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為你好”魔咒?“達克效應”告訴你什麼才是“為你好”


當1~3歲的孩子蹣跚學步並開始探索世界時,大人們忍不住要替孩子們完成任務。

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時,大人們遞給他;

孩子四處爬來爬去時,大人們因擔心而制止他;

孩子快樂地玩耍並大喊大叫時,大人們警告他們小聲一點……

大人們為了安全,為了“愛”孩子,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

孩子長大後,幫孩子解決一切難題,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當孩子拒絕接受時,就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接受。


01 "為你好”令人心有餘悸的原因

如何打破“為你好”魔咒?“達克效應”告訴你什麼才是“為你好”

在傳統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構成了一種十分穩定的社會關係,即“強聯繫” (Strong Ties)。

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你好“的發聲者,經常是父母、伴侶、老師、上司、密友,這些強聯繫的社交關係,是和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感產生直接聯繫和密切相關的角色,是自己在內心情感上非常在意的人。

他們真實地認為他們的建議和想法是以你的利益為出發點,並且能夠給你帶來“好”的結果。

所以你就應該聽取他的建議,“所以你應該聽話“。

“為你好”之所以讓我們心有餘悸,是因為“強聯繫”的社交關係,會讓我們本能的對他們產生信任和依賴,他們的建議和想法會給我們做最終決定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採納發聲者的建議或態度是利於保護“強聯繫”的社交關係,但是大部分時候“為你好”的意見並沒有真正產生“好”的結果。

如果我們不採納發聲者的建議或態度,會影響發聲者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發聲者會感到不被尊重、可能會懷疑這種“強聯繫”的可靠度,或委屈、抱怨甚至產生極端情況。

我們看到過這樣的新聞,家長因為和子女在婚姻、求職問題上意見不和,會以極端手段逼迫子女就範,美其名曰是我都是為了你好。


02 “達克效應”幫你甄選合適建議

著名經濟學家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出“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

如何打破“為你好”魔咒?“達克效應”告訴你什麼才是“為你好”

馬克·吐溫曾說過:“不懂的事情,你自然會加倍小心;惹禍上身的多半是你自以為懂的事情。”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有時無知自信的根源是元認知的缺失或因無知導致的無知,它是一種認知偏見,源於人們在某方面缺乏能力但卻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無能。他們不僅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無能,而且還誤以為他們有能力,並因此感到自信。

正是因為”達克效應“,很多時候我們會誤以為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在線的,從而將自己的思維方式、想法意見當成正確的經驗和有效建議,傳遞給“強聯繫”的人群,並從內心認為是將自己的“好”傳遞給別人,也理應獲得對方的接受和感恩。

生活中,很多父母希望子女選擇“體制內”的工作,認為穩定是職場第一要義。

我們可以利用“達克效應”來分析“為你好”的建議,是不是能夠獲得“好”的結果。

在現代社會,所謂的“體制內”主要是從政和從學兩方面,即公務員、事業單位、教師等有編制的工作。

相對於從商,進入企業,尤其是相對於民企和外企,更具備職位的穩定性,但同時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事業成長的空間也是有限的。同時,“體制內”的工作對從業者的教育背景、政治思想、心態性格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要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

如果父母在“體制內”工作,或者瞭解“體制內”工作的情況,瞭解選拔標準和發展路徑,瞭解收入水平和晉升機制。他會明白“體制內”猶如一座圍城,並不是適合所有的人。

雖然穩定,但會消耗熱情,更多的體制內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的基層工作,以遵守和執行為標準,對從業者的創造性要求不高,甚至可能還會有抑制效用。

父母如果能把這些現實情況和優劣勢明確分析出來,我們可以據此事實來考量自己和“體制內”工作的匹配度和適宜性,“好”的建議就可能會產生“好”的結果。

如果父母是在“下崗潮”褪去後裸泳的人,感受過一夜之間失去了穩定的收入和規律的生活,吃過不穩定的苦,自然希望子女能夠以穩定為第一求職目標。

但“體制內”的穩定也是即時的,不是永久的。在當年下崗潮來臨之前,國企是非常穩定的,是人人追捧的“鐵飯碗”,相比較現在的“體制內”有點異曲同工的意思。隨著國企改革、簡政放權,所謂的“體制內”的穩定,猶如鏡花水月,破滅起來也可以不費吹灰。

更何況,有的父母所謂的穩定還不是“體制內”的層級,可能就是家鄉的一個國企,拿一份維持生計的待遇,過一個一眼能望到退休的生活。這樣的建議是不能夠參考的。因為這種單位連所謂的安穩都沒有保證,只是傳統意識讓父母覺得安穩而已。

參照“達克效應”,發聲者由於認知偏差而沒有翻閱過“愚昧之山”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對所謂的“為你好”抱有太多希望。

認為自己萬能,認為關心萬能,認為善良萬能,認為有善良就不需要能力有資質,可以隨意去越過邊界,去做不應該做的事。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

發聲者只有在“為你好”的領域真的瞭解,有所擅長,才有發言權,才有可能結出善的果。


03 曲線救國,不要和“為你好”的人正面衝突

如何打破“為你好”魔咒?“達克效應”告訴你什麼才是“為你好”

1. 不接受,不反駁

“為你好”的發聲者,大部分都是與你有強社會關聯的人,即使不接納他們的建議,也要考慮他們的情緒,因為你的反饋可能會引發他們一系列新的行為,而這些效應也許超過你的預期,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不斷努力,擴大認知邊界,用”達克效應“鞭策自己,但是不能要求身邊每一個人都如此。

不接受的時候,也不要正面反駁,表達出會仔細考慮的態度就可以了。

2.保持獨立性

獨立性是與”強聯繫“社交保持和諧共處的基礎,獨立的核心是經濟的獨立和思想的獨立。是選擇大城市奮鬥還是”體制內“工作,是個人職業的選擇,但是這種個體選擇的獨立性,是建立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上,一方面花著父母的錢,一方面鄙夷著他們的建議和想法,這顯然是不適宜的。要麼乖乖聽話,要麼獨立切割,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3. 用事實說話

我們靠什麼說服別人?很多人說以理服人,但是在一個道理或者認知沒有得到共識之前,別人不會認為你的理站的住腳,這時我們需要靠事實而非口才。

當我們不接納別人的建議時,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用一個”好“的效果來給”為你好“的發聲者一個回饋,告訴他們你可以為自己好,而不是一定要附議他們。

如何打破“為你好”魔咒?“達克效應”告訴你什麼才是“為你好”


04 拒絕雙標,不要成為下一個“為你好”的發聲者

每個人終究將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前幾天,剛上大學的侄子和我聊起學校生活,興致勃勃的講起他擔任班級職務和社團身份,每天忙碌於這些活動,樂在其中。

我下意識的反應說,你應該少花點時間在這些活動上,多專注於基礎課程學習,把英語提高了,對你以後更有幫助,都是為你好。

此話一出,忽覺驚出一身冷汗,說好了不以愛之名綁架別人的那個自己呢。

趕緊自省,自己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建議。

自己在大學期間,擔任過班長、學生會幹部,社團負責人,為這些職務和活動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在最後一個學期才通過六級考試,勉強獲得學位證書(過六級才有學位證),而這些社交活動經驗也並未在求職過程中獲得加分。

綜上,通過個人經歷和感知,是不是就能判斷大學生不應該多參加社團活動?當然是不能。

1.合理規劃

合理的分配時間,有效提高效率,通過活動可以結識優秀的學長,前輩的經驗能夠讓新人更快速瞭解大學,適應學校生活,各方面少走彎路。他只是大一啊,在課程不多的時候廣交朋友,不斷嘗試新東西是很好的,為什麼要干預呢。而自己是四年都在熱衷這些社交,嚴重降低了對主業的投入,才影響了主業的成績。

2.性格培養

侄子的性格原本就內向,這些身份能夠更好的鍛鍊他的社交能力,比我這種“自來熟”的性格更有收穫。

3.經驗的時效性

十年前的就業環境和招聘標準與四年後侄子的時候,有多大區別不得而知,用過往的經驗來推導未來,本就不靠譜。

吳軍老師在《大學之路》中講,“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輩的思想教育這一輩的人如何去迎接20年後的未來。”

如何打破“為你好”魔咒?“達克效應”告訴你什麼才是“為你好”

別人主動向你求助,你才能伸出援手,這個援手還要看你是否具備專業知識,如果不懂,就不要自己幫助,應該帶著去找專業人士求助。

不能以豐富的經驗和比較成功的成績案例來提供幫助的時候,請做好一件事:

那就是保持沉默。


05 結語

你不能干涉別人的人生,就算是為了對方好。——《偷影子的人》

用“達克效應”幫你打破”為你好“魔咒,經濟和思想的獨立,能幫你用事實證明自己。

不要以愛之名,束縛他人。願每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