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你们老家有什么习俗?怎么去发扬传统文化?

绘画视界



巴蜀风情线


我是辽宁沈阳人,我记事起过年是件非常向往而隆重的大事,很期盼,一是可以见到在远方工作的爸爸了,其次能吃到许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尤其是鸡鸭鱼肉,红烧蒸猪肉,这些对于上世纪五,六,七年代出生的人,平常是可望不可及的食物。记得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们俗称小年)年关,家家户户扫房除尘,意为除旧迎新,面向新年。农村开始杀猪宰羊,置办年货。蒸一锅锅的带各类兽形的馒头,点上红绿点,好看又好吃。粘豆包是必蒸备的,豆馅很甜,纯白糖,北方的丑腊月冷,这些在仓房户外可保存数日不坏,年时用锅一热便可食用了,过年人多,省时又珍贵,旧时细粮珍贵。哪时家家孩子多,再穷的人家也要扯几尺布,给每个:孩子们做件新衣服,女孩子的头花,头绳是必不可少的,购置灯笼,蜡香,鞭炮,我家哥俩,父亲回来必带四百小鞭,一人二百,他老人家自已得备十来个二雷角。从小年起,每餐的莱渐渐丰富了起来,见肉了,有细粮吃。街上开始张灯结彩,人头蠕动,热闹非凡。我家提前一天吃素,说是祖上传下来的。三十哪天,早晨零星鞭炮声渐渐为阵阵轰响,穿上新衣裳聚到大院中,扔着不舍得放的小鞭,大兴奋了。大人们在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大丰盛了,四凉,四热,四炸,四炒,加之其它,足有二,三十种,摆叠满满大卓,尤其中间哪条肥大的红绕魚及旁边的蒸鸡,猪走子,蹄,红烧肉尤为显眼,哪时的家庭主妇,人人都有拿手莱!下午三时后,户外净亍无人,家家吃年饭,互祝新年,老人上座受儿孙跪拜健康长寿,老人赏红包,哪情景至今想起,热泪盈眶,祖辈的恩德,晚辈世代铭记。年味高潮,真吃呀,真香啊,父母就怕儿孙吃少了,紧往碗里夹,大人们一盅盅地喝着美酒,全家欢声笑语,骨肉亲情。每家侧室都设灵位,摆上故去老人照片,供卓上每样菜摆上一碟,饭罢都要到先人灵前下跪KOU头,以示怀念!对了,家家门前都贴对联,福字。不象现在是买的,都是自已写的,非常有意义,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我愿意为各家服务,显摆自已的时机到了。晚间到旷地烧纸以慰先人,怕他们在阴间受穷,俗称纸钱,打上钱印的叠角的黄纸上,写上故去六亲的名字,以示亲情,望着堆堆火炽,我对传宗接代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每个家庭千年不败,这个理念起到了信仰的力量,我想只要天地不合,中国人永远不败。午夜,女人们都在包饺子,男人们在娱乐打牌扑克。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灯笼传动在黑暗中中如同白昼,哪个乐呀,今天难见。子时一到,天地轰鸣,鞭炮火光冲天,一阵压过一阵,如同万炮齐鸣。俗称送神,这景况足足持继半小时有余,今天难现。响声渐稀后开始吃饺子,一咬一丸,各种馅的,真好吃。下半夜,小小的迷糊一觉至天亮接神,鞭炮再起……。人们走出户外拜年,过年好,过年好,这一天不知说了多少便,但每说一回都觉得新鲜亲切,大人们邻居互访,近亲朋开始串门,走动拜年。初二回娘家,姑爷们聚餐述旧,很是融洽,增进情义。初三四一般亲朋相聚走动。初五俗破五,吃饺子喝酒,年基本结束。初六上班,但亲朋走动至正月十五前不断。值得一提的是十五闹花灯,亍上路旁店前各式花灯各展姿艳,哪时的政府在这方面还是舍得花钱的,买卖家也不小气,很隆重,眼花撩乱,象入仙境。八十年代某年,沈阳市政府在南湖公园举办的毛泽东诗词书法展,我至今不忘,书法家们的幅幅创作,想起件件精品,永垂史册。另外,逛庙会为过年必不可少,很热闹,人们虔诚烧香拜佛,求佛保佑吉祥!


铁园


我的老家在广西乡下,过年时,老家必做的事情有贴对联、包粽子、访亲友、赏文艺。

1.贴对联。现在对联商业化越来越浓,有的家庭为了省时,直接到街、圩上买。但是,有一些书法爱好者还是沿袭了老祖宗的习惯,喜欢文墨气息,坚持用手写对联。我们这里有些社区会邀请书法爱好者、书法专家,组织开展义务写春联活动。这受到很多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喜爱。

2.包粽子。北有饺子南有粽。粽子依然还是承载着祭拜祖先和神灵的功能,尤其是除夕当天到正月初一,祭祀桌上都摆着粽子。我们这里,有些活动有包粽子比赛,大部分是女性参赛,偶有一两个男性参与。当然,现在粽子也可以买了,似乎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3.访亲友。这个很是讲究。一般出嫁的女儿不能在正月初一回家,但是现在住得越来越近,甚至和自己娘家是隔壁,也不论这些习俗了。但不管正月初一回不回娘家,都不能哭泣。有的家庭比较注重习俗,不给外嫁的女儿回,有的是怕女儿家抢了自家的福气,可能也有其他说法,仁者见仁吧。访亲友一般拿的是腊肉、腊肠、粽子等,还有要给晚辈发红包。访亲友的习俗一直都在延续,但是唯一不足的是现在有攀比红包大小的现象。看来还是要强化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啊。

4.赏文艺。有的村委(社区)会在春节期间组织文艺汇演,节目根据情况设定。这个活动开展需要比较有组织性的,而且还有必要的经费,建议兄弟村委或者兄弟乡镇可以联合组织开展。

还有的是组织趣味活动,比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套活鸭、蒙眼敲锣等等。

以上是只是我发现的家乡年味。


宾至如归之日常


我老家是内蒙古武川县,县城历史悠久,每年大年三十晚上要用木材捆一大捆或是用炭垒一大堆来隆旺火接神仙,贴旺气冲天,期望一年红红火火,三十晚上12点或是初一凌晨4点开始放鞭炮隆旺火迎神,初一晚上再隆一次专迎财神。隆完的炭火要铲回炉灶煮一锅鸡蛋,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