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根据智联招聘《2019年职场人健康力报告》显示,78.9%的白领认为自己存在焦虑现象、74.9%的白领感到迷茫,焦虑和迷茫是白领心理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人都被烙上了焦虑的标志。而如今正处疫情期间,有些人被辞,不知何去何从,有些人正想转行,现在也不知所措,还有的老板实在顶不住疫情的压力,公司倒闭。

很可能焦虑在我们身上每天都上演。像我,我就特别容易焦虑。选题想不出来,焦虑;稿子写不出来,焦虑;浪费时间在游戏上,焦虑;看别人岁月静好,焦虑……

有朋友看别人发了条参加某活动的朋友圈,然后就说他贩卖焦虑。这事儿可以用一个巴掌拍不响来解释。你在意,那他这条朋友圈对你来说就是贩卖焦虑,你不在乎,即使再怎么估计贩卖焦虑给你,你也将焦虑拒之门外。

所以,为什么李子柒成为了国民网红?因为那种世外桃源、岁月静好的生活都是身处焦虑时代的我们所向往的。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那么,我们真的摆脱不了过度焦虑吗?那可不一定,正确的方法能够帮我们很好的摆脱焦虑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焦虑:

一、感觉自身价值不被认可

在《焦虑的意义》这本书中谈到:焦虑是当人感到自己某种重要的价值受到威胁时,产生出的扩散性的不安。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指出了焦虑和恐惧的不同,恐惧针对特定危险的反应,而焦虑是没有固定对象的、是模糊的,焦虑敲击的是我们知觉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是对我们内心状态的敲打。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古希腊哲学家埃比克泰德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我们自己的价值所困扰,而是被别人如何看待自身价值所困扰

曾经和一群小伙伴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当时我被分到的任务不是很重,也不是特别重要,然后看着其他的小伙伴忙里忙外,焦头烂额的样子,我反而想的是,为什么不是我来做这个任务。内心真正的意思是在说:难道我的价值没有他那么高吗?之后我也没有提出来说多做几个任务,仅凭自己在那瞎想。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里提出了“僵固化思维”拥有僵固化思维的人,倾向于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我这样是不是做的不够好,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我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那么努力,我怎么就做不到呢?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这种需要证明自己的态度,就属于心理学上的“脆弱的高自尊”。这种“脆弱的高自尊”以前会经常出现在我身上,当时还不自知。我时常会担心别人对我是不是不满意,现在想起来,的确是没必要做的事情。

因为太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所以心情会随着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发生改变,意味着你的心情被别人的眼光控制了。

作者陈海贤说:“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碰到别人的批评不要觉得是对自己的伤害,这是正视自己的一次机会,也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夸奖,这样会让你对他人的赞美习以为常。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二、用“应该思维”看待现实

产生焦虑还有另外一种原因:一定程度上对于现实状况的不愿接受。你内心设想的世界和现实发生了冲突,不愿意承认现实的模样。

在《了不起的我》中,作者陈海贤把这种思维称作“应该思维”它的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在这里,应该思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第二种是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第一种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就是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别人身上。期望是什么,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应该思维就不允许失望出现,如果世界和他人让自己失望了,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相信和我一样有着担心别人不喜欢我的观念有很多人。然后为了获取别人的喜欢,就不断做一些努力让他注意到自己,然后喜欢上你的举动。内心里对他的设想就是:他应该要喜欢我。

万提斯说过一句话:哪怕你是世上最水灵的水蜜桃,仍然会有恨桃子的人。

现实就是,你再怎么样,世界上总有不喜欢你的人,而你只能希望你在乎的人都是喜欢你的。这就是愿望和现实的差别。而应该和愿望的差别在于愿望是有实现的可能性。

书中提到,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样。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第二种应该思维是对自己的应该。这就很好理解了。我看到别人熬夜写稿子,然后想到自己有着大把的时间却不好好写稿子,我就懊悔啊,我就内疚啊,就认为自己应该和别人一样努力。然后看不到自己努力的部分,没达到这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我就是不努力,就是没做好。

我相信很多人也会和我有同感。很多时候做事情出于“我应该”这个目的去做事。我应该好好努力,我应该好好攒钱,我应该超过谁,我应该升职等等。出于“应该”而做的事,都不处于内心,而是出于外界给你树立的标准。

那些做事儿的人会想这么多吗?他们只会关注事情有没有做完,把注意力全放在做事儿上。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焦虑呢?这里有一个控制二分法和近的思维能够帮助你缓解焦虑。

如何走出焦虑:

一、 控制二分法

控制二分法的意思是: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这句话很直白也很容易理解,妄图控制就像是用“应该思维”去看待世界,妄图让你的期望成为现实,妄图让现实世界和自己构想的世界妥协。

《奇葩说》有一期节目李诞说过一句尼布尔的名言: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能够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这里有一个故事是来自于爱彼克泰德的,他说:“我们的行为就像在海上航行。我们能做什么呢?我能做的就是挑选舵手、水手、启航的日期和时刻。接着,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我有什么好担心的?我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接下来该由舵手来负责。如果天气不好,船无法航行,我们心烦意乱地坐着,到处张望,我问:‘现在吹的是什么风?’舵手回答:‘北风’。我们又能对此做什么呢?‘什么时候吹西风啊?’这得看老天爷啊。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不管是做选择还是做事情,我们总会担心结果不好怎么办,我要是面试没过怎么办。曾经问过一个心理咨询师,如何做出选择。她说,接受你自己做出的选择,不管对错,至少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要感谢自己。

很多结果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比如你去面试,你能做到的是全力以赴,面试前好好了解公司状况,仔细分析公司招聘要求。做好充足的准备就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那么面试结果,面试官的评价,面试官如何选择就属于不可控状态。

如果面试不成功,如果你已经在可控方面尽力而为,就无需为自己不可控的结果而后悔,不用去内疚是不是自己还可以再努力点。

所以,下次你觉得自己开始焦虑了,想一想你焦虑的是不可控的结果,还是可控的自己。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二、掌握近的思维

作者陈海贤说:“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在特定环境里,会不断发生变化。

远的思维,是指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与现实的情境无关。

我写稿子的时候,很浮躁,经常性坐不住。手机躺在身边,写了五分钟就抓起来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被子里没水了,跑下楼去装水喝,窗户上有苍蝇我拿着扫把过去赶。内心的想法太多,无法安静下来专注做一件事情。如果你一旦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你就已经在这件事里面了。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那么我们如何掌握近的思维呢?从你的说话方式,言语出发。为什么是从言语出发。这就要联系一个效应叫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那么还有反安慰剂效应,病人不相信自己吃了这个药后,症状也不会得到舒缓。

说白了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如果你整天告诉自己“我不行”、“我做不好”、“我没能力”,那么你就越来越像你暗示给自己的样子。反过来,如果你告诉自己“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今天还是要做更棒的自己噢”,这样的积极暗示时,你整个心态都会变得很自信。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那么如何掌握近的思维呢?

①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评价,不用形容词,只用动词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你要告诉闺蜜自己把一件事情办砸了,你千万不要说“我感觉自己好没用,把一件事情办砸了”这样对自己产生评价的话,你可以说:“今天我忘记给经理报备任务进度,然后经理批评我怎么没有把事情办好。”这是在进行客观事实的陈述。

当你给自己描述成“好没用”,这是给自己贴了一道“好没用”的标签。当未来你再次犯错时,这个标签就会加深,直到内心也认同了自己不优秀,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认为,人生不应给自己设限,也不应随意给自己贴上任何标签,标签是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的东西。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②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提问在生活中很常见,问好一个问题,其实就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如果你想解决自己的焦虑,就把问题描述得更具体,这样才能看到真正的原因所在。

作者陈海贤发现,当询问者提问一个很宽泛的问题,他都让询问者仔细描述这个问题出现的场景。

提问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宽泛的问题并不是真的在找解决办法,这种思维方式本来就已经是问题。

如果有一个来访者问陈海贤:“我每次见人都会觉得紧张怎么办?”这个问题问的就很宽泛。见什么人你会觉得紧张,但是见另外一些人你反而不会紧张,什么情况下你会紧张,什么样的氛围能让你心情愉悦。

最好的提问题公式=问题产生场景+事情经过+你的感受。你可以这么说:“我昨天去经理办公室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在发抖,心跳的很快,我很紧张。路上碰到经理打招呼也会紧张。”

为什么要问具体的问题。因为生活中你产生情绪都是由人由物引起,这次你解决了这一个具体的问题,下次再碰见类似的场景,你便可以套这次的解决模板去解决。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③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努力,而是因为有了努力才希望。如果因为一个结果有可能是坏的而不去做,那么生活中你就会被束缚住了身体。如果你因为结果是坏的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那么你就一直会怀疑自己做不好。

作者粥左罗说,自己每一篇文章都是很认真的去写,并不是说写蹭热点的文章是最认真的,是每一篇都很认真。

老话说得好:尽人事,听天命。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应天命,不管好坏,都做到问心无愧即可。这就是上面所说到的“控制二分法”。

作者陈海贤告诉我们,可以用这两个问题来提醒自己,随时把意识拉回到近的思维思考现实:1.我现在能做什么?2.我愿意做吗?

举个例子。比如你要上台做一次演讲。先问问自己能做什么,搜集信息,整理素材,写演讲稿,找朋友试讲等等,这些是你在准备一场演讲中可以想到并且做到的事,那么你再问问自己愿意做吗?这两个问题能够把你拉回到现实里,先不去想我这次演讲的结果到底如何,关注当下能够把控的事情。

近的思维、控制二分法解决你挥之不去的焦虑

当焦虑成为时代特征时,你又该如何从焦虑中抽身?邱晨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

所有不解决我问题,却要我消化情绪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当焦虑成为你的情绪流氓时,你就要学会抽身,运用控制二分法更多关注自己能做的,掌握近的思维,从思维方式纠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