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唯一的一次擔任軍事首長,他是搭檔!比毛主席小12歲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向長沙進擊,先後佔領醴陵、瀏陽縣城和平江的龍門廠、瀏陽的白沙、東門市等地。

由於當時革命形勢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加上群眾缺乏作戰經驗,起義軍某些指揮員指揮失當,新收編的第四團在戰鬥中又臨陣叛變,致使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

起義軍何去何從?是執行中共中央原來的決定,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繼續進攻長沙以避免背上“逃跑”的罪名,還是從敵我力量懸殊的客觀實際出發,實行必要的戰略退卻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

9月14日,毛主席在瀏陽東鄉上坪召開緊急會議,當機立斷,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命令第一、三團與第二團餘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

19日晚,在文家市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起義軍撤離湘東地區,進入江西,沿羅霄山脈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

文家市轉兵,實現了從進攻大城市到向農村進軍的轉變,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歷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毛主席在那個革命生死攸關時刻的關鍵抉擇,無不展現了他偉大的求實精神和勇於堅持與擔當的英雄氣概。

起義軍在向南進軍途中,處境十分困難,在江西省萍鄉縣蘆溪又遭到敵人的伏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

秋收起義時在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一團二連當班長的賴毅(後來的開國中將)回憶:部隊中瀰漫著一股消沉的情緒,許多知識分子和軍官出身的人,看到失敗似乎已成定局,紛紛不告而別。有些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共產黨員,也在這時背棄了革命,走向叛變或者消極的道路。一營一連的一個排就在排長的唆使下,利用放哨的機會全部逃跑了,並且帶走了所有的武器。那時,逃亡變成了公開的事,投機分子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上哪兒去?”這真是一次嚴重的考驗。

轉兵途中,毛主席一直在思考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他多次找人聊天,交換意見。他找得最多的,是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一連的連指導員何挺穎。

毛主席一生唯一的一次擔任軍事首長,他是搭檔!比毛主席小12歲

何挺穎

何挺穎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很強,他所在的連隊政治氣氛濃,連隊沒有一個逃兵。

何挺穎對毛主席說:“部隊接連打了一些敗仗,軍力銳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支隊伍失去黨的領導,最重要的問題是黨對隊伍的領導權問題。”“要從軍隊的黨組織去考慮。現在部隊中黨的組織太少,黨員人數也不多,這樣就抓不住士兵,抓不住部隊。要把黨組織建到每一個連隊。”

毛主席又與宛希先、張子清、陳浩等幹部交流意見後,遂決定要把黨組織建到連一級,堅定了打造一支新型革命軍隊的決心。

9月29日,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原有5000多人的起義部隊,只剩下不足1000人和48匹戰馬。

第二天,毛主席就在三灣村協盛和雜貨鋪裡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有三個:一、整編部隊。將原來的一個師縮為一個團,即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二、黨支部建立在連上;三、建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平等。

“三灣改編”把“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確立後,軍隊面貌大為改變。從此,一群成分複雜的舊軍人,被改造成了有革命理想的人民子弟兵。毛主席在《井岡山的鬥爭》中總結:“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親歷過秋收起義的羅榮桓元帥在《秋收起義與我軍初創時期》一文中總結說:“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如果不是這樣,紅軍“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

三灣改編時,原來的一個師縮為一個團,即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是陳浩,黨代表是何挺穎(還兼任著第三營黨代表)。

可見何挺穎當時的地位之高。

參加過秋收起義的張宗遜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作為黃埔五期畢業生, 二十四師新兵營被編為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盧德銘)第三營後,任第十連副連長。所部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未成, 轉入江西修水,升任第十連連長。9月9日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29日三灣改編,我任第一團團部參謀,繼續南移;10月3日進寧崗縣城,調任第四連(即特務連,連長曾士峨,黨代表羅榮桓)副連長,24日隨毛澤東到達井岡山大井村。此時,何挺穎任第一團黨代表”。

張宗遜後來是開國上將,他與何挺穎同為陝西人。張宗遜是渭南人,何挺穎則是漢中南鄭縣人。何挺穎要不是過早地犧牲了,開國授銜時至少應該是大將。

鮮為人知的是,何挺穎還曾是毛主席的搭檔。

1928年3月,正當井岡山根據地日益鞏固之際,湖南特委派出一個叫周魯的特派員來到井岡山,批評毛主席“行動太右”、“燒殺太少”,宣佈取消前敵委員會,撤銷了毛主席的前委書記之職,更令人震驚的是,周魯居然宣佈開除毛主席的黨籍。

據周魯講,他來時看了中央文件,中央決定開除毛主席黨籍,他是來執行的。由於在特殊年代,一般沒有絕對把握不隨身攜帶文件,多靠口頭傳達。

毛主席被開除黨籍後,又不能不安排職務,因為他在黨內、軍隊內,特別在井岡山根據地群眾中享有無可替代的威望。迫於形勢,只得安排毛主席擔任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的師長,何挺穎被任命為師黨委書記,也就是後來的政委。

我們都知道,戰爭年代,毛主席在軍隊中的職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擔任軍事首長。此時他的搭檔,就是比他小12歲、生於1905年的何挺穎。

連黨支部會議也無權參加了,毛主席的痛苦可想而知。

毛主席仍然執行湖南特委的命令,率部從江西進入湖南,支持那裡的暴動。4月上旬,毛主席在湖南卻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原來特派員周魯對中央文件作了錯誤的傳達,文件是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由瞿秋白主持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做出的決議——“開除毛澤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並未“開除黨籍”。

1956年9月10日,毛主席在“八大”預備會上曾談起這一段難忘的往事:“‘開除黨籍了’又不能不安個職務,就讓我當師長。我這個人當師長,就不那麼能幹,沒有學過軍事,因為你是個黨外民主人士了,沒有辦法,我就當了一陣師長……中央開除了我的黨籍,這就不能過黨的生活了,只能當師長,開支部會我也不能去。後頭又說這是謠傳,是開除出政治局,不是開除黨籍。啊呀,我這才鬆了一口氣……”

1928年4月底,由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暴動部隊近萬人,到達了寧岡龍市,與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為紅四軍),朱德任軍長,毛主席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王爾琢任參謀長。下轄十、十一、十二等三個師。

其中十一師的黨代表,就是何挺穎。

何挺穎參加了井岡山歷次“反圍剿”鬥爭,親自指揮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為保衛井岡山根椐地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1929年1月24日,何挺穎在江西大庸嶺戰鬥中身負重傷,時因環境險惡,作戰頻繁,在一次夜行軍轉移中受敵軍阻擊而犧牲,年僅24歲。

犧牲前,何挺穎的身份是紅28團的黨代表,是團長林彪的搭檔。

毛主席一生唯一的一次擔任軍事首長,他是搭檔!比毛主席小12歲


毛主席一生唯一的一次擔任軍事首長,他是搭檔!比毛主席小12歲

當年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大學生共有16人,他們是:北京中法大學的陳毅,山東青島大學及武昌中山大學的羅榮桓,北京大學的李卻非、伍中豪、鄺鄘、譚衷、劉霞,北京師範大學的鄧貞謙、北京私立國民大學的朱亦嶽,上海大同大學的何挺穎,上海復旦大學的遊雪程,南京南方大學及上海法政大學的譚梓生,重慶中法大學的徐彥剛,湖南益陽信義大學的曾士峨,上海持志大學的王良,湖南南華大學的周魴等。

這16人中,除陳毅、羅榮桓2人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元帥軍銜外,其餘14人都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何挺穎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有41名黃埔軍校生曾在井岡山斗爭中叱吒風雲,他們是盧德銘、張子清、餘灑度、蘇先俊、伍中豪、徐彥剛、陳浩、陳毅安、張宗遜、譚希林、陳龍鶴、範樹德、曾士峨、遊雪程、劉型、王良、陳伯鈞、呂赤、徐恕、黃子吉、王爾琢、王展程、朱雲卿、楊至成、劉之至、林彪、唐天際、戴誠本、肖勁、朱舍我、段輝唐、袁崇全、陳東日、鄺鄘、李天柱、陳俊、曹福昌、劉鐵超、資秉謙、鄧萍、賀國中等。

這41名黃埔生,解放後倖存的僅有8人,他們是林彪、楊至成、張宗遜、陳伯鈞、唐天際、譚希林、劉型、範樹德。(劉繼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