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幼兒教育最需要什麼?

阿鈈鈈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幼兒教育最需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從事幼教工作多年。所有從事過幼教工作的老師都知道,每個學期教師們學習最多的就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每個老師必須深入解讀《指南》,並認真貫徹《指南》的精神。在《指南》中指出,嚴禁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的教育內容。很多家長會擔心,那我的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呢?家長只想到讓孩子贏,卻沒考慮超前教育會使孩子產生什麼後果。

大學教授、社會學家鄭也夫說過:在發達國家,人家是有立法的,幼兒園不準識字、不準教算數。為什麼不準呢?是因為你的心智在這個階段還沒有發育起來,不要給孩子壓這麼大的負擔,而是要讓他玩耍、讓他自立。


而德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如果按照中國家長的說法,不讓孩子提前學小學的知識,這些孩子的學習將會很糟糕,會輸在起跑線上。但事實如此嗎?

並非如此。德國的工業非常發達,藝術設計獨具匠心。在德國有很多世界名人,如愛因斯坦、馬克思、尼采、等等。在德國史上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多達102人。他們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人,但他們取得的成就卻是巨大的。

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並不是放手不管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的孩子3歲不到媽媽就急著想讓孩子上幼兒園。他們說:“我的孩子很聰明,會念很多古詩。”父母注重於教會孩子各種知識,但他們沒有教孩子如何上廁所,如何穿衣服,如何與別人交往。孩子的心智卻並不成熟。碰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有的孩子就是直接打回去。我不知道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們是否除了學習外,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用自己來處理,而由父母來解決?曾經有很多陪讀的父母,幫讀大學的孩子洗衣服,有的請保姆。這就是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嗎?”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獨立,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甚至遇到一些挫折就跳樓,具有“空心病”,這些孩子拿什麼去贏呢?



幼兒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孩子慢一點成長。我們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就象是在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當他們蹲下來在觀察一隻從未見過的天牛時,孩子們會很興奮。父母不要催他們:快去寫作業。讓他們觀察一會,因為你的催促會破壞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對大自然的興趣。幼兒園是沒有作業的。他們在幼兒園裡唯一的工作就是肆無忌憚的玩。讓孩子們“輸一會吧!”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提出您的看法。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雨後山林靜


現在的幼兒教育最需要什麼?我的回答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以一個家長的親身經歷告訴你原因。

以前,總聽人說,孩子要快樂教育,所以,在孩子的學前階段,我既沒有讓孩子提前學什麼,更沒有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特長班,只在生活習慣上對孩子進行嚴格的要求。

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後,老師教孩子的拼音以及基本加減法,孩子總學得比別的孩子慢,孩子的自信心漸漸受到嚴重打擊,經過與其他孩子的家長了解,發現他們的孩子基本上都提前學過小學的知識。沒辦法,我們夫妻倆只能花更多的時間幫孩子學習那些基本的語文和數學,所幸,經過大家的齊心努力,孩子的成績也能夠跟上其他同學了。

之後,學校搞一個文藝活動,通知家長讓孩子勇躍報名,結果全班四十六個同學,竟然有四十個報了藝術特長,而我的孩子竟然被問為什麼不去報名,孩子哭著回家,鬧了幾天,堅決不去上學,而且孩子還跟我們講,誰誰是好朋友,他們都會彈鋼琴,某某不跟自己玩,因為自己不會跳舞,最後我們才跟孩子商量,讓他去學爵士鼓,他才安心地去學校。

現在,每到周未,孩子更忙了,週六上午學音樂,下午學英語,週日上午學跆拳道,下午學圍棋,忙得像什麼似的,我也會問孩子,要不就別學這麼多了,孩子想都不想地說,我要把以前沒學的補回來,我問為什麼呀,孩子說,我不想讓同學說我是笨蛋什麼也不會。

這是一個不在乎起跑線的孩子家長的真實體檢,如果你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你一定要讓孩子至少學一門樂器,會玩一個體育項目,還要先練好上學所需的基本知識。如果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間會讓你後悔不迭的。所以,認為起跑線不重要的家長,要三思啊!




漢思學堂


我個人認為:現在幼兒教育最需要教育幼兒為他人著想,而不是什麼事都是隻想著自己。

今天上午看了一段視頻,頗有感觸,說的是母子二人上高鐵,三歲的兒子按照媽媽的指引來到三人座位前,兒子開口要求媽媽給他做窗口的位置。媽媽解釋說,座位是憑票上的。

這時坐在窗口的那位奶奶笑容滿面地開口了:“小朋友,我的位置讓給你吧。”

媽媽客氣地回絕了。

老奶奶不解地問,你這位媽媽怎麼啦? 為什麼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呢?

媽媽認真地回答:現在孩子小,人們可以讓,以後長大了,沒有人讓了,他該怎麼辦呢?

作為父母都是疼愛孩子的,孩子有什麼要求儘量滿足,殊不知,這是害了孩子。

記得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太好,可是,每次家裡買了什麼好吃的東西,一定是分成三份:爸爸、媽媽和女兒。

有一回,孩子生日蛋糕,媽媽還是按照慣例切了三份,在切的時候,她有意切了其中一塊大一點的,心想讓女兒多吃一點。

讓她驚喜地看到,女兒把大塊一點的分給了爸爸,再分了一塊給媽媽,自己最後拿了一塊。一邊吃的很開心,一邊笑眯眯地看著爸爸和媽媽。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體會,自己對孩子千依百順,結果到頭來,孩子還是常常不滿意。

為什麼? 到頭來,家長往往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很少會溯本求源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等到孩子長大了,習慣已經養成,孩子心理上的一種“一切都是我的意願最大”早已根深蒂固。

身教不如言教,遲教不如早教。


霏霏桃子姐


在美國的幼教界也有一把尺子,這把尺子不在老師們的手中,而在老師們的心裡。這把尺子就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標尺”,什麼年齡段應該有什麼發展目標,需要觀察哪些方面,收集哪些數據,最後給孩子形成哪些指導結果,都已經被約定在了兒童成長和發展的科學理論框架內,這個標尺其實早就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教育部印成科普讀物在全國派發,但遺憾的是,還是有絕大多數家庭,不明白學前兒童也有指標需要不斷的觀察。

所以,幼教界現在最需要的還是對科學育兒理念的普及,需要廣泛的與世界先進經驗接軌。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更多人真的願意去研究孩子,發現孩子。

圖片內是美國幼兒園的教學內容舉例,看看和我們幼兒園孩子每天做的內容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別?最後一張是兒童發展標尺對照表。





Steam幼兒教育研究


現在幼兒教育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學習,注意這裡說的家庭教育不是我們給孩子請的家教訓練,而是父母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


中國家長在教育這件事上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其實家長們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少,但是他們寧願花更多的錢,去請所謂“專業”的人,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有個簡單的道理人人都知道,與孩子接觸最多的只有父母,最適合教育孩子的也是父母。


教育行業過去十幾年一直是重視K12,近兩年在政策的推動下,開始逐漸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現在的家長多是80後、90後,也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家長依然選擇寄希望於“別人”來完成自己的家庭教育。


所謂“家庭教育”,是給孩子營造能夠健康成長的原聲家庭環境,而不是去報能力訓練班,去報素質親子營,這些外在條件的幫助是對孩子有益的,但是絕對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自己去學習,去努力提升自己,在潛移默化中,你的優秀會滲透到孩子的教育中去,沒有那麼的刻意,水到渠成。懶惰是人的天性,所以很多父母寧願將“這份”責任丟給孩子,給孩子報一堆班,美名其曰我為你付出的這麼多,你可得好好表現,對於這樣的父母只想問?


然而事實是除了花錢,你們都做什麼了?你們選擇了成本更高,執行起來更容易的方式來面對。父母自己去學習的成本要比孩子學習低得多,因為父母理解吸收知識的效率高,用省下來的錢,去提升孩子的生活質量好不好呢?


所以那些懶惰的父母們請承擔起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現在幼兒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自身素質的提升。


鄭淑麗正面管教


籠統的說,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成才,但是具體要成為什麼才呢?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明確的目標,其實我們都讀過“傷仲永”的故事,我們也都瞭解了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的原因,遵循自然成長的法則、適時科學的引導與督促、尊重孩子的自我定位與選擇是當前各位父母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最應該重視的三個問題:


首先我們務必要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法則,因勢利導,而不能拔苗助長!

什麼是自然法則,一棵幼苗從栽種、發芽、出苗、長葉、開花、結果,是一個正常的自然成長法則,如果我們違背了成長規律,幼苗最終就不可能結果!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道理,我們很多家長往往搞不懂教育的先後順序,就好像孩子學說話一樣,還沒見過哪個孩子是先學會寫字後學會說話的,這一點相信家長都懂吧,但是為什麼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卻要硬逼著孩子去打亂順序呢?比如幼兒園裡就讓他學習小學化的內容;每天除了作業還要強行加上輔導班、興趣班,導致孩子每天睡眠嚴重不足等等,都是我們的父母在做的事情,所有這些都會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


其次,家長適時科學的引導與督促是孩子能夠脫穎而出、成功成才的催化劑!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就天生具備了32個條件反射,比如抓握反射、吮吸反射、探究反射等等,我們重點說一下探究反射,當一個嬰兒在媽媽懷裡吃著奶的時候,我們在他身後打一個響指,你會發現不同的嬰兒反應是不一樣的,有的寶寶立刻就回頭去找,有的寶寶要等一會才回頭去找聲音來源,而有的寶寶任憑你響指打的聲音再大,他只會自顧自的吃奶而不理會;那有什麼不同呢?

那個馬上回頭的很有可能就是將來上學以後不用的大人操心的孩子,自學就能成才;那個停了一會才回頭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屬於坐不住的,愛動的,需要大人不斷的叮囑,不斷的引導才能有效提升學習成績的;而那個不回頭的寶寶,有可能(沒有百分百)就是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精力才能讓他提升的孩子的類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天生就存在差異,但是每個孩子依然都有成功的可能,重點就在於我們家長不同程度的引導!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認可家長的總是拿“別人家孩子”來比對自己家孩子,其實應該比對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


第三就是尊重孩子自己的定位與選擇,丟掉大包大攬的傳統思想!

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受老一輩人思想觀念的影響,習慣了對孩子的包辦代替,比如孩子的興趣愛好甚至包括高中的文理分科,直到進入大學的選專業、畢業以後的工作方向,說實話這一路走來,你的選擇未必就正確,我們應該看到現在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發光出彩的可能,一個街邊賣包子的女孩、一個送快遞的小哥都能成為網紅,甚至由此實現人生的轉折,所以行業之間的效益比的劃分已經沒有那麼明顯,重點在於不管做哪一行,你只要做精,做出差異化,總有一天你就會成為那顆耀眼的明星!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按著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發展,去衝刺,唯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小培養屬於自己的專業興趣,未來也才有無限可能!



高樓大廈平地起,至於高樓上方如何裝飾,是做直梯還是旋轉樓梯都不重要,因為沒有牢固的地基,這一切都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家長,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那就是地基,就是孩子從小的習慣、興趣、品格、情商等等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

回答均為葛老師原創,嚴禁轉載,歡迎大家關注葛老師教育新智匯,攜手科學育兒!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中國的古話說“三歲看到老”,現在的幼兒園教育基本從三足歲開始,可是我們的幼兒教育隨著鋪天蓋地的幼升小越來越“扭曲”,所謂的“不能輸在起跑線”讓我們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設了加減法,寫字課等等。可是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對規則的維護,對善良的守護,學會分辨是非,好習慣的養成……這些能守護人性最本質的東西,才是幼兒時期最應該教給孩子的。

一個人的品質和性格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了,長大後很難再改變。而在幼兒心智尚未成熟之際,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最重要的;規律的生活作息,遵守常規,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文明禮貌尊老愛幼,講衛生…這些看似並不起眼甚至理所應當的事,才是我們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最基礎的規則習慣養成了,再來談幼升小吧…





混世ivy小姐


最需要挫折教育,不平等的待遇!

智能方面的教育,在中國已非常豐富了,只有好與更好的區別。而挫折教育方面,基本上是空白,這可能是中國家長集中犯的一個普遍性的錯誤——把最好的給孩子,若要吃苦吃虧,讓開,有爸爸媽媽,有爺爺奶奶,有姥爺姥姥……

若不從幼兒開始,等他們從溫室裡”茁壯”成長起來後,一旦放開你牽他的手,還給你的就是無數個“媽寶寶”。


嫲嫲119


幼兒教育當下市參差不齊,我覺得現在的家長比較年輕,應該多學習一些育兒的正確方法和思想,教和育是分開的,學校重在教,家長在育,3-6做的最多的是正確育兒,不要溺愛!不要溺愛!


幼兒園環創設計


幼兒教育每個方面都很重要,最棘手的也是最關鍵的環節,個人認為是父母的自我成長,尤其心理方面的成長和修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