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于谦是怎么被害死的?

笑林广济


于谦被害死直接原因是皇权争夺的牺牲品,间接原因是他得罪了很多人。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趁着景帝朱祁钰病危期间,发动政变,十七日凌晨,拥戴幽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因为朱祁镇居住在南宫,又称南宫复辟。

当日,英宗朱祁镇命徐有贞入内阁。第二天逮捕少保于谦、王文等多人入狱。

徐有贞、石亨等人诬陷于谦、王文等人,阴谋立襄王朱瞻墡的儿子为帝。在审讯时,王文极力辩解:“召亲王入京,需要金牌信符,派人出京,要用马牌,你们可以去检查内府、兵部查验。”于谦冷笑着说:“石亨他们这是故意陷害,辩解也没用。”

经过查对,金牌和信符都在,但徐有贞却说:“虽无显迹,意有之。”这和秦桧谋害岳飞的罪名一样了,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就是也许有,不过没有找到而已,徐有贞比秦桧厉害,你有过这个想法就是谋反。应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老话。

主审的都御史萧维祯附和徐有贞、石亭的意愿,以“意欲”’二字判处于谦谋逆罪,处死刑。

朱祁镇还有点犹豫,说:“于谦确实有功于国家。”徐有贞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这样,爱国志士于谦和王文一起被杀。

都督范广因为弹劾过石亨,也被杀。陈循、江渊、俞士悦等充军铁岭卫。商辂、萧镃等贬为百姓。

于谦在土木之败以后力撑危局,可以说挽救了大明江山。在其任兵部尚书期间,得罪了徐有贞、石亨等一批同事。

徐有贞原名徐珵,在瓦剌进攻北京时,建议南迁,遭到于谦的痛骂。景泰时,徐有贞想当祭酒,景帝朱祁钰说:“这不是主张南迁的徐珵吗?这样的人会带坏学生的。”当场拒决了。当时用人多是由于于谦决定,徐有贞以为是于谦打压他,于是怀恨在心。后来徐珵改名为有贞,瞒过了景帝,得到了任用。他在治理黄河作出了成绩,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他复辟有功,进入内阁,自然要报复于谦。

石亨原是经于谦推荐而得到重用,石亨想讨好于谦,上疏推荐于谦的长子于冕,遭到于谦的拒绝。于谦说:“你作为大将军没有选拔一位有功于国的将军,你现在举荐我的儿子,这是私心啊,如果我想让儿子当官,我自己就向皇帝说了,还用得着你?”石亨听到了这些话语,也恨上了于谦。

英宗朱祁镇能够从瓦剌回京,应该归功于于谦,但在“土木之败”以后,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立朱祁钰为帝,变相的也得罪了朱祁镇。

至于都督张軏和太监曹吉祥也都因受到过于谦的劾奏而仇恨于谦。

这样,在皇帝和大臣的合谋下于谦被杀害了。

于谦被害的那天,“天下无不怨之”。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所感,冒着风险,收敛了于谦的遗体。

后来,于谦的女婿朱骥把于谦的灵柩归葬到他的故乡杭州西湖边。青山埋忠骨,西湖于谦墓,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凭吊。


闵不克


于谦的死是皇帝维护自身权威的一次壮烈牺牲。

土木堡之变以后,于谦出于大局的考虑,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把明英宗朱祁镇立为一个有名无实,甚至连性命都有危险的太上皇。

解决了瓦剌之变以后,明英宗被迎了回来,却从此被软禁了起来,彻底的失去了权力与自由,一下子从一个皇帝变成了一个囚徒。这种身份上的落差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而于谦因为护城有功,又有拥立之功,所以颇受代总的重视,一时间风生水起,成为了一位重臣。

可是权力的更迭来的是如此的快,代总皇帝的位置刚坐了没几年,他就被英宗赶下了皇位。这么一来权力就重新回到了英宗的手里面。



而帮助英宗复辟的几位,比如石亨、徐有贞等人,因为在代总朝不受重视,对于谦那是恨之入骨。

他们就不断的劝说明英宗把于谦给杀掉,毕竟当初是于谦害的英宗失去了皇位。

英宗其实心里知道,于谦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现在他的立场上,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对一个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毫无私心的人,于公他明英宗不但不应该杀了他,还应该褒奖他,大力的重用他。

可是于私,是于谦让明英宗失去颜面,甚至性命不保的。关于这一点,英宗内心肯定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但是他是皇帝,他为了统治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威!这个权威放在一般人那里就是尊严,就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础。而放到皇帝那里则是他执政的一个保障,有了权威他才可以更好的发号施令,才能更好的实现统治。

毫无疑问,于谦侵犯了他的权威!不杀于谦,不足以挽回面子!不杀于谦,不足以维护权威!

经过再三的思考,明英宗还是动了杀心。

一代名臣于谦,因此命陨黄泉。


听历史说话


于谦的死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明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于谦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之下御驾亲征,结果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此时的大明江山处于风雨摇曳之中,随时都可能倾倒,为了巩固和维护大明的江山社稷,于谦在孙太后的默许下带头拥立在京城监国的王爷朱祁钰登基称帝。

于谦的这种措施迅速的稳定了朝廷内外官员和百姓的人心,粉碎了瓦刺用明英宗要挟明朝的可能性。

因为于谦的拥立之功,在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于谦可谓是权倾朝野,国家的各项政治措施和权力基本上都有于谦决定,在明代宗的信任之下于谦雷厉风行,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明朝的各种弊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但是正因为这样所以得罪了徐有贞在内的一大部分官员,这些官员默默的寻找着能够收拾于谦的机会。

等待是漫长的,但是等待也是值得的。这些人终于等来了机会,被瓦刺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因为朱祁钰的登基,失去了原有的利用价值。朱祁镇被俘一年后终于回到了京城,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皇帝,他被朱祁钰“幽禁”了,这一关就是六年。

六年后朱祁钰重病不起,徐有贞等人看到于谦的靠山将倒,于是秘密策划了“夺门之变”,迎接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朱祁钰被废,被圈禁后不久死去。

徐有贞等人成了拥立皇帝的功臣,于谦成了乱臣贼子,不久于谦就被害死了。


逝去即历史


于谦可以称得上民族英雄,那他是怎么死的呢?

于谦被杀于菜市口,在这里被杀的还有文天祥,袁崇焕,于谦之死和其他人一样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就决定了悲剧时常会发生,在一个只有皇上一人判断的社会里,在这个只有一言堂的情况下,冤枉会发生,冤屈会构成,于谦也是一样遇到了不明君,好比岳飞遇到了宋高宗,袁崇焕遇到了崇祯帝,谭嗣同遇到了老佛爷,那一刻就决定了悲剧会发生,就看何时发生了。

于谦之死原因:

1.迎圣归来,殊不知明英宗回来了并不领情,还把责任给了于谦,说于谦有误,自己擅自做主拥立新主,明英宗的不爽直接导致了于谦的命运。就是这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南宋的事情真实的在明朝上演了,我们都猜到了开头,岂不知我们都没猜到结尾。

2.那就是碰上了小人,整个大明的小人比比皆是,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刻着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位“大名”他们间接的把刀递给了明英宗,石亨害怕于谦,曹吉祥和王振都是太监系统的,徐有贞有“夺门之变”首功嫉妒于谦,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预计的要精彩很多,朱祁镇回来了,人是回来了可是弟弟不打算给哥哥半点好处,简直就是囚禁,就怕哥哥抢班夺权,岂不知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哥哥心里冒火,只能忍耐,朱祁钰想要慢慢折磨死自己的哥哥,可是精彩的故事哪能没有波澜呢?精彩的历史老师这时候给了这一段时间加点料,朱祁钰身子骨不行了,如果犹如乾隆一样的身体还愁皇权会丢掉吗?所以封建王朝干皇帝要想好这是一个体力活。

明英宗重新登上皇位犹豫该不该杀于谦?和崇祯一样在判断,在选择,自己毫无主见,所以这时候徐有贞出场了并且用一句话直接送于谦上路了,不杀于谦,夺门无名,简单的八个字就如一把利刃刺进朱祁镇的心里,每每想到这八个字,皇权复位的朱祁镇想那只能牺牲于谦来成就自己的名声了。

菜市口的风依旧刺骨,历史的天空繁星闪耀,于谦被杀,天下冤之,那句“谦实有功”四个大字被大明上下铭记,天下冤之也将于谦的功劳与苦劳刻在了每一个老百姓心里。百姓清楚,京师知道,大明会明白。





历史小昆虫


于谦的死和他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有关,我们都知道朱祁镇和朱祁钰是兄弟二人,朱祁镇是长子,他在朱瞻基驾崩后接了老爹的班,当了皇帝。

可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因为要去和北元打仗,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事变,在这一次事变当中,朱祁镇这个皇帝被俘虏了。

当时俘虏朱祁镇的瓦剌,他们一看大明的皇帝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因此,他们就开始来攻打大明的都城北京城。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于谦站出来,带领北京城里的老弱病残守住了北京城,打退了瓦剌的进攻。

北京城保住了,大明也保住了。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呀。在这个时候,于谦就建议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本来朱祁镇是有儿子的,按明朝皇位的传承制度,皇位是父子之间相传。

可是,朱祁镇的儿子仅仅只有三岁,他的年纪太小了,当时又是大明的生死存亡之际,所以不得已于谦建议立朱祁钰当了皇帝。

正是这个保住了大明的建议,导致了后来的于谦丢了性命。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让于谦丢了性命,我觉得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

1、被俘虏的朱祁镇被瓦刺给放了回来,他回来之后当了太上皇。

2、朱祁钰并没有杀朱祁镇,而是把朱祁镇给囚禁了起来,这就给了朱祁镇东山在起的机会。朱祁镇被囚禁过了七年这样的生活,他对朱祁钰不满,同时,也对于谦不满,毕竟是于谦力荐朱祁钰当皇帝的。

3、朱祁钰的唯一的一个儿子朱见济死了,这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或者是投机分子的大臣,一个讨好朱祁镇,拥立他当皇帝的机会。

4、孙太后的支持,毕竟只有在他的支持下,那些大臣们才敢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5、朱祁钰病重,这个才是根本原因。

因为朱祁镇病重了,他管理不了朝政了,这时候即使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也无暇顾及了。

因此,才给了徐有贞,曹吉祥他们密谋的机会。

6、于谦的默不作声,其实在他们谋划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是知道的,而且于谦也有能力阻止这件事。

但是,他真的阻止的话,未免就会发生皇室里的大屠杀事件。

这样的事件,于谦当然不愿意看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选择默不作声,就看朱祁镇当了皇帝怎么处置自己了?

事实上朱祁镇当了皇帝之后,他也没有想杀于谦,但是,是徐有贞等人他们要置于谦与死地,然后说服朱祁镇杀了于谦的。

他们的意思就是不杀于谦,夺门之变不能够成立呀。

所以,于谦最终还是被朱祁镇给杀掉了。

就这样挽救过大明江山的于谦,在朱祁镇和朱祁钰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史学达人


宋有岳飞,明有于谦。可惜这两位忠臣的下场都非长不好,岳飞被宋高宗与主和派害死,而于谦被复辟的明英宗下令害死。

于谦出仕于明朝成祖永乐末期,经历过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数朝,最后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皇帝)在位时,于谦因为能力出众,初次得到重用,被越级提拔。明宣宗深知于谦的能力,所以对他非常尊重。

仁宣之治本来是明朝的鼎盛时代,可惜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只有十个月的时间,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也只有十年时间。在仁宣之后,继位的新君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这位明英宗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勇武不及明成祖永乐皇帝,识人用人方面也不如明宣宗宣德皇帝,年少轻率,只知玩乐,常常受到奸人蛊惑。

公元1449年,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怂恿,率领50万大军出关讨伐瓦剌部,结果遭遇土木堡之变被俘虏,明朝六师丧尽,三大营全军覆没。

瓦剌骑兵逼近京师一带,朝廷内部人心惶惶。许多人想要迁都南京避难,但于谦以宋朝南渡亡国的例子反驳,认为一旦南迁就再也回不来了。

同年底,于谦等人辅佐郕王朱祁钰称帝稳定时局,是为景泰皇帝(明代宗),并调集河南、山东等地的兵马20万人保卫京师九门,进行了一场艰苦的防御战,大破瓦剌部骑兵,而明朝自己也损失惨重。当时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死,只是被瓦剌人俘虏,而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得罪了明英宗,这就埋下了于谦后来被杀的因果。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不能理政,于是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奸臣拥立闲置了七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复辟,把代宗软禁了起来。一个多月后,明代宗朱祁钰才离奇死去。

过去,明英宗一直憎恨于谦等人拥立明代宗的事,再加上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陷害于谦谋反,所以明英宗把于谦逮捕抄家,判处死刑。到抄家的时候,于谦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只有明代宗朱祁钰赐给的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



公元1457年正月,于谦被押往北京崇文门外斩立决,含冤而死。这里原本是他当年指挥明朝军队抵抗瓦剌的地方,最后竟成了他的丧命之处。

而对于明英宗本人,史书给的定论是昏君,有小功(废除妃嫔殉葬)而无大德(宠信奸佞),最主要依据有两点,第一是他把明朝仁宣之治的成果消耗殆尽,使明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第二就是明英宗在复辟以后,以借口诛杀于谦,使得明朝失去了一次中兴的机会。经此变故以后,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世界人文通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于谦遇害,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每当皇位变动时期,都会出现权力的争夺,原来掌权一派大臣就非常危险。

于谦也不例外。

由于明英宗朱祁镇的荒唐,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蒙古人抓住皇帝直逼北京城,大明立即出现亡国的危险。

这种关键时刻,于谦果断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代宗,稳定了国家的政治局面。

随后,于谦坚决和蒙古人硬碰,最终打退了外强中干的瓦剌领袖也先,成为大明的一个功臣。

由此,代宗对于于谦非常信任,于谦备受重用,掌握了国家大权,实际成为今天首相的角色。代宗只对重大的国家政策作出批示,具体都让于谦去执行。

而于谦本人性格刚直,软硬不吃,一心为国为民。他为官清廉,拒绝结党营私,不受权贵集团的拉拢。

于谦认为,土木堡的大败虽然由朱祁镇的问题,但那群昏庸无能、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大臣也是罪魁祸首。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味奉承皇帝,差点把国家搞垮。

于谦想要稳定大明的局势,首先就要和这些家伙作斗争,当然不可能和他们同流合污。

这样一来,于谦独揽大权又不愿意和大明权贵势力合作,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

从于谦击败瓦剌人以后,朝中的很多政治势力就试图将他推翻。

然而,因代宗对于谦信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上于谦本人能力超群,内政外交军事都处理的很好,反对派始终无法得逞。

然而,代宗的身体却不好。

1457年,29岁的代宗重病,眼见不行了。

这样一来,于谦的保护神就倒了。

当时于谦的政敌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推翻于谦,决定实行政变。

土木堡被俘的英宗朱祁镇回来后,一直没有恢复权利,实则被软禁起来,对于谦极为仇恨。因为是于谦立了代宗为皇帝,等于废除了英宗。

曹吉祥、石亨、徐有贞认为,只要扶持英宗上台,一定会将于谦彻底掀翻。

于是,正月17日,这群人带着武士突然攻入紫禁城,囚禁了重病的代宗,扶持英宗上位。

代宗被软禁起来,1个月后死亡,不知道是不是被害死。

代宗身为皇帝尚且如此下场,何谈于谦。

于谦由此被捕,随后被杀害。他的儿子和妻子都被发配充军。

一些正直的大臣和几名太监想救于谦,质问奸臣徐有贞“于谦有什么罪?有什么证据”。徐有贞理屈词穷,只得回答“虽无实据,意有之”(虽然动作尚无出现,但有此思想。如同莫须有。)。

于谦被杀后,家也被抄了。可惜于谦非常清廉,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财物,让抄家的锦衣卫官员也感叹不已。

换成别人有于谦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必然是巨富。

到了宪宗上台,就给于谦平反。

而陷害于谦的那些大臣,随后基本也都因为各种原因被诛杀。

曹吉祥因谋反,还被诛九族。

其实中国古代的官场就是这样,稍有不慎就有杀身大祸,官不是这么好做的。

至于于谦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

他的一生,可以用自己的诗来描述:

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萨沙


很简单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夺门之变的功臣徐有贞建议明英宗建议杀了于谦,以证明夺门之变是正确的政治行为。这必须得回到夺门之变上来来谈论这件事情。

夺门之变,一场根本没有必要的政变

在《明史》记载,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唯一的儿子又去世,此时太子之位空缺,当时百官为此忧心忡忡,建议景泰帝早立太子,但是景泰帝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去世,而百官的人选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当时的朱见深年仅10岁。为什么百官钟意于朱见深?

回到当时明朝的皇族血脉谱系里来,明宣宗朱瞻基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次子朱祁钰。朱祁镇由孙氏所生,当然也有说法是孙氏抱取宫女生下的孩子为自己的儿子,属于嫡长子,是皇位继承人。然后就是吴贤妃所生的朱祁钰。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俘虏,明英宗的嫡长子朱见深年仅二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瓦剌蒙古人挟持明英宗制衡朝廷,大臣王文率先要求朱祁钰继承大统,随即兵部尚书于谦等人联合上书皇太后孙氏要求朱祁钰继承大统,在这种情况下孙太后同意百官的要求,朱祁钰继承皇位,此时皇太子依旧是朱见深。一年多后,明英宗被放回,朱祁钰把哥哥朱祁镇囚禁在紫禁城南宫里。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贿赂内阁的官员,进行了一番操作,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皇太子,废了朱见深。但是在同年年末,朱见济夭折。此后太子之位悬空,当时朱祁钰二十多岁,正值壮年,自以为是能够生出儿子的,但是在景泰八年(1457年)年初景泰帝病重,百官担心受怕,这个时候百官再次提出立太子,人选就是朱祁钰的侄子朱见济。因为景泰帝一脉已经断绝,最近的皇室血脉只有可能是朱祁镇一脉,但是朱祁钰明显不可能让朱祁镇继位,那唯一的可能只是朱见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四日,景泰帝让大臣商议立太子,内阁的萧镃,萧维祯主张立朱见深,十六日大臣于谦,王直等人要求立朱见深,十六日晚上就发生了夺门之变。

起因是当时的深受景泰帝信任的武清侯石亨代替朱祁钰前去进行郊祀,石亨在皇宫里看到病重的皇帝朱祁钰,回到家里之后,他想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扶持明英宗再次上台,自己以此获得拥立君主的定册之功。他联合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现在武将有了,大内的太监有了,缺少一个文臣,最先他们找的是太常卿许彬,许彬推荐了徐有贞。

十四日,几个人一起开会,徐有贞问通知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没有,石亨说有。徐有贞说这一定要朱祁镇首肯,于是几人就在等朱祁镇的消息十六日,于谦等人上奏要求景泰帝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景泰帝回复十七日早晨商量这件事。而在十六日傍晚,徐有贞等人秘密会合,石亨说朱祁镇同意。当时恰好有边境预警的消息传来,徐有贞,石亨,张軏,曹吉祥,王骥、杨善、陈汝言以大内有外寇为理由,同时声称有孙太后密旨,带着一千多名军队从长安门进入皇宫,驻守皇宫的卫队一时惊慌,不知所为。徐有贞等人直逼南宫,由于大门被景泰帝注死,打不开,只好让数十名士兵拿着巨大的木头撞击大门,同时让人翻墙进入里面,最后里应外合打开了宫门,徐有贞,石亨等人到达朱祁镇休息的房间,朱祁镇出来问他们意欲何为,所有人都答到请陛下登基。这就样明英宗被这些扶上驾撵,众人抬着明英宗到达大内,守门人不肯关门,问是谁,明英宗答到“吾太上皇也”,就这样明英宗进入大内,到达朝廷上朝的地方,众人把皇座推到明英宗的面前。明英宗坐下后,敲响鼓钟,百官觐见,看见御座上的明英宗,一时之间惊慌失措,徐有贞大喊上皇复辟。百官震动,最后默认了结果。这就这样明英宗复辟成功。此后景泰帝驾崩。

如果仔细看历史记载的话,会看到从本质上讲明英宗的复辟根本没有必要,首先景泰帝病重的程度很深,这使得石亨在当时都想要改换门庭,可见景泰帝确实命不久矣,《病逸漫记》里面说景泰帝病情好传被太监杀死,并不是很可信,因为这本书本身就不是信使,而且《明史纪事本末》说明英宗复辟之后,还跟百官说景泰帝病情好传,现在可以吃粥。假如明英宗要杀死景泰帝,为什么还要和群臣说这样的话?自己秘密行动不就好了,景泰帝应该是自然驾崩。

景泰帝只要驾崩,皇帝的位置只有可能传给明英宗一系的人,就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假如没有夺门之变的话,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正月十七日,在王直,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景泰帝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明英宗朱祁镇很有可能是景泰帝去世后,朱见深年幼登基,由父亲明英宗以太上皇的身份监国。怎么算都是只有可能是明英宗继位。夺门之变无论发生还是不发生,结局都是明英宗掌握大权,所以夺门之变是一场没有必要的政变。从本质上讲就是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发动了一场政变。

于谦的死

徐有贞因为当初土木堡之变时主张南迁,被于谦斥责。而石亨提督十营兵但是受到于谦的制衡,此后推举于谦的儿子,被于谦辞让,由此羞愧而恨上于谦。都督张軏因为征苗不守律法,被于谦弹劾,由此痛恨于谦。太监曹吉祥也恨于谦,可以说明英宗的复辟集团全是于谦的敌人。

他们首先建议明英宗抓捕王文和于谦,随后徐有贞表示王文和于谦密谋想要立襄王朱瞻墡的儿子,这是大罪。但是王文争辩迎立襄王需要金牌信符,派人一定要马牌,内府和兵部都可以查的到,于谦笑到石亨他们就想要我们死,有什么办法呢?最后既秦桧的“莫须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人物徐有贞想出了“意欲”一词。以此置于谦和王文于死地。

当时明英宗尚且很犹豫,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最后明英宗下令杀了于谦。可以说明英宗此人很是昏聩,轻易就被徐有贞等人利用除掉了他们这些小人痛恨的于谦。相反明英宗还很感恩徐有贞,石亨这些人。

直到石亨落马之后,明英宗向李贤询问夺门之变的事情。李贤点出真相,他说徐有贞的行为这件事情说是迎驾可以,但是说是夺门之变性质太差了,这皇帝之位景泰帝之后肯定是陛下的,石亨等人为了荣华富贵迎陛下为帝,万一事情泄露或者行事失败,那么陛下怎么办呢?如果郕王(朱祁钰)不起来,那么群臣还不是想要陛下继位,石亨这些人怎么可能邀功请赏。明英宗听完之后,说是这样的。

明英宗的昏聩和徐有贞的小人行径最终使得于谦身死。


人者仁义也


于谦这个人,从小就勤奋好学, 才智过人, 有“ 神童”之称。 他来自一个官宦世家,先祖做官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

他父亲于仁是一位有理想有道德的读书人,他认为当时的官场上充斥着太多的污秽与不堪,实在难以与之同流合污。所以于仁虽始终没有踏上仕途,只是隐居乡间,将一身才学传于儿子。



于谦在20岁出头的时候考中进士,25岁时被任命为中央监察机关的监察御史,为官非常刚正清廉, 深得民众爱戴, 被百姓誉为“清官”、“青天”。 他曾经在16岁那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这正表明了他一生为官的原则:不与世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刚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起于谦的死因,那我们不得不从土木堡之变讲起

宦官乱政,皇帝无能 。当时在位的明英宗,不注重朝堂大臣,却宠信一个名叫王振的宦官,朝政开始一片混乱。因为王振本是一个教书先生,却因为才学拙劣,考不中科举,便心生歪念,竟然狠下心挥刀自宫,进宫去当了一个大龄太监,其目的是为了捞取私利。结果,还成了明英宗皇帝百依百顺的启蒙老师。



公元1449 年秋, 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率兵入扰明境,年轻的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 不顾众大臣反对, 决定率兵50 余万, 御驾亲征, 向大同方向迎战。 结果明英宗带领的50万将士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那个太监王振也被愤怒的将士们打死了。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朝内大乱,力挽狂澜

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了朝廷,皇宫内外一片惊恐,人心惶惶。 有一位名叫徐有贞的文臣说:“我夜观天象,只有南迁朝臣才能幸存。”话才刚说完,就被于谦当场反驳。随即,于谦就上任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军民抗战,保卫京师。

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支持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当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 在瓦刺手中的明英宗完全失去了政治价值,他们在于谦的奋力反击下,选择了求和退兵,并放回了明英宗。

回来后的明英宗被他的弟弟景泰帝给软禁了起来,因为他太喜欢当皇帝的感觉了。就连传位他都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废弃明英宗的儿子。可景泰帝的儿子寿命不长立为太子不到一年便去世了。可他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便打算再生一个。可三年来他的身体只见一天比一天虚弱,宫中的妃子们也并未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改朝换代,必定有所牺牲

景泰帝一病倒,大臣们商量重新立沂王为太子。可是,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张軏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决定将赌注压在太上皇朱祁镇身上,拥立朱祁镇复位。再加上徐有贞的夜观天象,几个人经过详细谋划,决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动手。

石亨等人乘着夜色把太上皇朱祁镇抬进轿子,一行人马来到奉天门,朱祁镇在殿上升座,徐有贞带领众人跪拜,口中高呼:万岁,万万岁!文武大臣听到殿内传来万岁的呼噪声,徐有贞出来,向大臣们宣布:太上皇帝复位,请入内祝贺!太上皇对大臣们说:卿等考虑到景泰皇帝有病,迎接朕复位,各位继续任事如故。

英宗复辟后,改国号为天顺元年。 英宗朱祁镇复位后,立刻报复了景泰帝,在宫中勒死了他。

于谦之死

而于谦则是被仇恨他的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诬陷入狱,说他策划迎接册立襄王,图谋不轨。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云中鹤飞鸟


朱祁镇作为一个君王来说不合格,作为一个人来说也很差劲,加上徐有贞石亨这两个好帮手,人品低劣程度真是跟赵九妹秦桧有的一拼,叫门天子,还不如死在瓦剌有骨气一点,岳飞于谦真是冤的无与伦比!明代的言官就像现在的媒体,天天不干事实就知道抓别人的小辫子,这样一来做事情的就被限制手脚,因为谁都不想犯错,也就没人愿意出来担责任。不过也不能没有言官、媒体,不然没人监督说话那就更黑暗了。所以要有媒体但是要有明辨是非、有脑子有逻辑的媒体,知道什么事情值得报道什么事情是无聊的话题。有时候不要总是为了收视率和利益去做事,要有底线要有原则的去报道。

我觉得他就算是如何经营,可能也是逃不过的。几年内皇帝换了两次,还是政变复辟的。参看唐朝类似状况的时候,整个朝堂根本就是个绞肉机。英宗不是不知道于谦的功劳和意义,就算他人缘好过戚继光,他当年为了抗战,主持换皇帝这个事情是逃不掉的,唯一的活路就只能学石亨一样改投英宗。但是夺门之变这事情首先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能成功,如果失败了,那也是死路一条。即便跳反而且政变成功,如曹、石二人日后也没有好下场。

土木堡之变,朝野震荡,若非于少保一力支撑,中国历史上就是北明南明。小时候,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看了中国历史故事,好崇拜于谦,其实现在也是。但是最近好像和这句话代表的观点干上了。没有于少保,我相信也不会重蹈南宋的覆辙,但是这绝对不能掩盖于谦的巨大贡献和高尚人品,他绝对是一等一的英雄。不过,真的,没有于少保,北京恐怕也丢不了。为什么都这么讲情怀,而不讲事实呢。别的不说,当时吏部尚书王直,主动让贤,让于谦主持工作,就让人佩服。而明朝内地的部队,和逐渐聚拢的边军,恐怕战斗力都在明英宗匆忙带出的部队之上。

军队的战力如何固然重要,但是领导人的能力如何更是关键,明英宗带着20万大军出去,不是照样玩成一盘散沙,更何况是一群"逐渐聚拢的边军”。土木堡之后,明廷就已经乱成一锅粥了,让这一锅粥去指挥那些“逐渐聚拢的边军”,效果会如何?如果没有于谦,北京能不能守住还真的要打一个问号?

岳飞,于谦,中国人总是崇拜,怜悯这种失败者有什么意思,做不成事,救不了国,你个人品德再高,有毛用啊,你救的了国吗? 应该像管仲那样,单论个人品德,贪生怕死,欺软怕硬,坑自己朋友,但是管仲能帮小白富国强兵,成就霸业。或者像班超一样,一己之力杨威西域三十六国,让整个西域诚信臣服在大汉脚下,这才是民族英雄,岳飞,于谦有班超的百分之一吗?应该崇拜班超这种人啊。

于谦乃国士,我认为上下5000年,真正国士无双者,不足一掌!明朝是我最崇拜的朝代,偶像最多的一个朝代!于谦,朱棣,张居正,王阳明,李成梁,还有正德大皇帝,我觉得清代编的明史对正德曲解的太厉害,历史是能称武的皇帝都是雄才大略,我觉得明武宗虽说不如汉武光武,但是应该比清朝的康熙雍正强!要知道,正德年间也是能人辈出的年代!逛西湖,特意走一趟于谦墓和于谦祠,那边几乎看不到什么人,于谦墓前的松柏墓道很长,越是往前走越清晰的看清墓碑,以前看过《大明王朝惊变录》和《明朝那些事儿》,彼时脑海如有走马灯在回转,于谦的生平事迹,于谦的悲壮逝去,无不重现。奸佞可以扭曲的仅仅是一纸胡言,而历史还于谦的清白足以我们万世敬仰。

抛开史书对人和事的美化或丑化,于谦首先是一个人,人的情感和想法是十分复杂的,人的好坏,难以一言盖之。其次于谦是一个政治家(中性词)。非要分好坏的话,凡事以自己的利益出发的是“坏”政治家。凡事以大众利益出发的是“好”政治家。于谦属于后者,因为在那个时代,效忠社稷是最大的大众利益。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从事政治活动,很多时候意志和尊严不得不有所舍弃,甚至为了达成政治目的,会不择手段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所以古今中外的政治人物的评价往往都是褒贬不一的。我想,于谦也不会例外。

于谦国士无双,也死得其所。他做的不好的事有两点:为政事留祸根,为人事不近人情!新皇帝是你立的,北京保卫战是你主持的,旧帝令是你通令不听的,那么你就有责任在战事末期叫人解决作死的朱祁镇,你让新皇帝自己处理算什么事。其二,北京保卫战大捷,难得民心士气大振,上下一心,同时上下以于谦马首是瞻,是难得的改革、发展时机,于谦偏为圣人虚名不愿意受封赏,你让其他大臣、将士怎么心安理得的受封赏,同样,石亨得于谦举荐取得军功,心里感念于是举荐于谦儿子,被于谦拒绝了就算了,还一顿臭骂,这种情况下,群臣同于谦同气的氛围就变了。我是石亨,我也会有杀于谦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