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傳播,央視新聞贏在哪裡?

文|高貴武、何天平、宋航

來源|中國廣播雜誌

作為抗疫“信息戰”的重要參與者,總檯央視的抗疫傳播在成體系的實踐中達成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社會功能。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進入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湖北武漢暴發,並蔓延到全國,帶來了始料不及的影響。疫情伊始,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在內的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立即投入對疫情防控的報道中,“暢通信息、增強信心、穩定人心”,營造了良好的防疫抗疫輿論環境。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截至3月2日,全國累計確診報告新冠肺炎病例已超過8萬例,死亡病例已超過2900人。面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國內動員全社會力量,著眼於各自優勢,積極參與這場疫情阻擊戰。

其中,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溝通政府與百姓的橋樑,大眾傳媒特別是主流媒體發揮社會職能,起到了穩定社會情緒、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有學者將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媒體角色總結為“準確信息的報道者”“正確輿論的引導者”“不當(錯誤)言行的監督者”“公共利益的維護者”等。對於突發公共事件的電視媒體而言,電視新聞的在場無疑是對踐行上述功能、角色的最直觀體現。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與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主要由傳統媒體主導的信息環境不同,伴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全面崛起與網絡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源多元、信息海量、去中心傳播,以及隨之而來的頗具難度的信息甄別和公眾參與的情感偏向等特徵,決定了此次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傳播所面臨的更復雜狀況。

對廣大受眾而言,在媒介環境鉅變的當下,充分體現專業性、權威度和信任度的電視媒體仍然是公共事件的重要參與者,甚至體現出廣泛意義上的支撐性傳播力量。

而作為電視媒體本身,電視新聞則在抗疫傳播中承擔著信息發佈、輿論引導、謠言治理、防疫科普等方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肩負著甄別真偽信息、紓解焦慮情緒、穩定提振民心的責任。

本文基於對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新聞報道(以下簡稱“央視新聞”)的個案考察,針對電視新聞在抗疫期間的佈局與實踐,闡述電視新聞生產與傳播所體現的重要社會價值。

▍個案解析:央視新聞在抗疫期間的佈局與實戰

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當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新聞1+1》節目播出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主持人白巖松現場連線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證實新冠肺炎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且武漢“有醫務人員被感染”。這一關鍵信息經由電視新聞披露,使得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迅速進入全國公眾視野並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

電視新聞,不僅拉開了全民戰“疫”的序幕,也打開了電視新聞廣泛、持續、深入參與抗疫傳播的局面。結合央視新聞在過去這一階段的表現,可以從中提取出兩個有益經驗:

電視應急機制,體系成熟、佈局多元

電視,過去數十年,憑藉其內容生產專業化程度高、信息來源權威可信、表達立場客觀公正等特點,成為公眾心目中最具可信度的主流媒體之一。

而在此次抗疫傳播這一重大且嚴肅的課題上,

面對當前信源參差、信息過載的複雜環境,電視媒體較之互聯網而言,更展現出可以賦予大眾以穩定感和安全感的特質,即便今天的媒體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電視其未曾消逝的公信力依然是抗疫傳播中深入人心的所在。

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彰顯社會責任,央視針對疫情變化快速反應、及時編播,推出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抗疫主題電視新聞節目,受到了廣泛關注。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新聞直播滾動化、常態化。

自疫情成為全社會的關注,央視迅速部署並進入重大社會公共事件應急響應狀態,增加新聞直播比重、調整新聞編播策略、動態跟進新聞熱點,以體系化的機制對疫情信息及其變動進行全方位報道。

1月30日起,央視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每天10:00~12:00、15:00~17:00並機直播特別節目《戰疫情》,直擊戰“疫”現場、採訪一線專家和醫護工作者,傳播覆蓋面廣、輻射時間長,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手、及時、充分的疫情信息。

專題報道有側重、見深度。以打響電視抗疫傳播“第一槍”的央視《新聞1+1》為代表,1月27日開始,節目主題調整為“今日疫情分析”,通過連線一線專家、醫務工作者以及相關機構負責人、社會服務保障者等,圍繞核心議題,提供具有建設性的疫情分析與應對舉措建議,成為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專題新聞節目。

央視《新聞調查》自2月1日起,連續推出四期專題節目——《火線金銀潭》《武漢十七日》《守護武漢》《黃岡抗疫記》

,深入湖北疫區現場,傳遞更多不同維度的一線聲音。作為縱深挖掘的新聞內容生產,專題新聞報道與新聞直播交相呼應,二者共同構築起抗疫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新聞評論抓要點、見聲量。截至2月19日,《央視快評》已連續發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發揮制度優勢,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等29篇評論,在電視端累計觀眾觸達人數達42.94億次

疫情傳播涉及的信息環境複雜,發聲主體多元,且觀點與意見交錯交鋒,而作為國家隊主流媒體發聲的新聞評論內容則起著消除意見衝突和凝聚大眾共識的作用。

聯動融媒,創新路徑,探索電視新聞轉型

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紛紛謀求轉型發展,電視媒體“觸網”趨勢明顯。

作為抗疫傳播中的重要一環,央視新聞在發揮電視媒體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吸納新媒體傳播形式,採用多元技術手段,借力融媒體矩陣傳播,衍生推出一系列抗疫主題的融媒體新聞產品,以信息流的形式廣佈在互聯網空間,成為抗疫阻擊戰傳播中的中堅力量。

融媒矩陣結構化發力,重視效率和效果。一方面,央視在電視端播出的抗疫新聞節目通過融媒體矩陣,在不同渠道的新媒體平臺實現實時同步推送。

如在自有短視頻平臺“央視頻”及微博、微信、微視、快手等流量入口均設有央視《新聞聯播》《新聞1+1》等節目的直播鏈接,

讓央視新聞實現了更廣範圍的受眾觸達。

另一方面,電視新聞節目經過適應於新媒體平臺的二次創作,形成了更為豐富的“微”內容,以要點突出、形式多樣的產品形態流通於融媒體矩陣。

如微博賬號“央視新聞”上的熱門話題“巖松幫你問”,內容為《新聞1+1》節目的衍生短視頻,將主持人白巖松採訪專家、決策者的重要語錄、核心要點等加以提煉,使抗疫信息傳播更具針對性、效率更高。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融媒實戰有特色,短視頻、網絡直播成“主戰場”。

一是央視重視在視頻端的短視頻作品生產,一改傳統電視簡單分解電視端內容“轉網”播出的粗線條思路,推出具有新媒體基因的優質產品。例如,短視頻《主播說聯播》,活躍於快手、抖音和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以簡潔明瞭的敘事方式,針對疫情政策、防疫知識等發出主流媒體主持人聲音。

二是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並駕齊驅”,成為央視新聞抗疫傳播的一大突出亮點。如央視新媒體自1月27日8時起開啟24小時不間斷直播節目《共同戰“疫”》,全方位關注抗疫信息。

短視頻與網絡直播的廣泛應用,使得疫情信息以一種日常化、伴隨式、強互動的方式與大眾需求實現對接。

融媒表達有新意,慢直播、vlog新聞成後起之秀。隨著虛擬現實(VR)、5G等新技術的日臻成熟,基於受眾本位的內容生產理念驅動,更靈活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推動著央視抗疫融媒體實踐的全方位發展。

一是慢直播成為極具特色的實踐典型。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首個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聯合中國電信打造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慢直播,24小時、多機位直播醫院建設情況。全景直播,無主持人、無解說詞、無剪輯,以特殊的直播形態吸引大批網友“雲監工”。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截至2月20日17時,該節目連續直播576個小時,吸引了1.27億人次

在線觀看,同時被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福克斯公司(FOX)等眾多國際主要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大量轉播轉載。

慢直播的主要作用是為受眾提供一個窗口,觀察世界,感受場景,同時,四路常規鏡頭與兩路VR鏡頭相結合,給予抗疫期間不便前往一線的社會大眾以強烈的參與感、沉浸感,利於疏解疫情期間公眾的焦慮。

二是vlog新聞成為抗疫傳播中凸顯個人視角的生動新聞敘事。央視推出“央視記者武漢vlog”系列視頻,以記者的第一視角還原武漢疫區的真人真事,人格化的敘事與人情味的表達引發觀眾的共情。截至2月26日,其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討論量5.2萬人次,社會影響力持續增長。

▍從抗疫傳播看電視新聞的社會功能

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及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強調應

“加大宣傳輿論工作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環境氛圍”。

抗疫傳播是一個戰略性、系統性的工程,作為專業化象徵、話語權外化的媒體形式,電視新聞理應在突發公共事件參與中踐行好相應的責任與義務。以央視為代表的業務實踐,為此樹立了一個可供參照的示範標杆,也較好地反映出了電視新聞之於抗疫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

突發事件中的信任建構:公開透明、及時準確的疫情報道。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性的社會公共衛生事件,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具有預測難度大、影響範圍廣、應對難度高等特點,因而更易造成社會矛盾激化,面臨社會信任危機。作為信任建構與加深的重要路徑,增強突發公共事件中多主體間的溝通、對話與理解,理應成為抗疫傳播中的關鍵內容。

自1月26日起,央視新聞頻道、綜合頻道並機直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佈會、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等,將防疫政策、疫情實情等公之於眾,真正做到了讓百姓心中有數。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公開透明、及時準確的電視新聞,搭建起官方與民眾、專家與百姓、一線疫區與非疫區乃至不同社會個體之間對話與溝通的有效橋樑,增強了疫情防控期間的政府信任、公眾信任、醫患信任等。

當前,互聯網平臺信源繁雜、信息真偽難辨,存在著信息過載等狀況,在充實信息量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公眾的焦慮、恐慌情緒。電視新聞以專業性、權威性發布,在彌合社會心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發揮了“指明燈”作用。

不容小覷的共意動員:定調宣傳、凝聚人心。疫情期間,新情況、新意見、新危機持續發生,疫情防控有四面八方的專家、醫護工作者、志願者等“逆行”“參戰”,而在疫情輿論方面,如何找尋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並完成社會動員,直接關係到社會環境的和諧與穩定。

“共意”指動員客體對動員主體的權威所產生的一種認同感,強調社會行動者對觀點、意見、價值、觀念等的共享。

作為當前大眾認可度高且影響廣泛的媒體“國家隊”,電視新聞在抗疫傳播中充當著不容小覷的社會動員角色。面對複雜、尚未明晰、難下結論的社會性議題,電視新聞往往承擔著明確意見並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推動社會輿情走向理性、有序化。

在這方面,央視的新聞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現實啟示。電視參與抗疫傳播的“實戰”起點也即“白巖松在央視新聞中現場連線鍾南山”,被認為是官方話語與民間輿論的第一個連接點,亦是疫情信息發佈的關鍵轉折點。該報道使得社會公眾真正瞭解到武漢疫情的實際情況與嚴重程度,併成功動員全民積極參與疫情防控。

《央視快評》發表的多篇評論,則對疫情防控過程中的責任、任務、形勢與使命等進行定調宣傳,成為動員公眾參與疫情防控的強心劑,有利於凝聚防疫共識。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輿論監督的重要力量:公共事件中的媒體責任。電視媒體作為抗疫傳播的關鍵一環,在開展專業化新聞報道的基礎上,亦應承擔起作為輿論監督者的媒體責任:明確疫情防控中的權責分配,積極開展對參與主體行為舉止的有效監督,謹防抗疫疏漏與責任缺失。

1月30日,央視新聞頻道《戰疫情·第一線》節目曝光“黃岡疾控負責人一問三不知”:面對中央督察組的質詢,湖北省黃岡市衛健委主任唐志紅對定點醫院收治能力、床位數量、核酸檢測能力等基本疫情防治信息知之甚少。該新聞在央視播出後引發廣泛熱議,當日唐志紅即被免職。

電視新聞是疫情防控防治期間開展社會監督的重要力量,及時關注、跟進防疫過程中的不足與漏洞,能夠讓民眾掌握更準確、全面的信息,能發揮穩定人心的作用,又可推動社會防疫能力的提升。同時,促進大疫期間社會各方力量的反思。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社會心理的“減壓閥”:輿情回應與正面引導。疫情發生至今,雖取得了階段性效果,但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為響應“不聚會、少出門、降低感染幾率”的社會倡議,自農曆新年起,大多數民眾宅居在家並未出門。

疫情信息場域中輿情事件頻發,疫情源頭追溯、疫情問責、治療有效方案探索等尚在進展中。因此,疫情期間的社會公眾多處於焦慮、不安的情緒鬱積狀態中,社會心理整體上呈現出緊繃特徵。

以央視為代表的抗疫傳播很大程度上成為社會心理的“減壓閥”,推動了輿情緩釋:一方面,積極回應社會公眾廣泛關心的輿情事件,起到答疑解惑、疏解情緒的作用。

例如,2月初,承擔捐贈物資接受與發放的武漢紅十字會一時成為輿論風暴中心,央視新聞記者第一時間探訪武漢紅十字會,以直播形式為觀眾播報倉庫物資分發情況。

另一方面,從龐雜的信息中挖掘事件和輿情發展的積極因素,加以正向引導,撫慰社會公眾的情緒。

例如,2月20日央視於微博平臺發佈短視頻《一線戰“役”人員的娃唱歌給爸媽》,將暖心聲音獻給一線醫護工作者;而2月24日的一則短視頻《今天有多少人變成Tony老師?》,對網友疫情防控期間居家理髮搞笑視頻進行剪輯、整合,輕鬆、詼諧、幽默又不失溫情。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示範者與普及者:防疫知識的科學傳播。當前,作為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的首要任務,理應“防”在“治”前,普及科學防疫知識並進行有效示範,成為避免感染人數繼續擴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舉措。

自疫情暴發至今,電視新聞作為防疫知識的科學示範者與普及者,體現出自身的獨特優勢:一方面,電視新聞作為專業與權威的象徵,防疫知識有保障,更值得信賴;另一方面,電視新聞是未能或較少接入互聯網的兒童、老年人等群體獲取防疫知識的重要媒介。

例如,1月21日,央視主持人歐陽夏丹在《主播說聯播》中戴口罩出鏡並強調“少去人流密集處,出門戴口罩”,就起到了積極的正面示範作用。

直播節目《共同戰“疫”》,通過專訪防疫專家與學者,開闢“戰‘疫’公開課”環節,全面普及防疫知識,包括“疫情特殊時期如何飲食”“哪些日常消毒法不靠譜”等話題,彰顯社會公共服務屬性。

提振社會信心:講述疫情之下的“中國故事”。疫情防治需要專家、學者的獻計獻策、醫護人員的英勇與擔當、政府決策者的果斷審慎,更需要全國上下共同戰“疫”的信心與決心。

電視新聞將鏡頭對準疫情中的中國人民,講述從專家、醫護人員到每一位老百姓樸素而暖心的抗疫故事,凸顯大疫面前閃爍著的人性光輝,這是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中國精神。因此,電視新聞發揮著鼓舞與提振社會信心的重要作用。

1月28日,《新聞聯播》播出新聞特寫《產房裡的新生命》,講述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婦產科醫生的幫助下,一名患有新冠肺炎的母親成功產下新生命的故事,傳達出醫生群體在大疫期間恪守職責、迎難而上的無畏精神,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再如,2月9日《焦點訪談》播出特別節目《“跨界”的志願者》,講述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志願者不畏困難、甘於奉獻的感人場景。

這些抗疫故事,真切、鮮活地描繪出人們在抗疫不同戰場上的堅守與努力,描摹出英雄中華兒女的群像,具有強勁的感召力。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從央視新聞的具體實戰“案例”可見,作為抗疫“信息戰”的重要參與者,總檯央視的抗疫傳播在成體系的實踐中達成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社會功能。當然,這一過程中仍存有值得反思和提升的不足之處,例如,如何在疫情早期及時發揮事實審核的急先鋒作用,如何把握電視新聞在新媒體端傳播的調性,等等。

但總體來看,以央視為代表的電視媒體在抗疫傳播中做到了及時、高效,發揮了應有的社會功能,擴大了輿論宣傳陣地,拓展了信息傳播強勢,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觀眾的信息獲取需求,構造了穩健、有序的信息傳播環境,以一種平衡的姿態肩負起新聞媒體在重大社會公共事件中的責任與使命。

抗疫传播,央视新闻赢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