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闻仲的太师乃虚衔,为何实际权力比首相、武成王都要大?

囿山绿城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姜子牙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中太师为"三公"之首,多为大官的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官员只有太师一个头衔,而无其他官职,那么意味着此人已退二线,无实际权力。



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商纣时期的太师不是箕子,而被作者改成了闻仲,因此被人们称为"闻太师"。要说知名度,文学形象远胜于历史人物,闻仲名气比箕子不知道大多少倍。其实这个箕子也不简单,他是纣王的叔父,商纣灭亡后离开中原去了朝鲜,成为朝鲜的先祖。

不过,这里我们先不讨论商纣的太师究竟是谁,关键是封神演义给了闻仲一个太师职位后,并没有封其他官职,原著全书看下来,闻仲始终只有太师这么一个头衔。前文我们也看到了,太师只是个虚衔,如此说来,闻仲在商朝难道已退居二线了?


我们还是回到原著找真相,第一回是这样介绍的: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

后面又补充了一个信息:纣王七年,春二月,忽报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太师闻仲奉敕征北。

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闻仲乃商朝先王帝乙的托孤老臣,而且是文官之首,也管军事。而后文提到的首相商容,亚相比干都不是托孤老臣,而且首相、亚相在中国古代官名中没有这样的叫法,乃是许仲琳首创,大意是首席宰相和副宰相的意思。

按理,文官之首应该是首相商容,因为丞相在历朝历代都是百官之首,既管军事也管行政,而且还是实职。但在封神演义里,商容并没有实际权力,他没有掌兵之权,又不能号令百官,只是经常劝谏纣王,有点像顾问的角色,也可以这样理解,商容这个丞相更像太师,而闻仲这个太师更像丞相。

再看武成王这个官职,从字面上看就是总管武力的意思,而且原文中也提到"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应该是商朝军队一号人物。可没曾想,北海七十二路诸侯叛乱,文官之首的闻太师竟挂帅出征,而军事首长黄飞虎却呆在家里侍奉纣王。

从后文黄飞虎的表现来看,他在军队中的权力有限,甚至一些军事重镇的总兵都不听他的。 因此,在商朝,军政大权其实都掌握在闻仲之手,他的这个太师之位,其实更像三国时诸葛亮的丞相之位,以文官统帅朝廷军政大权。

那么,为何安排一个虚衔给这样一位实权人物呢? 这个问题应与闻太师的特殊身份有关。我们知道,闻仲幼年曾拜师截教碧游宫金灵圣母门下,学成五十载后下山辅佐帝乙。

帝乙敬他是个半仙之体,学道修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丞相之位日理万机,事无巨细,耗劳心神,因此帝乙精心安排了太师之位给闻仲。

太师尽管是虚衔,但闻仲为人耿直,不怒自威,加上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他的号令谁敢不听?太师为三公之首,品级最高,但又不需要负责具体事务,需要的时候过来管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自己去修道。所以,这个位置在商朝除了闻仲,再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了。


囿山绿城


非常感谢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但凡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闻太师在朝中的权利完全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不光是在朝廷人间的地位非常高,就连之后死了封神,都得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虽然说闻太师只是虚衔,但是手里真正的实权在握,作为托孤大臣,有着生杀废立的大权。

虽然就官职而言,当时文官之首商容,武将之首为黄飞虎,但是就是这两位位高权重的大佬,再见到闻太师的时候,也只能自称下官。闻太师还朝,商纣王下令丞相为首的朝廷文武官员们都要到朝哥城外去迎接闻太师,这样的待遇,可是很少有人能够拥有的。毕竟只有帝王才会享受这么高的礼节。在比干被害死后,闻太师大怒,一心要驱除奸佞,所以提出了废黜妲己等的十条建议,商纣王其它八条都随了闻太师的心意,但是唯独赶走费仲尤浑和废除妲己没有同意,而且不同意并非是强硬的表示不行,只是苦苦哀求闻太师,最后闻太师一再坚持下,商纣王答应了最后的两条。在仙界,闻太师是通天教主坐下四大弟子之一金灵圣母的亲传弟子,也就是截教第三代低传弟子。截教门下底子成千上万,但是能够成为嫡传底子的少之又少。闻太师能够位列其中,可见其非常优秀。虽然闻太师仅仅修行了五十年,但是因为天赋异禀,很快的进入了大罗金仙的行列。我们也从中看到,闻太师在邀请各路神仙助阵的时候,和截教二代弟子赵公明,三霄娘娘,十天君等等,都是以道友相称。虽然按照辈分来说,要比他们低一个等级,但是在没有直系师承关系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以修为高低论辈分,因此,他完全可以称之为道友。

而且不光闻太师自己有着很高的能力,他的师父金灵圣母地位更高,本事更大,普天星宿,二十八宿,天罡星,地煞星都归她管,在天庭诸神中间,金灵圣母的权利也就仅仅比昊天上帝和瑶池金母略低一些。所以闻太师背靠大树好乘凉,在死后也封为了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不知道该取什么名字啊


闻钟在商朝是三朝元老,更是托孤重臣,纵观一生,十七岁为殷商征战,一生无有败绩,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太师虽是虚衔,但闻钟掌管三军,并且闻钟文能定国,武能安邦,是殷商的擎天博玉柱式的人物,当然要比首相和武成王大了。


大名鼎鼎情感导师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姜子牙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中太师为"三公"之首,多为大官的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官员只有太师一个头衔,而无其他官职,那么意味着此人已退二线,无实际权力。

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商纣时期的太师不是箕子,而被作者改成了闻仲,因此被人们称为"闻太师"。要说知名度,文学形象远胜于历史人物,闻仲名气比箕子不知道大多少倍。其实这个箕子也不简单,他是纣王的叔父,商纣灭亡后离开中原去了朝鲜,成为朝鲜的先祖。

不过,这里我们先不讨论商纣的太师究竟是谁,关键是封神演义给了闻仲一个太师职位后,并没有封其他官职,原著全书看下来,闻仲始终只有太师这么一个头衔。前文我们也看到了,太师只是个虚衔,如此说来,闻仲在商朝难道已退居二线了?

我们还是回到原著找真相,第一回是这样介绍的: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

后面又补充了一个信息:纣王七年,春二月,忽报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太师闻仲奉敕征北。

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闻仲乃商朝先王帝乙的托孤老臣,而且是文官之首,也管军事。而后文提到的首相商容,亚相比干都不是托孤老臣,而且首相、亚相在中国古代官名中没有这样的叫法,乃是许仲琳首创,大意是首席宰相和副宰相的意思。

按理,文官之首应该是首相商容,因为丞相在历朝历代都是百官之首,既管军事也管行政,而且还是实职。但在封神演义里,商容并没有实际权力,他没有掌兵之权,又不能号令百官,只是经常劝谏纣王,有点像顾问的角色,也可以这样理解,商容这个丞相更像太师,而闻仲这个太师更像丞相。

再看武成王这个官职,从字面上看就是总管武力的意思,而且原文中也提到"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应该是商朝军队一号人物。可没曾想,北海七十二路诸侯叛乱,文官之首的闻太师竟挂帅出征,而军事首长黄飞虎却呆在家里侍奉纣王。

从后文黄飞虎的表现来看,他在军队中的权力有限,甚至一些军事重镇的总兵都不听他的。 因此,在商朝,军政大权其实都掌握在闻仲之手,他的这个太师之位,其实更像三国时诸葛亮的丞相之位,以文官统帅朝廷军政大权。

那么,为何安排一个虚衔给这样一位实权人物呢? 这个问题应与闻太师的特殊身份有关。我们知道,闻仲幼年曾拜师截教碧游宫金灵圣母门下,学成五十载后下山辅佐帝乙。

帝乙敬他是个半仙之体,学道修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丞相之位日理万机,事无巨细,耗劳心神,因此帝乙精心安排了太师之位给闻仲。

太师尽管是虚衔,但闻仲为人耿直,不怒自威,加上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他的号令谁敢不听?太师为三公之首,品级最高,但又不需要负责具体事务,需要的时候过来管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自己去修道。所以,这个位置在商朝除了闻仲,再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了。





f梦飞翔f


闻仲,商纣王之父帝乙托孤之臣,乃三朝元老。


爱情原来如此3


比干,血亲。


黄从彬


忠心耿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