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其實,我們的手掌、手指、腳等部位都是反應身體潛在健康問題的鏡子,一旦我們的內部器官出了什麼問題,就會在對應部位發出求救信號。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有些灸友發現,自己的手指甲上竟有豎紋,那這個現象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什麼辦法能讓指甲和體內的病變好轉?

豎紋出現的原因

1、指甲豎紋

如果指甲表面不夠光滑,手指甲上出現明顯豎紋,就表示你已經處於工作過勞,睡眠不足,過度用腦狀態,你應該注意休息了!

中醫認為,過勞會導致陽氣受損,特別是思慮過多容易傷脾。這是我們現代人的常態,工作壓力大,必定影響飲食,經常吃不下飯,或者暴飲暴食。脾虛長期下來又會導致體內溼氣,纏綿不斷。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建議:

①平常注意勞逸結合,注意休息,適當食用山藥等健脾食物。

②艾灸健脾:

如果單純的藥物,可能不容易發揮作用,因為病症發生在脾胃。中醫裡就有一種說法“藥之不到,針之不及,必須灸之。”可見艾灸對於調理脾胃是很好的選擇。

取穴:脾俞、胃俞、大腸腧、小腸俞、中脘、水分、天樞、足三里。(不會取穴?關注“灸大夫”公眾號,點擊菜單欄艾灸學院→穴位查詢,即可查找穴位!)

時間:成人懸灸15分鐘,艾灸儀艾灸40-50分鐘。

2、豎紋顯黑色

如果豎紋顯黑色,指甲是依賴於肝血和肝氣的榮養,肝腎的生理機能的旺盛與否可以從指甲的色澤和形態上表現出來,所以通常認為如果手指甲上出現了黑色豎紋則可能是肝腎機能衰弱,毒素寄存體內的徵兆。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建議:

①可以多吃補肝食物,如高蛋白質食物、魚類海產品、豆類製品等。注意海鮮屬寒性,寒涼體質的人請少吃。

②注意情志,平時儘量少生氣。中醫認為,情志是導致肝氣鬱結的重要原因!

③艾灸養肝:

取穴:肝俞穴、太沖穴、太溪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


時間:成人懸灸15分鐘,艾灸儀艾灸40-50分鐘。

3、豎紋顯藍

如果豎紋顯藍色,則說明身體缺氧,這可能是肺炎等肺臟感染跡象

建議:可以食用養肺的食物,如香梨、葡萄、石榴、蘿蔔、銀耳等。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4、豎紋增多

維生素A缺乏也可以導致手指甲豎紋出現明顯增多。

建議:多吃一些含維生素A多的食物,比如梨、蘋果、枇杷、香蕉、桂圓、杏子、荔枝、西瓜;馬齒菜、大白菜、薺菜、番茄、茄子、南瓜、黃瓜、菠菜;綠豆、大米、胡桃仁。

5、小兒營養不良

嬰幼兒偏食或者是營養不均衡也有可能導致兒童手指甲有豎紋出現。

除了豎紋以外,指甲出現以下變化也預示著內臟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

指甲其它病變情況

1、紅斑甲

指甲下有紅斑點出現,說明毛細血管出血,可能是由於高血壓、皮膚病、心臟感染或一些潛在的嚴重疾病的存在。

2、白色斑點

小孩的指甲上經常出現白色斑點,多見於腸胃積滯,消化不良或蟲積或缺鈣,可能是蟲斑,說明體內有蟲。如果成年人的指甲上出現白色斑點,則是營養不足的表現。

多見肝功能代謝或受損,特別是乙肝慢性病人。習慣性便秘,長期造成腸、胃紊亂也會出現點狀白點。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3、白色指甲

一般營養不良的人容易出現指甲蒼白的情況。如果指甲突然變白,則常見失血、休克等急症,或者是消化道出血等慢性疾病。

4、縱溝甲

許多人操勞過度,睡眠不足,神經衰弱,會導致指甲出現縱紋,應特別注意健康狀況。如果縱紋一直存在,則是免疫功能差,體內某些器官存在著慢性病變,有可能是肝病的先兆。老年人的指甲如果出現縱紋,多是長期神經衰弱、機體衰老的象徵。橫紋深粗者,表示一次嚴重的疾病。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5、橫溝甲

出現橫溝甲一般是營養不良,也可能是熬夜、吃飯不規律造成的。指甲橫紋多且細者,多見於長期慢性消化系統疾病。飲食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洩瀉等症狀。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6、黑斑甲

黑斑甲比較嚴重說明身上可能有腫瘤、壞疽

。表示腦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的徵兆。一般右手指甲出現,表示左腦有問題。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7、青紫指甲

小心指甲上出現的豎紋,這可能是體內器官病變的求救信號

青指甲為重寒症,青黑則病情危重。常見缺氧、淤血患者。供血不足缺氧,動脈硬化,血脂高(膽固醇高)。

8、指甲易碎

表示可能缺鐵,甲狀腺問題,腎功能受損,血液循環問題。指甲脆、軟易磨損,缺乏營養,可能顯示甲狀腺機能亢進。

以上指甲狀況只作為初步判斷,如果要了解身體具體病情,請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最後,如果有什麼想了解的話題,請在下方留言!

⊙注:本號為中醫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臺。文章僅供學習參考,如涉及用藥療方,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本文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供交流學習使用(非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