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贴是不是失去自我?

吃着玩


答: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是不是失去自我?你提的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首先说一下你的提问,这样的一个提问的话有点太笼统,我先按我的理解来给你做一些讲解,因为我也不知道你是临摹名家,指的是哪里的名家?是指以前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临摹要临摹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要临摹什么?临摹是取法我们要取什么法,就从他最好的源头开始,这样我们学习到的是他的方法,追宗思源最早的或者是最好的一些古人的法帖,每一个书体都有他的法度,我们怎么样去先把他的法度继承下来?这个步骤很关键。当我们继承了某个字帖的特性,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了这一个字贴的方法。这是属于一个集成阶段。

学习书法要先继承,再借鉴,再创新就是要继承学习综合利用,相互借鉴,取法合理,有传承在综合性的特点,能把几个帖融合在一起,这才是我们合法合度的创新表现自我。不能凭空想象表现自我,这是很多人都在不遵循法度,不遵循碑帖而异想天开的想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传承,有出处的表现,自这就是很多人在讲的,书法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书法镜子老宋


临摹名家字帖的目的是与字帖对话,一种心灵感应,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不会失去自我。

古代的名碑名帖,是培养创作书法艺术的摇篮。也是一座宝藏,通过临摹,会逐步学到表现自己情感所对应的线条语言,通过临摹会了解当时古人的思想,使创作的作品内涵高雅丰厚。

唐代宗李世明学习书法,以王羲之为宗,视他的法帖为珍宝,潜心临摹,后来又师虞世南,不仅没有失去自我,而且还创作出《温泉铭》这样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的个人风格。

张怀瓘赞道:"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温泉铭》为唐太宗李世明书。)


神韵轩书法


首先,书法爱好者临摹法帖是必须的。

其次,不临帖的书法爱好者,不是真正的书法爱好者,他爱的是信笔为体的胡写,而不是书法。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是有法度的汉字书写。这里,法度,就在你必须临的法帖中。不临帖,你如何习古?如何继承?如何掌握书法的精髓?那些笔法、字法、墨法、结体、章法,单凭眼睛是看不会的,单凭自己胡写,更是永远别指望入得书法的门。

有些人会被身边的人夸,说字写得真好,书法好棒如何如何。其实如果你没有临过碑帖,只是“字写得好”,那还真不是书法。这个问题,喜欢书法、虔心向学的,能说得清,更多的人你根本没法给他说清楚。因为他们就觉得书法就是写字,写字就是书法。其实真不是,确实不是。嘿嘿,书法,是用毛笔有法度地书写中国汉字;而写字,未必够得上是书法,因为未必合乎法度,更不用说什么笔法字法墨法章法。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名留书法史的书法大家,没有一个是不临帖的。有人会抬杆,说那第一个写出书法的临谁的贴?这个确实就呵呵了,无知者无畏。就好比汉字并不是仓颉造出来的,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仓颉那里给规整了,也好比《诗经》的“作者”其实是编者,是整理者。当然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了不起的。

无继承无以发展,更毋论创新。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如此。所以说,爱好书法,想学书,必须临帖。不是临现在哪一个书协主席、某某大尸、某某一袋松狮(一代宗师)的字,是习古,临钟张羲献颜欧柳赵苏米蔡黄文董周……





清风轻风清扬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任何技能或艺术的学习均从模仿起步,特别是模仿优秀的作品。所以,你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书法史上任何一位名家均从临摹学习中出来,从未出现一位没经过临摹训练的书法家。也就是说书法要经过临摹阶段才有成为书法家的希望,否则就一定不可能。

著名的书画大师吴昌硕在诗、书、画、印各领域成就非凡,石鼓文书法更是站在了历史的巅峰至今无人超越!他从三十岁开始临习《石鼓文》,一直临习到八十多岁,也就是说他仅《石鼓文》一帖就临习了五十年。现代人一提到《石鼓文》必提吴昌硕,临了五十年他不仅没有失去自我,反而创造了自我!一个初学者
如果想学《石鼓文》,一开始就用《石鼓文》原拓本是根本无从下手的,原文虽然有斑驳陆离、朴拙奇趣的美,但是大部分看不清楚。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从吴昌硕临本入手。我们从上两图看得出他临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成就非凡!

历史上还有很多名家,如王羲之学卫夫人和钟繇而成了“书圣”,颜真卿临习二王但创立了与二王相反的书风,苏东坡习颜却引领了宋朝尚意的书风。这些临古创新风的例子举不胜举!

注意的就是…临摹初学专于一家,打好基础之后则一家为主,百家为辅。不断增强文学诗词修养和学习书法理论。多欣赏古今名家法帖,多对比、分析、思考。

书法是非常神妙的传统文化艺术,其中的过程更加奥妙!在临习漫长的历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把字写美观了,而且还会在那个过程中…收获知识、思想上的升华、艺术上的领悟,甚至练到一定程度还会如佛家修炼那般的顿悟!到了这个境界…不知不觉…笔墨之下流尚出来的…全是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才华、思想、情怀!


许悦爱书法


您好,关于您提的问题我想从自己的角度谈谈看法。首先我想请问:“失去自我”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失去”的前提是“拥有”,首先是要有自我,这个“自我”是什么?是已有的书法成就,还是自成体系的风格?既然如此,那就“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了”,怎么还能失去?如果没有这个“自我”,又怎么谈失去?假设您说的“自我”仅仅指自己原有的写字习惯,抱歉,这一点在练习书法时还必须抛开。

临帖是每个书法爱好者永久的功课。

我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书法爱好者,因为既没有痴迷于书法的疯狂,也无曾多年不间断练习的坚持,我只是个喜欢写字,喜欢欣赏别人的字,偶尔临帖的初学者。但是我坚定地认为:临帖是每个书法爱好者永久的功课,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理由如下:

1.仔细临碑帖。

历代流传至今的碑帖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的瑰宝,都是成一家言,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不论从点线特质、间架结构,还是转折换锋,接搭引带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如世人首肯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中,欧体的严谨规范、颜体的端庄雄伟、柳体的坚挺瘦削、赵体的研美中和。好的碑帖就是一位好的启蒙老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也!

2.规矩临形态。

著名的书法家都是临摹碑帖的高手,历代临摹《兰亭序》成就为书法家的人不计其数,如开皇兰亭、定武兰亭、神龙兰亭及米芾、文徵明、王铎、八大山人、沈尹默、沙孟海、沈鹏等著名书法家。所以临帖必须要盯住一家碑帖练习,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朝秦暮楚,朝三暮四。临帖时,还要尽量去掉自我理解的因素在手上出现,做熔“入”原帖。同时要仔细分析相关因素,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吃透并继承该书法体系的核心关键与气势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更换其它碑帖临写,方能得心应手,博采众长。

3.老实摹神态。

神态就是形神兼备,就是不仅笔画写的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通篇气势都要写的像,也就是说,要努力做到与碑帖对比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对原帖了如指掌了,然后可以将古人的笔法、形态、神韵进行有目的的临写,再融入自我,把帖为我所用,达到“出”帖为“我”的目的。

总之,临帖是对传统文化全面而深入的继承,临帖也是创作的准备。所以,如果您是书法爱好者,请先抛却自我,从临帖开始!以上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冉冉升起wxs


回答了: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是不是失去自我?

答案:不是!纵观被世人所认可的近代书法名家大师,如启功,赵朴初等有哪个不是从临帖开始?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石,也是学习书法的敲门砖!

临帖最基础的“永字八法”,又或是欧楷《九成宫》等等,都是学习书法者的必修课!

所以,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不仅不会失去自我,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到真正的“自我”!吸取古人的书法智慧,站在古人书法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




艺术界大观


临摹名家字帖,不会失去自我。

1、任何事情都是要学习的,一个人从哇哇大哭落地开始,以后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学习与临摹,正如说话一样,跟自己的父母学,读书学知识跟老师学,进入社会工作跟有经验的前辈学习;

学书也一样,需要有人带,你不可能自己创造文字,也不可能自己创造书体,从篆书到草书、行书、楷书,那都是经历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2、学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艺术的美感,而名家字帖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他肯定是形成了书法的艺术美感,我们通过临摹去体会其中的美,少走弯路,避免闭门造车。

3、书法艺术是一种传承:名家的字帖,也不是完全从无到有创造的自我,这种自我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整合,融会贯通而成。像欧阳询的欧楷,在之前的一些墓碑上就已经有近似的风格,只是欧阳询在传承中再加入自我,形成了欧楷风格。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需要传承,不断的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才有这么光辉灿烂的文明。

4、临贴根本不用担心失去自我,你始终是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字帖临得再像,一旦脱离字帖,写下的第一笔就具有了自我,我们练习书法,肯定不是为了天天临摹,我们最终的理想是创作,创作就形成了自我。


设计师清华


假如你只是作为业余爱好,临贴一定很行,但若要成为书法家,靠书法创造财富,建议找个名师呗!深圳有一个80后的书法家郭晶,可以关注一下!




美 无处不在


书法实在是我们进入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简要读本。如果说它简要的话,并不是说它浅,它很深,它很高。但是图像一看就知道那个人的人格结构。如果有机会练练书法,读书法,追一追书法,崇拜崇拜一些书法,我们的浑身所谓的书卷气就会增加,我们的生命价值就会出现新的等级。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很多人常常都迷失其中,那么,面对这种困惑,应该如何解决呢?

  问:这种迷失自我现象,应该是每个书法学习者都经历过吧?

  答:应该都经历过,有的明显,有的不那么明显,持续时间也长短不一罢了。有的人,迷失了一段时间后,通过自我反省,而逐渐找回了自我。而有的人,则一辈子就这么迷失下去。

  问:但有的人,没怎么过临过帖,也说不要迷失自我,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答:这种现象,基本上就属于空谈。你没临过什么帖,没感受到古人逼人的法度和气韵,又何来迷失自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刚刚学习游泳的人,还在浅水区扑腾的人,就大谈特谈如何在深水激浪中保持自我而不被淹死,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问:对于已经临帖多年的人而言,如何保持古人与自己个性之间的平衡?

  答:不过分崇拜古人,再找回你刚刚学习书法时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这就是比较合适的一种心态了。这并不是说你就不要临帖了,帖照样还是要临下去的,但要学会取舍、分析、思考,做到不人云亦云。





沐子樱心泽


书法件需要有共性也需要有个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千书一面,每个书者的境遇,性格,才情,修养不一,映射在笔下的作品,也当各具面貌,书法精髓在于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然书法又是一个传承与开拓并存的艺术形态,这两者如何协调,如何促进,拙见如下:

一:书法临帖在临什么?


书法的学习,从描红摹写开始,以某家某碑某帖为范,心追手摹,毕生效仿,毫发不爽,连作品的用墨枯润,牵丝盘旋,渍墨飞白,圈点涂删,等全盘承接,从而形成强烈的肌肉记忆,下笔必成所学碑帖之态。用功越深其形态就越接近某帖,从而无限用功无限接近。此法受古今诸多书者所推崇。在当下亦成主流,愈演愈烈。观书展亦有穿越之感........

愚以为如此临习书法非习书之道也,几点心得如下:

1:选师:,对古贤人的充分了解,在你心中给其画像,包含:身高体态,性情习惯,德行学养,书法论著,履历典故等,在你心中丰满其艺术形象,从而对其有一种为师的崇敬。

2:选帖:根据你个人的性情喜恶,选择你喜欢的法帖,深入了解法帖背后的故事,读懂法帖的文章内容,以及法帖写成的背景。(古人法帖多为文章载体,其文意会主导书写的情绪,风格,节奏等,碑不在此列),

3:读帖:结合以上两点读懂法帖的精神内涵;读懂法帖的章法,总结出其节奏,避让,空间的分割,找到法帖的开始—高潮—结尾的变化,以及章法之眼等;研习法帖的运笔的内在轨迹,思考在这种内在轨迹下,如何产生的该帖的笔法,(每个法帖的内在运笔轨迹几乎一致,这点很重要),总结该法帖的普遍结字特点,找到字眼等。总结出以上资料,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简单的理解,就像数学的公式,这个公式是自己去总结归纳的)

4:临写:根据以上总结针对性的练习。可适当强化系统中的特点。

5:出帖:当临写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将自己的书法见解,和以上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的实践锤炼,而形成一套全新的书法系统,全新的属于你自己的书法面貌由此诞生。

二:书法件如何创作?


当下书法的创作与古人已经有截然的区别,古人杰出的书法件的诞生都是“无意为佳乃佳”,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书法亦然;用”创作“的方式呈现书法件,是当下“书法作品”诞生的主要途径;我们如何创作出一件书法作品呢?

1:文辞内容:确定好文辞内容,充分明白其内涵,及出处背景等。

2:书体,墨法的选择( 根据文辞的内容,分析出其内在的精神美学,是雄壮、温婉、禅机、励志等,选中相应的书体和墨法,书体和墨法本身具有其独特的语言)

3:字法的准确性,篆、隶、草、楷、行。中都有独特的字法形式,特别是篆、草,需要反复考证其正确字法。

4:立意:创作者对作品的表达。(作者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内涵,)

5:章法的确定,思考尺幅大小,文字在载体上的分布。

宗上对临帖和创作的草草阐释,抛砖引玉,同修书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