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的袖珍战列舰相比于大型战列舰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铁血战史1927


袖珍战列舰和大型战列舰看名字就知道,最直接的不同点就是重量上有差距,德军二战时候手里拥有的袖珍战列舰吨位都是一万多一点,而我们都知道二战时候各国的战列舰小一点的三四万吨,大一点的六七万吨,在那个巨舰大炮就是王道的年代,弄这种小型战列舰无非就是资源吃紧,或者像德国这样一战以后海军受到了限制,要不然也不会制造那种小型战列舰。

军舰吨位小很直接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打军舰扛揍,大炮重甲,重甲就是扛伤害的,打军舰挨几炮可能就是多几个窟窿,小军舰挨一炮可能基本瘫痪了。可是相比较起来吨位小就比较灵活,只要动力系统没毛病肯定跑的比大的快,跑的快不是说躲避炮弹,早到达战场就可能占据优势。

第二就是火力,一万吨和六七万吨的战列舰往那一放体积差距太明显了,火炮数量和火炮口径小军舰至少得有一样不如大军舰,火炮越大约占地方,你可以保证火炮足够猛,可数量就不如对方了。优点也很明显,七万吨的钢铁造一艘军舰和造七艘军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造一艘就只能一艘船扛着所有的甲和炮上战场了,七艘军舰虽然每艘没那么多炮,可是可以四艘在这边作战,三艘在另一个战场作战,一艘大军舰就做不到,某种情况下,这种操作可以赢得战场的主动权的。

话又说回来,那个年代的海战就是在看得见的情况下,双方对着轰,当然是军舰大更占优势,只要条件允许为什么非要七万吨分成七艘,造七艘七万吨的不是更好的吗?如果是支援陆地作战大的小的都一样,可是海战还是大的好。


鍋盖頭司令


对于被尔赛和约限制发展海军的德国在战后研制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更像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法国想把德国往死里面整,但是英国为了大陆均势制衡法国又对德国很暧昧,对于德国海军的发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德国才会整出这么一型体重与防护差不多,但是却扛着2座三联装280舰炮的装甲巡洋舰,后来称它为袖珍战列舰。


对于德国来说在一战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下能建造军舰就已经算不错了,起码还可以维持一下技术,让后面德国在建造新战列舰和重巡时技术不那么陌生。而和大型战列舰相比它的劣势很明显——吨位小、防护弱,主炮数量还少,而且航速也不算很高,在面对重巡们那30节以上的高速就显得有点吃亏,而且前后各一座三联装主炮上去火力非常强大,但是一个方向上只能瞄准一个目标,在大西洋海战当中德军经常需要以多敌少,这样就是有点吃亏,就比如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在面对英国三艘强劲的攻击时就暴露了这个问题。


至于说优势嘛也很明显,虽然德国被凡尔赛合约限制但人家也不傻,它最初的定位与战列巡洋舰和重型巡洋舰之间并且是用于破交战,也就是说和沙恩霍斯特与俾斯麦一样,面对巡洋舰级别的就打,面对战列舰级别的就跑,专门打你的运输船。而且和一般的重巡的60毫米装甲防护不同,它的装甲最厚达到了100毫米,这样在面对同等级吨位的重巡时它也比较能抗揍,这也符合德系一贯的重防护。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德意志级装甲舰(袖珍战列舰是英国人的叫法)是基于凡尔赛和约限制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1万英吨(10160公吨)设计的战舰,其设计目标一个是在未来战时作为远洋航运袭击舰使用,还有一个就是在未来可能与波兰冲突的情况下,在岸防力量协助下对抗支援波兰的法国舰队。



基于其战术需求,德意志级装甲舰在设计上采用了柴油机动力,26节设计航速,2座三联装28cm主炮,条约巡洋舰等级的防护。



采用柴油机动力,意味着牺牲一定的航速来提高续航力,但是26节设计航速(实际航速还要略高一些)意味着德意志级能够跑赢当时除英国保留的3艘战巡之外的其他战列舰,28cm大口径主炮意味着在单对单战斗中拥有压倒条约巡洋舰水平的火力(条约巡洋舰火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203毫米),从防护上说,德意志级的防护在条约巡洋舰中属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德意志级在其设计建造时,确实很好的达到了“打得过我的跑不赢我,跑的赢我的打不过我”的设计目的。同时具有远洋袭击舰所必须的大续航力。



但是德意志级毕竟是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新型的快速战列舰和后条约重巡洋舰以及大型巡洋舰的登场,德意志级的优势逐渐丧失,尤其是法国针对德意志级设计的敦刻尔克级小型快速战列舰,英美的条约和后条约型快速战列舰的出现,美国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无不是碾压德意志级的存在,甚至象巴尔的摩级这样的加强防护的后条约重巡,也跟德意志级有一战之力,此时的德意志级就只有一个10000海里@20节的大续航力值得称道了。


DDG的老船坞


德国人自己把袖珍战列舰称之为装甲舰,其实这种可爱的小东西也是凡尔赛条约外加自身对于假想敌权衡考虑后的产物。

凡尔赛的限制让德国人不能制造排水量超过10000吨的舰只。但德国人那点心思是有的啊,不然就不会搞二战了不是。但是造个船不像造枪,还能收购个瑞士公司偷偷摸摸的整(比如MG34的前身就是莱茵金属偷偷在瑞士苏罗通设计的)。所以说,吨位被凡尔赛的限制是其一。


其二就是德国当时的最大的两个假想敌是谁?英法啊,英国就不用说了,老牌海洋霸主,德国不管怎么玩海军都是被英国爆锤的。而法国玩的是多铆蒸钢的高防护,重火力。

你想想换做你是德国人会怎么玩?既然对方火力那么猛,防护又强,自己又限制吨位。当然减轻船重(装甲),尽可能上大口径火炮,强调高机动性的路子。


所以袖珍战列舰用上了280mm火炮(当时的重巡限制203mm火炮),极速29节。思路就是追的上它的打不过它,打得过它的追不上它。


当然题主问相比大型战列舰有什么优劣

280mm的火力远不如动不动3-400mm的战列舰

装甲也不用说,一艘袖珍战列舰全重可能都比不过一艘3-4万吨战列舰的装甲重。

唯一能赢的就是机动了,打不过,至少能跑啊(不过后来一些高速战列舰航速比袖珍战列舰快,这样一来袖珍战列舰几乎啥优势都没了...)


疯狗的轻武



虽然“袖珍战列舰”的名称从未被德国海军采用,但德意志级( Deutschland class )装甲巡洋舰( Panzershiffe )是独特而强大的的公海袭击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恐吓英国商船队,并在大西洋牵制了数十艘英国主力舰。

德意志级:将凡尔赛条约推向极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剥夺了德国建造排水量超过10000吨的战舰的权利——实际上限制了德国建造比当时重型巡洋舰更强大的战舰。这是该条约的一项规定,因为英国对任何德国海军的增长潜力都非常担忧,德国海军在战前几年就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可以想象的挑战英国皇家海军公海支配地位的力量。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希特勒于1933年夺取政权之间的魏玛时期,德国无法建造任何主力舰。尽管如此,剩余的德国海军领导层仍希望建立一支海军力量,帮助捍卫德国在海外的利益,并保护德国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免受攻击。因此,他们开始设计尽可能大的战舰,同时在技术上仍然遵守凡尔赛条约的10000吨条款。

由此产生的设计在英语世界被称为袖珍战列舰。尽管德国海军称这些军舰为“装甲巡洋舰”,但它们的主要装备——6门11英寸火炮和远程武器——使它们远不止是重型巡洋舰,而且威力不足以被视为战列巡洋舰。



袖珍战列舰:功能对形式的定义

1933年国家社会主义(纳粹)政府控制的出现,产生了扩大军舰规模的效果,以至于它们明显违背了凡尔赛条约,但并没有激起军事反应。它们的排水量激增至12000吨,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下水仪式上,它们是新克里格斯马林号的主力舰——至少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和俾斯麦级战列舰出现之前是如此。



即使乍一看,它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军舰。大量的燃料、强悍的发动机马力和猛烈的火炮被装进一个舰体,这个舰体和一些一战旧战舰长度相当,但重量只有许多当代巡洋舰那么轻。德国级袖珍战列舰甚至看起来更像战列舰,而不是巡洋舰,拥有大型三管炮塔和与其尺寸相比不成比例的上部建筑结构。当然,这些古怪的设计是为了在战斗中创造战术优势,而不是坚持海军舰艇设计的任何美学。格拉夫·斯佩、舍尔海军上将和德国(后来改名为吕佐夫)三姐妹原本打算携带重炮深入大西洋,在那里可以用来拆散开往英国的商船队。

二战中的德国级

袖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它们的力量以及建造和维护它们的成本来说,也许是一个不成比例的巨大作用。1939年冲突爆发后不久,吕佐夫和格拉夫·斯佩号被派往大西洋,开始搜寻载有战争期间维持英国生存重要物资的商船,并在英国空袭中幸存下来,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四架轰炸机,损失最小,舍尔号进行了一次大修,以优化她在大西洋的作战能力。



吕佐夫号在被重新分配到波罗的海巡逻之前摧毁了两艘商船,但是格拉夫·斯佩号袭击了南大西洋,直到1939年12月,击沉或捕获了九艘船只,并占据了英国皇家海军中非常大的一部分,皇家海军拼命地试图找到并击沉她。她在南大西洋被一艘重型巡洋舰和两艘轻型巡洋舰围困,尽管她对这艘重型巡洋舰造成了重大损害,但被封锁在南美洲的一个中立港口,自沉以避免被俘虏。

三艘舰中最成功的是舍尔海军上将号,它在1940年击沉了近20艘商船和护卫舰,其中7艘来自一个船队。后来,她在挪威北部行动,骚扰开往苏联的船队,后来甚至为波罗的海沿岸撤退的德国军队提供了炮火支援。



德国级袖珍战列舰的命运

格拉芙·斯皮号在河床战役后被凿沉,因为尽管她表现出色,严重损坏了一艘英国重型巡洋舰,但当她驶进蒙得维的亚的中立港口进行修理时,她的舰长朗斯多夫相信,离开港口后,他会被强大的力量所压倒。为了挽救船员的生命,他命令格拉夫·斯佩号在港口凿沉。

关于格拉夫·斯佩号在海上袭击英国商船的几个月中的行为:在格拉夫·斯佩号遇难的九艘船中,没有一名商船水手遇难,而那些被囚禁在袖珍战列舰上的人都报告说,他们受到了朗斯多夫舰长及其舰员的优待。在那场战争的恐怖中,只有一个人类善良人性的例子,但这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例子。



舍尔海军上将毫发无损地度过了大部分战争,从苏联北部的巴伦支海一直进入印度洋,一路上重创了英国商船。作为海上最成功的水面袭击者之一,舍尔号结束了波罗的海战争,向包围在古兰口袋里的四面楚歌的德国军队提供火力支援,后来作为一艘遣返船从东普鲁士撤离德国士兵和平民。1945年4月,数百架盟军轰炸机在港口摧毁了这艘战舰。

德国号,改名为吕佐夫号,在波罗的海度过了大部分战争时期,并在苏联军队能完整地俘获她之前在港口自沉。后来被苏联打捞维修后并加入波罗的海舰队,她最终在1947年被击沉。

德国等级袖珍战列舰——德国来源对等级地位的定义最初是装甲巡洋舰( Panzerschiffe ),后来简称重型巡洋舰。

610英尺长,71英尺宽,吃水深度24英尺(1英尺=0.3048m),12000吨排水量,52000马力8台柴油发动机,最高速度28.5节,续航大约9000海里,时速20节,主要装备六门11英寸( 283毫米)舰炮,两座三管炮塔,二级武器八门5.9英寸( 150毫米)和六门105毫米火炮,八门37毫米和十门20毫米高射炮,八个鱼雷发射管,一两架水上飞机进行侦察,格拉夫·斯佩在河床战役中证明了这些战舰的装甲能够承受多次6英寸( 150毫米- 155毫米)的炮弹打击。然而,八英寸( 200毫米- 205毫米)的炮弹能够穿透格拉夫·斯佩的装甲,对战舰的重要净水系统造成严重损坏。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或者说元首的袖珍舰和传统战列舰就没有可比性。。。因为作战目标不一样,袖珍战列舰就不是用来打海战的,而是根据德国海军破袭战的指导思想,在条约内能够建造的最大威胁的战舰,主要目标应该是大型商船,执行机动封锁任务。但是如果和传统战列舰打海战则根本不在一个档次,首先装甲不行扛不住,其次火力不行,区区六门炮,口径也很有限(好像连300mm都不到)完全不具备正面干的实力。哪怕遇到重型巡洋舰也没有便宜。


光怪驳离


军舰进入蒸汽时代以后,原来的那种巡洋舰进行海上袭击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军舰完全是工业化产品,后勤保障需要工业化港口。不是帆船时代有海岸补给生活品就够了。

第二是全球通信的发展。海底电缆和电报,让袭击舰无所遁形。反袭击一方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个海域,围追堵截。

第三是世界陆地都被划分了势力范围,没有空白。袭击舰无处躲藏。

海上袭击只能让位于潜水艇。

德国建造袖珍战列舰在观念上已经落后了。海上力量的对抗还是依赖技术和经济实力。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没有打败英国,主要是英国有美国支持。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是撑不下去的。

德国海军没有赶上英国,主要是没有时间。如果战争晚些年爆发,德国的海军会更强一些。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一般认为,二战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其实就只有德意志级装甲舰一个型号,共有德意志号(1939年被改名为吕佐夫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斯佩伯爵号3艘。即便按照一些资料上的归类,将沙恩霍斯特级也归为袖珍战列舰的话,二战德国也只有两个型号一共5艘袖珍战列舰。

当然,多写一点,对于沙恩霍斯特级的归类也有很多说法,二战德国自己将其称之为战列舰,但也有的资料称之为战列巡洋舰或是袖珍战列舰。


设计思路:生存至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如果一定要拿德意志级和大型战列舰做对比的话,我只能说,真的是难为德意志级了。德意志级只有187m长,21m宽,标准排水量11700吨,满载排水量不到16000吨,装两座三联装283mm炮。



↑而即便是一战期间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1937年的现代化改装后也有36300吨的满载排水量,195m长,31m宽,装4座双联装381mm炮,和德意志级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更别说开战后的那些满排超过五万吨的新锐高速战列舰了。

德意志级装甲舰是经典的德式大型水面作战舰艇,是劣势海军背景下的产物。德意志和沙恩霍斯特(也包括俾斯麦)这类德系大型水面战舰所追求的,是在英军的绝对兵力优势下突入公海进行破交作战。

↑英国的国力虽然在一战后不断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是1935年纪念英王乔治五世登基35年举行的阅舰式,共有160艘大型水面舰艇参加。对于国力优势并不明显且作战重心放在欧陆的德国来说,和这样的老牌海军强国抗衡,投入大力气造主力舰与英国再次进行日德兰式的海上舰队大决战,是非常不明智的。

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级三号舰斯佩海军上将号还作为礼宾舰参与了纪念英王乔治六世登基的1937年阅舰式。

↑换句话说,德意志级的任务,就是破坏敌方水上交通线和运输线,并且通过航速优势回避敌方主力舰队的追击甚至是围堵。同时,强化防护性能以提高战舰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远距离欺负一一些巡洋舰和驱逐舰就够了。

因此德意志级只需要打得过巡洋舰、跑得过战列舰,足够抗揍,就可以了。

所以它15000吨的身板上,却扛了两座三联装283mm主炮,还有略好于重巡洋舰的防护水平,最高航速还能达到28节。与之相比,与德意志吨位和机动性能相近的很多重巡洋舰,主炮不过是6-8门203mm炮而已。

顺带一提,为了能够长时间遂行破交任务,德意志级的续航能力也非常强悍:在20节航速下,德意志级的续航力能够达到10000海里(19000km)。或者说,能够出海超过一个月而不需补充燃料。

事实上,在德意志尚处在定型阶段的时候,连德国人自己都对这种扛着战列舰火力的快速中型舰只定位不明,干脆为它创造了个新舰种叫“装甲舰”(Panzerschiffe)。在1940年2月,德国又把仅存的两艘德意志级吕佐夫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重新命名为重巡洋舰(Schwere Kreuzer)。

而由于德意志级对于普通重巡洋舰来说有着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因此该级舰于1931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英法等邻国的密切关注。很快,法国就研发了装两座4联装330mm炮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用以压制装283mm炮的德意志级。图为敦刻尔克号战列舰。

同样的,由于该型舰火力、装甲防护与航速之间不成比例,因此对于英美法等国家来说,这种打得过重巡洋舰又跑得过战列舰的舰型的划分颇费脑筋。但很快,各国都纷纷统一了口径,将德意志级称为袖珍战列舰(Pocket Battleship)。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袖珍战列舰是英美法等国家对德意志级的归类。若依照德国人自己的归类,德意志级应称为装甲舰或是重巡洋舰。



和战列舰相比,德意志级不过就是装了口径比较大主炮的重巡洋舰而已,跑倒是跑得过,打是不可能打得过的。

水面破交战的夕阳

事实上,无论是德意志级装甲舰还是后来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俾斯麦级战列舰,都遵循着十分类似的设计思路,遂行着十分相似的任务,甚至连它们的结局都有异曲同工之感。

实际上,俾斯麦的体量只比衣阿华、大和小了15-20%,但是她的381mm主炮却比后者的406mm、460mm弱了不少。原因和前文所述的是一样的:德式战舰,生存至上。三条德意志、两条沙恩、两条俾斯麦都是因寡不敌众,葬送在英国优势海空军兵力的围殴下的。上图从左到右分别是俾斯麦级、衣阿华级、大和级。

1939年8月21日,德意志级三号舰斯佩伯爵号(Admiral Graf Spee)被派往南美洲海岸执行破交战,舰长汉斯·朗斯多夫(Hans Langsdorff)和一千余名舰员接受了如下任务:尽可能多地摧毁敌方的商船,以便干扰英国和法国的海上补给线。

到1939年12月中旬,斯佩伯爵号已经击沉了9艘敌国商船。但对于敌方商船上的幸存者,施佩伯爵号的舰员把这些船员接上舰,给他们食物、水,并且治疗商船上的伤员。这种做法虽然充满了普鲁士骑士的风度,但也遭到了德国国防军最高司令部的批评。

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上派出舰队,他们接到的命令是:搜寻并击沉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

1939年12月13日上午6时22分,3艘英国巡洋舰——重巡埃克塞特号、轻巡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在乌拉圭港口蒙得维的亚附近的外海上遭遇了斯佩伯爵号。3艘巡洋舰分为两组,埃克塞特号从北边进攻,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从南攻击。斯佩伯爵号舰长朗斯多夫当即下令回击,并命令两座主炮塔对埃克塞特号进行集火。

战斗开始不到半分钟,埃克塞特号的前甲板和舰桥便分别被斯佩伯爵号的283mm炮弹命中,濒临沉没。但斯佩伯爵号也被另外两艘巡洋舰的密集炮火打的伤痕累累,于是便停止攻击,向附近的蒙得维的亚港撤离。英军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巡洋舰由于要对埃克塞特号舰上落水、死伤的人员展开救援,并没有进行对斯佩伯爵号的追击作战。

根据《海牙公约》,作为中立国的乌拉圭政府勒令舰长朗斯多夫,要求斯佩伯爵在1933年12月17日之前,即进港日起五天之内必须撤离港口。

而朗斯多夫明白,自己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地:驶出港口意味着被蜂拥而至的英国海军击沉;强行将军舰驶入内河道则有可能因为河道太浅而搁浅;把军舰交给乌拉圭政府,还不如出去和英国海军正面硬刚。

12月17日,朗斯多夫最后一次向乌拉圭当局提出申请,请求延长斯佩伯爵号在港口的驻留时间,但被驳回。于是当天傍晚,朗斯多夫与全舰近1200官兵含泪将斯佩伯爵号自沉在了蒙得维的亚港内。舰上的绝大部分官兵都经由乌拉圭当局引渡回了德国,避免了被英国舰队围歼而葬身大海的悲剧,但朗斯多夫舰长在军舰自沉当天晚上,便在住所的房间里自杀殉国。

看完斯佩伯爵号的命运,当我们再回看那段著名的俾斯麦号被英国海军优势兵力围殴致死的故事,便会发现:德国用这些造价昂贵、目标显眼的大型水面舰只去执行破交作战,屡屡碰壁。在雷达渐渐普及、飞机搜索能力不断提升的1940年后,德国大型水面舰只在英国严密的海空封锁下,哪怕突破到波罗的海都是一件难事。显然,使用大型水面舰只进行破交作战,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买卖。

德意志级在重巡洋舰的舰体上,集战列舰的武备和巡洋舰的防护力于一身,在凡尔赛条约的制约下,它在尽可能小的舰体上集中了尽可能大的火力。三艘德意志级,连同后续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两艘俾斯麦级,二战德国仅有的几艘大型水面舰只将英军海军的主力舰队牵制在本土水域而使它们不能机动增援到远东地区。直到1941年末,在德国海军退缩进波罗的海后,皇家海军才得以腾出大型作战舰只用于其它战区。

↑德国人并不傻,很快将资源倾斜到了潜艇上。二战时期的大部分德国潜艇都只有几百吨排水量,建造成本低、数量大,且易于维护和隐蔽,即便有数十上百艘潜艇被击沉,也能得到迅速的兵力补充。因此在二战后期,德国海军的资源全面向潜艇倾斜,在俾斯麦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入役后,就再没有新造过大型水面舰只了。


这个星期出了点特殊情况,文章写得比较仓促,人也没什么心思。如果我的文章质量有所下降,还望各位观众老爷多担待。下星期一定继续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P.S.文章发出去有一段时间了,我发现有不少藏龙卧虎的读者老爷们都在评论区,就斯佩伯爵号的覆灭、英德的潜艇战术以及反潜战术,乃至是二战德国海军的整体战略,都发表了许多颇为独到的观点,进而在评论区点燃了一场颇为热烈的讨论。

个人认为,读者老爷们这种求知、尊重知识、探索知识的精神,是可敬和值得鼓励的。对于大家的发言我会尽力一一回复,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也欢迎在评论区踊跃发言。


Sabot穿甲哥


德国的袖珍战列舰本质上属于一种装甲巡洋舰,和真正的战列舰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一定要比的话,优势大概是吨位小,跑的比较快(相对于一战水平的老式战列舰而言,战列巡洋舰和快速战列舰跑的也很快),省油;劣势是火力和装甲都比同期的战列舰差两三个档次,会被战列舰碾压,遇到战列巡洋舰或者高速战列舰时打不过也跑不掉。


whoimixmu


火力,防护,航速都不占上风,但对重巡和轻巡优势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