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智氏向韓趙魏三族要地,韓不肯,段規:給他吧,膨脹使人滅亡

【晉國智氏向韓氏要地,韓氏不肯,段規:給他吧,上天讓一個人毀滅之前,必須先讓其膨脹】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帝要使人滅亡,必先使人瘋狂。上帝要讓一個人瘋狂,一定會先奪走他的理智。

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在失去理智過後,會因為自身的貪婪和瘋狂,做出對他人不利的事情,從而導致自己陷入自取滅亡的地步。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就是這個道理。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春秋時期,關於過度膨脹最終自取滅亡的故事。

晉國智氏向韓趙魏三族要地,韓不肯,段規:給他吧,膨脹使人滅亡

1、適可而止的道理

春秋後期,晉國有韓趙魏智四大家族,其中智族綜合實力應當是最強的。

智族的族長智伯對韓氏族長韓康子說:我看上了你的一塊領地,請把它讓給我吧。

韓康子很生氣,覺得智伯的行為冒犯了自己,他並不想給智伯地。

韓康子的家臣段規就對他講:智伯這個人愛貪小便宜,又格外記仇,如果我們不給他地,他會出兵攻伐我們,到時候我們捱了打,還是要把土地給出去,還不如現在就給他。等他得到領地,嚐到甜頭後,一定會去找趙魏兩家要地,到時候別人不肯給,雙方肯定會打起來。到時候,我們坐觀其變,還可以坐收漁利。

韓康子聽完後,覺得這話很有道理:善!

於是,韓康子便派使者去告訴智伯:地,我們願意給。

智伯見此,大喜,又派人去找魏氏和趙氏要土地。

晉國智氏向韓趙魏三族要地,韓不肯,段規:給他吧,膨脹使人滅亡

魏桓子剛開始也不想給他,魏氏家臣任章又勸他:“何故弗與?”

“無故索地,故弗與。”

“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柰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

魏桓子一想是這個理,於是,他選擇了和韓氏一起做漁翁的角色,他倆都打算等有人和智伯打起來時,自己好趁機獲利。

以智伯膨脹的模樣,這個時機並沒有讓韓康子和魏桓子等太久,因為,智伯派往趙國的使者帶回了一個壞消息: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

不出段規和任章所料,果然,【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

晉國智氏向韓趙魏三族要地,韓不肯,段規:給他吧,膨脹使人滅亡

2、三族伐智

智伯帶領著韓魏兩族,合起來三族一起去討伐趙國。

以一敵三,趙襄子是個爺們,可爺們並不能當飯吃,他被智伯決水淹城,百姓們的灶臺被水沖垮,家裡都可以撈出青蛙了,可即便如此,民眾依然不願意投降。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蛙,民無叛意。】

韓康子和魏桓子看到趙國的慘狀,並沒有即將可以瓜分趙國領地的喜悅,他們想起了自己各自臣子告訴自己待時而動的話語。

韓康子和魏恆子明白,以智伯的為人,他的野心是止不住的,一旦給了他趙國的領地,那麼自己兩家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

此時,趙襄子也派出了使者張孟談來遊說兩人:“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

。”

晉國智氏向韓趙魏三族要地,韓不肯,段規:給他吧,膨脹使人滅亡

兩人回答說:“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洩,則禍立至矣。”

張孟談見兩人並未直接拒絕自己,而是談及擔心計劃暴露的事情,說明他倆和智伯也不是真正一心一意的盟友,換言之,這兩人一邊畏懼智伯,一邊和他結盟呢!

張孟談心裡有了底,他寬慰兩人:“

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

聞言,兩人心中有了決斷,他們約好裡應外合,打智氏一個措手不及。

到達約定的起事時間後,趙襄子派人去殺掉智氏守堤的軍官,將水反引向智氏軍營。

智氏猝不及防,正忙於救水的時候,韓魏兩族又從側面出擊,三面臨敵,智氏大好優勢瞬間逆轉。

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3、零和博弈和共贏法則

智伯的教訓背後,涉及到人與人之間,如何共處的問題,它警示我們:合作共贏遠比零和博弈走得遠,站得高。

零和博弈,指的是雙方進行博弈的過程中,必有一方獲利,一方虧損,最終導致兩人之間都無法獲利。

而共贏法則,便是採取合作互補的方式。

比如生存一件產品,一邊原料充足,但缺少技術,而另一方缺少原料,剛好擅長這種技術,那麼,雙方的合作便可以藉助對方的優勢降低生存成本,如此,便是一個共贏的局面,大家下一次也會很樂意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