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因为思念丈夫荷西而自杀,这到底算是一种疾病还是太过痴情呢?你有何看法?

manmemeet


先说下个人看法,三毛之死,是读者和书迷的悲哀,是其父母的不幸,也是她自己的解脱。她在1991年的那次自杀,并不是自己的第一次自杀,她是有过“自杀病史”的,就像第一代黄蓉的扮演者——翁美玲一样。也可以这么说,三毛的死,于其性格而言,是一种大概率的情况,虽然她父母一直在担心着她,她的朋友王洛宾和贾平凹一直在关心着她,可是三毛最终还是没能放过自己。



作为大陆一名85后,我第一次听说三毛,是因为《三毛流浪记》,知道了这位头上长着三根毛的穷人家的孩子;第二次知道三毛,是听说了和“三毛”这个孩子重名的一个台湾女作家;第三次听说三毛,是在那本泛着鸡汤清香的《读者》里,知道了她与王洛宾的那段忘年情;第四次听说三毛,是得知这位女作家早已自杀死去,而且还是在我知道三毛这个小孩儿之前。

直到今天,在悟空邀请我回答三毛为何自杀原因时,我才去了一次百度,搜索了三毛的生平,把我上面零零散散、枝叶不不整的印象给串联了起来,也尝试着从个人角度给出自己的看法。



李敖和胡茵梦这对曾经相当著名的夫妇,都曾经评价过三毛,但两人的出发点,却不一样。胡茵梦对三毛的评价是“空灵”,好比林妹妹那样的“谪仙人”,活出了自己,活的明白,也走的让人惋惜;而李敖的评论,就直白和世俗的多,直言三毛一生是“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厌世,白血病式的国际旅行,白开水式的感情泛滥”。

三毛之死,我们哀叹的是她的才情,就像溺水而亡的才子王勃,也像“人生五十,只欠一死”的晚清大家王国维。就三毛个人而言,感情的安稳,是她作为一个敏感女人的避风港,就像她羡慕林青霞和秦祥林之间的爱情一样。她一生的感情,曾经倾注在三个男人身上——德国未婚夫(不好意思,没查到名字),西班牙丈夫荷西,还有王洛宾。



诚如李敖所讲,三毛一生悲苦,一生浪迹天涯。1970年,27岁,未婚夫去世;1973年,30岁,和荷西在非洲结婚;1979年,36岁,荷西工亡去世;1990年,47岁,在新疆结识年近80的王洛宾;1991年,48岁,在台湾荣民总医院自杀。

从前后时间顺序来说,三毛自杀时,荷西已经去世12年,在这12年的时间里,她忍受着创伤和心痛,度日如年。去找王洛宾,是她最后的救命稻草,只是当时王洛宾年长许多,对于这段忘年情,不再作非分之想。只是想不开的是三毛。

齐豫那首代表作《橄榄树》,其实就是三毛填的词,也是对自身的比喻,只是她再也没有找到。在三毛去世之后,王洛宾也写了一首词,怀念三毛。



《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最后,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更多文章,欢迎移步公号 “体育情深”


体育情深


祖籍浙江舟山,出身重庆的三毛,原名陈懋平,后讨厌中间家族中族谱预定的字难写,后自作主张地改为陈平。

三毛的家庭,以前就有家谱,按照我们浙江来说,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用家谱,一般的家庭,是没有家谱可用的,说明三毛的父亲,也是一个大家庭出身。

从三毛短短四十八年的经历来看,初中时有过早恋,有过缀学的经过,虽然,缀学了,但家庭条件还算可以的父母,聘请私人老师,给三毛上绘画课,英文课,让她的部分知识,比同龄的其他人优秀。

经过初中的早恋,随后,在三毛的人生旅途中,又碰到过二个让她倾心的男人👨!

一个是德国男友,在准备结婚时,突然男人生急病死亡,给三毛的内心打击,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有经历过,才知内心的痛楚。

后来的三毛,在游历西班牙时,认识了一个好男人👨,也是三毛生命中最幸福时光的陪伴者荷西,相亲相爱,可以说是三毛生命中最值得留恋的男人👨,在美丽的撒哈拉沙漠,留下了三毛与荷西充满阳光的婚姻生活😁,给三毛的写作,流入了缕缕冥思遐想,作品的质量与数量,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丰收的成果。

爱侣相伴,相亲相爱,无奈,荷西在潜水工作时,不幸命归西天,短短的幸福婚姻生活😁,只拥有了六年,在三毛的眼前,悄然中止,跟丈夫突然阴阳相隔,打击,让三毛几乎无法透气,无法一个人生活下去,六年,没有留下一子一女,无论是谁,碰到如此的天灾,都是无法让人忍受的一个大难。

处理完荷西的后事后,三毛在家人的劝说下,重新回到了台湾,三毛将对荷西的思念,倾注于自己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收获了不少精品与荣誉。

荷西死后,三毛在生活中,也不乏痴情的追求者,因为三毛已经心中装满了对荷西的爱,再也无法接纳新的爱情💏,任何生活中的艰难,只有独自去忍受。

荷西死后十二年,三毛又得重症住院,长期的孤独生活😁,对荷西的刻骨铭心的爱,让她拥有一种严重的有郁忧症,痛苦得无法自拔,最后,无法控制自已的情绪,在台湾医院,用一个带子,结束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追随荷西而去。

三毛虽然经历过许多事,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但经历数次严重的精神打击之后,终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让人阅读的作品以及叹息的人生结局。

以上,就是自己的看法,一个著名女作家生命的坎坷,让自己一直处于极度无法控制的状态,当又一个重症的信号,在自己体弱的身上出现时,再也无法忍受的三毛,选择了离开人世的极端做法,是郁忧症的综合结果!


似风凌宇


三毛和一般人的思维不一样。她当时选择自缢出乎多少人的预料,谁也不曾想到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会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时,舆论一片哗然。她的朋友,她的读者,媒体,多少人都做出了种种猜测,大多数人都认为三毛是为情所困:荷西的突然离去,王洛宾的残忍拒绝,让她感觉绝望,她才选择了轻生。

但世人可能忽略了两点:一、对俗世的厌倦。二、精神上陷入绝对的孤独,

三毛自幼就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小学没读完就退学了,一方面她受不了老师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数学成绩实在不好。七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破例上了大学,读了哲学。这也为她后来走上写作之路做了铺垫。

在读大学时,认识了荷西,开始了她流浪的浪漫人生,她和荷西在沙漠上整整生活了14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感动过多少人。

三毛接触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受苦受难的底层贫民,她看到那些人苦难,写他们的生活。她用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定义她看到的世界。

人有旦夕祸福,谁也避免不了,三毛深爱的荷西在一次潜水中意外伤亡。这对三毛的打击太大了。她痛不欲生。

在一部书中《背影》,她写出了自己天天去荷西的墓地,像一个木人一样,每天早晨去,在墓地坐着,到黄昏再回家。守墓的人家劝她不要再去了,可是她还是要去。世上再没有如此痴情的人了。

荷西是三毛的整个世界。当初她决定流浪的时候,其实就是和身后的父母、台湾的烟火人生彻底断了脐带。

一个人在海边,在沙漠,而心爱的人已经不再,她呆着还有什么意义。

曾经歌唱的大海成了吞噬丈夫冤魂的魔鬼。曾经生活过的沙漠,因为荷西的不再,变成无边的孤独和苍凉。

她的孤傲,她的洒脱,都是建立在她不庸常的生活经历,传奇的爱情故事之上。

荷西走了,她的心空了。她能真正融入那片生活吗?她只不过活在自己的童话里。

与王洛宾相遇,三毛企图从一个悲伤的童话走进另一个诱人的童话,可是王洛宾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老了,不能带给三毛她想要的爱传奇情和梦想的生活。

三毛的心又一次碎了。王洛宾不是她的荷西。

她找不到梦想的伊甸园。她是绝对孤独的,她不会接受回台湾和父母一起过俗世的余生。她只想把自己活成一部传奇。她回不了过去和河西在一起恩恩爱爱的日子。王洛宾的拒绝,让她看穿了自己的未来。

她封闭自己的内心,她不和别人交流。这是一个强者的选择。宁可死不选择低头。

厌世孤独久了,又不和人群接触,人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抑郁。

可以设想,三毛有过多少伤心的泪水,有过多少失眠的夜晚,有过多少无望的白昼。

人的精神一旦崩溃,死是必然的。

用情太深,过于执着的人一旦情感绝望。往往会选择伤害自己。可是何尝不是伤害了别人?

三毛的自杀,病根是痴情,导火索是她选择的浪迹天涯远离烟火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精神上无可依附的孤独感,她不想回到过去,也不想拥有自己不喜欢的明天。死是她必然的选择。

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





陌上书香


但是对于三毛的自杀疑点重重,至今不能十分确定她真的是自杀。毕竟她五湖四海皆游历,人间苦难皆有尝,况且,她之前也说过不会再自杀。



言归正传。如果说三毛因为思念丈夫荷西而自杀,那么,我个人认为这是过于痴情。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便是非他不可,无他亦不可。

荷西对三毛的爱亦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与考验,对三毛的追随足以见证他的爱。而三毛是见过世面的人,也遇见过很多的男人,对荷西的爱发自内心,对荷西的依赖也是非常人可比。

我们看过三毛的书,一定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她的与众不同,是骨子里的。不若她的笔下如此,更有作家西沙为她千山万水的追随,以及为她写过两篇文章,读来足以见得三毛的品性。

她在爱情上是执着的,心思也是十分细腻丰富。她无法承受荷西的离去,我想,她总会回想起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荷西送三毛和她父母去旅游时,在飞机起飞后,他跳跃过花丛,追赶相望,依依不舍的样子。存在这样的记忆怎么不会叫人歇斯底里的疼痛,但凡我们有过爱人,即使亲情也能对这样的失去带来的痛苦感知一二。

在荷西离去后,三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人生低谷。后来慢慢地稍微振作精神起来,也遇到过很多个追求她的男性,但没有一个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因为她的内心已经有过最好的感情,拥有过最好的,又怎么能再去将就呢!

她与荷西在沙漠一起经历过生死的考验,两个人更是惺惺相惜。在那些平淡而又充实,浪漫而又惊险的沙漠生活里,荷西与她早已建立心灵上的默契。三毛也曾在书里写过,她夜晚写作,荷西便整夜睡不着,因为他已经习惯睡觉要牵着她的手,三毛听此,便放下写作,陪他休息。你看,这本就是你侬我侬的相爱啊,怎么会不痴情!




水弋月


痴情也是病,古代人管这种病叫相思病。

三毛和丈夫荷西的爱情浪漫,唯美,又艰辛。三毛在丈夫死后,把他们的爱情神圣化了。

试想一下,在现代化社会里生活的荷西和三毛来到落后,封闭的撒哈拉沙漠,和原住民一起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都有很大差异,他们夫妻俩肯定不习惯,但是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他们克服困难,顽强的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着。

《撒哈拉的故事》里描述了那段生活。年轻的时候看,心中满是羡慕,希望有朝一日,也去撒哈拉沙漠过一过三毛和荷西的日子。

许多年过去了,再也不想过那种艰辛的生活。

三毛因为爱,把艰苦当成了快乐。她认为有荷西的日子都是美好的。

回到现实生活里,三毛是一个比较自闭的人,加上身体不好,她感觉生活很艰难。这种艰难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流露了身心俱疲的状态。

三毛的病,就是抑郁症。她觉得只有离开这个世界才是快乐的,因此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寻找荷西去了……


润杨阆苑


这问题是谁提的我不得而知,是先生的至亲至爱还是闺蜜?但先生离开我们快三十年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先生究竟因何归天堂,这个谜到现在我看到的都不能令我信服,有人说先生患有精神分裂症,即今天医学说的新名词抑郁症;有人说先生因思念故去的丈夫荷西;也有的说先生因与王洛宾先生生情,而先生被王先生拒绝等等,不管因何,先生离我们而去,这是真的,如先生因患疾而去,我们除婉惜还有心疼,如先生因情或其他的原因,我觉得我们不应在此讨论,以先生的境界,对情字的理解,岂是我辈能望其项背的,不知哪朝哪代的哪位先生曾有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先生的离去,我一直思念至今,去年,有一位网友问我,为什么称女作家为先生,我告诉她,一是尊敬二是教我们的人,我读先生好多文章,对我人生做人有益。关于先生故去的原因,盼大家不要借此题讨论炒作,免得先生的在天之灵不得安息,先生天堂有知,也会认可我的建议的。




用户62899279947


总之,我是很不赞同三毛的自杀行为,又非常痛惜她的选择。三毛去世的时候才48岁,我认为这个年龄正是一个作家各方面日趋成熟的阶段,如果三毛不自杀,我相信三毛一定还会写出比她之前还要有影响的作品。不可否认,三毛是一个情深义重经历传奇的女子。没有感情的人是绝对写不出三毛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的。但无论遭遇多大的打击伤害,我认为都不应该选择自杀了事。付出是爱,但不要让亲戚朋友担心也是爱。有作家就说过对亲人朋友最大的爱就是把自己管好,不要让大家担心。从这点来说,三毛的性格就稍显脆弱偏激。

“我每想你一次,天上就飘落一粒沙,从此便形成了撒哈拉。”这是三毛写给荷西最广为流传的一段话,我每每读到也是好心痛。我现在收到这个问题邀请多么希望还能读到三毛能这样说,我每多写一个字,就能多一分复活你的希望,我要写到地老天荒,你不活过来,我就绝对不会舍你而去……

然而,与荷西的相遇,三毛是这样说的,有生之年遇见你,竟花光我所有的运气。唉!这就是三毛的命呀。还好,三毛是不在了,但关于她的一切只要读过三毛文字的人都会想起她,她以另外一种方式永远地活在了读者心中。三毛没死,死的是我们。



酱香博物馆


三毛的自杀,是因为遭到了王洛宾的拒绝,与荷西没有任何关系。


三毛其实并不喜欢荷西,只是当时除了荷西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够等她好几年的人,除了荷西之外一直找不到一个能一直对她忠心耿耿的人。


三毛在她的作品里极力夸大与荷西的“爱情”,恰恰说明三毛当时并没有得到爱情,她跟荷西只是凑合而已。

后来三毛遇到王洛宾,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是王洛宾,不是荷西!



但王洛宾发现三毛精神不太正常,负能量太大,所以就没跟她继续发展,只是利用她“作秀”,利用三毛的名气来烘托自己得名气。

三毛发现王洛宾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就自杀了。


常行居士



落叶知秋1919


不可能,三毛为别人死,他要是为何西死,早就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