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之“淚盡”而亡探源

我國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作品《紅樓夢》因為沒有完整傳世,引發後人不斷地猜想、探佚,有創作愛好者光怪陸離的續補,也有學者嘔心瀝血的研究,甚至派生出廣為熟知呼風喚雨的紅學。無論怎樣的時代,無論怎樣層次的讀者,都對小說人物的結局充滿著好奇,對主角人物的命運或歸宿自然是最激發知情慾。今天就跟紅友們談談黛玉的結局,也就是黛玉之死吧。

是的,黛玉在作品中沒有活到最後一集,無論我們怎樣的心理願望,都不會改變作品佈局和思路,但肯定不是百廿回本中那樣死去。

林黛玉之“淚盡”而亡探源

(百廿回本的林黛玉結局)

小說寫到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我們從古本《紅樓夢》或者《石頭記》裡,看到下面的文字:

〖黛玉又道:“這一節還恕得。再你為什麼又和雲兒使眼色?這安的是什麼心?莫不是他和我頑,他就自輕自賤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貧民的丫頭,他和我頑,設若我回了口,豈不他自惹人輕賤呢。是這主意不是?這卻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個偏又不領你這好情,一般也惱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說我小性兒,行動肯惱。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惱他,與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與你何干?”〗

關於這段文字,很多古本例如蒙府本、戚序本和庚辰本,都有大致這樣的批註:問的卻極是,但未必心應。若能如此,將來淚盡夭亡已化烏有,世間亦無此一部《紅樓夢》矣。

這是一條重要批語,雖然現在絕大多數人未見原著結局,但參與創作的謄抄與批書人是見到過的,他透露了黛玉之死與“淚盡”關聯。這個淚盡,是怎樣的過程或者篇章,今人挖空心思不得其解。黛玉怎樣死,再權威的猜想,也不能逾越原著的思路與批書人留下的框架。首先我們看批書人關於黛玉之死的點評。

小說在第五回以賈寶玉太虛幻境一夢暗示了作品情節的發展思路與歸結,判詞若隱若現地給出模糊的輪廓。關於黛玉的判詞,作者把她與薛寶釵放在一起,內容是:

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林黛玉之“淚盡”而亡探源

在古本《石頭記》或《紅樓夢》中,“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有一句批語:寓意深遠,皆非生地之意。

不同抄本存在個別虛詞差異,不影響基本內涵,這裡“非生地”,弦外之音就是黛玉與寶釵之死。至於“寓意”怎樣深遠,稍後探索作品思路時再論。關於黛玉之死,批書人已經觸景生情洩露作品的情節和場景。黛玉“夭折”究竟是怎樣的情節和場景呢?

很多讀者對周汝昌的唯美猜想很感舒適,迎合了讀者對美好事物歸屬無限美好的願望。又有好事者翻炒冷飯在國內權威媒體發揮得淋漓盡致,大約描述的情境是:一個皓潔的月夜,黛玉一個人慢慢走進清澈的湖底。讓讀者覺得如此的妙曼,黛玉不是赴死而是去了武陵仙境。大概《寡婦村》有這樣類似影視鏡頭,不僅不切合“玉帶林中掛”是“非生地”的暗示,而且違背了原著的伏線和框架。“投湖”論者,抓住黛玉《葬花吟》“質本潔來還潔去”漫無邊際發揮,以為自絕於湖就是“還潔去”了,沒看到後一句說的是“強與汙淖陷渠溝”。沁芳閘流出的水可以跟天池媲美吧,黛玉的眼裡也只是“渠溝”。作者在《紅樓夢》中,字裡行間對水充滿仇恨和憎惡,一點也沒覺察出來的人才誤以為“潔”。寶玉憐香惜玉把花瓣丟到沁芳閘裡,黛玉就差爆粗口了。第二十三回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如果黛玉的“夭亡”是可以選擇的,她絕不會死在水裡。《葬花吟》中“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暗示了黛玉死後,甚至長時間沒人收屍,成為一堆白骨後才被人安葬,對應了批書人點評的“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是“黛玉晴雯一干人”。晴雯是少數已知死亡的人物,死後會馬上安葬,不會成為白骨下葬,那麼“送白骨”指的只能是黛玉。退一步講,黛玉如果像專家們猜測的投湖,那也是湖水掩埋屍骨,而不是“白骨”。

在第五回的判詞與讖畫裡,關於黛玉的描述是“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和“玉帶林中掛”,大家理解兩木是個“林”字,卻沒有留意是“枯木”,簡單地說,就是“兩株死木”,批語說“寓意深遠”的寓意就是“林”之死。

《石頭記》中,最令人驚歎的是每一個角色,關於自己結局或者死亡,都是有角色對應的某個小細節或者某一句對白,比如金釧兒的投井,早就有臺詞在先——金簪子掉在井裡頭。細心的讀者看到紫鵑試玉一回(《紅樓夢》第五十七回),當黛玉吐了藥後斜躺床上,紫鵑要給捶背,黛玉推開紫鵑時說:“你不用捶,你竟拿繩子來勒死我是正經!”

在“一字不能改一字不能少”的《紅樓夢》中,豈有閒來之筆。這裡,黛玉用“正經”來看待“勒死”,對比“投湖”的設想,如果黛玉可以選擇死亡,她會從容選擇吊死而不是誇張地走進湖底。結合“玉帶林中掛”的讖語與枯木圖畫,已經基本勾勒出了黛玉的結局。

林黛玉之“淚盡”而亡探源

最後,討論一下“淚盡”,很多讀者望文生義,特別讀過《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又很不接受的讀者,對該本中黛玉慘死無法接受,指出黛玉的死應該是“淚盡”,並且設想各種自以為是的淚盡的情景。其實“淚盡”可以跟割了手腕流盡血液一樣死去,割腕可以是死因,但“淚盡”更多是人物所處時空,人在某種極限情景時的欲哭無淚。當一個人身邊的親朋死去時,人會很悲痛;當每天看到身邊人慘死,最後甚至屍骨如山的時候,人就痛苦到了麻木。這樣極限的環境,恰是《吳氏石頭記》營造的劇情,大悲劇悲慘到文學作品從未有過的慘烈。黛玉這樣的“淚盡”合情合理,而不是躺在床上眼淚汩汩冒,直到沒眼淚就一命嗚呼,這種把“淚盡”做死因的,太過幼稚可笑。

提醒一下這些讀者,《吳氏石頭記》的黛玉之死,恰恰是“絳珠仙淚盡拋全生”。第九十七回寫到“黛玉趁著明月高照在園中急走,只見到處都是屍骨堆積,全是自己的人,心裡雖悲憤交加,只是因長年哭啼,眼中已經淚盡,哭不出一滴淚來,知道大勢已去,加上藥勁攻發,渾身辛苦,又怕被賊人侮辱,汙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乾淨。不覺來至柳葉渚邊,只見槐柳成陣,月瀉樹林,四周樹影紛紛,花影叢叢。正是……”

“淚盡”不僅吻合批書人“淚盡夭亡”的透漏,而且驚現作書人居高臨下把握全局的大家襟懷。又是“藥勁發作”,又是吊死槐樹,這與五十六回吐了藥,“勒死正經”對應得紋絲不差。《吳氏石頭記》的內容正是林黛玉“淚盡夭亡”真實的慘相:月圓之夜吊死在柳葉渚,並在“一年又西風”後發現慘不忍睹的香骨。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