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什么有人说不选赵孟頫?

傲世宝宝


赵孟頫确实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其声望和地位非一般书法家可比。但同时,对于赵氏书法的批评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应该是爱憎参半,甚至一个时期内被批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从明清以降,更是遭致了最为严厉甚而是最为苛责的批判,尤以王铎等一干所谓的遒劲派批评詈骂之声更甚更毒,恨不得刨了他的祖坟挖了他的骨殖。

但就是这么一位饱受争议的书法大家,却一直以来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对于他的喜爱也从来不掖着藏着,把他当成至高无上的书法先师也是常有的事。

这就是所谓的角度问题,也是个人欣赏层次和自我书写水平问题。喜欢他的,将他奉若神明,一直以北斗的心态对其仰望,使其越发的高山仰止高不可攀;怨怼他的人则把他贬损得一无是处,说他动摇了整个书法的根基,是对于书法颠覆性的破坏,这些人往往是小有成就的一些所谓的当时书法俊彦,在社会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话语甚至被一部分人奉为圭臬尊为至上,这就形成了势同水火的两派争执,迄今也未曾平息过,消停过。

之所以赵孟頫的书法争议这么大,就是因为老赵的书法太过秀丽,就像一个绝色美人,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修度适中,娉婷婀娜,却缺乏应有的阳刚之气,和史上那些铁骨铮铮的书法家相比较,其骨力尤弱,故而饱受诟病和质疑。

而且,赵氏书法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易学不受控,往往是只学得一些皮毛,看起来表面光鲜亮丽,其实柔弱无骨,就像一尊雕塑,远远看去威武刚猛虎虎生风,近瞧则一堆腐肉,立不起来,形如呆鹅木鸡,了无生机,禁不住仔细端详,越发的俗不可耐,自然就敬而远之,转而去追寻颜真卿等人的写法,看起来雄浑厚重、威武刚猛,边边角角都像带了利刃,英气逼人,自然就获得尊崇无数,体现出勃勃生机。

但这却是一部分人的看法和作为,并不代表全部,赵氏书法还是有着其不世出的历史地位的,在四大家之中,也是别具一格的上上之作。


龙吟148119260


书法为什么一般不选赵孟頫?

你说的这个情况确实存在,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不具有普遍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赵孟頫书法妍媚柔弱,没有雄强的气势。实际上是对赵孟頫”肉中带骨”的书法缺少了解。赵孟頫书法在现代之所以有人存在偏见,和康有为有很多的关系。

在六七十年代,康有为在当时是作为改革派进行宣传的人物。康有为对赵孟頫的书法极不待见,把赵孟頫书法说成是只适合闺阁中的女子写,斗草玩花,没有举臼拿鼎的男子气概。康有为写的什么样呢?死蛇乱麻一样玩意,就是他认为的雄强之气。因为康有为在那个年代的形象十分正面的英雄。他对赵孟頫书法的观点自然影响了一些崇拜者。使这些人对赵孟頫书法存有极大的偏见。

明末清初,骂赵孟頫最狠的人莫过于傅山。傅山书法早年学习的就是赵孟頫。他为什么要骂赵孟頫呢?当大明被满清灭亡之时,遭遇了亡国之耻的傅山,拒绝为满清朝廷卖命。把心里的怒气发泄在赵孟頫身上。不过,他骂的是赵孟頫没有骨气。对他的书法,还是承认属“二王正脉”。



现代的人,就不要拿赵孟頫的人品说事了。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傅山一样的资格去指责赵孟頫。更何况,赵孟頫本人也不是大奸大恶之辈。他只是自己的有赵氏皇族血源而已。他们家在当时,比普通人家好不到那里。

赵孟頫书法有“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的美誉。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现在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也很多,而随着大家对书法学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赵孟頫书法会成为今后的一个主流。

在我的专栏中,有赵孟頫《后赤壁赋》教学视频专栏。喜欢学习赵孟頫行书的朋友,可以去观看,对学习的方法有所帮助。


子衿书法


说不学赵孟頫的原因只有一个,人品受到怀疑!!!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在书法,绘画,金石,鉴赏等方面皆卓有成就,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无疑是后人学习书法艺术的楷典。

但为什么后世有人说学书不学赵孟頫呢?主要原因是认为赵孟頫两朝为官,特别是入元朝为官,投降外族,人品不端。就如同蔡京的字虽好,但不被推崇是一个道理。

文人讲究气节,所以后世有些文人认为赵孟頫没有气节,而字如其人,赵体的圆润被称为圆滑,没骨气!

到了现代,中华一统,各民族团结如一家,我们可以不用纠结这种事了,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赵孟頫的字,好!!!!


夜来听雨285


说有元一代的书法,完全笼罩在赵孟頫一人之下,一点也不过份。

从某种意义上讲,“尚意书风”成就了赵孟頫。尚意书风强调性情,忽视技法,而不重技法的恶果终于在宋末显现,彼时的书法一撅不振,此刻赵孟頫站了出来,大力倡导复古书风。

赵孟頫取法二王,他简化了王羲之笔法,成为“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家”。

赵孟頫书法成就虽高,但历来对他有异议的人不少,其原因在于:

1、其贰臣的身份,令其书法也为人所不齿。

2、其“日书万字”,很多人认为他的字过“熟”。

3、乾隆学赵字不成,导致其演变成馆阁体,故有人认为其字“俗”。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改朝换代的潮流岂是赵孟頫一人所能阻挡的。

赵孟頫能“日书万字”,表明的是勤奋,“熟”与“迟涩”并不矛盾。

至于馆阁体的产生,只是后人学赵不精,岂是赵孟頫之罪?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驚得我趕緊停下正在臨的《秋聲賦》!就因為他是元朝為臣嗎?可出身挺好的呀!!




高姓视界


我在几岁的时候,先父就对我说学赵体确时难于其它各体,初学还是以颜柳为最好。这是先父生前八十八十余岁时所写的赵体。




闲人4429


客观上说,赵体的字,笔法多变,结体灵活,初学书法,从赵体入手较难。赵体无工楷,有很大的行书笔意。学习行书,最好是在有一定楷书功底之后再学,跳过楷书,直接学习颇具行书笔意的赵体,会让许多人的楷书学习不摸四至,不得要领,所以,一般老师不推荐直接学习赵体,这跟学习书法,一般老师不建议从行书学起相类。"取法乎上"不是说高难度的要求自己,而是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再者,楷书流行的四大书体,欧颜柳赵,平均分布,赵体也不过25%,还有从晋楷入手的,从魏碑入手的,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各字体学习人数的百分比。

从主观上说,有人质疑他的民族气节,认为投降派字迹不值一看,爱屋及乌,恨屋也及屋,不认可他的人品,自然也就不认可他的字品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贬低赵体,自然会有说辞,有人认为,把兰亭笔法从赵体中去除,赵体还有多少值得学习的地方?既如此,学习赵体,还不如直接学习二王呢!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赵体不是江湖路数,是二王一脉。

综合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赵体给人的感觉是学习的人很少,而实际上,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研习一下赵体还是必要的。


郭保庄之古今斋


颜欧柳赵,四大楷书。不选赵体,理由是,身为宋家皇族,却为官元朝,没骨气,人品差。

其实,书法与人品无关。候宝林相声有关公战秦琼,说的是军阀韩复渠的父亲没文化。见过韩复渠的魏碑书法,写的还真不错,不象是没文化的人家。可日本鬼子来了,韩复渠不抵抗,被老蒋下令枪毙了。

赵体,本人五六十年代读书时,上海地区写赵体的人不少,许多商店的招牌为赵体字。还有写董体的也不少,董其昌也是没骨气的,前事明朝,后事满清。

艺术就是艺术,别拿人品说事儿。


有话少说


不是学习书法一般不选赵孟頫,而是书法初学者一般不选赵孟頫。近现代学书者,入门几乎都是以唐楷为首选,因为唐楷三大家欧颜柳的楷书各自成体系,且结构严谨,乃是楷书之楷模。尤其自清代以来,学唐楷者最多,从而导致了清代馆阁体书法的空前盛行。

赵孟頫的书法宗二王,他对王羲之《兰亭序》的研究非常深入,虽未能全得其中神韵,却已得其妍美之气。后世众多学王羲之的书家,都不能出赵孟頫之右。因为只有赵孟頫能写出《兰亭序》的影子,其他书家只限于临摹,《兰亭序》里面有的字,他们能默写出来,而《兰亭序》里没有的字,他们就写不出感觉了。

赵孟頫的字有较浓的妍美之气,初学者基本功不扎实,又不是天才,容易把字练得媚俗。因此,初学者一般不选择赵孟頫楷书入门。待到有了基础,要是喜欢赵孟頫书法,还是可以潜心学习的。毕竟,如果大家都只学唐楷,那么大家的字都只会千遍一律。


倚斋听风雨


许多人会说赵体媚俗,我就看不出半点媚态,更看不到俗气。赵体能写好的有几人?赵孟頫身为宋代皇室后裔,在元代做了大官;有人说是变节,如果没有赵孟頫在元代短短九十年统治时期做文化大官,元代以后如何谈中华文化和书法传承?到了明清,过了赵孟頫,中国又何尝出过更伟大的书法家?一个康有为,不就是个政治学者吗?他的话就是定论?不好意思,这样喜欢赵体,是因为我爸爸赵体楷书行书远近闻名,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