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在贯穿东西的陇海线上

有一座著名的英雄大桥——杨连第桥

负责维护这座桥梁的

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就是在离地面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

这群“秋千哥”的代表——李玉斌

即为这期《铁道·一天》栏目的主角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杨连第大桥以“登高英雄”杨连弟名字命名,地处豫西小秦岭余脉的山谷地带,位于陇海铁路上行线783公里909米、下行783公里894米处。它始建于1923年,桥高47米、桥长172.5米,跨越深谷,山势险峻。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杨连第大桥俯瞰。大桥北侧为杨连第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南侧为护桥武警驻地(已于2013年撤离)。负责维护大桥的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坐落在杨连第大桥的西南侧。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开始作业前,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李玉斌向班组职工讲解工作要点。陇海线是一条运输任务十分繁忙的干线,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列车通过大桥,检修任务繁重。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在做好充分的安全保护措施后,李玉斌准备下桥作业。38岁的李玉斌是家里的第三代杨连第桥的守护者,10多年的艰苦历练,让他成长为业务娴熟、技术过硬的桥隧工。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在离地40多米的高空,李玉斌骑坐在一块狭长木板上,进行他多年来重复了无数遍的一项工作——对桥梁梁体和人行道下部钢构托架进行维修保养。只要他稍微一用力,木板便在半空中晃动不定,很像“荡秋千”。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第一次“荡秋千”时,李玉斌也吓得不轻。他回忆说:“这算是桥隧工的必修课,刚上班的时候,师傅不让干活,只让上架,光坐着体验,腿都吓得直哆嗦。不过这招确实管用,过几天就习惯了。”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李玉斌家住三门峡市,是家里的独生子。60多岁的父母为了离孩子近一点,退休后租住在大桥附近的观音堂镇。李玉斌每周利用作业停点的间隙,到10公里以外的镇上看望父母,父母亲也隔三差五来工区送饺子、做拿手菜。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李玉斌的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工区的职工。李玉斌从小就听他们给他讲英雄的事迹,耳濡目染,他当兵复员后选择了铁路,主动申请调到了杨连第桥隧工区。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杨连第桥是贯通陇海线的一座关键性桥梁。李玉斌每月都要与工友们对桥上护轨、螺栓、防爬器、枕木,桥梁下部墩台、梁体、支座和梁体连接部件进行全方位检修,确保杨连第桥安全牢固。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李玉斌与工友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守护着大桥的安全,先后排除多起安全隐患。2010年3月19日,杨连第桥北侧山腰着火,着火面积达70多公顷。李玉斌第一时间带领工友携带灭火器材,会同守桥武警官兵火速赶赴现场,连续奋战3个多小时,将大火全部扑灭,确保了大桥安全。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李玉斌与工友就餐。由于工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食品都要到10公里以外的镇上采购。自2012年起,李玉斌就主动担当起食品义务采购员一职。近年来,他一直开着私家车买菜买粮,为他们做好后勤服务和生活保障工作。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工区职工准备伙食。作为工长,李玉斌组织职工利用工余时间开辟小菜园,种植辣椒、茄子、黄瓜和生菜等绿色无公害蔬菜,既美化了环境、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也让大伙吃上了新鲜、放心的绿色食品。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除了本职工作外,李玉斌还肩负着另一种责任,那就是发扬登高精神,带领大家把杨连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把英雄精神传承好。10多年来,李玉斌都会定期带领职工去杨连第烈士纪念碑祭奠、清扫。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为了更好地宣传杨连第烈士的事迹,李玉斌主动担当了杨连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

在40多米的高空“荡秋千”,是什么感受?“祖传手艺”,速来围观

现如今,距英雄在这里完成登高壮举已经过去将近70年了。李玉斌作为第三代护桥人,带领工区职工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登高精神”,继续肩负守护大桥安全畅通的使命。

杨连第

1949年9月,为保证解放军顺利挺进西北,在抢修陇海8号桥的过程中,铁道兵战士杨连第创造单面脚手架,仅以一块木板作掩护,徒手攀上45米高的桥墩,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整平5座桥墩顶面,提前数天完成了大桥修复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称号。

1950年,杨连第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1951年5月,其所在连在抢修龙津江大桥时,他冒着敌军的轰炸扫射,沿着从桥上垂下的半截钢轨登上17米高的桥墩,取下桥梁枕木40多根,为抢修工程节省了时间。1952年5月15日,他在指挥连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英勇牺牲,时年33岁。

1952年6月,杨连第被追记特等功,并被追授“一级英雄”称号,其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与此同时,铁道部将陇海铁路8号桥命名为杨连第桥,并在桥头建立杨连第烈士纪念碑。

文字:徐春明 陈斌 林飞翼

编发:蔡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