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在貫穿東西的隴海線上

有一座著名的英雄大橋——楊連第橋

負責維護這座橋樑的

是這樣一群人

他們的日常工作之一

就是在離地面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

這群“鞦韆哥”的代表——李玉斌

即為這期《鐵道·一天》欄目的主角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楊連第大橋以“登高英雄”楊連弟名字命名,地處豫西小秦嶺餘脈的山谷地帶,位於隴海鐵路上行線783公里909米、下行783公里894米處。它始建於1923年,橋高47米、橋長172.5米,跨越深谷,山勢險峻。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楊連第大橋俯瞰。大橋北側為楊連第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南側為護橋武警駐地(已於2013年撤離)。負責維護大橋的是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工務段楊連第橋隧工區,坐落在楊連第大橋的西南側。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開始作業前,楊連第橋隧工區工長李玉斌向班組職工講解工作要點。隴海線是一條運輸任務十分繁忙的幹線,平均每5分鐘就有一列車通過大橋,檢修任務繁重。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在做好充分的安全保護措施後,李玉斌準備下橋作業。38歲的李玉斌是家裡的第三代楊連第橋的守護者,10多年的艱苦歷練,讓他成長為業務嫻熟、技術過硬的橋隧工。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在離地40多米的高空,李玉斌騎坐在一塊狹長木板上,進行他多年來重複了無數遍的一項工作——對橋樑梁體和人行道下部鋼構托架進行維修保養。只要他稍微一用力,木板便在半空中晃動不定,很像“盪鞦韆”。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第一次“盪鞦韆”時,李玉斌也嚇得不輕。他回憶說:“這算是橋隧工的必修課,剛上班的時候,師傅不讓幹活,只讓上架,光坐著體驗,腿都嚇得直哆嗦。不過這招確實管用,過幾天就習慣了。”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李玉斌家住三門峽市,是家裡的獨生子。60多歲的父母為了離孩子近一點,退休後租住在大橋附近的觀音堂鎮。李玉斌每週利用作業停點的間隙,到10公里以外的鎮上看望父母,父母親也隔三差五來工區送餃子、做拿手菜。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李玉斌的爺爺和父親都曾是工區的職工。李玉斌從小就聽他們給他講英雄的事蹟,耳濡目染,他當兵復員後選擇了鐵路,主動申請調到了楊連第橋隧工區。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楊連第橋是貫通隴海線的一座關鍵性橋樑。李玉斌每月都要與工友們對橋上護軌、螺栓、防爬器、枕木,橋樑下部墩臺、梁體、支座和梁體連接部件進行全方位檢修,確保楊連第橋安全牢固。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李玉斌與工友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守護著大橋的安全,先後排除多起安全隱患。2010年3月19日,楊連第橋北側山腰著火,著火面積達70多公頃。李玉斌第一時間帶領工友攜帶滅火器材,會同守橋武警官兵火速趕赴現場,連續奮戰3個多小時,將大火全部撲滅,確保了大橋安全。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李玉斌與工友就餐。由於工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食品都要到10公里以外的鎮上採購。自2012年起,李玉斌就主動擔當起食品義務採購員一職。近年來,他一直開著私家車買菜買糧,為他們做好後勤服務和生活保障工作。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工區職工準備伙食。作為工長,李玉斌組織職工利用工餘時間開闢小菜園,種植辣椒、茄子、黃瓜和生菜等綠色無公害蔬菜,既美化了環境、豐富了職工業餘文化生活,也讓大夥吃上了新鮮、放心的綠色食品。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除了本職工作外,李玉斌還肩負著另一種責任,那就是發揚登高精神,帶領大家把楊連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好,把英雄精神傳承好。10多年來,李玉斌都會定期帶領職工去楊連第烈士紀念碑祭奠、清掃。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為了更好地宣傳楊連第烈士的事蹟,李玉斌主動擔當了楊連第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義務講解員。

在40多米的高空“盪鞦韆”,是什麼感受?“祖傳手藝”,速來圍觀

現如今,距英雄在這裡完成登高壯舉已經過去將近70年了。李玉斌作為第三代護橋人,帶領工區職工用實際行動繼承和發揚“登高精神”,繼續肩負守護大橋安全暢通的使命。

楊連第

1949年9月,為保證解放軍順利挺進西北,在搶修隴海8號橋的過程中,鐵道兵戰士楊連第創造單面腳手架,僅以一塊木板作掩護,徒手攀上45米高的橋墩,連續實施爆破百餘次,整平5座橋墩頂面,提前數天完成了大橋修復任務,榮獲“登高英雄”稱號。

1950年,楊連第隨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前線。1951年5月,其所在連在搶修龍津江大橋時,他冒著敵軍的轟炸掃射,沿著從橋上垂下的半截鋼軌登上17米高的橋墩,取下橋樑枕木40多根,為搶修工程節省了時間。1952年5月15日,他在指揮連隊搶修清川江大橋時英勇犧牲,時年33歲。

1952年6月,楊連第被追記特等功,並被追授“一級英雄”稱號,其生前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連第連。與此同時,鐵道部將隴海鐵路8號橋命名為楊連第橋,並在橋頭建立楊連第烈士紀念碑。

文字:徐春明 陳斌 林飛翼

編髮:蔡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