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智”成城 聚力抗疫 ——科技工作者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建言獻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防控,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必然要求。中國科協協同全國學會與科技智庫,主動聯繫策劃,開展應急調研,深化細化選題,匯聚專家資源,發揮專業優勢,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科研攻關和社會治理積極建言獻策。


疫情應對:從調研入手,助推科學防治


戰“疫”第一時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為疫情防控提供科學指引。在防控關鍵期,強調“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必須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


把握科情民意,是精準動員、精準服務的基礎。中國科協今年以來利用“科情在線”調查平臺在全國開展5次調查。疫情發生初期,參與澎湃新聞等平臺聯合組織的新冠病毒認知防疫調查,收集科技工作者瞭解疫情防控知識的情況。春節後,針對各地防控升級態勢,迅速發起公眾“戰‘疫’信心調查”,瞭解科技界情緒和防控信心。在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疫情初步向好之際,開展疫情經濟狀況影響調查,評估經濟態勢,提出發展建議。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心理疏導、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指示精神,開展趣味心理調查,瞭解群眾心態。近日,為服務復工復產,發起產學服務需求調查,充分了解科技企業需求。


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開展的在線心理調查,有27972名公眾參與答題,有效問卷25218份,被調查者覆蓋所有省級行政區及港澳特區。調查顯示,公眾總體上情緒積極,但局部存在情緒波動,需要高端關注;對醫務工作者等職業群體寄予重望,而對公務員群體的支持和信賴則有待加強。對此,調查報告建議及時開展心理疏導、緩解負面情緒,通過讓更多公眾參與抗疫作出貢獻的方式增強榮譽感,堅定信心;並建議加大對優秀基層公務員及事蹟的宣傳力度。


在湖北省確診病例人數死亡率遠高於全國其他地區,仍有大量染病人員未得到確診的階段,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專家提出,聯防聯控工作成效顯著,重點要加強聯治,建議借鑑四川災後重建的“對口重建”模式,由各省各體系隊伍分別包點支援,人財物一體支配。


針對醫護人員感染的現象,侯立安、任陣海、劉尚合、賀泓、孫玉五位院士專家提出,醫院發熱門診和重症監護病房防護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存在醫護人員防護短板,建議為發熱門診和重症監護病房增設防感染設施,推廣穩態置換流空氣淨化技術、原位殺滅(UV+03)技術和全時段空氣病毒主動式及被動式消殺技術設施,儘快形成示範,為一線醫務人員提供防護屏障。


在全國(除湖北省以外)新增病例出現“13連降”之時,上海交通大學專家及時提出,在保證有效防控的前提下,應區分不同區域疫情狀態並進行分類,動態監測各類地區疫情變化,建議進一步強化分層分級治理,根據分類有序解除相關省份和城市的應急狀態,分批恢復城市正常運轉。


針對疫情防控中有些地方出現的不合法現象以及哄抬物價等行為,中國科協-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組織法學領域專家學者,從疫情防控職責

法律規定出發,提出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中央高位協調,破除地方利益與治理鴻溝的建議。


復工復產:打通堵點,釋放發展新動能


在疫情形勢趨緩後,在確保防控到位的基礎上,有序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成為緊迫任務。復工復產既要立足當前,抓好防疫物資準備、建立防控制度等具體工作落實,更要著眼長遠,聚焦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產業深入研判,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針對疫情對我國供應鏈造成的影響,為協助各組織、企業查找短板,建立風險管控機制,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有效減少風險損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開展應急供應鏈情況及企業復工情況調研,覆蓋23個省市、23個行業、1081家企業。結合調研結果並綜合權威媒體信息,提出構建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應急供應鏈協同機制、構建信息發佈平臺等建議。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圍繞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建議建立統一的應急物資分類代碼和編號標準體系,建設應急物資信息公共平臺,以解決物資分配與供應問題,為戰“疫”後勤保障提供有力支撐。針對我國應急運力儲備存在的問題,比如鐵路交通設施分佈不均、難以有效滿足應急響應初期要求,大型運輸機機場較少且中西部地區未密集覆蓋等,建議補齊遠程航空投送機場建設短板,提前開展專用機場地面設施規劃佈局,擴大機場建設規模,強化遠程航空投送和儲備能力。


針對疫情對我國汽車行業和製造業的影響,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及聯合體專題智庫智能製造研究所,分別進行深入研究。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通過專家諮詢、電話調查等方法,綜合分析疫情對汽車行業產生的影響,包括加劇汽車產銷持續下滑、衝擊汽車供應鏈體系等,提出在供給端加大財政減稅和支出力度、出臺提振汽車消費的鼓勵政策、釋放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等建議。中國科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及聯合體專題智庫智能製造研究所組織專家,分析了疫情下我國製造業凸顯的問題,提出推進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推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理念更新和產業發展等建議。


科研攻關:信息共享,加速數字化轉型

科研攻關和信息傳播不僅關係抗擊疫情的成敗,也影響公眾的情緒和社會和諧穩定。疫情大考之下,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等快速而廣泛地應用於科研活動,打開了科研數字化轉型的窗口。在此過程中,信息如何傳播和共享,科研如何成功轉型,也給我們提出了挑戰。


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專家圍繞抗防疫科研成果信息傳播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科研機構各自為戰、搶樣品、搶資源、搶發文章,以及媒體宣傳口徑不一、自媒體傳播的信息真實性難以保證等現象,提出建立統一的疫情防控和成果信息平臺、建立引導科技工作者及時共享研究成果的激勵機制、完善質量保證機制、注重輿論引導等建議。

歷史經驗多次表明,每一次重大突發公共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增長機會。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深入分析了抗擊疫情中所蘊含的契機

,包括抗疫科研攻關促進公私合作、數字基礎設施有望互聯互通,人工智能技術快速廣泛應用、科研範式醞釀重大變化,科技資源和數據開放共享醞釀新知識爆發平臺等,提出加強多元協同機制創新、統籌佈局科研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加速科研數字化轉型的建議。


社會治理:化危為機,夯實科技支撐基礎


疫情考驗我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相較於17年前的非典,本次疫情傳播性更廣、感染性更強,而且全國各地對城市和居住環境進行封閉隔離,對我國社會民生的衝擊更大。此次危機也不侷限於中國,必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應激與神經生物學分會專家,從社會治理角度,針對疫情防控中及疫情後對公眾精神壓力障礙估計不足的問題,提出加強對疫情期與後疫情期創傷性應激障礙的社會治理,既要強化疫情期間創傷性應激障礙防控,又要建立科學、標準化的管理機制,加強後疫情期創傷性應激障礙管理。


疫情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蘊含著中國引領全球數字產業的危中之機,一定程度上為數字產業發展提供了意料之外的“場景”,甚至加速了“未來”的到來。中國科協委託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專家,分析了疫情災難下有可能逆勢發展的九大數字產業,包括互聯網醫療及AI檢測、機器人智能服務、多模態智能識別、自動化物流網絡、企業雲辦公、互聯網教育等。


疫情已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構成國際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多國已拉響疫情警報。面對疫情可能向全球蔓延的嚴峻局面,加強國際合作並推廣中國抗疫經驗,嚴防疫情全球擴散已刻不容緩。中國地理學會專家綜合研究,建議加強疫情防控國際援助,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建立全球聯防聯控機制,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


責任擔當之勇、科學防控之智、統籌兼顧之謀、組織實施之能,是應戰應考的硬本領。無論是疫情中的藥物和疫苗研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還是疫情後的心理疏導、應急體系完善、社會治理,科技工作者都在彰顯著“硬核”力量。各級科協組織廣泛動員和匯聚科技工作者智慧和力量,把科技工作者的個體智慧凝聚成有組織的集體智慧,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優勢,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實現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撐。


來源 | 科協改革進行時


眾“智”成城 聚力抗疫 ——科技工作者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建言獻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