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疫情當前,一對在韓國工作的父母,因為工作走不開,放手讓自己8歲的女兒,獨自坐飛機,從韓國飛回中國大連。

儘管下飛機後,還需要走多道必要的流程,比如進行專門檢測登記、居家隔離等,但在沒有大人的陪同下,但小女孩年全程安靜淡定配合,沒有絲毫慌和緊張。

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當社區人員問她,“一個人回來害怕嗎?”她堅定地回答不怕。並且相信自己能過好即將到來的隔離生活,讓社區人員直誇她懂事,孩子的獨立能力可見一斑。

而當工作人員問這對父母,是否放心孩子一個人回國時,他們說,“相信祖國”。可見,這位女孩的獨立能力之所以這麼強,是因為父母捨得放手。

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的獨立能力越強

“前些天一名東北小夥“滯留武漢醫院日賺500”的新聞火了。這名東北小夥,原本是因為工作,才想去武漢出差,沒想到,卻因為武漢封城,不得已滯留在武漢。

在前無救兵,後無退路的情況下,他乾脆打電話去醫院,當起了新冠狀病毒感染者隔離病房的志願者,負責清潔打掃工作。

雖然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好歹每天吃喝不愁,還日賺500塊,明明是一手“爛牌”,卻被打成了王炸。網友評論說,真是錢也賺了,志願者也當了,名聲也有了。

相比那些滯留在武漢卻束手無策,坐吃山空,等著救援的人,否則只能流落街頭的人,不知道強多少倍。

在疫情之下,還能有這麼強的生存能力,開闢出這麼獨特的“活法”,可見,這小夥從小的獨立生活能力就差不多哪裡去。

當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有賴於父母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呢?

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1、 抓住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認為,1歲~4歲之間是兒童的自我意識敏感期的關鍵時刻。在這個時期,孩子迫切想要通過自己走路、吃飯、穿衣、玩耍等行為,來形成獨立能力和掌控感。

但是很多家長卻學不會真正放手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私事。比如,孩子學吃飯,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操控孩子,嫌孩子做得慢、動作不規範、不符合大人的期待等。

曾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片,一個小女孩一臉驚恐地拿著筷子坐在餐桌前吃飯。

原來坐在一旁的媽媽的手裡舉著一根大木棒,正對著她的頭,或許是嫌孩子吃飯太慢?又或許是嫌棄孩子吃得太少?總之,感覺稍有不順,媽媽的棍棒馬上就會落下。

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吃飯本應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而英國權威兒童中心甚至建議從給孩子添加輔食開始,就讓孩子自主進食,吃多少,什麼時候吃,怎麼吃,都應該讓孩子自己決定。

但是在這位家長的控制下,吃飯對孩子來說變成了一個恐怖事件,這不僅不利於孩子自我掌控感和形成獨立自主能力,甚至還會形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但無奈的是,現實中,不知有多少父母,像這位媽媽一樣,用自己的感受和意願控制著孩子的衣食住行,卻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2、鼓勵孩子多做決定和選擇

思想決定行為,獨立自主的能力,源於經常進行自我選擇和決策。

就像上文中提到東北小夥,他說,自己此行滯留武漢,並沒有告訴父母,父母還以為他留在武漢。而他之所以可以在看似的“絕境”中,以獨特的思維和靈活應變能力,闖出一條獨特的活路來,在於他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很多家長並未意識到,他們在孩子小時候,不停地干涉孩子的選擇和決定,是對孩子未來獨立生活能力的扼殺。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當孩子小的時候,想要自己決定買某件衣服時,媽媽建議說,這件才適合你,當孩子想喝棒冰時,媽媽說,這個涼,對你身體不好,此外,當孩子想自己去其他的事情時,媽媽不是否定就是不滿意。

直到有一天,孩子長大後,在同樣的場景下,媽媽問孩子,你想買什麼衣服?想吃什麼口味的冰淇淋,孩子卻說“隨便”,已經完全失去了自己思考和決定的能力。

這時,媽媽卻開始埋怨孩子,“你怎麼這麼沒主見啊?”這簡直就是莫大的諷刺和悲哀。

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3、孩子獨立去做事時,多給予正面的反饋

《理性情緒》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的,往往不是事請的本身,而是個人內心的信念及對事情的解釋。

而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則說,若把事情發生的原因歸結為永久性的、普遍性的、個人的因素時,容易讓孩子悲觀的情緒和消極退縮的行為。

所以,當孩子獨立嘗試去做某件事時,難免會遭受到一定的困難和挫折,家長要多給與積極的正面的反饋,孩子才願意繼續去嘗試,從而成功。

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佩奇”小豬,以其樂觀積極的形象深入人心,原因是她有懂得正面鼓勵他們的爸爸媽媽。

記得動畫片中,曾有這麼一幕,佩奇得知自己的朋友小羊蘇西會吹口哨,於是她趕緊開始學,但是她一直學不會,看著豬爸爸豬媽媽,甚至連弟弟喬治都會吹口哨了,佩奇很是氣餒,“怎麼就只有我不會吹?我一定是太笨了。我永遠也學不會吹口哨了”。

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但是豬爸爸告訴她,不是隻有她一個人是這樣的,他剛開始學習時也吹不出來,多練幾次就可以了,並相信她一定可以學會的。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佩奇就是典型的,把不會吹口哨的原因,歸結為自己個人“太笨”,並且認為“自己永久性學不會”。

但是,豬爸爸卻引導她對“不會吹口哨”這件事形成積極的解釋風格,告訴她:不會吹是暫時的,並且別人在剛開始時,也是不會吹。

在爸爸的正確引導下,小豬佩奇不停地練習,終於學會了吹口哨。

養育是並非朝夕蹴就,想要孩子養成某種行為性格,想幫她塑造某種性格,需要長期在點滴小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所以,趁孩子還小,還來得及,趕緊開始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吧。關注 ,共同關注育兒問題。​

父母將8歲女兒獨自“郵寄”回國:父母越捨得放手,孩子越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