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怎么解释经济增长?

小离Olina


从前有一个叫康替龙的人,他热衷于开发和研究社会总资产的再生产问题。传世有《康替龙流通图》。后来,一个叫魁奈的人发现了这个“图”,脑洞大开,将“图”发展成了“表”,流传于后世,就是《经济表》。《经济表》为早期古典经济理论中对于社会总资产的再生产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的经济增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嗯。回归正文。
首先,毋庸置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辟了系统研究经济学的先河,早在斯密的书中就已经提到了经济增长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如此明确而清晰的概念。斯密的着重贡献正是在于批判当时的重商主义将货币作为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而相对提出了影响财富收入的原因、经济实现增长的途径方法。他的研究使得经济学早期就产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方法论,因为他着重关注于生产领域的经济实现增长的形式。



随后,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李嘉图开始崭露头角,他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变换了研究思路,他不同于斯密的是,从分配领域来探讨经济实现增长的形式,从而形成了工资、地租以及利润这三大因素格局,从而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经济学。
这中间出现了一个“另类”的研究,他是从人口学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就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其对应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就是要严格控制人口。但这一说法相对于当时的其他几个主流学说而言影响力相对较小,可以作为一个插曲。



紧接着,另一大经济学研究学派出世,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目前主流学派中,似乎有好多学者不同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探讨过经济增长,其实应该是有的。马克思为经济增长带来新鲜血液,他更多的在于系统性地探讨分工与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英国的克鲁姆·赫尔姆公司在其出版的《卡尔·马克思》(1988)一书中说道:“马克思是一位增长理论家”。



再随后,要为古典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研究画一个句号,那个人就是约翰·穆勒。作为一个增长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总和了前人主流的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劳动、资本、技术、人口等影响因素,再辅之以当时开先河的、最流行的边际分析法。提出了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会从动态增长发展到静态均衡(从早期的静态到动态,现在再到静态,兜兜转转,绕成了一个圈)。这就为后来的经济增长“稳态”打下了基础。



古典经济理论,是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开端,创造了“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但因为研究方法的落后与数理实证方面的短缺,因此存在一定缺陷。在古典论中,斯密和李嘉图坚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萨伊却又不同意将劳动的价值过分夸大,认为凡事可以带来效用的东西都具有价值,效用论的苗头开始出现,又因为边际革命开展的如火如荼,微观经济学开始系统地显现出来,而经济增长理论却在这个过程中离其越走越远……在这个过程中,历代的经济学大牛们开始对完善与系统提炼出微观经济学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而经济增长理论被“无情”的抛洒在一个世界的角落里……



时光匆匆流逝,“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此时,经济增长理论被主流经济学淡忘已经有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中,经济学家们将数学理论引入了经济学中,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市场的完善,资本主义系统建成,这时一场大萧条在”无情“否定了萨伊定律 的同时,让经济增站理论再度出山,只不过这时它早已和微观经济学相隔太远,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学科——宏观经济学的序列。
这时,按照罗宾逊夫人——一位杰出的女性经济学家的说法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为研究储蓄和投资问题……它被哈罗德和多马进一步发展成为长期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63).而按照多马本人的说法是:“就我来说,探索一个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增长模型……是值得的。”(《经济增站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于是,哈罗德-多马模型横空出世!(具体就不展开了,详见各种中级宏观课本,前面的答主也有提到)。


再后来,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就是索罗斯旺模型。这个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巅峰之作。随后,新古典模型因为解决不了人力资本、技术等内生化问题,而面临危机。内生性经济增长出现,(有意思的是,可以看出,现代经济学的演化过程已经不是思想的演化,同时也包含了数理技术处理的演化,这样也好,也不好。正如张维迎去年在学校的一个讲座中谈到的数学不是经济学的目的,而要善于处理这二者的关系。)扯远了,此时的一代年轻才俊阿罗,在《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一文中提出了技术的重要程度,提出了这种溢出效应的边际递增不能够再满足过去的边际递减恒律。于是内生性成为了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是阿罗模型的缺陷也同样明显,其一般均衡的实现途径与技术的溢出不能兼容,那么动态均衡的结果无法保证了帕累托最优。1986年罗默在《边际报酬与长期增长》文章中修正了这一点,也算查漏补缺吧。但是同时,罗默模型无法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中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的投资动力问题。再后来,卢卡斯提出了人力资本问题与再教育可以部分弥补罗默缺陷。人力资本的内生性更强。模型更完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宇泽(1960,64,65)、菲尔普斯(1966)、诺德豪斯(1969)的对于内生性经济增长的贡献,具体可看书。现代,又有了对于经济增长的前沿研究。具体问题可以查看近期的中外文献,了解前沿,不过,如果只是对于这个演化过程感兴趣,则了解不了解就无伤大雅啦。


独木难舟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政治经济学中,把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生产要素增加实现的产出量的增长,称为外延增长方式;一种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而实现的产出量的增长,称为内含增长方式。我们接受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及其方式的划分,并且成为最近有关经济增长的讨论的理论基础。


唯巍道来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解释了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衍生出商品价值。从而推出“剩余价值学说”,进一步解释资本组成、资本积累、再生产等理论。

经济的增长就是“剩余价值”作用的结果。

简单说就是,人的劳动,创造出我们需要用的东西(使用价值)以外,还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劳动产生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实现“再生产”,导致经济增长。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产生代表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说。但它的来源,依然和现代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古典经济学从更宏观角度阐述经济增长,也就是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