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最先冲上车挡子弹的保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从古至今,刺客这一职业一直存在,他们为实现目标可以伪装成任何模样,只为在最后的时刻终结其性命。与之相对,保镖作为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他们的首要责任是保护雇主,当刺客冲上来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和刺客较量,而是得拼命挡住打向雇主的子弹。1963年11月22日中午12点30分,美国总统肯尼迪乘坐敞篷轿车,经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教科书仓库时被刺客袭击,身中两弹,直接殒命。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肯尼迪遇刺时,他的保镖是怎么应对呢?肯尼迪死后,这些保镖又发生了什么呢?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最先冲上车挡子弹的保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肯尼迪旧照

肯尼迪当时乘坐的敞篷轿车一共有三排座椅,上面一共有6人。第一排坐着两人,司机威廉·格里尔是一名特工,副驾驶是肯尼迪的保镖罗伊·凯勒曼;中间第二排是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及夫人内利·康纳利两人;最后一排就是总统肯尼迪和夫人杰奎琳。这六个人中,第一排两人承担安保工作,保护车上其他四人的安全。从车上众人的座位来看,肯尼迪夫妇的视线几乎被阻挡,刺客不可能用狙击枪瞄准肯尼迪,而且由于是坐最后一排,刺客也无法直接冲向肯尼迪。因此当刺杀肯尼迪的杀手暴露行动之后,第一排两个人就迅速做出反应,副驾驶的罗伊·凯勒曼掏出枪警戒,负责将靠近的刺客击杀,司机威廉·格里尔则是加快速度,驾车逃离刺客埋伏的区域。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最先冲上车挡子弹的保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肯尼迪的车队行驶在达拉斯街道上

那现场有没有其他的保镖呢?事实上,紧跟着肯尼迪座驾的就是特勤局的车,上面坐着肯尼迪和夫人杰奎琳的贴身保镖。看过美国大片的读者可能见到过这样的场景,特工搭乘的车辆都是不关门的,四个特工分别扶着把手站在四扇车门的旁边。其中,特工克林特·希尔就站在总统夫人杰奎琳身后方向的车门位置,他是肯尼迪遇刺事件中反应最迅速的特工,其事迹也最为人称赞。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最先冲上车挡子弹的保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希尔爬上车试图挡子弹

中午12点30分,刺客打响了第一枪,一颗子弹直接将肯尼迪射穿,打入德克萨斯州长约翰·康纳利的大腿里。这颗子弹伤了肯尼迪的背部和喉咙,直接疼得他大叫起来,痛苦挣扎中吓坏了夫人杰奎琳,赶忙大声呼救起来。虽然这一系列事情全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不过保镖们都马上反应过来。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克林特·希尔,他迅速跳下车,向肯尼迪的座驾跑去,想冲上去做人肉沙袋,但是由于前排司机反应过来,汽车猛然加速,导致希尔第一次没能爬上车子,耽误了一秒钟。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最先冲上车挡子弹的保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肯尼迪旧照

然而这一秒却决定了肯尼迪的生死,没有希尔挡子弹,第二颗子弹便直接射中肯尼迪的脑袋,连头骨都被炸开,一块飞到希尔眼前的后车盖上。希尔知道不能耽误,赶忙拉住车尾的着力点,借力爬上肯尼迪座驾的后盖。此时,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已经被吓傻,身上全是肯尼迪的血,她惊慌失措,胡乱行动,竟然向车后盖上的希尔爬去。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最先冲上车挡子弹的保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第二次枪击瞬间(玛丽·摩尔曼摄)

希尔是经历严格训练的特工,深知刺客不达到目的是不会放弃的,而此时肯尼迪一行人还在刺客的射击范围之内,危险重重。于是希尔赶忙将慌乱的杰奎琳推回座驾后排,紧接着他也跳进座驾,把总统肯尼迪和夫人杰奎琳压在身下,用身体为他们挡子弹,就这样,希尔将肯尼迪夫妇和州长夫妇保护至医院抢救。这些画面全部被行车记录仪拍摄到,克林特·希尔是第一个冲上去挡子弹,也是唯一一个出现在镜头的保镖,至于其他人在做什么,如今的我们不得而知。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最先冲上车挡子弹的保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美国白宫

希尔当初从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了美国陆军,后来成为反间谍特工。1957年,希尔被调入特勤局,然后被安排为总统肯尼迪的保镖,负责保护总统夫人杰奎琳和孩子,是杰奎琳的第一贴身保镖。在肯尼迪遇刺身亡后,希尔作为遇刺事件的现场人之一,自然也成为了被调查对象,经过美国安全局的各种调查,确定他没有嫌疑后,希尔继续回归原职工作。此后,希尔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为人所知,翰逊、尼克松的安保工作都有他的存在。直到1975年,希尔才正式退休。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最先冲上车挡子弹的保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肯尼迪总统葬礼旧照

对于肯尼迪总统的死亡,希尔非常自责痛苦,心中长久承受着巨大压力。虽然人们一直称赞他的英勇和牺牲,但是他内心清楚,没有保护好肯尼迪就是失职,这是他职责上的污点。晚年的克林特·希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我能早一点爬上那辆车,哪怕提前1秒,那颗致命子弹或许就打到我的身体上,这样他(肯尼迪)可能就不会死了。”2006年,随着内利·康纳利的去世,希尔成为“肯尼迪遇刺案”轿车上的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当世界只留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愈发在意肯尼迪之事,愧疚感与日俱增,十分痛苦,此情此景实在令人感慨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