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 人物身份 』

寧海獅舞代表性傳承人:

陳昌福


提到舞獅,大家可能更熟悉寶芝林黃飛鴻的獅舞,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黃飛鴻之西域雄獅》系列電影為我們展示了黃飛鴻精湛的舞獅技術,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不過黃飛鴻的舞獅表現為廣東舞獅,而廣東舞獅則多為“南獅”。


常見的“南獅”節目便是「採青」,獅子把高高掛在門上的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來慶祝店鋪開張。


相比較“南獅”,“北獅”則少為人熟知,今天的人物陳昌福便是“北獅”的傳承人之一。


- 1 -


“北獅”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最早。


相傳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武帝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准俘虜回國。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以後便有了"北獅"之稱。


和“南獅”著重威猛不同,“北獅”更多表現靈活的動作。而且“北獅”的造型更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看起來就像一隻惟妙惟肖的獅子。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梅林陳舞獅隊表演節目)


其中獅舞也分文獅和武獅,表演時文獅武獅交替進行,另有小獅子穿插表演。文獅重在表現獅子的生活;武獅則重在刻畫獅子威猛的性格。


陳昌福帶領的舞獅隊則結合了北派武獅的剛猛和南派文獅的細膩。獅舞中既有剽悍、粗獷之動作,如騰、撲、滾、跳、掃場、追青蛙、翻滾、鯽魚濺、上山進洞、舞拳棒、滾響叉等都盡現其中;也有拜觀音、踏四角、打瞌睡、搔癢舔毛、抖毛等文獅細膩的動作套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作互相交錯進行,一文一武,一靜一動,一巧一抽,緊密相聯。


並且陳昌福也將“北獅”最大的特色——“武士”(引獅人)融為其中。在每場獅舞表演的高潮階段,都會有武士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等動作,時不時還會上演一段武士戲獅的景象。


現在的陳昌福一提起舞獅總有說不盡的話題,不過,他卻坦言,曾經並不想學習舞獅……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 2 -


學獅


陳昌福所在的梅林陳村早在明末清初便有了打獅子的習俗,至今約有三百年的歷史了。出生於這樣一個舞獅氛圍濃厚的村子,對陳昌福而言並非一件幸事。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梅林陳舞獅隊)


小時候,陳昌福總會去看父親舞獅。兩個人穿著獅褲,披著獅皮,在一張方桌上跳上跳下,後一人還會將前一人高高舉起。那時候,陳昌福覺得這樣的表演很有趣。


一次,陳昌福突發奇想和玩伴將簍子一套作獅頭,被單一批作獅身,也開始玩起了舞獅。一邊抖動著簍子,一邊喊著節奏,“鏘鏘鏘~~~~~鏘鏘鏘~~~~~~~~”,玩得不亦樂乎。一直持續到陳昌福14歲那一年。


為了舞獅能夠傳承下去,村子裡會要求男孩子學習舞獅。等真正開始學習的時候,陳昌福發現舞獅並非自己看到的那樣有趣。


雖然是娃娃獅,但該練得基本功一個都不準拉下。舞獅基本要求便是“穩”,下盤一定得穩。一群十幾歲的孩子一字排開,開始扎馬步。汗水一滴滴從臉頰劃過滴落在地上,有時還會滋進眼睛,穿著的汗衫後背早已溼透,明確地感受到小腿已經不自覺地哆嗦起來,這一分一秒的時間如同一世紀漫長。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這一切還算簡單,陳昌福當時印象深刻地便是“跳桌”。從一開始的“裸跳”(無負重物)到後來的戴著獅頭跳。跳不上桌子,撞到桌子或者跳上桌子後沒有掌握好平衡摔倒在桌上是時常發生的事情。每天訓練結束,腿不僅痠痛無力,還留下不少烏青、傷口。


就在那一階段,陳昌福向家裡提出了退出訓練的請求。父親知道學舞獅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陳昌福有天賦,但他支持孩子的決定,多次確認後同意了請求。


擺脫了每天汗流浹背,渾身痠痛體驗的陳昌福好不快活,感覺一下子就自由了。陳昌福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來的軌跡上。


第二年的元宵燈會上,陳昌福看到曾一同訓練的夥伴竟然開始上臺表演。當時的舞獅隊只有一套獅子,能上臺表演足以證明夥伴的優秀。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獅子時而憨態可掬,時而兇猛無比,村民們看得一陣叫好,陳昌福不禁想到:如果自己堅持下來了,也能上臺表演嗎?也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嗎?


當天,陳昌福向父親提出想要重新學習舞獅,父親不禁一愣,頓了頓對陳昌福詢問道:“這次還會中途退出嗎?”看著父親嚴肅的樣子,陳昌福神色一緊,篤定地說道:“這次我不會放棄了!我也想要在舞臺上表演!”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沒有任何一朵花,一開始便是花。陳昌福這一次堅持,就是40年的光陰。


- 3 -


接力


16歲那一年,擔任獅子頭的陳昌福第一次站在舞臺上。“表演結束後,看著臺下鼓掌叫好的村民,覺得一切的努力是值得的。”那時,陳昌福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隨著學習舞獅的不斷深入,日久深情,每天雷打不動的訓練使得陳昌福漸漸喜歡上這門中國藝術,同時他也發現了村子舞獅的問題,不僅數量不足,表演內容還單一,以文獅表演為主,時間一長,難以調動臺下觀眾的熱情。


不曾想到,20歲的陳昌福竟會主動請纓擔任舞獅隊隊長,擔負起從老一輩手裡接過傳承、發揚寧海舞獅的重任。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也在同一年,陳昌福四處籌措資金,將表演的一隻獅子擴大成兩隻獅子,甚至還加入了北師武獅的內容跳桌角、倒立等武術動作。甚至為了擴大影響,陳昌福帶領寧海舞獅隊第一次走出寧海,赴往寧波參加比賽,兩次獲得嘉獎,得到了四隻獅子頭。


漸漸地,梅林陳舞獅隊的名氣越來越大。陳昌福清楚地記得,27歲那一年的正月十四,他帶領著兩大兩小四隻獅子去往寧海縣城參加元宵表演。原本持續2個小時的表演,結果提早一個小時結束了。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原來,陳昌福剛開始表演,就將四周參加元宵燈會的遊客吸引過來,不過半小時,兩條主路已經圍得水洩不通,臺上的鑼鼓聲壓不住臺下的叫喊聲,即使後面城管來了也難以維持當時的秩序。


“臺下觀眾的熱情完全點燃了我們的激情,即使再賣力也一點都沒感覺到累!”即使到了現在,陳昌福對那一年的表演仍舊記憶猶新。正如有一句話提到的那樣:一旦喜歡了,就不會覺得辛苦,所有人、所有事都這樣。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此後,陳昌福又帶領獅隊去往杭州、寧波各地參加香港迴歸、澳門迴歸的慶祝匯演。“當時,杭州大劇院參加舞獅匯演的只有我們一隻隊伍……”陳昌福講到這的時候,臉上不自覺地流露出驕傲的神態。


- 4 -


傳承


在陳昌福的帶領下,梅林陳舞獅隊現在已經發展到八大四小獅子隊的規模,雖然在寧波小有名氣,但陳昌福並未止步於此。

作為寧海第一職業中學的舞獅教練,陳昌福希望下一輩的舞獅傳承不僅僅侷限在梅林陳村,而是讓更多人喜歡上這一非遺瑰寶。陳昌福坦露道:“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國外的跑酷之類的極限運動,但其實,中國的古老非遺——舞獅並不比他們差,甚至難度還更高!”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除了發展舞獅,陳昌福還是寧海當地有名的“獻血狂魔”,16年期間,累計獻血86次。雖然家人屢次阻止,但他仍舊樂此不疲。


寧波非遺傳承者 | 一探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正如陳昌福自己所說的那樣:“無論是舞獅傳承,還是獻血,都是我在這個世界上為社會作出的貢獻,總得做出點價值不是嗎?”

這就是陳昌福,一個樸實的傳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