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定襄縣種糧大戶的自豪

忻州市定襄縣種糧大戶的自豪

定襄縣城東南5公里的留暉村,位於唐宋以後古忻州地標的七巖山下,地肥水美。現有716戶1680人,耕地面積5296畝,養殖場8家。1970年以後,在高坡處打了10多口深機井,土地全成了水澆地。2001年以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中,鍛造業佔很大比重,有鍛造企業11家,員工300多人,與號稱生“一斗芝麻的鐵匠”定襄縣同類企業,打造了每天鍛造切削鋼鐵萬噸的亞洲第一法蘭品牌,商品遠銷亞歐美和全國。種植業和養殖業反而降低到副業的、邊緣的地位。

全村青壯年多數從事了鍛造業,沒時間種地,且種地也不上算,就出現了成規模地向外轉包承包地的現象。相應地,有些戶就成規模地承包流轉土地,出現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的現象。種田能手,多數是對土地有深厚感情的六七十歲的老農。

去年秋天以來,筆者多次採訪了留暉村耕種流轉土地最多的種糧大戶段補田家。

段補田老漢今年70虛歲,2000年後擔任過村委會副主任,和妻子劉秀蘭育有二女一男。子女都已經成家立業,從事汽車運輸、鍛造法蘭銷售等產業。按說,老兩口應該過老年的清閒日子了。

可是他們不這麼想,要自己打鬧生活費和養老錢。不僅自家承包的23畝糧田沒有轉包出去,反而轉包別家的流轉地逐年增加:

2017年轉包3戶47畝,共種地70畝,產玉米9.4萬斤,純收入2.3萬元;

2018年轉包14戶93畝,共種地116畝,產玉米11.6萬斤、高粱1.6萬斤,純收入9.5萬元;

2019年轉包20戶150畝,共種地173畝,其中,玉米130畝,總產量23萬斤;穀子43畝,總產量2萬斤,當年純收入8萬元。

老段回憶起集體時,自己所在的第三生產小隊,1967年181人種著1000畝左右土地,只產了11萬斤糧,每工分紅1角2分,是地道的“醬油隊”。以後年產12萬斤糧,工值5角,大家就歡喜不盡了。

2018年他家的糧食產量,就超過了當年第三小隊整個隊的糧食產量。2019年他作務糧田173畝,僱用1人4個月的短工,兒子和兒媳大忙時也幫忙,糧食產量是當年第三小隊整個隊糧食產量的2倍多。說到這裡,老兩口眉飛色舞的,很有成就感,很感到自豪。

縣鄉有關部門也把他家列為種糧大戶。劉秀蘭2019年11月還參加了縣科技部門在南王村和馬城村舉辦的為期一個多星期的科技培訓。(任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