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知真对他说“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是何意?你怎么看?

追波逐流


这是智真和尚在鲁智深离开时,说的著名的四句偈言。什么是偈言?说白了,就是嘱咐要注意的事情,在水浒中,这有点像预言的意思。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遇林而起”的意思

遇林而起,这个林可以指地点“树林”,也可以指“人”,在水浒中,这林姓之人,就特指豹子头林冲了。综合来看,这个林,主要指林冲了。

什么意思呢?鲁智深,当你碰到一个姓林的人,你就要开始发达了。

鲁智深下了五台山,去了相国寺,如果没有其它的意外,就只能 做个和尚终老林泉了。但,在相国寺的时候,鲁智深碰到了林冲,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先是救了林冲,再后来,因为鲁智深醉酒打人,还有救人之事被高俅得知,于是出走相国寺。

等后来鲁智深上了梁山时,林冲已经在那边了,照顾那一定是有的。

“遇山而富”的意思

这句话好理解,就是见山,就等于见了财富,事实真的如此吗?果真如此。

先是鲁智深在桃花山,救了人,得了钱。其次,鲁智深在相国寺呆不下去的时候,上了二龙山,但头领邓龙担心位置不保,拒绝了鲁智深。

这之后的鲁智深碰到了杨志,两人合谋一处,用计杀了邓龙,鲁智深成了山寨之主,从此,财源广进。后来,还收了武松当兄弟,那日子,岂是“快活”两字能形容的?

再后来,官府屡次骚扰,在打下青州后,鲁智深上了梁山,当了步军首席头领,这钱财更是多了去了。关键是,能和众兄弟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总之,鲁智深遇山总有财运。

“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的意思

遇水而兴,指鲁智深遇到“水泊梁山”开始发达。古人有云,水就是财富。八百里水泊,让鲁智深彻底兴旺。

遇江而止,就是鲁智深在后来遇到钱塘江涨潮时,得知自己命不久了。

在水浒中记载如下: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是关西人,不知道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贼人来了,便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为何如此?去哪里去?”鲁智深说:“我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听见,吃了一惊,问道:“师父,什么是潮信响?”众僧答:“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听到这里,鲁智深想起智真师父送的四句偈言,知道自己的命数到了,连忙打发人去请宋江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快圆寂了。

即使这样,宋江和卢俊义来的时候,鲁智深已经离去了。


蓝风破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出自第五回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智真长老赠给鲁智深第三个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大体是这个意思。

遇林而起,暗指鲁智深遇到了林冲,为了搭救他放弃做和尚这种正当职业,被迫落草为寇,起义了。

遇山而富,指的是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尤其改变身份壮大起来,从逃犯变为赫赫有名的寨主,还有武松、杨志两个高手。

遇水而兴,指的是鲁智深带着二龙山的土匪投靠梁山,实力更为强大,可以和朝廷大军对战。

遇江而止,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遇到宋江以后,鲁智深就无法继续发展了,还有一种是指鲁智深会在浙江钱塘江边圆寂。

其实,鲁智深随宋江平方腊之前,曾再次上五台山拜见智真长老。长老对他讲了这样几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就是预测鲁智深最后阶段的作为。

逢夏而擒,指的是鲁智深和方腊大军交战,活捉了大将夏侯成。

遇腊而执,指的是最终方腊是鲁智深活捉的。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也就是听见潮信而圆寂,指的是鲁智深在钱塘江边听到大潮会死。

其实,鲁智深几乎是梁上唯一的好汉。

鲁智深一生杀人虽多,但杀得都是恶人,属于除暴安良。

同时,鲁智深并没有做过坏事,反而特别讲义气。

本来鲁智深是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军官,有钱有势,因为路见不平,解救被镇关西骗色还骗财的金翠莲,误杀了这个恶霸,被迫流落江湖成为和尚。

本来已经洗白成为大相国寺管菜园子的头头,未来生活很安逸,为了营救被高俅陷害的林冲,不惜同这个军委副主席作对,结果再次流亡江湖。

为了营救史进,鲁智深敢于单枪匹马入城刺杀太守,差点被杀死。

期间还有殴打强抢民女的周通,杀掉装作和尚欺压梁山的强盗崔道成等等。

所以在所有梁山好汉中,鲁智深是唯一圆寂修成正果的,也是善终,这是最好的结局。


萨沙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重要的一个角色,为人仗义出头的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身负人命的鲁智深只好弃官而逃,从此亡命天涯。

好在鲁智深遇到贵人,金翠莲的丈夫就是其中一位,在他的帮助下,得以找到上五台山避难的门路,也在此结识了五台山智真长老,并拜在其门下,法号智深。


鲁智深虽然因情势所迫而出家,但是鲁智深的心却还在俗世,经常犯戒的鲁智深在寺院最终无法待下去,出于无奈,智真大师将鲁智深推荐给了东京大相国寺。

临行之际,智真大师对鲁智深祝福再三,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同时对他说了十六个字,“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说完,转身而去。

鲁智深拜师傅智真,下山本东京大相国寺而去。路上遇到豹子头林冲,鲁智深怕林冲在路上遇害,于是一路保护,最后在林子中救了林冲。“遇林而起”正是说的此事,只是鲁智深不明白,到底是林子的“林”还是林冲的“林”呢?



安置好了林冲,鲁智深离开,遇到了杨志和曹正,三人杀奔二龙山占山为王,成为二龙山的豪杰,靠劫富济贫为生,再不行和尚之事。这一点正如智真大师所说,“遇山而富”。

二龙山由于他们三人的存在,仗义之名很快远播,先后有不少豪杰加入,最著名的要数武松、张青、孙二娘等人,二龙山不断壮大。只是这样的壮大却因为二龙山的限制而停止,如此一来再无寸进,对于心怀大志的鲁智深,自然不满足这样的结果,最终,二龙山集团加入水泊梁山,宏图大业。这里正是智真大师说的“遇水而兴”。



最后一句是“遇江而止”,这与“遇水而兴”冲突呀!江不也是睡吗?到底是兴还是止呢?鲁智深一直不明白。

鲁智深上梁山后,战四方、征方腊,最终一战在钱塘江附近,鲁智深觉得自己的终止正在此处,但是他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江就是水,他安慰自己,马上就要兴起了。


其实鲁智深错了,他遇水而兴是因为上了梁山,与晁盖等人共图大业,后来宋江当了梁山老大,这才是他的“遇江而止”,只是并不明显,但是最终的结果,也被智真大师说对了。

其实,在鲁智深征辽结束后,去拜见了自己的师傅智真,智真对鲁智深又说了十六个字,“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一次的结果,是“圆寂”而不是“止”了,可见,智真已经看破鲁智深,是不会放弃一切而止,定是要一条路走到黑了。


鲁智深依然参加了四大战争,惨烈的过程,唏嘘的结果,鲁智深最终还是没能接受智真大师的话,选择了为自己拼一次,结果不理想。

也许,智真说破了鲁智深的人生,鲁智深的宿命就在于此,终究无法逃过吧!


野史日记


这个故事,是在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之后,智真大师有点扛不住舆论压力,虽然知道这个人正果非常,但在那些没有慧眼的僧人眼中,就是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恶僧,所以,他们非常想让鲁智深离开。

虽然智真长老不舍的,却也明白随缘的道理。所以,他给鲁智深说了这几条箴言。这四句箴言就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这四句话,暗含着四个地名,分别是野猪林,二龙山,梁山泊,钱塘江。这四个地名,只是箴言的表象,而作者设计这个桥段,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

鲁智深剃度之后,也就成了佛门弟子,按道理说,入了佛门,就与红尘截断。可鲁智深在五台山的表现证明,鲁智深无法和俗世分别。智真长老看出鲁智深的问题所在,也明白了,只有再入红尘,才能斩断红尘。红尘中,有贪、嗔、痴,三毒。而这三毒,正是鲁智深的红尘考验。

于是,野猪林,鲁智深犯了嗔怒之毒,二龙山,鲁智深犯了贪欲之毒。梁山泊,他一直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又犯了痴念。于是,这三毒,鲁智深都经历了。这才真正入红尘。

而鲁智深,只有入完红尘,才能走出红尘,因此,在在经受贪嗔痴三毒之后,也开始摆脱三毒。

第一个摆脱的,就是贪念。

归顺梁山泊之后,鲁智深烧掉了二龙山多年的苦心经营,也烧掉了自己的贪欲。从此,鲁智深无论是为匪,还是为官,都没有了贪欲,只是一身僧袍而已。

第二个摆脱的,是痴念。

在水浒传中,有一回,专门写到鲁智深在深井中,做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梦,这个古怪的梦,让鲁智深斩断绳索,也意味着斩断了自己的痴念。

斩断自己痴念后,鲁智深实际上已经摆脱痴毒,但还差一点牵挂,未能斩断。因此鲁智深在南征过程中,居然误打误撞,看到了落荒而逃的方腊,于是,他一禅杖打翻了方腊,最终活捉方腊,立下大功。

很多影视作品,戏剧,传说,都是武松单臂擒方腊。但施耐庵却特意写了这段关于鲁智深的故事。因为,鲁智深的痴念,实际上是他心中的一股侠义之气。

这种侠义之气,让鲁智深虽然不愿意诏安,却义无反顾的踏上南征北战之路,这是鲁智深的痴念。也就是说,只有擒了方腊,才圆了兄弟之情,才能让他放下痴念。

鲁智深最难放下的是在野猪林根植的嗔怒之毒。因为他的贪欲,痴念都已经消除了,只剩下一个嗔怒一毒。

佛家讲究顿悟,也讲究机缘,因此,鲁智深只缺一个机缘。而这个机缘,可能很快就到了,因为智真长老的箴言中,最后一句,叫做遇江则止。

而为了能够让鲁智深更快的收获这份机缘,从而顿悟,最终修成正果,施耐庵是非常用心的进行铺垫。

在一个半真半假的故事后,鲁智深继续需要一个隐士,他告诉了鲁智深另外八句话,叫做“遇方则擒,逢腊则执,遇潮则圆,遇信则寂。”这是鲁智深彻底摆脱嗔念,修成正果的最后一块垫脚石。

而鲁智深在功成之后,已经放下了贪欲和痴念,他和宋江以及朝廷划清了界限,但他的嗔怒之气,依然不减。水浒传中有这么一个情节:鲁智深在六合寺出家,忽然听到钱塘江潮水,如同千军万马,他的嗔怒之气再次爆发,拎着禅杖就要出门打架,却被告知是潮信的声音。

这是鲁智深最后一个机缘,他终于在此刻顿悟,放下了最后一毒,自己的嗔怒之气,此刻,他彻底出了红尘,才成了正果。

所以说,智真长老的这四句箴言,从表面上看是鲁智深人生的路程,实际上,从深层次原因来分析就知道,这是进入红尘,从而经历贪嗔痴三毒,如果鲁智深通过在红尘中的所思所悟,能够放下贪嗔痴三毒,他就真正出红尘,然后成了正果。鲁智深是施耐庵最喜欢,也是最重视的人物之一。所以,他的伏笔最多,内涵也最深刻,也只有鲁智深这样的纯粹的豪杰,才可以修成正果。


小小嬴政


宋江奉诣征辽时路过五台山,与鲁智深上山拜见知真禅师,知真禅师给鲁智深写了四句偈言: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来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到钱塘江潮信,忽然悟出知真禅师给他写的四句偈言,是他在万松林活捉了夏候成,又生擒方腊,听到钱塘江潮信就该圆寂了。果然他死在了六和寺。

以此来推断知真禅师在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写给他的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恐怕是写他离开五台山以后的遭遇。

遇林而起,是指他遇到林冲却偏逢林冲被高太尉陷害,为救林冲不得不丢了大相国寺看菜园的差事,正式进入黑道,所以是“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是指他和杨志曹正打下了二龙山,又来了武松施恩张清孙二娘等人,官兵收捕他们不得,一众头领正二龙山上论秤分金银的快活日子。所以是“遇山而富。”

遇州而迁是指三山聚义打青州以后都放弃原来的山寨上了梁山,所以是“遇州而迁。”

遇江而止。是遇到宋江以后,鲁智深从二龙山当家做主的大头领,变成了宋江手下的战将,所以是“遇江而止。”

以上是本人猜测,如有错误请指正。


jianchi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每一句都是对鲁智深人生重大转折的精确描述。但是它并没有改变什么,每一次转折,要么是鲁智深自己的抉择,要么是时势所迫,不得不为。

然而,这个偈子却让鲁智深产生了人不可违抗天命的思想,当他在钱塘江听到潮信时,他选择按天命结束自己生命。这还是那个义胆侠肝的鲁智深吗?还是那个打死镇关西、保护林冲的鲁智深吗?

从征方腊开始,鲁智深就跟随宋江走上了一条否定自己既往历史,否定自我的道路。当历尽沧桑,班师回朝的一刻,听到潮信,鲁智深以为有敌人杀来。

身为正规军,又大胜凯旋,谁敢讨伐?只有朝廷。

鲁智深忽然知道了自己对朝廷的深深惧怕,也知道朝廷永远也不会信任自己和放过自己,但自己已经招安了,不可能再去落草。与其受小人折辱暗算,不如就此离世,却也算是人生无憾。

所以偈子是对鲁智深人生的写照,但不是鲁智深人生道路的指引者。


呆若木鸡DJJ


鲁智深是水浒传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人物,一生除暴安良,行侠仗义,尤其宿有佛缘,不贪女色。智真长老也是水浒里为数不多的大修行人,从他先后送给鲁智深的话就知道老和尚的道行如何。

再说临别时,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了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这四句偈语说的什么意呢?

遇林而起,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遇到林冲后,鲁智深的命运才发生了改变,林指的是林冲;另一种说法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后。这里的林指的是野猪林。我的看法更倾向后一种说法,即林指的是野猪林。

遇山而富,这里的山指的是二龙山。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和操刀鬼曹正三个人占据二龙山,鲁智深在二龙山是大当家的,所以说遇山而富。

遇水而兴,这里的水指的是水泊梁山,鲁智深投奔水泊梁山才是真正兴旺发达的起点。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定座次,鲁智深为天孤星,位列十三,为步军头领之首。水泊梁山是鲁智深被人肯定的地方,是找到自我存在的地方,从此他打起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帜,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遇江而止,这里的江不是指的宋江,而是钱塘江,鲁智深在剿灭方腊返回时。夜宿钱塘江旁边的六和寺。听到钱塘江的潮信坐化而逝。谢谢。


史文今


鲁智深,原名鲁达,绰号花和尚。鲁智深是《水浒》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本是朝廷官员,后却成了逃犯,无奈皈依佛门,被逼落草为寇。后遇朝廷招安,随军平定叛乱,立下奇功一件,只愿卸甲归田,最终修成正果。“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这是鲁智深的师傅智真长老在其离开五台山时给他说的一句偈语,可以说概括了鲁智深的一生。

遇林而起。指的是从遇到林冲开始,鲁智深的人生就要起根本变化了。在大相国寺,鲁智深与林冲一见如故,意气相投,结为生死之交。林冲受高俅陷害,被充军发配,鲁智深一路上暗中保护,在野猪林救下了林冲。有人说“遇林而起”就指野猪林,其实不然。那官差肯定要杀林冲,就算不在野猪林,或许就在什么清风岭一类的。鲁智深先前犯罪,不过就是打死了一个地痞流氓,实在不算什么,大不了就是错杀罢了。但救下林冲,就摆明了是和高球作对。而凡是顶撞高俅的人,都被其百般迫害,置于死地,因此这时的鲁智深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了。

遇山而富。指的是二龙山,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鲁智深在离开五台山以后,一个人到处飘零,路过了桃花山,结识了李忠周通等。但是只做停留,并没有留下。因为鲁智深看不上他们,觉得他们太小气。直到遇见了武松,杨志,张青夫妇,鲁智深这才感到相见恨晚。自离开林冲以后,又有了肝胆相照的兄弟。应该说精神上得到了富足。第二层意思,鲁智深和武松一道占领了二龙山,并且成为了大头领。在二龙山与武松,杨志张青夫妇一帮兄弟,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劫富济贫也是过得逍遥快活。

遇水而兴。指的就是水泊梁山。梁山有八百里水泊,是梁山的天然屏障,有山有水地灵人杰,山水相依更有生机。二龙山毕竟还是一个小山头,只能是小打小闹,自给自足,充其量就是一个富农阶级。而梁山就不一样了,梁山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直指朝纲腐败,奸臣当道。众义士要匡扶正义,为民请命。这也就是梁山的革命纲领,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了。在这里鲁智深的人生境界,又抬高了一个层次。

遇江而止。这里应该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遇到了宋江,鲁智深早年也是一位军队干部。打死地痞后,成了犯人。后因救了林冲,被高俅通缉,已无退路,只得落草为寇。在占领了二龙山,虽然有了短暂的快乐生活,但依旧朝不保夕。合打青州后,鲁智深接受了宋江的请求,率部归顺梁山,共举大义。此后追随宋江,南征北战,戎马半生。另一层含义,就是钱塘江了。那一夜,钱塘江潮信而来,波滔滚滚,好似战鼓声声。鲁智深久居北方不明就里。待问清楚原因后,忽然想起出征前智真长老告诉他“听潮而圆,见信而寄”。明白了圆寂的真正意思后,鲁智深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于是沐浴更衣,写下颂语。“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焚炉好香,盘腿打坐,涅盘而去。

至此,天孤星归位!!!


关注名著、关注历史、有空一起聊聊!


古道晴天


鲁智深在水浒传里是一个性格特色比较鲜明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那便是智真大师,智真大师曾有两次高深的指点鲁智深,并且全都应验。分别是第一次的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二次同样是四句揭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今天我们谁先分析下前四句偈语。

一、遇林而起

遇林而起指的就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就是经过这么一闹,他才开启了自己的土匪生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因为帮自己的好兄弟林冲。

鲁智深在五台山待不下去之后,被智真大师推荐到了大相国寺,高衙内在大相国寺侮辱林冲妻子,因此林冲得罪了高俅,被高俅所害获罪,在发配林冲的时候高俅想要在野猪林杀死林冲,鲁智深得知,一路尾随,最终在野猪林大闹,救出了林冲也由此而离开了相国寺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二、遇山而富

遇山而富则是值得鲁智深上二龙山,在离开相国寺之后,鲁智深开启了自己的流亡生涯,想要投奔二龙山,可是二龙山首领邓龙不乐意接受鲁智深。

后来在孙二娘的意见下,鲁智深联手青面兽杨志以及偶然结识的林冲徒弟操刀鬼曹正,智取二龙山开启了当大王的生活,紧接着武松上二龙山,二龙山当时名震一方。

三、遇水而兴

遇水而兴则是指的鲁智深在800里水泊梁山生活,在二龙山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之后,呼延灼率兵攻打三山即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无奈之下向梁山求救,梁山率兵攻破了双鞭呼延灼,并将其收至梁山麾下。三山首领也投奔梁山,梁山进一步壮大,鲁智深也开始了自己在水泊梁山的生活。

四、遇江而止

遇江而止指的是鲁智深圆寂钱塘江,在打败方腊大军之后,梁山损失巨大。鲁智深作为为数不多的存活下来的好汉,再返回朝廷途径钱塘江的时候夜间听到了潮水声,不禁想起了智真大师的偈语遇江而止,意识到自己的大限将至,便当晚在六和寺圆寂。

这四句偈语也是鲁智深的一生,传奇而丰富的人生最终终止于钱塘江边。


微光人文


这是智真禅师给鲁智深一生的批语,宣扬的是宿命论。

遇林而起,林是林冲,讲的是鲁智深在大相国寺本是安安稳稳,知道遇见林冲,因为林冲遭陷害一事愤而起义。

遇山而富,山是二龙山,因为分而起义,鲁智深落草二龙山,做起了无本买卖,倒也是积攒了些家底。

遇水而兴,水是水泊梁山,正是加入了水泊梁山的队伍,他的名头才彻底名扬,他也借机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遇江而止,一说是宋江,一说是钱塘江,我个人认同是钱塘江,其意是说鲁智深最终会死在钱塘江边。

至于后来鲁智深再次上山,批语告诉他会圆寂在钱塘江,我觉得是前一个批语是告诫,后一个已经认命了。

《水浒传》一说明的实在讲述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暗的确实讽刺朝廷昏暗,再有才华也难出头,哪怕出头也不会有个好结果。

整本书充满了宿命论,其中好几个人都会收到批语让其参悟,其实都是告诫他们之语,等到一一应验,又正好说明了宿命不可违的原则。

所以整本书虽是褒扬了梁山人的英雄行径,但更是批判朝廷无能,腐朽,应是作者借书言志,而鲁智深等人这种明知天命,还无法改变的描绘,更像是说自己无法对抗命运的不公,颇有些自怨自艾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