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疫情會帶來什麼樣的商業機遇?

微陽泉


消費產業機遇

這部分分兩塊來闡述:

一是我們的基礎假設,即經歷了“新冠“疫情的消費者在心智和行為上有哪些改變;

二是基於以上假設的行業趨勢研判。

1.基礎假設

1)年輕人在家做飯的習慣會有部分沉澱下來

我們認為疫情之後的吃飯場景不會迅速回歸外賣和堂食。

首先,從持續時間來看,在家做飯不只是隔離期這幾周,即使2月底疫情解除,餐飲經營的恢復仍需幾個月的時間,在家做飯頻次相較疫情之前仍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段時間 足以培養一個“熟練廚娘“和在家吃飯的習慣(當然從更長的週期來看,i.e.5-10年,考慮餐飲業的進化以及主力消費群的變化,在家做飯與外出就餐的比例會否進一步向後者傾斜,還有待探討)。

其次,在家做飯的意義已不只侷限在”吃飯“,而是 具備了 社交屬性。下廚房APP月活已達1000萬,近70%的用戶是20-30歲的年輕人,她們會曬廚藝、聊心得, 美食就像美妝、寵物、球鞋一樣已成為社群文化的載體之一。

當然,還有在家吃飯的 健康、安全、小確幸的體驗感,都是外賣和餐廳不能完全取代的要素。

2)對便利性的需求更加旺盛

對於“懶癌患者“,在家做飯已經很辛苦了,你還忍心讓TA出去買菜、再回來洗菜、擇菜嗎?

對近場化零售、半加工產品的便利性訴求會日益增長;此外,疫情期間各行業商家線下門店均積極開拓“到家服務”,也使消費者逐步習慣了享受這種便利性,由奢入儉難,供需兩旺也會推動未來 “萬物到家”時代來臨。

3)千方百計提高免疫力

去年雙十二淘寶發佈了《90後惜命指南》,90後“怕死”的消費心理有了交易數據支撐。

這次疫情大家意識到能戰勝病毒的不是良藥,而要靠自身免疫細胞的激活和反攻。最近一週百度指數中“免疫力”的搜索量較半年平均上漲了 3.6倍,相信又會帶一波 “食補式惜命”。

2.行業機遇

1)生鮮零售

生鮮零售領域我們相對 看好轉型全場景的傳統生鮮零售企業, 生鮮零售線上、線下場景融合:巨頭+區域型選手都有機會。主要原因如下:

生鮮電商需求熱度雖高,但 實際訂單達成受限 ,一是上游供應鏈保障不如傳統商超;二是運力彈性制約履約效率。此外, 下沉市場的 訂單密度 難以支撐單倉模型。

傳統生鮮賣場供應鏈更成熟,但 沒法解決需消費者“到店” ( 非近場 ) 和“排隊” ( 低效率 )的硬傷。

因此全場景生鮮零售是理想解決方案 ,微信小程序、本地生活物流服務等 基礎設施日益成熟 也支持線下門店打通線上窗口。雖然全場景存在庫存管理等難題,但春節期 間“ 物美+多點” 組 合也證明了傳統商超的供應鏈優勢遇上生鮮電商的“到家”“結算效率”優勢所爆發出巨大能量。

那麼全場景的機會是誰的?

全場景生鮮零售的關鍵成功要素有三:

最重要的是 生鮮供應鏈能力 (採購優勢、SKU豐富度等), 對於平臺型則是有優質生鮮零售合 作方 ,所以淘鮮達需要大潤發,京東到家需要沃爾瑪;

流量獲取能力 : 春節搶菜讓生鮮平臺低成本收割了一波流量,未來如何實現線下到線上的持續轉化?阿里有手淘入口;多點靠線下推廣,如物美購物車掃碼開鎖;

履約能力 : 包括門店分揀效率、配送效率,沃爾瑪-京東到家組合春節期間被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就是因為履約嚴重超時。

根據以上標準,機會比較明確的是 建立起私域流量的區域型社區生鮮,既有生鮮採購和配送到家的密度優勢,又有方便的到店體驗場景,且對於線下店來說門店本身就是引流入口。

而對於生鮮全場景的 平臺型玩家—— 物美-多點、阿里-淘鮮達、達達-京東到家,這場戰爭才剛剛開始。未來的主流玩家可能還會包括 美團,因具備APP高打開率引流+覆蓋下沉市場的騎手配送能力+投資誼品生鮮/自營美團買菜的供應鏈打底。

2)方便食品

簡單加工的方便餐食(Ready-to-Eat, Ready-to-Cook)未來機會巨大,以滿足“賣相好、味道好、品質好”的在家吃飯模式。

這又是誰的機會?我們認為RTC產品成功需具備幾大能力: 菜品研發能力、供應鏈能力(包括原料保障和規模化生產)、以及產品營銷能力。不同產品類型所需的關鍵能力也有所不同,對於口味差異化產品,如自熱火鍋、西貝功夫菜等,菜品研發可能是最重要的;而對於輕食沙拉等ready-to-serve 的產品,供應鏈能力則更關鍵。

從市場現有玩家來看,主要有 餐飲、調味品、休閒食品等幾類。

餐飲: 如海底撈的自熱火鍋、西貝的甄選商城、廣州酒家的速凍食品等等。預計這次疫情衝擊後 餐飲零售化 會成為外賣之後的又一場行業革命。

調味品: 複合調味料企業兼具生產和口味研發優勢,如新希望調味料成員企業川娃子的自熱烤魚產品,2020年春節在淘寶上線即創下了5秒5萬盒的戰績。

休閒食品: 休閒零食相比前兩者有營銷優勢,百草味上新了自熱火鍋;徽記食品的“有你一面“春節期間亦表現不俗,兩週天貓粉絲量增長2萬,預計2月前9天的銷售額已經超過去年最高月的一半。

目前來看,我們傾向於認為 餐飲企業比食品企業具備更綜合的RTC能力。當然從更長週期來看,餐飲、食品、零售業的界限可能會越來越模糊。

3)健康食品

從提高免疫力的角度,不同於非典時期旺銷的傳統保健品,年輕消費群體在面對廣告宣傳會更加理性,因此預計未來食補角度提高免疫力更多是依靠均衡飲食和優質蛋白攝取。

例如, 低溫鮮奶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和高品質認知度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加強,這對低溫品類滲透率提升及人均消費量有所促進,預計未來各大乳品廠商都會將其作為提升自身品牌價值的關鍵點。

此外,營養均衡、原料可溯的 代餐粉、膳食營養補劑等健康食品亦有可觀空間。

對於寵主人,這種健康觀念可能也會延伸至對 寵物主糧的選擇,對主糧成分原產地和品牌美譽度會更加關注。

4)冷鏈物流

疫情期間由於物流倉儲、配送能力的供給不足,給食品、零售行業帶來巨大的銷售機會損失,未來不管是生鮮全場景還是RTC行業的發展,作為基礎設施冷鏈物流的支持都會空前重要。

同時,這次疫情對主要服務於餐飲客戶的中小物流企業是重大打擊,也會帶來冷鏈行業的深度整合。 未來全網型、全鏈條的冷鏈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將大有可為。

以上是我們對於“新冠”疫情後的行業機遇的初步判斷,有些結論還需要更深入細緻的驗證,歡迎與草根戰投部的小夥伴們交流探討~

後記

對“後非典時代”的回顧以及對“後新冠時代”的展望,讓我們恍惚看到雲開霧散,但其實現在仍是至暗時刻。

我們不能轉動命運石之門來改變2020年初的這條世界線,也暫時沒有能力實際支援一線或參與保障民生,唯有在這非常時刻盡好研究的本職工作,靠每顆小螺絲釘的正常運轉協助大機器一起扛過去。

如果我們的研究能給那些為保蔬菜米麵供應而“逆行”的行業從業者以啟發和信心,那是最好不過。

時代在降下塵埃的同時,也會埋下新的種子。

讓我們一起期待,種子發芽的那一天。


木鐘離


1.傳統行業,例如餐飲,娛樂類行業,人們因為在家閉關修煉已久,需要通過此類產品的消費,釋放壓抑已久的情緒,形成短時間的報復性消費;

2.與疫情防控相關的行業,如醫藥產品,測溫槍,消毒液等等;

3.出口行業,國外的疫情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與之相關的商貿產品會有非常大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