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如何用2%的土地養活17%人口的?

鹽荒子孫V


根據資料顯示,印度用2%的土地養活了17%人口。這個結論令我們驚訝。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讓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總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公里,世界陸地面積約為14890萬平方公里,印度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2%。

印度也是人口大國,截止到2017年為止,印度擁有人口總數13.4億人,佔世界人口的17%,僅次於中國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國,但由於印度的國土總面積不足中國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所以印度的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多。

再加上印度的習俗是多生多育,而中國近兩年才實行二胎政策。所以人們預計,最晚在2022年,印度人口可能將會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印度在我們的印象中是比較貧困的,據統計目前仍然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貧困人口。農業是印度的經濟支柱,印度農業的淨產值約佔其國內總淨產值的五分之二,同時印度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仍然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農業在印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同時,印度也是糧食出口大國,由於印度的農業的發達,印度是亞洲的第三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第十二大經濟體。

那麼用"印度用2%的土地養活17%人口"這句話來描述是否誇張了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糧食總產量的多少與耕地面積有著緊密的關係,與國土總面積的關係甚小。

就像是俄羅斯,擁有第一大國土面積,但是他們可以用來種糧食的土地卻少得可憐。而由於地域條件的原因,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袤,在世界上排名第二,面積約為1.6億公頃,僅次於美國,佔據世界耕地面積的大約十分之一。世界十分之一耕地面積養活世界六分之一人口,這種數字對比,顯得就不那麼“驚悚”了吧!

印度的平原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五分之二還多,剩下的山地、高地,總體地勢比較平緩,因為其大部分的高原、山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因此仍然有足夠多的適合耕耘的土地。

其次,一個國家的糧食總產量高與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密不可分。

印度靠近赤道,因此印度的氣候炎熱,大部分地區都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擁有充足的雨水和光照。印度的冬天也不會過分寒冷,因為有喜馬拉雅山來抵擋寒氣。再加上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土壤條件,在這兩個條件的作用下,農作物可以一年四季都生長。

不過印度的農業也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由於印度的傳統農業在其農業中佔主要地位,因此農作物對氣候條件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要求較為苛刻,靠天吃飯,並且傳統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會受到洪水、乾旱的傷害。其次雖然印度的農作物可以一年收三次,但由於種子不夠優質,農業科技不夠發達,所以印度農作物的產量不高。

說"印度用2%的土地養活17%人口"這個結論,也對也不對。對就對在印度的確有很高的糧食產量,同時又是糧食出口大國。

但是印度官方所認為的“養活”標準是很低的,如果印度人民都是歐美那種大吃大喝的養活標準,估計可就捉襟見肘了。


歷來現實


印度的國土面積不足300萬平方公里,而我國約960萬平方公里,住著幾乎同樣多的人口。很容易發出感嘆,怎麼在這麼少的土地上養活14億人口。我國這麼大的面積,以前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

其實國土面積少,不一定代表耕地面積少。印度就是這麼一個國家,領土面積世界第7,耕地面積世界第一。



是不是很神奇,下面看一張世界耕地耕地分佈圖就直觀了。


從圖上可以看到,印度全境幾乎都是可以耕種的土地。

有了足夠的耕地才有生存的根本。

印度種植的農作物又以水稻為主,南亞次大陸的氣候,可以一年2~3熟。3所以印度飲食的主食就是稻米。可以勉強維持這麼多人的口糧。未來可以考慮引進我國的雜交水稻,哈哈~

從糧食產量上看,印度的糧食產量則是世界第三,2017年約為2.8億噸,並且印度也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國)。

此外印度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盛產水果以及蔬菜,國土東西兩側又臨海,提供了漁業環境。這些又增加了印度獲取食物的來源。

印度能在這樣的條件下,養活這麼多人口,確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環球博覽匯


印度人口和我國差不多,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耕地面積比我國大,產量不如我國高,近幾年印度的農業也在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機械化,良種和化肥,而且印度農業人口占比比我國還高,印度之所以能用2%的土地養活17%人口,這取決於人口溫飽質量的需求,吃得飽和吃得好是兩回事,我國尋求的是吃得好,印度是吃得飽,看看我國上世紀70-80年代的生活狀況就明白了。


驛動星期六


最近,有網友提問,印度是如何用2%的土地養活17%的人口?這讓我們想起過去在教科書上寫著,中國用7%的土地,養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資料顯示,印度國地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及中國的三分之一。但印度的人口數量高達13.5億,而中國人口卻只有13.95億,似乎印度這個國家要養活這麼多人非常的不容易。

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大,但是印度的可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卻大得驚人。表面上看,印度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但可耕地面積高達160萬平方公里,佔比一半以上,也就是23億畝土地。而中國雖然有960平方公里,但可耕地只有不到15%,美國也只有17%,俄羅斯也只有10%。所以,印度的可耕地面積超過了中國,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上可耕地第二大國家。

實際上,養活多少人與國土面積大小沒太大關係,而是與可耕地面積影響最大。從嚴格意義上講,印度是用世界上8%的可耕地面積,養活了18%的人口。不過,印度雖然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二,農業生產力相對落後,所以不管是在糧食畝產還是總產量方面,都不是特別突出。2018年,印度農業部門統計稱,2018/19年度糧食產量在2.837億噸,其中稻穀所佔比例超過了40%,達到了1.15億噸左右。

此外,印度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也得天獨厚,印度的地理環境是比我國優越多了,印度的平原就佔國土面積的40%,山地之佔25%,高原佔1/3。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而印度當地的自然環境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適合稻穀的生長種植,甚至可以輕易的做到一年三熟!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中國農業生產羨慕不已。可以說,印度的農業發展環境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比我們中國的農業生產環境優越多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官方對外宣稱是養活了這13.5億,但印度的標準是很低的,印度所謂的“養活”能不能吃飽飯都成為一個大問題,根據國際機構已披露的數據來看,印度大約有一半人口吃不飽飯,處於飢餓狀態,大部分兒童營養不良。這主要是印度每年還要將大量稻穀出口,以換了大量外匯。由於大量的糧食要出口創匯,印度國內在糧食供應往往是捉襟見肘。所以,按照印度官方的標準,印度人能勉強維持生存就算不錯,這樣所謂的“養活”,與我們國家的吃飽穿暖是不一樣的概念。

很多人盛讚印度以不大的國土面積,養活了13.5億人口。但我們看問題不能僅看其國土面積,而是可耕地面積,若是用可耕地面積來看,印度可耕地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同時,印度國土處於熱帶季風氣候的環境中,更適合農業的發展,印度農作物雖然產量不高,但是它一年可以三熟,彌補了生產率水平的不足。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官方認為的養活標準是生活質量很差的,一半人口吃不飽飯,或營養不良,這也算活嗎?所以,印度要真正養活這13.5億人口,讓他們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執著財經


一個國家領土面積大,則不代表它的耕地面積就多。印度雖然領土面積不算太大,居世界第7位,但它的耕地面積居世界第2位,比我國還多不少。

從印度的國土面積看,它有298萬平方公里,但它的耕地面積並不小,僅僅次於美國,居世界耕地第二位,在亞洲居第一位。


從印度官方統計的數據看,它的耕地面積達1.6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51.6%,達150萬平方公里,高於我國的1.3億公頃,這個數據還是非常大的。

我們知道,印度有13.5億人口,它們是如何用世界2%的土地養活17%的人口的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耕地面積肥沃。印度的地理位置較好,處在恆河平源,土地非常肥沃,每年降雨非常充沛,溫度適宜,氣候不冷,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和種植。許多農作物都是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印度每年的糧食總產量雖然比不上我們國家的產量,但是總產量也是很高的,達全世界第三名。


第二,生活水平較低。印度人其實骨架並不小,但一般都是又黑又瘦,看起來非常瘦小。因為印度的貧民窟很多,生活水平很低,有許多家庭在溫飽線上下徘徊。如此較低的生活水平,自然就消耗糧食較少。


第三,釀酒業不發達。印度人大多是佛教徒。印度佛教有戒律,規定既不能抽菸也不能喝酒。這就造成了印度的釀酒業很不發達。我們知道,釀酒需要耗費很多的糧食,印度人很少喝酒,則不需要浪費大量的糧食。這也是印度人消耗糧食數量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之,印度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而且生活水平又低,養活13億多印度人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小甜嘟爸爸


記得20多年前的我國中學地理課本中有這樣一句話,說是我國以世界8%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如果用這個比例來形容印度,該是多少呢?

有人說印度是以世界2%的土地養活世界17%的人口,很顯然,這樣的表述跟我們中學課本中說的表述是不一樣的,因為它這裡說的世界2%的土地是說的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世界陸地總面積大約為1.49億平方公里,印度國土總面積為29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近2%,如果按印度這樣的說法來講的話,用現在的數據來說,那麼我國就是以佔世界6.45%的陸地面積,養活了佔世界18.12%的人口(如今我國人口約為13.95億)。



若論耕地面積的話,那印度就不能說是佔世界2%了,因為印度這個國家雖然面積還不到我國的1/3,然而它的耕地面積卻比我國還多不少,印度的耕地面積佔其國土總面積的51.6%,有15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我國耕地只佔國土總面積的14%左右,約為135萬平方公里。所以如果用耕地面積來說的話,那麼說法就不能是那樣的啦。

如今全世界的耕地面積為1829萬平方公里,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大致為77億(2018年初聯合國公佈數據為76億,一年半的時間中增長1億比較正常),以這兩個數值來估算的話,那麼印度如今的數值應該是以佔世界8.2%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全世界17.6%的人口(如今印度人口約為13.58億);而我國則是以佔世界7.4%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18.12%的人口。




從這個數值中也能看出我國的耕地面積和人口數量,相比於世界總量來說都下降了,這是因為我國的城鎮化發展以及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佔用了一部分耕地,導致了我國耕地面積的減少,而我國人口出生率又趕不上世界人口平均出生率,而且比其要低不少,所以我國人口數量從佔世界22%已經下降到了18%左右。

人口的下降也導致我國社會發展面臨著老齡化趨勢的困擾,目前我國每年的人口增長數量只有500萬左右,但是印度的人口增長數量卻達到了1700萬左右,有人口學家預言未來三年之中印度人口將會超越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也使得印度有著大量的年輕勞動力,這也是世界大量人口密集型產業向印度轉移的一大原因,而為了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我國制定新的人口發展政策或已是當務之急。


人類的方向


很簡單,少吃!據世界糧食署統計,印度人的人均糧食消費量只有某人口大國的8分之1。也就是說,在印度,有大量的人是吃不飽飯的,他們只是沒有被餓死,並不代表溫飽無憂。

不要以為印度的糧食產量有多高,由於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以及管理,印度的單位產糧量一直不高。印度現在的人口跟某人口大國基本上持平。但是產糧量實際上也只有該國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不到。之所以會出現印度糧食大量出口而某國大量進口糧食主要是兩個原因引起的。

第一個原因,省吃。我們都知道印度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口生活在動亂區,這意味著這些人本身就沒有什麼溫飽可言,一天能有一頓飯或者兩頓飯餓不死那就是了,怎麼顧得上吃飽吃好。

其次,肉食問題。我們都知道養殖是需要吃飼料的,從飼料轉化成蛋的最低比例是2.1比1,即2.1公斤飼料可以產出1公斤蛋(鵪鶉),而飼料轉肉的最低比例是3.2比1。目前東亞某國的糧食自給率實際上是夠的,但是想要吃肉則糧食就不夠用了,必須要進口大量的飼料才能滿足這個缺口。而印度方面,由於肉食數量太少,人均只有東亞某國的十分之一,這使得他們可以節約很多飼料。


優己


印度耕地面積160萬平方公里,中國耕地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印度糧食科技落後,水稻畝產不到中國的一半,卻養活了世界17%的人口,而且印度還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中國糧食科技先進,耕地面積比印度少得有限,卻是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這真是件奇怪的事,袁隆平對中國的糧食產量,到底有什麼貢獻?


妙讀天下


這其實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因為印度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比例大。

印度總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看起來還不及咱們的三分之一,但依仗著優厚的氣候和地形,讓其耕地面積佔了國土總面積的52%,約159萬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我國耕地只佔總面積的14.5%,約為135萬平方公里。

這麼看,印度的耕地面積是妥妥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排名,僅低於NO.1的美國。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數據,全球耕地面積前10的國家排名)

因此,要是比較客觀的衡量,不如說印度以佔世界8.2%的耕地面積,勉強養活了全世界17.6%的人口;

而我國則以佔世界7.4%的耕地,養活著佔世界18.12%的人口。

顯然,從氣象和地理環境來看,印度的耕作條件,可是比咱們要優越得多。

跟多山地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的中國不同,在印度,平原面積佔到了40%,山區佔25%,高原佔1/3。加之,印度的地勢低平,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帶,在河川的沖刷下,土地肥沃,非常適合農業生產,能做到一年兩熟或者三熟。

可以說,印度的農業發展環境,比咱們中國,要強的太多。

然而,我國的糧食年產量一直保持在印度的2.5倍以上。

從表面上看,印度這麼好的自然環境沒發揮出來,除了較為原始的育種和耕作、管理模式,整體科技含量太低外,很大程度上,與其飽受旱澇災害有關。

照說,跟中國一樣,印度同屬季風氣候國家,大修水庫是必須的,抗旱抗澇、防洪發電、水運養殖,綜合開發,造福萬代。

可是,印度境內的水利工程卻一直不到位,大部分僅存在於“圖紙”和規劃上,只得任由境內的江河湖海放飛自我。結果,一下雨就澇,雨一停就旱。遇到季風延遲旱季變長的時候,很多地區連吃水都成問題,更別提什麼農田灌溉了。

不過,依仗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印度的糧食單產雖然不高,但自給自足還是可以的,甚至印度還說的上是個歷史悠久的糧食出口國。

早在英殖民時代,印度就素有向國際市場大量出口糧食的傳統,甚至遇到饑荒年份,南亞次大陸的土著們餓殍遍地,英國殖民者仍會毫不留情的堅持出口額,來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

對此,世界名人丘吉爾還有句非常不友好的評論——“如果沒有印度饑荒,他們就會像兔子一樣繁殖起來”。

顯然,即便是當今的已經“民主自由”了印度,作為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至今仍存在著世界上總量最大的飢餓和營養不良的人口。

比如,據2016年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佈的全球“飢餓指數”,在118個被統計國家中,印度排名97,分值28.5,為“嚴重飢餓”水平。而咱們中國,排在第29位,得分7.7,屬於“低飢餓水平”。

那麼,印度人自己吃都有些勉強,為什麼還非要出口呢?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通過原材料和糧食出口,來換取工業品的階段,咱們中國也曾經歷過,只是,那還是好幾十年前的事兒。之後,咱們成了製造業第一大國,以工業反哺農業,變身為糧食進口國,顯然更划算。

而印度呢,輕重工業基礎都不算好,工業體系也不完整,加上印度主打的廉價勞動力們,大多集中在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術低、自制能力低的“三低”人群。在發展工業製造業上,這些所謂的“人口紅利”,叫“人口負擔”還差不多。

所以,印度的國情和發展水平決定,對他們來講,以糧食出口來賺取外匯,顯然更靠譜。

總之,印度的糧食大國的體量,只能說是“虛胖”,幾乎全仰仗著佔比相當高的耕地面積。其實,要說單位面積養活人口方面,最了不起的國家,還得是以色列——在沙漠化、鹽鹼化和水資源匱乏的惡劣自然環境中,只佔總人口3%的以色列農民,不但輕鬆養活了全國近八百萬人,還能把農產品夠高價出口到歐洲。這種讓“沙漠開花”的奇蹟,才最值得驚歎。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印度以2%土地養活17%人口?知道真相的我笑出了豬叫

現在印度的人口數量已經基本和中國持平,預計要不了多久,印度人口穩穩超過中國。我們從小在課本上學到的"用7%土地養活21%人口"馬上就能變成印度版的"2%的土地養活17%的人口"。

首先必須確定的是,印度的以300萬平方公里土地,養活13億人口,確實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之一。印度講的以2%土地,養活17%人口,也絕非虛妄的自誇,也確實是印度農業的驕傲。

仔細研究印度農業發展,也許對我們有一絲絲的借鑑意義。

曾幾何時,印度長期缺少糧食,無法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為了幫助緩解印度的糧荒,在自己非常缺糧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 66 萬噸大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印度的50年代糧荒。50年代糧荒,對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來說是刺激很大,因為啟動了農業現代化改革。可是,這場改革很不成功,從 1950 年至 1960 年的 10 年間,印度的糧食生產的增長率僅為 2.5%,無法滿足國人對糧食需求,不得不採取定量供應的措施,每人每天只有 394.9 克,最高至 408 克。

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在發展農業上比老爸強不少,至少政策上重視農業,而非重工業。通過事實"綠色革命"印度在高產良種、水利設施、財政投入、農業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到1990年,印度糧食產量達到了1.7億噸,實現了自給自足,並且能夠出口一部分。

90年代,尼赫魯甘地家終於不當總理了,曼莫漢·辛格不甘人後,開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這一次綠色革命,全印度人實現了基本的有飯吃有衣穿。到今年為止,印度開始向中國輸出糧油和優質農產品,縮小貿易逆差。

單純看印度,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真是太不容易了。可是,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同樣是人口大國,自然稟賦遠不如印度的中國,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

先來一組數據對比,2018年全球糧食產量是25.87億噸,而中國的產量則是6.25億噸,佔比24%。而印度,產量則是2.8億噸,還沒有中國總產量的一半多。而耕地面積上看,國耕地面積1.282億公頃(18億畝紅線),而印度的耕地面積是1.6億公頃,僅次於美國的1.97億公頃。

我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印度用比中國多得多的耕地面積,出產了還不如中國一半的糧食。

這還遠遠不夠。

印度的耕地,不僅面積大,降水和溫度條件還好得多。印度的大部分國土都處在熱帶亞熱帶地區,一年可以做到三熟甚至以上。印度的氣候條件更好,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特別適合水稻等農作物生長。

印度得天獨厚的糧食生產條件,如果這些土地和氣候給了中國人,妥妥的生產10億噸以上的糧食,稱霸世界糧食貿易。但印度每年僅僅出口1100萬噸大米,這樣的出口量,還常常被泰國所超越。世界大米出口第三大國則是600萬噸,遠不如這兩個國家。

中國出產世界上最多的糧食,為何還需要向印度進口?別說向印度進口了。我們還向美國、巴西和俄羅斯進口糧食了。我們向巴西和美國分別進口了9000萬噸和3200萬噸的大豆,還向俄羅斯進口了4200萬噸的小麥。毫不過分的說,中國進口的糧食,本身就是一個超級大國的糧食產量。

為什麼我們生產了6億噸糧食,還要進口1億噸甚至更多的糧食?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中國人太能吃了!這是一個吃貨的國家。

難道印度人就不喜歡吃嗎?確實是不喜歡,因為太貴了。

印度人13億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宣稱自己是素食主義者,難道豬排、雞腿不香嗎?印度人會回答,不知道,沒吃過,也不想吃。

記得環遊世界的張昕宇梁紅在一次節目中談到,印度人看到張昕宇吃肉,能不能讓他嘗一嘗。吃完之後,印度人後悔了,這太好吃了,這以後可咋辦啊!

目前印度的糧食勉強可以養活印度大部分人,但想要向中國這樣變著花樣吃,基本不可能!

所以,當印度人在誇口自己用2%土地養活了17%人口時,原諒我不厚道地笑出了豬叫。

為何印度人不是地裡面糧食長得好,也不是糧食比較耐吃頂飽,主要是印度人比較能抗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