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密探零零发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三个比较典型的"大乱世"。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春秋战国时期,来看一看明明同属于东周,为何会一分为二,这二者又有什么区别?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主流的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以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记载的终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也就是公元前468年。

还有一种是以"三家分晋"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即韩、赵、魏三家于公元前376年废晋国的晋景公并瓜分其土地这件事。现在学者为了方便,一般将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划为战国。

关于二者的区别,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描述:

二者名称的由来不同。"春秋"之名,得于孔子编撰的《春秋》,因书的记事与春秋时期历史阶段基本吻合,故名"春秋"。"战国"之名,因其时代特征——各诸侯纷争战乱不休而得。

二者的主力构成不完全相同。春秋是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一说:齐、晋、宋、秦、楚),战国是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二者战争的性质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需求是领土扩张,掠夺称霸,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则升级为封国间的相互兼并战争,以灭亡对方为目的,并最终导致一个统一国家形成。

二者周王室所处地位不同。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过渡,周王室虽然已经在衰微,但依然是各诸侯国名义上的共主,诸侯依旧需要履行义务。譬如定期朝见、上供、协从作战等,周王室依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战国时期,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向"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周王室彻底衰微,不仅表现在其统治的地域的缩小,不过局促于一个小地方苟延残喘,更表现在各国势力的坐大,不再听命服从于周王室,也不再主动履行义务,以至于周王室穷困衰微,为了生存甚至违反"天子不可向诸侯索要供物"的规矩。

二者所展现出的时代潮流不同。春秋时期,所展现的更多是从诸侯在周王室统一管辖下治理地方到分裂为数个小国家,彼此混战,这时天下是分裂的。战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一方面加速着民族融合,一方面也使人民逐渐厌战,渴望出现一个强大势力统一全国。因而已经由分裂开始转向统一,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兼并性质更浓,为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铺垫。

二者中"礼"的地位不同。虽然提起春秋战国,我们常常会笼统的概括为"礼崩乐坏",但二者崩坏的程度其实是不同的。春秋时期,以周王室为天下共主的意识有所动摇,但尚未完全摧毁,两军交战,一定程度还遵循着合乎礼法的作战方式——双方都需列好阵势才可作战,不可对失败者赶尽杀绝,不可以杀老者和小孩。譬如最后因作战而死的宋襄公就是一例(当然这个人物如何本身存在争议,这里暂且不论)。到了战国时期,双方交战讲究"兵不厌诈"、"出其不意",譬如鬼谷子的出现,《孙子兵法》的流传于世,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个时候"礼"基本已经破坏的很严重了,双方交战也不再点到为止,演变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规模坑杀俘虏的情况也不少见。

二者所展现的社会风貌不尽相同。从经济方面来看,相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更大,对经济的控制权逐渐从旧贵族转移到他们手中;从文化方面来看,相较春秋时期,战国时文化的"地区化"更加明显,譬如就出现了"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西方秦系"这五大文字系统。

综上看来,将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是有其必要性的。

透过春秋与战国时期的这些不同,我们也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可以说正是这一动乱的时代,才使周王室一些陈腐的东西被打破,社会出现积极革新的风气,新的思想与新的发展交叠出现,这无疑为古代中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奠下坚定基础。


煮酒君


周朝建立后,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从经济上讲,井田制开始瓦解,奴隶主贵族不能按照原来的方式奴役广大的奴隶,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从政治上讲,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周天子已经不能像西周时期那样号令天下,一些大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争霸战争,吞并一些小诸侯国。从文化上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纷纷出现。阐述自己的主张。从社会效果看,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从经济上讲,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从政治上看,各国经过一系列的变法,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奴隶主贵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国之间不断兼并。从文化上讲,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反驳,最终法家思想取得胜利,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社会效果看,秦灭了东方六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谷老师


我是HK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经济和政治制度不一样。

对于周朝的制度,有不同的历史看法,一种看法是西周时为奴隶制社会,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隶制瓦解的社会,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建立的社会。

还有一种看法是,

封建本意指封邦建国,西周是带有奴隶制成分的封建领主制社会,春秋是成熟的封建领主制社会,战国是封建领主制瓦解、封建地主制建立的社会。

对比欧洲的奴隶制罗马帝国和封建领主制的中世纪,西方的封建领主制也有大量奴隶制成分,沙俄直到1861年废除农奴制前,90%的农民是农奴。


欧洲封建领主制没有产生封建帝制,王权一直受到领主贵族和商人阶层的制约,同时还有大量富农存在,这就让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成长的土壤,欧洲也因此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工业革命。

所以,春秋时的封建领主制是非常成熟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政治制度。

战国时代,还夹杂有大量领主制,但是战国的国家兼并现象——就是战争太严重,导致了封建地主制的垄断阶段出现——就是秦灭了山东六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我国封建社会的毒瘤——封建帝制出现了。

封建领主制类似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封建地主制类似于垄断资本主义,而封建帝制类似国家资本主义。


2.春秋时期的国际环境是尊王攘夷,战国时期就开始诸侯兼并。

春秋时期(上图),《论语·宪问》里有一条孔子语录:“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春秋时期,中华文明还在尊王攘夷,内部的联合、协作大于竞争,中华文明还能对外进行扩张,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战国末年,荀子曾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论兵”,说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商汤、周武)之仁义……

可见,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要比战国的政治家杰出,战国虽然有七雄,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和桓、文、管仲相提并论的政治家。没有一个可以为中华文明而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诸侯盟主

纵约长虽然有苏秦,但是苏秦也因为欺骗齐闵王而被杀,只有信陵君才能率领山东诸国一起抵抗强秦。但是信陵君既不是魏国君主,也不是魏国宰相。

秦国虽然强大,但也只是在消灭山东六国的时候显得强大,而在对付匈奴的时候,却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强大。

在山东六国中,燕国击退东胡,秦开拓边,国境几乎囊括整个辽河流域,并进入吉林省境内,甚至控制朝鲜半岛。

赵国击退匈奴,胡服骑射,确立了强大的骑兵。并设立骑邑——结合马场的军事殖民据点,如果后世一直沿着这条思路出发,占领漠北高原,从战略层面改变漠北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楚国有庄蹻入滇。

秦国呢?下图是战国中期的地图,秦国还没有进行商鞅变法。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已经变法过100年了,再看看下图中的秦国有没有开拓中华文明的文化圈:

这时候,秦国都已经攻破楚国的郢都了,自己的秦长城还被西北的义渠人攻入,义渠距离关中,距离咸阳很近,秦国不首先像赵国、燕国那样驱逐义渠之戎,收复黄河上游,反而不断对山东六国进行攻打,从现代历史角度和中华民族的整体角度看,秦国是在内耗!

以秦国的军事实力,如果秦国有尊王攘夷,或者成为中原霸主——真正的西帝(当时,秦国与齐国一度称为东西二帝),就应该像汉武帝那样驱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四郡。对于河西地区,最早的记载是《穆天子传》的周穆王西游。

在秦朝的万里长城中,秦长城要比赵长城、燕长城更加靠南边。

我们知道明长城要比赵长城、燕长城靠南,但是即使是明长城的陕甘段也要比秦长城更加靠北!

换句话说,秦国只对内强硬,对外没有开拓精神

秦国只适合掠夺发达的地区,而对于相对落后的边疆,秦国的那套系统就不顶用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


HK君


春秋与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早期的两个重要时代。

在西周被灭亡之后,周天子的后代在洛阳重新建立起统治,也就是东周。

而春秋与战国时期,其实大致都还在东周的时间范围之内。

而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为分割点,那么从直观上来说,这两个时代有哪些不同呢?

局势:诸侯林立与大国崛起

在西周立国时,大小诸侯国有六七百个。尽管东周时期,周王室已经不再有曾经的权威和影响力,但是从整个中华大地来看,诸侯国林立仍然是一个基本的情况。

在春秋时期,仍然有一两百个诸侯国,而且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常微妙的。

在一个大国周边的多个小国,往往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安全寄托给大国,而非周王室。

而在战国时期,尽管仍然还存在几十个国家,但是已经基本上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大国为核心的格局。

彼此之间的战争和权谋,也都是以这七国为主的。

当然了,也存在类似于中山国这样的小国,凭借出色的外交手段,也能够游走于七国当中。

战争:称雄争霸与土地兼并在

春秋时期,强国之间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争霸的层面,大家只是为了证明:我才是最强的。

因此,当时的战争,显得要更加像“君子之争”,更纯粹,也更理想化。

著名的春秋五霸就是典型,他们通过一系列战役,来获得军事上的优势,然后中原会盟,成为诸侯当中的盟主,并且还会获得周天子的封赏。

而等到战国时期呢?战争就变得非常赤裸裸,彼此之间的战斗,根本目的就是消灭对方,然后兼并对方的领土和人口,是更加你死我活的争夺。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人性中关于权谋和战略的智慧,也被充分挖掘出来。

战国也成为英雄与智者辈出的时代,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当然,在这些不同的背后,是历史向前进步的表现,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有书君看来,春秋就像是西周统治崩坏之后分裂的开始,而战国时期,天下则是朝着统一的趋势迈进,随着变法慢慢产生效果,最终由秦国一统天下。


有书博物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

回顾整个东周历史,历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种说法则是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开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的结束时间,历史争论不同,但主要时间有三大传统强国的颠覆与衰落,包括楚国都城郢被吴国攻克(楚国短暂灭亡)、齐国陈氏取代姜氏、已经三家分晋,标志春秋时期的结束。

至于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结束,也就是约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可以称得上分裂最为严重、对抗最为持久的历史阶段之一,类似的历史时期还包括三国、南北朝等。

那么,既然东周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其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

从表面上来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至少在一百个以上,而到了战国时代,除了秦楚燕赵魏韩齐这七个国家,也就仅存卫国、宋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诸侯国。

如果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战争来讨论。

在整个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主要属于称霸战争。

尤其是对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而言,称霸而不吞并土地、人口成为了基本原则。而且还牢牢控制了秦国进入中原之要道,可谓是周王室的结实屏障;秦由于崤函之道被晋国控制,就一心开拓西方之地,与戎狄做着持续而顽强的斗争;楚国实力最强,一心想要颠覆周室,不过就算是楚庄王时期,楚国有着非常难得的机遇,依然还是因为“在德不在险”的价值观所束缚,没能走出最后一步。

换而言之,对于春秋这个历史阶段,所有的战争都不能忽视“周王室依然是老大”这个基本事实,因此任何战争都要或多或少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这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战国阶段,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终被秦军轻易消灭。

笼统的说,面对仁义道德,西周时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经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终究还是言而顾之的,到了战国时代则是舍而弃之了。

在这背后,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更能窥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的本质。

看了这篇文章,有没有使您迫切地想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的知识呢?如果有的话,欢迎您在下方留言与我们交流。




富士康一哥


春秋五霸意气风发,战国七雄犬牙差互,所谓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或盟或伐,人才也是数不胜数,贤臣良将的典故数不胜数,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将春秋与战国合二为一,称之为“春秋战国”,也经常将春秋和战国就这么理解成一个时期。那么问题来了,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一、春秋在前,战国位后

周人发迹于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经周文王、周武王时,殷商已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武王伐商,建立周朝。然盛衰无常,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燃烽火而戏诸侯,哪知第三次犬戎真的来犯,大多诸侯王不闻不顾,至此西周灭亡,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也是战乱的开始。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又一次大变革,如果说春秋时周天子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话,那战国时期,周氏王朝的势力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周王室衰微而七雄兴起,中原持续动荡,至秦朝统一六国终止,因此时间的先后,是春秋战国最大的不同。

二、春秋争霸,战国统一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春秋五霸人人闻名,

然此“霸”非取周而代之,而是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质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国互相攻交伐战,小国抱团取暖,在轰鸣的铁骑下,无数小国被吞并、或成附庸,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战国与春秋暂无明确的时间界限,但公认的战国开端便是“三家分晋”,经过春秋时期百余诸侯国互相兼并,战国时只剩下二十几个相对强大的国家,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征战也不只是简单的夺城掠池,百姓希望有个安定的环境,国君图谋天下归一,

七雄相争,要的不是只做“霸主”,而是要取代周室,“以天子自居”。

三、君权下替,加固王权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天子”之称名不副实,周王室也只等同一个中等诸侯国,然而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弑君现象屡见不鲜,虽然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春秋早期,但战国的开始正是“三家分晋”,三位大夫瓜分晋国,君权下替。战国时,国君学聪明了,为了避免大权旁落,不仅任人唯亲,同时也重用出身卑微之人,士人阶层得以崛起并与外戚互相周旋,在君王的有意安排下互相争斗,似两虎相争而君王得利,王权得以加固。

四、国无定界,郡县代邑

春秋时期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国与国之间少有界定线,对于这百余诸侯国来说,“国”只是后世定的称谓,那时的大国尚有城池,但一些小国只有些县、邑,虽称一“国”,实为一家,并没有国家形态。而战国则不同,随着国士不断开疆拓土,为了方便管理,便设立郡县以取代县邑,大国之间便互相划分国界,约定土地,所以战国有国界。

不仅如此,春秋战国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点,比如春秋的官僚制度便是官位世袭、土地世禄,但战国时期,布衣们也能登上朝堂,也能拜爵封侯;还有农业制度,春秋多为氏族集体劳作,而战国时小农经济迅速发展,男耕女织已成社会主导,林林总总。但不可否认,即便是社会动荡、民心难安,但春秋战国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农业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为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邓海春


从历史的进程上来看(也是周王朝的角度),春秋和战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东周时期,在整个东周时期一样的“礼崩乐坏”,周王室权利衰微、有名无实,国家的政治实际上被诸侯王操纵,只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吞并争霸愈演愈烈,更加的明目张胆。

但若是从各个诸侯国的角度来看,春秋时期是争霸,实际上只是争夺代表周王室的权利,而战国时期是争夺天下,也就是看谁可

取代周朝。



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阳

晋:都城在今山西翼城

齐:都城在今山东淄博

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楚:都城在今湖北荆州

秦:都城在今陕西宝鸡

吴: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越:都城在今浙江绍兴

鲁:都城在今山东曲阜

燕:都城在今北京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有“春秋五霸”或是说“春秋六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先后称霸,到了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越国也先后北上称霸。但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实力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即使是大的诸侯国的兵力也不会超过十万。



到了战国时期(前475年起始),各诸侯国相继实行变法图强,各国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起初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又有部分诸侯国被大国吞并。秦国由于商鞅变法也在这时迅速崛起,实力强劲。诸侯国间实力差距明显,秦、楚两个大国的兵力可以达到百万,实力较弱的齐、燕、韩、赵、魏的兵力也有数十万。


所以,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更多、规模更大,也更残忍,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在长平之战光是被白起坑杀的就有多少人啊……


文物考古聊历史


春秋和战国是一个叫周的老爷子的俩儿子。

叫春秋的,算是老大吧,这老大还听点老爷白话,外头喝个酒,打个仗,吃个火锅唱个歌儿还能给老爷子打个招呼。老爷子受其他人的挤兑呢,春秋还能拎着板儿砖扑上去。村子里的大情小事儿,也是让老爷子出面,春秋则在后头站着,充当个跟包或保镖的角色。兄弟之间说得过去,有点龌龊时能商量就商量着来,尽量动口不动手。

战国就不一样啦,等他长大时,老爷子已经老了。怎见得呢:有诗为证:走路似风摆杨柳,说话如漏气皮球。一日三餐吃不够,喝点小酒还上头。所以战国一看老爷子这样了,也就起了个不尊敬的心了。首先是向自己的兄弟们开火,老爷子出来调停?门儿都没有,说不定还得给老头一个冲天炮。

他还时不时眯缝眼瞅着老爷子屋里,看看这个家还剩下多少值得糟蹋的东西。老爷子在外头受点气,回来想跟他唠叨两句吧,等来的全是冷嘲热讽。战国一天到晚就盼着老爷子早些归天,好把偌大的一片家来继承下来,又得防着身边的兄弟姐妹们都来争夺。所以一个挺好的家,整天打得乌烟瘴气的,兄弟姐妹们也不好过,个个整天互揍,一个个乌烟青,形象极磕碜。

所以说,这就是两个不孝子,不过一个面上过得去,一个连面子都不要的混帐玩意儿。


崔文澜


春秋和战国是人为将东周这一朝代分为了两个时期。具体划分年代史学界并无定论。如果要说区别,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最明显的就是国家数量,下面两图一对比,就一目了然了。进入战国时期诸侯国少了很多,基本都被大国吞并了。也就是说经过春秋的海选,进入战国的复赛基本都是种子选手了。

第二,制度变化。发起于魏国的李悝变法,拉开了这一时期政治变法的序幕,奴隶制逐步被瓦解,新型制度被各个国家开始尝试(我不能说封建制度,虽然这个大家认知度高,但中国真心没有啥封建制度,始皇帝创立的是郡县制,后世封建的尝试都失败了,这个有机会另说。)其中秦国的变法最为完备彻底,最终成为统一中国的那个人选。

第三,春秋尊王,战国称王。了解这段历史都知道春秋五霸(有争议不列举)他们基本都是啥公,啥侯。大家还都是在周天子规则下活动。只有不是周天子封的楚国称了王,闹了个问鼎中原灰溜溜走的笑话。战国时期七大战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周天子被彻底无视。

以上应该事春秋和战国的三个主要区别,有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斧正。




吴頔5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不是两个王朝,而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王朝周朝其中的一个历史时期。

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而在东周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221)中的公元前(770—476)被称为春秋时期,而公元前(475—221)则是被称为战国时期!

至于春秋和战国的不同,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国君对待周王室周天子还是比较尊敬的,在对外征战之时,都是以周天子的名义,

周天子对待各诸侯国还有名义上的约束!

而战国时代则是不同,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只能控制王幾周围的一小部分地区!

二: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皆称“公”或“候”,在春秋时期,“王”是指天下共主的意思,只有周天子有资格称王,

而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都是称王的!

三:春秋时期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则是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国家过渡的一个时期!

四:从经济上来说,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井田制的存在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各国相继变法使得井田制逐渐瓦解,解放了生产力!

以上观点仅代表本人,若有不足,请各位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