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200多年,为何印度不恨反而却对英国感恩?

李翔


导读:古代的印度更奇葩,历史上曾经被无数民族入侵并统治。从雅利安人开始,波斯人、希腊人、匈奴人、大月氏人、蒙古人等等都曾经在印度建立过政权,所以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外来征服史。包括影响至今种姓制度都是外部势力带来的。到了近代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整合土邦驱逐其他殖民者建立起横跨中东到东南亚的英属印度并持续了两百余年。古代印度对所有的征服者都比较顺从,即使是现代印度独立后民族意识觉醒对英国都非常感谢。即使目前印度的GDP和军事力量都快和英国差不多了,但还是英联邦成员之一。


印度作为英国最富庶的殖民地,两百年间为英国提供了惊人的财富税收以及庞大的商品市场。真是由于印度的富庶,才被成为英国女皇王冠的珍珠。英国通过积累的财富完成工业革命并维持其海上霸权,并通过武力和殖民地奠定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美誉。而英国为了更好的稳固统治和榨取财富,在印度土地上也进行了必要的开发和建设。


印度对曾经的殖民者英国的态度

二战以后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很多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对曾经奴役他们的殖民者没有任何好感,甚至非常敌视。但是印度显然不在这个范围内,印度领导人曾经在多个场合公开对当年的宗主国英国表示感谢。对独立的印度而言,英国在版图奠基、交通设施、工业基础、语言优势等方面给予了印度很大的帮助。这也是印度对英国恨不起来的原因,所以至今印度还心甘情愿的留在英联邦内。


印度感谢英国的理由

第一、统一印度,奠定了现代印度版图范围

印度大陆从古至今从来没有统一过,而且从来没有以印度的名称建国。即使强大如卧莫尔帝国这样国家也仅仅是完成了印度北部的统一,而南部的德干高原没有纳入其统治范围。尤其在卧莫尔帝国末期土邦林立、宗教复杂,整个印度大陆上林林总总上千个土邦或者联盟。可以说是如果不是英国殖民者统一印度,那么从来没有大一统传统的印度大陆现在绝对是林林总总一堆邦国。

所以从这个方面说,英国对现代印度的版图奠基是有重要贡献的。虽然英国当时为了攫取巨大财富和方便管理,才把这些土邦纳入英属印度的范围。但是客观上当印度独立时,留下了一个统一的印度版图。


第二、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铁路等基础建设的留存对印度帮助很大

首先英国殖民期间为了更好的掠夺财富和倾销商品,英国在印度大陆构建了工业体系和政治制度和军事习惯。这都深刻的影响了印度,比如现代印度阅兵式上常见的杂耍摩托车叠罗汉都是来源于英国。

所以印度一独立就拥有了英国人留下的比较成熟的工业体系和海量的产业工人。单独测算当时的印度的工业产值,印度甚至能排进全球前十。这是多么理想的工业基础啊,但是现在军事武器基本还需要进口。英国留下的铁路总长度达到约55000公里,所以说英国客观上给印度留下了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所以尼赫鲁才会野心勃勃的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第三、英国现代教育深刻影响着印度上层人群,亲英势力强大

英国在殖民印度的过程中出了直接管理外,还采用了以印制印的策略。所以辅助英国统治的印度中上层相当一部分都去英国接受过教育,这部分印度精英人群也是印度独立后的管理层。包括现代印度还有去英美留学的学生比例还是很高的。


第四、印度初始文明断档,英国带来了政治制度、语言、外交等深刻影响着现代印度。

印度文明诞生后就有不断的外来入侵者,原始文明被湮灭。入侵者带来了文明和文化更迭融汇成了后代印度很多传统,比如种姓制度。而英国来自现代文明起源的欧洲,所以相对印度来说英国带来的政治制度、外交等方式都很先进。

200年的殖民统治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印度的放放面面都和英国做过深层次的结合。所以印度的很多方面都有英国的影子。同样作为现代印度优势之一的语言优势就是英语,英语是印度行政和司法用语同时在印度广泛流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印度精通英语就对英国有先天的好感,这也是英美亲近印度的原因之一。所以印度的以英语为基础的软件外包产业发达,也是其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跟咱们中国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不同,主流上看,还真是这样,比如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就多次公开表示,感谢英国给印度创建的现代教育体系、修筑的铁路网(2万多公里的铁路,现在还用着)、打下的工业基础,还有英语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等等....

虽然咖喱英语很难懂,但必须承认,没有英国的殖民经历就没有当今统一的印度。

实际上,“印度”这个称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只是个地区概念,并不是正式的国家名称。

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是邦国割据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图,著名的莫卧儿王朝最强盛时期的印度版图——可以看出,印度南部还是诸多分散邦国,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纷杂,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能力非常有限,国家认同感也不强。长期以来,莫卧儿王朝的国王只是个空壳,基本没实权,说了也没人听。

这片热土上,存在着160多个民族,200多种语言,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种姓制度,各邦国派系错综复杂,却没有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这种局面下,印度要成为现在这种统一的南亚大国,靠他们自己完成”大一统”,基本上没戏。

从17末世纪开始,英国殖民者趁莫卧儿王朝衰败,各邦国内讧之机,成功在这片大陆上建立起殖民统治。

此时,英国人基本上没怎么动粗和浪费枪炮,而是选择利用邦国之间的矛盾,逐一攻破。用几句空洞的许诺,几纸瞒天过海的契约,几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礼就收买了印度的王公、将军,顺利的把历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顺利统治的区域全纳入了行政区划,

到了19世纪,“英属印度”版图到达了印度版图的“巅峰"。

所以,英国早期的殖民并没遭到过大规模的反抗,没留下什么冤仇。

到了19世纪,从未去过印度的维多利亚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画像挂满了南亚次大陆的各种场所,印度人提及女王也是一脸的尊崇,没说一个“不”字。印度中上层人士会也以说英语,上英国人办的学校,给英国人做事儿,去英国开眼为荣。

下图,2017年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个忠心耿耿侍奉维多利亚女王的印度男仆形象,大赞女王和印度仆人的深厚友谊。电影中的阿卜杜勒,可比女王的儿孙们孝顺多了。

历史原型与电影剧照

这期间,虽然大多数印度人都是乖乖的顺民,但英国的殖民统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导火索是英国给印度雇佣军发的子弹用了猪油、牛油来包裹,结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国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们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神灵和信仰绝不能被亵渎。虽然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是英国方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妇女儿童死于暴乱中的仇杀。

英国殖民者镇压完起义后,开始认真总结教训。

此种情形,如果换成俄罗斯来面对,肯定是要花点时间,杀光原住民,然后大量迁入俄罗斯族人,搞个居民大换血活动,来个彻底解决。

当然,这么整不是英国的菜,从镇压起义以后,英国的统治,表面上,貌似开始变“温和”。

从导火索上就可以看出,印度人对“神”的认同感要远远高于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九十年后的印巴分治,再次证明)。要想再相处下去,就不能影响他们“拜神”。所以,从此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各种民风民俗基本都得到了充分保证。

然而,早前英国人大力谴责和坚决取缔的印度陋俗,如寡妇殉葬、溺杀女婴、童养媳制度等等,某种程度上又被默许,深得印度人心,尽管这些都是英国人深恶痛绝的。为了安抚印度上层人士,女王诏书宣布:“要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尊重王公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我们将坚持尊重和维护世袭土地所有权利的坚定意志。”书面上,让那些印度王公找回来满满的自尊。

英国也的确做信守了承诺,从1858年到1947年英国撤离次大陆的9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土邦因某种原因被取消或被兼并。在英国政府新推行的控制加拉拢甚至庇护的政策下,印度王公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死心塌地效忠于英国”,印度各土邦从此成为“不列颠印度统治权的基本支柱”。

(下图,1926年,印度王公Alwar为英国客人组织的庞大猎虎队伍,共有300多人和12头大象。这接待规格,已经不能用“热情”二字表达了)。

同时,在印度大兴建设工程,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兴修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网...打下了印度的工业基础。

在这些领域,产生了最早的印度精英阶层。上世纪的印度国大党,一面领导着印度搞独立运动;一面还对英国统治充满了深情,多次表达了对英国的感谢和肯定。

不可否认的是,印度被殖民的过程中也不乏被压榨、欺凌的“血泪史”。除了大起义被残酷镇压,英国人日常作威作福欺压印度人以外,还多次出现了毁灭式的“大饥荒”(英国人在收成减产的情况下坚持出口印度粮食,导致数百万英属印度原住民人饿死)。在印度独立前的最后一次饥荒中(1946年),刚刚下台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竟轻蔑的说:“印度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有没有饥荒,印度人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

然而,印度独立后,印度历届的总统,总理等社会精英阶层,基本上都是英式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这些人对于英国的文化和观念是十分的认同,对于英国带着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们上台后也没有抹黑英国,反而表现出了明显感激的意思。

这些精英阶层代表了印度的主流社会,主流社又会影响价值观、各种舆论和文化教育领域,带动媒体选择性的正面报道。这么着几代人教育影响下去,现代印度自然就对英国充满了感激;有仇恨的早就在大饥荒中给饿死了,或者世代都是刷厕所的低种姓群体,本身又是文盲,根本没有话语权。

还有一点,个人觉得,那就是印度种姓文化影响。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成三六九等(4个种姓,外加一个等外品——贱民)区分种姓,除了看姓氏和职业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肤色越浅,种姓越高 。不过,一般情况下,再高贵的婆罗门也白不过英国人(毕竟印度天天暴晒,英国整日阴天)。 是不是印度人对白皮莫名的情愫也给英国人增添了一份好感?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印度在近代史上是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为“英属印度”。一直到1947年时,英国人才承认印度的独立。不过由于《蒙巴顿条约》的作用,英属印度分裂为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两国。虽然有过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但印度似乎并不仇视英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185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消灭了印度的莫卧尔帝国,正式对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从那以后,一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为止,英国国王不仅是统治英国本土的君主,而且还兼任着印度的皇帝。

在这段时期里,英国殖民者们在印度疯狂掠夺黄金、香料和大量的珍贵资源,同时也给印度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业基础。因此印度1947年独立后,尼赫鲁政府非但不憎恨英国当局,还理所应当认为自己应该继承大英帝国过去在南亚的全部势力范围和霸权。所以近十年来,印度吞并了锡金王国,干涉尼泊尔、不丹内政,并与我国爆发过边境冲突。

第一、这是因为英国殖民者间接性帮助印度统一了全境,在此之前,印度从未真正统一过印度半岛。在印度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代是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和莫卧尔帝国统治时期。

在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之前,统治印度本土的就是莫卧尔帝国。可不论是孔雀王朝时代还是莫卧尔帝国时代,印度都没有像中国一样完全统一过全国。英国殖民者到来后,用枪炮和殖民主义摧毁了众多的割据土邦和少数民族首领,间接性帮印度人统一了半岛。同时,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间接性给印度人带去了更先进的西方文明,推动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第二、印度想继承英国在南亚的势力范围

在印度莫卧尔帝国内乱时,英国人打了进来征服了印度,就如《世界通史》所说:“莫卧尔帝国皇帝的权力被分裂的总督们打倒了,总督们的权力被入侵的马拉塔人打倒了,马拉塔人的权力被入侵的阿富汗人打倒了,而在大家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不列颠人(英国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都征服了。”

英国在征服了印度半岛后,同时占据了周边的缅甸、孟加拉国,建立了“英属印度”殖民地。在英属印度殖民地最大时,范围一度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缅甸(20世纪30年代才变成单独的英属缅甸)、孟加拉国,面积十分辽阔。

因此,印度在1947年独立建国以后,一直渴望能够自己继承大英帝国过去在南亚的各种特权和势力范围,但这显然不现实的,所以印度不断插手周边国家的内政,引发边境摩擦。

不过,虽然有过这一段被殖民统治的不光彩历史,但印度至今仍向往英国殖民时代的势力版图和荣光,因此并不仇视英国,这一点也算是非常奇葩了。


世界人文通史


一个贴近比喻: 中国被蒙古人殖民统治近一百年。蒙人曾侵占中国攻城掠地更屠杀汉男无数。尽占汉妇为广布基因。中国人大都不反感蒙人更认成吉思汗作祖先而引以为傲。

对比英人殖民统治印度人二百年,当中的确曾杀伤过〈几百印度人〉看英国人事实曾教化留给印度人有:英文+英式生活文化+英式民主制度+社会管理+铁路建设+医疗医药+科技+....,印度人对此心怀感激,自然吧!?

对比蒙古人教化了中国人的:

~多家多户共用一套厨刀农具铁器;

~推广蒙式生活大毁农田改牧场好作蒙骑狩猎;

~推广蒙古文化- 汉女初夜权全归蒙人;

~建立蒙古新制度-分4等人-南逃的正宗汉人排尾最劣等;

~全面推广蒙古传统审美,以浓艳的红黄蓝绿七彩再混金色杂汇为美,宋代美学残存无几。

~广布基因以改造中原农耕民族因吃米的苗条小脸体型,以头大脸宽粗腰凸肚短腿为傲。

中国人对蒙古国人並不反感,甚至有人感谢並以之为傲的,题主觉得自然吗?



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但印度也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印度的历史文化,除了印度教的传承,其他部分基本上已经损失殆尽,历史断层非常严重。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重新让印度找回了大国自信。

历史上,印度是一个很容易被征服的国家,自从古印度灭亡以后,后来的印度人几乎再也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印度王朝。反而是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屡次攻入印度,并建立起一个个异族王朝。千百年来,印度就这么过来的。在英国人到达印度之前,印度整体上处于突厥化的蒙古人的统治之中;此外,来自西方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荷兰人,也在蚕食印度。

因此,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之前,印度的局面是基本上被蒙古人统治,同时西方列强也在试图瓜分印度。但是这些势力中,唯一没有印度人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割据王朝。而仅有一些王公控制的小片土地,零星地掌握在印度人手中。

所以,英国人最终殖民印度,打败的不是印度人,而是蒙古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等各方势力。对于印度人而言,打败谁、谁被打败,其实都是一样的。甚至是新来的英国,打败旧有的传统势力,对于印度而言还有一种被解放的意味。毕竟,英国人殖民印度以后,改变了印度的势力格局。尤其是长期被蒙古人统治的印度人,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翻身的机会。

此外,英国进入印度的时候,印度文化已经衰微,而同时期的英国文化强势。在英国殖民者的影响下,部分印度人开始英国化,或者西化。这种文化变更的结果,导致一百多年以后的现在,印度人更加认可英国,甚至视英国传承为印度正统了。

当然,英国殖民印度,还有对印度最直接的贡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国为印度保留了现在这样的疆域,以及给印度带来了现在的国家形态。因此,印度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感谢英国人的。


苏绽


印度之所以对英国的态度比较好,其实是有现实与历史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不妨稍微分析一下:

第一、印度担心脱离英联邦将使巴基斯坦得到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的支持。

印巴分治后,双方由于边界冲突和土邦归属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特别是克什米尔问题,直接导致了1948年初印巴第一次战争的爆发。巴基斯坦领导人一直希望借助英国和英联邦的力量平衡与印度对抗中的不利局面,且一直希望印度脱离英联邦组织。

而印度对这一点十分清楚,1948年4月尼赫鲁就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即“如果印度完全切断与英国的联系,而巴基斯坦继续作为一个自治领留在英联邦内,将来一旦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出现麻烦,英国公开给予巴基斯坦军事帮助,那么印度依据什么责备英国?

为了防止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英联邦受巴基斯坦的影响做出不利于印度的举动发生,与英国维持友好关系是印度的最佳选择。据此可知,印巴的矛盾问题是印度与英国维持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印度独立后,经济上需要与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合作。首先,“独立之初的印度是一个农业国,工业比重很小,只占国内生产的15%。”即便是农业,印度的粮食也不能自给,常出现粮食危机,而英联邦中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粮食出口国,印度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缓解印度的粮食危机。

第三,处理好与英国的关系,特别是保留在英联邦内,有利于印度解决与英国的英镑结存问题。所谓“英镑结存广义上讲是指英国欠殖民地、英联邦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英镑债务。”特别是“二战期间,英国政府从殖民地输入大量的物资,不付现款,也不输出货物去偿付,而以英镑结存的形式把欠款冻结起来。”

到1947年12月末,英国欠整个英镑区的债务为2297百万英镑,其中欠印度的为1188百万英镑,占英国债务的一半。这笔资金对于刚刚独立的印度发展经济十分重要。

所以印度不能也无法与英国撕破脸,正在于此。


冷兵器研究所


路人甲路人乙简单说说自己的观点: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英国殖民,可能就没有今天统一强大的印度,英国的殖民反而成就了印度。

印度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就是分散的小国,无数次被异族入侵占领,很多被中国打跑的游牧民族在印度次大陆上优哉游哉建国。最令印度尴尬的是,印度虽是四大文明古国,其实他只是个地理概念,它的历史记载很多都是从中国或者阿拉伯翻译过去的。




后来,英国殖民印度,帮助印度实现大一统,领土暴涨几倍,功不可没。同时印度在英国的统治下,打破了封建社会的进程,成立了政党,建立了大学,建立了英美法系为主导的印度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的殖民使印度在130年左右就走过了西方国家500年的历史进程,成为了现代国家。

最后,英国在印度也有很多建设。像印度这么大的国家,花一些钱搞搞建设,根本就什么都看不到。同样的10亿英镑,放在香港,可能香港会成为20世纪世界最先进的地方,放在印度,就连个水花都起不来。而当年英国是花了血本在印度修建了2万多公里铁路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很多当年的基建铁路到现在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很显然,在历史与现实利益面前,印度更注重国家利益。所以印度对英国并不反感,反而很感谢英国!


路人甲路人乙


世界上大多数血腥战争,背后都有宗教的影子。——题记

印度和中国同为亚洲的两大文明古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先从地理上来看。

每当西方国家崛起,试图向东扩进时,通过中东,跨过印度河,就进入到现在的印度地区。这之间既没有大的地理阻隔,也没有比较险要的关口可以守御。

而反观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在古代是很少有军队能越过这样的世界屋脊,而进而骚扰中国的。而在中国的北方,常年盘踞着战斗力彪悍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和蒙古等游牧部落)。他们在给中原百姓带来惨痛遭遇的同时,也遏制了西方东扩的脚步。

正是在地理和民主的阻隔下,使得中国与印度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历史上几乎每次西方东扩,以及伊斯兰崛起,印度都沦为附属国或殖民地。这其中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2年的亚历山大东征。紧接着在公元前二世纪。从中国西北迁徙而来的大月氏人(见注释1)在印度北方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在度过了近1000年的平静岁月后,公元7世纪,崛起的欧洲游牧民族再比东扩到印度地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紧接着崛起的伊斯兰文明也来到了印度。国家与国家的矛盾,宗教与宗教的纷争,让印度地区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乱。也正是这一时期埋下了,如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宗教纷争的种子。在这场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本土纷争中,伊斯兰教取得了最终胜利,并建立了德里苏丹国(见注释2)。

然后便来到了我们熟悉的近代史,首先来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紧接着是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结果我们都很熟悉,最终取得胜利的是英国人,并在印度建立了后来在鸦片战争中,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

所以说几千年来印度就不断重复着占领与重建,侵略与同化的过程。如果单单是统治上的更迭还好一些,因为中国也经历了多个王朝的不断更迭。

但印度在经历王朝更迭同时,文化上也经历了多次变更,从传统的佛陀门教到后来兴起的印度教以及佛教,再到后来涌入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明。长时间的文明断档,导致没有一个很好的本土文明去同化这些极具冲突性的外来文明,冲突在所难免。

而在强大的宗教冲突面前,像英国这样的外来殖民者对印度所造成的破坏,在印度人的心中的所造成的仇恨,远远不及宗教冲突所带来的仇恨,两者相较之下,便极大地降低了印度人对英国殖民者的反感。

而英国人在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带来的近代工业文明,这对近代印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以至于如今英语仍然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而且是印度精英阶级的标配。所以我们会发现,印度人对英国的观感,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抵触,甚至于对英国有些好感。反倒是对曾经是同胞的巴基斯坦视若仇敌。

【可悲可叹,真是造化弄人】

注释1:大月氏人,也有称为月支的。他们原本生活在中国的西北草原上,但随着匈奴冒顿单于带领部落的崛起,大月氏最被打败并不得不迁徙他方。

注释2:德里苏丹国(1206~1526),国祚共计320年,因其建都德里得名。王朝的建立者是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宗教为伊斯兰教。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莫卧儿王朝取代。


船夫聊名著


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可一概而论。

有些殖民地是痛恨殖民者,而有些则不然。你不能只用民族主义的立场理解英印关系,否则就会问出“为什么印度人不反感英国人”的问题。

当然,印度也不是不反感英国。

  • 只是这种情绪出现的时间,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当时印度在争取独立。例如,圣雄甘地(Gandhi)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目的就在于此。


如果印度人不反感英国,就不可能被甘地掀起抵抗的飓风。

就是因为这种反感存在,英国才于1947年8月15日被迫向印度转移主权

不过,印度和英国的关系,也不单单是反感的态度,还有更复杂的层面。

印度也是英国的帝国系统的成员。

这句话的意思是:印度既是被殖民者,也是随同英国殖民的一方,双方关系是互动的。

  • 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朝官员就发现:英国军队中存在“叙坡兵”(sepoy)。叙坡为波斯语的音译,即سپاهی(sepāhi),意思是印度士兵。


因此,印度对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在英国到来之前,印度只是分散的邦;英国对印度教的扶持和整合,使其统一化。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单纯地将英国和印度的关系与仇恨挂钩。


HuiNanHistory


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印度独立之前叫做英属印度,是被英国统治了几百年,按道理来说被殖民会被认为是耻辱。那么为什么印度人对英国不反感,反而感谢英国呢?下面我根据在印度生活以及和印度人的交流为大家讲解下原因。

其实如果没有英国的殖民,现在的印度估计还是四分五裂,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在印度存在上百个名族和两千多种语言,除了沟通有障碍外,各个名族的风俗习惯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冲突。英国将印度的语言统一了,现在大部分印度学校都是英语教学,电视台也大部分采用英语,很大程度帮助印度国际化的发展。

英国殖民印度期间,对印度人进行了大量的洗脑教育,让印度接触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大家都管印度人叫阿三,这也是因为印度人开口闭口就是a sir ,慢慢演变而来。英国殖民印度有别于日本殖民菲律宾等国家,他们并没有对印度进行烧杀抢掠之类的行为,而是通过文化宣传和管理统治。从这点上来看,印度人长期在英国的教育和文化宣传熏陶之下,他们完全不觉得自己是被英国殖民。我们之前和印度同事讨论过,他们听到我们讲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非常不高兴,也不认同,他们认为英国是解救他们,把他们带到现代化社会,为他们造福利。

印度人还在孟买海边修建了印度门,纪念英国女皇从该处登陆进入印度,由此可见印度非常崇拜英国。所以总的来说,印度完全被英国的殖民统治奴化,不论是教育还是文化,他们不反感英国人,甚至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英国统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