇帝时候设立的,但是不是皇帝设立,而是大太监刘瑾,为了打压西厂东厂锦衣卫而设立的机构。

内厂权利应该是明朝特务机构的顶峰了,可以说是除了皇帝,没有他们不好抓的人。真正的民不聊生,哀声怨道。

好歹,咱们正德皇帝还不傻,在最需要的时候杀掉了刘瑾,并且废除了西厂和内厂。

反正都是情报特务机构,是明朝的一大特色。


三白西瓜


四大机构都是明朝的皇帝没有安全感,不相信儒家学子的表现,用来监察民臣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锦衣卫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机构,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最初是专门监视那些个大臣们所设立的机构,朝中大臣人人自危。从明朝明成祖朱棣开始,锦衣卫的权利被分化很多。

东厂:东厂是第一个由宦官掌管的特务机构,明成祖时期,朱棣不再相信朱元璋创立的锦衣卫,在锦衣卫之上又设立了东缉事厂,用来分化锦衣卫的权利,东厂可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缉拿百官,并且用刑。当年东厂的昭狱是所有高官的噩梦。

西厂:西厂的存在时间不是特别长,是在万历年间,东厂由冯保掌管,万历皇帝忌惮冯保和张居正的联盟,因此由汪直创建西厂,用来制衡东厂,并且为万历办理一些不方面让冯保和张居正知道的一些事情。只不过后来冯保和张居正授首后西厂就被裁撤了,为什么呢,因为西厂拥有的权利是东厂+锦衣卫的集合,盛极必衰。

内厂:内厂的作用更多是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为了监视下面的小太监和各地太监而设立的机构,这个机构存在的时间仅次于锦衣卫。权利比较上层,对外权利并不大。

为什么明朝这么多特务机构

历史上,只有明朝在各个地方安插太监进行对巡抚进行制衡。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太监的权利极大,在皇帝的眼里,太监就是皇帝忠实的狗。其实就是皇帝的授权,皇帝昏庸懒散,那太监的权利就极大,如刘瑾、魏忠贤等权臣宦官。皇帝勤奋一些太监就是皇帝的狗,想嘉靖时期的太监和内阁,算是一个最佳的平衡状态,也是最团结的状态。

总而言之,明朝的皇帝是不太相信翰林士子,明朝皇帝煞费心机设立多个特务机构,来防止大臣的犯罪行为,却奈何历史上明朝是大臣贪污最严重的时期,也是冤假错案最多的一个朝代。

朱元璋最大的心愿就是没有贪官,明朝的大臣几乎都是明着贪污子孙后代的皇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实在是最大的讽刺。


一凡先生


对于明史有一些了解的人肯定是知道,锦衣卫作为皇上的12卫12卫亲军之一,锦衣卫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当初朱元璋之所以要建立起锦衣卫也是因为朱元璋深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当初跟随自己的那些开国勋贵们可以说是越来越跋扈。

自己活着的时候,自己还能压住他们可是自己死了之后自己的儿孙怎么能够独掌朝局了,必须要设立一种手段才行,这样朱元璋就在自己的亲军十二卫中设立锦衣卫,锦衣卫对外负责收集军情策反敌匠,但是锦衣卫实际上是为监视百官的一举一动的。

这样一来朱元璋觉得自己的继任者就能够利用锦衣卫掌控一切,后来朱元璋于晚年为了能够让锦衣卫死心塌地的跟随建文帝将锦衣卫的权利削弱。

后来明成祖朱棣重新启用了锦衣卫,朱棣实际上是想利用锦衣卫情报网络,明成祖朱棣对于锦衣卫是没办法信任的,因为他是朱元璋建立起来的,而他朱棣是窜了皇孙建文帝的位才得到了皇位,他又怎么敢重用锦衣卫。

明成祖朱棣当然要用自己的人,所以明成祖朱棣利用宫中的宦官建立起东辑事厂,刚建立的时候只说他有监督职权,实际上一样是监察百官的以及锦衣卫,起到对于锦衣卫的一种制衡作用。

到了西厂其实情况也是一样,锦衣卫和东辑事厂由于时间的关系,逐渐被人把持,皇帝对于他们的掌控力下降。这样新皇当然想要制衡他们,这也是朱见深建立西厂的原因。

内厂出现的事最晚的,因为正德皇上的父亲弘治皇帝朱祐樘非常有能力,所有其实锦衣卫和东西厂的权利基本上得到了遏制,弘治皇帝也让一向活跃的文官没有了发挥的机会。文官一直被压制。

在加上弘治皇帝只有朱厚照一子,往常避免不了的立储之争当然也没法让这些文官们发挥,等到弘治皇帝驾崩之后,正德皇帝朱厚照登基主少臣老,这一下就尴尬了,锦衣卫和东西厂在文官的操纵下极度膨胀。

朱厚照为了制衡锦衣卫和文官,以及东西厂,所以让心腹刘瑾创立内厂,监察百官、锦衣卫以及东西厂。


风清水浊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这四大特务组织都是明朝建立的,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可以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区分:

一、建立者和建立时间

1、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于1382年设立,前身叫做“拱卫司”,后改名“亲军都尉府”,最后才确定叫做“锦衣卫”!

2、东厂:明成祖朱棣于1420年设立。

3、西厂:明宪宗朱见深于1477年设立。

4、内厂:在明武宗朱厚照的许可之下,由大太监刘瑾于1506年设立。

二、职责和权力

1、锦衣卫:最初的职责是皇帝的仪仗队,后来扩充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是一个情报、事事机构,直属天子,侦察、逮捕、审问、定罪都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也就是公、检、法一整套程度都在他们手中。

权力非常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

2、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它的职责和锦衣卫有重叠,所以刚建起来就和锦衣卫有争斗。

已经有了锦衣卫,朱棣为啥还要建个职责类似的呢?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制衡锦衣卫,锦衣卫的权力越来越大,朱棣为了平衡才新建一个由宦官组成的机构,由此开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先例。

明朝后期东厂和锦衣卫合并为“厂卫”,东厂的权力还在锦衣卫之上。

3、西厂:初建时的职务是侦查臣、民的言行,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还可以随意逮捕朝中大臣,职权比锦衣卫和东厂更大,和他们的争斗也更残酷。

复建后权力有所限制。

4、内厂:当时东、西两厂都由刘瑾统领,但这两个机构并不团结,总是争权夺利相互拆台,于是刘瑾成立了内厂,职权和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广,还包括了东西厂和锦衣卫。

三、组成人员

1、锦衣卫: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鲜衣怒马,形象上佳。

2、东厂、西厂、内厂:主要由宦官和锦衣卫中挑选出的精干分子组成。

四、结局

1、锦衣卫: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被杀,明朝锦衣卫结束,共历290年;

清朝也建过锦衣卫,但只存在了一年;

2、东厂:结束于明朝灭亡的1644年。

3、西厂:存在的时间很短,成立5个月后就因权力太大弄得朝廷人心惶惶,在大臣们的劝谏下被朱见深解散了,但1个月后又重新建立,1511年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撤消。

4、内厂:和西厂一样,于1511年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撤消。

总之,这四大特务组织都是明朝皇帝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设立的,但在客观上,这些组织对明朝造成的损害要远远多于作用。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