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和AI的發展,究竟對人有益還是有害?你怎麼看?

輕評先生



問政988


人工智能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所以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說,人工智能是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早晚有一天會面對越來越多的智能體,這些智能體(Agent)將參與到各種社會分工中,未來的老師、諮詢顧問(多行業)、會計、司機、保姆、律師、醫生、程序員等很多職業都將有智能體的身影。

從目前的人工智能設計思想來看,人工智能產品主要的職責是輔助人類,就像汽車輔助我們出行、電腦輔助我們工作、互聯網輔助我們溝通一樣。人工智能的作用也是輔助,只不過智能體能做的事情更多,也更具體一些。可以說,未來智能體的普及將極大的解放勞動力,讓人類能夠從繁重、乏味、危險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人類可以從事更有意義的工作,或者是效率更高的工作。

那麼,人工智能會不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安全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定會的,就像汽車、飛機、火車等科技產品也會帶來災難一樣,智能體可能也會帶來很大的危險,但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定是利大於弊(整體而非個體而言)。

人工智能不僅能帶來工作、生活上的方便,人工智能也能在醫療領域帶來很多革命性的變化,也許未來人類將不再會有疾病的折磨,而這正是人工智能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希望,一種擺脫命運的希望。

人工智能目前依然處在初級階段,還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也許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近幾年隨著大數據的發展,人工智能也進入了發展的全新階段,很多智能體也在特定的場景下參與了部分勞動分工。相信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有廣闊的空間,人工智能也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

我目前在做機器學習方面的落地項目,我會陸續在頭條上寫一些關於人工智能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如果有人工智能方面的問題,也可以諮詢我。

謝謝!


IT人劉俊明


智能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是人類脫離一切物質生產的生產力基礎。網絡是學習交流,精神生產的工具,是生產力發生飛躍的體現與象徵。

一、馬雲預言的侷限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扼殺很多工作機會。不只是馬雲,很多科學家也預見到因為人工智能的大量採用,有很多工作崗位要消失,很多行業要被智能機器取代。人怎麼辦?人是不是多餘?是不是最終被機器人淘汰?

人不就業怎麼養家餬口?憑什麼分配,憑什麼吃飯穿衣?這一連串的問題,迫切需要學界給出明確而科學的回答。迄今為止,得到的只是一些模稜兩可的解釋,億萬靠勞動維持生計的普羅大眾能不揪心?

二、物質生產與服務的無人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目標和必然趨勢。一旦其實現了無人化,社會的生產方式將發生根本變革。人類與人工智能將實現大分工,各自的長處得到發揮與相互補充。馬雲只是看到了人工智能對工作崗位的衝擊,對交往方式的衝擊,根本不知道人工智能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生產力的質變性質,只是從生意人的角度給予了回答。其它科學家也是從純科學的角度論述了、預測了人工智能如何給社會生產力帶來不可估量的巨大沖擊,根本不知道人工智能是有別於工業化時代的生產力,他需要建立與之適應的生產關係,設計生產關係需要經濟學,科學家們無能為力,“隔行如隔山”,全世界的經濟學家要麼陶醉在昔日的輝煌裡,有的根本不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也不知道生產關係的變革取決於生產力的性質。所以,專家學者們的解釋跳不出自己的理論範圍,與馬雲一樣只是不同角度的觀察者,人工智能對社會變革的總體作用根本不知道。這是經濟學解決的問題,不是企業能夠勝任的。

三、勞動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又分簡單體力勞動和操作性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分重複性腦力勞動和創造性腦力勞動。在工業化之前,人是物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使用工具的勞動過程中,人不但提供體力,也要提供簡單智力。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機器代替手工具,人在操作大機器的過程中,體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機械在物質生產中成了絕對主體。但人類在操作機器過程中還必須提供簡單的、重複性的智力。離開人類的簡單智力,社會生產將無法進行下去。

四、人工智能的出現與普及將取代人類的簡單的、重複性的智力,而且效率更高、更精確可靠,當代全世界有100多萬臺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承擔重複性生產的操作性機器。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兼具智慧和體力,給人的功能相似,不同於工業機器人。

五、智能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生產力的性質發生了本質變化,它不但可以使物質生產在工業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無人化。另一方面它也是服務業實現無人化的基礎。服務業的無人化是比物質生產更高級的、第二階段的實現目標,它需要社會結構的根本優化做基礎。社會結構的優化可以使很多服務項目消失。比如新的城市結構可以使傳統汽車消失,與此相關的維修等服務行業消失。

物質生產和服務實現了無人化,是以精神生產為中心的生產方式的確立。網絡化不但是學習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承擔著分配的功能。比如,學習成績與創作的分配可以採用悟空問答,企鵝平臺等網絡形式,這就是生產力質變的表現。

六、生產被機器取代了,產品的數量保持不變,要提高質量這就是人的事情了,它需要創新創造,即以科技創新為特徵的精神生產。

七、智能機器與人腦的分工

智能機器的具體性、快速性、機械性,與人腦的抽象性、虛擬性、有機性,是互為補充的。一個以碳元素形成的蛋白質為核心,一個以半導體硅為核心。

九、二者的優勢是互補的,可以把複雜的計算,簡單的精確記憶交給計算機完成,牽涉價值判斷、哲學的辯證思維由人類去完成。這樣人腦就可以剔除不必要的記憶,而專門從事創新創造創意活動。




一葉扁舟l


我感覺《終結者》人機大戰到來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是有意識的動物或者機器人,誰心甘情願讓人指揮?!擁有意識的機器人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而人類現在做的,正是在想盡辦法讓機器人擁有智慧和思維意思。


換句話說:人類向解放勞動力,什麼都讓機器人去做,就必須讓機器人擁有智慧和意識;反過來,如果機器人擁有了智慧和意識,就會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它們一旦全部控制人類社會,革命,人類將無力反抗,弄不好被滅亡。

呵呵,這個好像很矛盾的。


輕評先生


人工智能,屬於我們社會經濟等發展的工具,對於人力的節省,效率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提高,益處不言而喻,這屬於益處。談及害處,如果說人工智能出現有思想,這些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出現,現在需要擔心的是有人利用人工智能做出危害他人甚至社會的事,所以,更多的是提倡健康綠色應用人工智能。

更多可關注健康要棗知道。


健康要棗知道


AI特點能達到極限工作邊界和無傾向性,單功能產品加大數據及雲計算,研發使用價值不會停止,複合功能會代替單功能產品,一且亂碼,安全停車失靈,自主服務後果嚴重,再加上人為貪慾利益功能設計破壞力驚人,但無法阻止,因為發展方向符合人類的劣根性。


第三行星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