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语文,哪类主题,从立意上来说可以得高分?

佳思佑玩语文


先说说中考作文吧,据我阅过中考语文作文卷的感受,考生作文普遍题目一般,内容空洞无物。

中考作文基本是记叙类的,写人一定要围绕题目或话题写两三件事,描写人物有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写景物要有名称叫法、形状形态、颜色色泽、气味香味、用途作用等。在此基础上适当抒情、议论点明主题。

高考作文,一般议论文稳妥,散文和复杂记叙文文采要求比较高。就议论文来说,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观点要鲜明。开门见山,第一第二段提出醒目的观点,即全文中心论点。

第二,论据材料求多求新颖(教材上的古今中外名人,自己阅读掌握的各领域人物,人生领悟体验,兼顾正面反面),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别人都用爱迪生,你用了钟南山,这就会让阅卷人眼前一亮。

第三,论证方法两三种(举例、对比、比喻、假设、引用、归纳论证等)。平常练习时可以学习掌握其中的几种,达到熟练运用。

第四,语言要通顺流畅,尽量用短句子,用长句子容易出现病句。

第五,书写工整,卷面干净。





教育是跳起来摘果子


审题清晰,找好行文述说的方向。审题是第一步,首先要审题明确,也就是在题目上抓住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关键词,然后加以联想,找到平时和自己经历相关的事情。如果是叙述类的话,就要找到述说的方向,这其实就是素材。写文章一定要以这种从容的姿态来写。才能保证话语不骄不傲,行文流畅。在叙述的过程中当然也可以参杂一些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使文章饶有情趣。

议论文体最好别参杂故事情节。议论文中如果参杂了自己的故事情节就会使文章显得不伦不类。议论文主要侧重自己的主见思维和想法,也就是说能把自己的观点正常的糅合进来就行了,不需要再多余的进行故事性阐述。

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和社会潮流相关的素材。现在写作不比八九十年代那么生硬,非得搞的文采飞扬,辞藻华丽,或者生拉硬套搬来一些现代文非现代文,文言文非文言文类的语句。素材其实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就好比你最近看了一部什么影视剧、舞台剧。或者你听闻什么新鲜的事件。然后加上你的总结。或者结合古往今来的案例等等。相信一定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抓住细节,描述生动。一篇文章总有开头部分,中间部分(也就是高潮部分),及结尾。就好比你演讲时写的稿子。一定要有刻画生动或者感人的地方。不然读完后就显得索然寡味。再华丽的辞藻也不会把文字衬托得优秀。所以在描述食物上,适当加一些生动性的语句。让你的文章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少出现病句,敏感性语句类。病句出现直接为你的写作功底大打折扣。所以要注重平时写作训练时能力的提高。不要觉得你是中国人能讲一口流利中国话写作就没有问题了,恰恰相反,有些生活中的语句放到文章里就不一定能读懂,或者其他敏感性类如政治,宗教,政治名人等等都不要出现。

遵守写作规则,不要马虎。把握以上要点相信你的文章写的不会差,但到了最后封笔时一定不要忘了写作规范,比如文章字数限制或要求,文章内容和整体是否偏题,卷面是否整洁有划痕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不要最后成了冤大头,文章含情脉脉,生动撩人。却落得个不符合要求。那就可惜了!




徐志摩是我的粉丝


中考就中考,高考就高考,这两个不能放一起讨论吧。

中考我个人感觉孩子们应该多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有活泼而健康的语言,有合适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好的作文方法。

而高考,语文的作文一定要注意,关注社会实事,毕竟也都是十八岁十九岁的青年了,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有关心社会的责任,这些都应该反映在你的作文里。

当然到了高中,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基本定型。你应该用自己最擅长风格作为作文的外衣,而作为的内涵,就应该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待社会时事,最好多用典故历史,让自己的格局高一些。

所以,你说,中考和高考可以放一起去讨论吗?两种不用路线啊!


蒙蒙智慧课堂


中高考语文如果从立意的角度分析能得高分那就是作文了!

但中考和高考的作文从文体和要求上都有较大的差别。中考以市为单位出题,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基本不考议论文。而高考以全国统一命题为主,作文考的都是议论文。

这里和同学们谈谈高考作文立意的重要性和方法。

大家都知道,高考有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这些人才今后有可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接班人,如果选人的标准不科学,选错了人,将来就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而人才的标准往往表现在德和才两个方面。在高中时,考察才的地方很多,如各学科的考试成绩,都是衡量才的标准。而对德的考察方法很有限,特别是对一个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就落在作文的立意上了。如果你是一个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人,那么当你有权的时候,你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贪官!国家就不会把上重点大学学习的机会给你!这就是作文立意的重要性。

下面和同学们说说高考作文立意的基本方法。

高考作文的立意只要抓住三个字就行了。这三个字就是:情,志,理。

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文章,其中心主旨要么是抒情,要么是言志,要么是说理,要么是兼而有之。我们高考的作文也是这样。

如果你想抒情,就要抒发对亲人,对朋友,对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真实感情!

如果你想言志,就要树雄心,立大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果你想说理,就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为基础,联系实际,尊重科学。

以上说的情,志,理只要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传递的是正能量,你的立意就一定能获得高分。


张鹏生思维导图学习法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由此可见,立意深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考好高考作文的第二步,这一步决定高考作文能否得高分。试题的材料好比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毕竟有主峰,能登上主峰的,自然其立意高人一筹; 试题材料好比一头牛,抓住牛毛、牛尾是不行的, 有的考生抓住了牛鼻子,自然立意深刻。怎样才能立意深刻呢?

请看200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1)要参透材料,要找出材料背后隐含的内容,挖掘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题外之旨。材料的第一句话,是说“板桥体”是以前人书法为基础但又有別于前人书法;第二句话是说板桥书法的独一无二。当然材料的侧重点在后一句话。有的考生据此命题为《传承与创新》、《创新》、《创新的中国力道》等等,可谓吃透了材料,析出了材料内涵,立意深刻。

(2)要由材料加以类比联想或想象,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表入里,以小见大的挖掘。譬如,有的考生根据材料中“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将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提升到“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的高度。自拟题目为《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小见大,立意高远,格局宏大,内容厚重,见解深刻。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种方式,做到立意深刻,都必须切中材料内涵;联想升华,必须恰如其分。

要想做到立意深刻,考生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要有历史文化积淀,要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要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关注人类的命运前途。

我们不要一看题目就写,这样往往失之肤浅,譬如,有的考生一看材材,把题目拟为《传承》、《整体和局部》《反对模仿》等,立意只抓住了牛毛,怎能考好高考作文呢?

总之,我们拿到作文试题,要思考深入,沉心挖掘材料内涵。立意深刻与否,是高考作文能否得高分的重要一步,我们要按上述方法走好考好高考作文的第二步。


哈尔滨数学教师宋鹏程


观者好!我个人觉得能够紧密结合现实的身边常见事件、新闻事件、哪怕是家庭琐事,进行剖析陈述,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必须是科学的,富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让人看了之后是非分明,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激情,就是最终能够让阅读者,开心快乐轻松的,这样的文章是能够得高分受欢迎的!


君行说道


简单说,就是高大上的立意容易拿高分。如果立意能够跳出个人的好恶和得失,站在国家或群体的高度看待人或事就更容易获得称赞。


胜利老师


这个不是绝对的吧,个人认为中高考作文求稳,不要过于追求写的多么好。作文主观性强,高分也是需要运气的。毕竟中高考只有一次而且极其重要。况且作文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一般也拉不开多大分差。


山里土包子


能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有温度,有爱,又有高度,同时,还自带你自己温度的就是你自己真实感受的,切合实际的主题和立意。


陌上人独立


阅读和作文能得高分,但基础知识必须也要牢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