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坦克装甲越来越薄,而二战时虎王装甲那么厚,现在炮弹穿透力都700mm?

司马说春秋


战后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出现以及高穿深的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出现使得坦克的攻防严重失衡,在60年代之前的坦克都还是使用均质钢装甲,但是攻击能力不断增强,但是装甲不能无限加厚,所以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坦克的装甲都防御都是抵挡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主要侧重点还是在火力和机动上,防御基本上是放弃了的。不过随着英国推出了复合装甲,坦克的防御能力终于有性质的提升。




虽然二战的虎王和鼠式坦克的装甲现在看上去很厚,但是战后的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对均质钢装甲的穿深都可以达到500毫米,而二战时期最厚的装甲是鼠式坦克的220毫米,所以战后的坦克主炮是可以随便击穿二战所有坦克的首上装甲。而主炮对均质钢装甲的穿深能达到700毫米是正常的。所以现在的坦克的防御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所以均质钢装甲防御是靠不住,只能另辟蹊径从另外的角度来寻找防御的方法。
而美国在技术领先,研发出的贫铀装甲都防御能力几乎可以免疫自己主炮的攻击

而现在的装甲一般都是在600毫米左右的装甲,但是复合装甲的防御能力等效于900毫米左右,再加上外挂装甲以及外挂反应装甲的组合基本上等效于1000毫米的防御能力,至少可以挡住穿甲弹的攻击。而面对越来越重的反坦克导弹的压力,现在的对策是给坦克加装主动防御系统,这类似于战机在躲避导弹攻击时投放红外诱饵弹的做法,就是将导弹在机动坦克之前将它引爆。
反坦克导弹攻顶最为致命
坦克主动防御系统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坦克装甲的厚度按照时间节点大体上是这样的。一战时期,坦克装甲30mm左右被认为是重型装甲了。在二战时期,德国主战坦克在早期时,前装甲厚度在 30-40 mm (1.18-1.57 in) ,1940年则增加至45-50 mm (1.77-1.97 in) ,虎式坦克正面装甲100毫米,其中鼠式超重坦克更是夸张,前炮塔厚220mm,侧面装甲,厚度为180mm。冷战时期,则更多注重了机动性,研发对装甲厚度的重视度不如操控性和坦克的速度。

对军事防护装甲的打击,从1860到1950年,是主要装备于战舰的穿甲弹。自1920年,因为反坦克的需要,装甲弹的需求激增。AP(穿甲弹)小于20 mm口径的被称为典型穿甲弹药,主要用于攻击较薄弱的装甲。 随着科技的进步,ap弹的地位逐步下降,表现在海军和反坦克基本不再装备ap弹。ap炮弹的发射因为巨大的后坐力,对炮体要求很高,在二战时期,随着坦克装甲厚度的不断增加,ap弹工艺根据需要加以改进,表现为穿甲弹体较小,弹壳较大,主要是为了提高穿甲性能。二战后,ap弹工艺进一步得以改进,甚至使用了贫铀弹工艺。

反坦克武器的革命,我觉得是在二战时期反坦克火箭弹的应用 。1942年开发的M1火箭弹发射器长54英寸,重约13磅。M9A1的长度为61英寸,重约20.3磅,能够在大约一百码处穿透三到四英寸的装甲。不过这些火箭弹通常不能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装甲。反坦克导弹更是将反坦克武器推到新的高度,目前各国普遍装备了反坦克导弹,攻击距离在数公里,能有效打击坦克目标。回顾历史,坦克与反坦克武器就像矛与盾,不断推陈出新。


加法减法和等于


你大概是从上世纪60年代穿越回来的?那个时代炮弹发展速度远超装甲发展的速度,开始出现装甲无用论。豹1就是这个理论下的产物,但后来随着复合装甲的诞生,装甲又逐渐可以抵御穿甲弹的攻击了,现代主战坦克装甲等效都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