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最先衝上車擋子彈的保鏢,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從古至今,刺客這一職業一直存在,他們為實現目標可以偽裝成任何模樣,只為在最後的時刻終結其性命。與之相對,保鏢作為職業也就應運而生,他們的首要責任是保護僱主,當刺客衝上來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要做的不是和刺客較量,而是得拼命擋住打向僱主的子彈。1963年11月22日中午12點30分,美國總統肯尼迪乘坐敞篷轎車,經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教科書倉庫時被刺客襲擊,身中兩彈,直接殞命。很多人可能會好奇,肯尼迪遇刺時,他的保鏢是怎麼應對呢?肯尼迪死後,這些保鏢又發生了什麼呢?

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最先衝上車擋子彈的保鏢,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肯尼迪舊照

肯尼迪當時乘坐的敞篷轎車一共有三排座椅,上面一共有6人。第一排坐著兩人,司機威廉·格里爾是一名特工,副駕駛是肯尼迪的保鏢羅伊·凱勒曼;中間第二排是德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及夫人內利·康納利兩人;最後一排就是總統肯尼迪和夫人傑奎琳。這六個人中,第一排兩人承擔安保工作,保護車上其他四人的安全。從車上眾人的座位來看,肯尼迪夫婦的視線幾乎被阻擋,刺客不可能用狙擊槍瞄準肯尼迪,而且由於是坐最後一排,刺客也無法直接衝向肯尼迪。因此當刺殺肯尼迪的殺手暴露行動之後,第一排兩個人就迅速做出反應,副駕駛的羅伊·凱勒曼掏出槍警戒,負責將靠近的刺客擊殺,司機威廉·格里爾則是加快速度,駕車逃離刺客埋伏的區域。

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最先衝上車擋子彈的保鏢,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肯尼迪的車隊行駛在達拉斯街道上

那現場有沒有其他的保鏢呢?事實上,緊跟著肯尼迪座駕的就是特勤局的車,上面坐著肯尼迪和夫人傑奎琳的貼身保鏢。看過美國大片的讀者可能見到過這樣的場景,特工搭乘的車輛都是不關門的,四個特工分別扶著把手站在四扇車門的旁邊。其中,特工克林特·希爾就站在總統夫人傑奎琳身後方向的車門位置,他是肯尼迪遇刺事件中反應最迅速的特工,其事蹟也最為人稱讚。

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最先衝上車擋子彈的保鏢,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希爾爬上車試圖擋子彈

中午12點30分,刺客打響了第一槍,一顆子彈直接將肯尼迪射穿,打入德克薩斯州長約翰·康納利的大腿裡。這顆子彈傷了肯尼迪的背部和喉嚨,直接疼得他大叫起來,痛苦掙扎中嚇壞了夫人傑奎琳,趕忙大聲呼救起來。雖然這一系列事情全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不過保鏢們都馬上反應過來。

最先做出反應的是克林特·希爾,他迅速跳下車,向肯尼迪的座駕跑去,想衝上去做人肉沙袋,但是由於前排司機反應過來,汽車猛然加速,導致希爾第一次沒能爬上車子,耽誤了一秒鐘。

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最先衝上車擋子彈的保鏢,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肯尼迪舊照

然而這一秒卻決定了肯尼迪的生死,沒有希爾擋子彈,第二顆子彈便直接射中肯尼迪的腦袋,連頭骨都被炸開,一塊飛到希爾眼前的後車蓋上。希爾知道不能耽誤,趕忙拉住車尾的著力點,借力爬上肯尼迪座駕的後蓋。此時,肯尼迪夫人傑奎琳已經被嚇傻,身上全是肯尼迪的血,她驚慌失措,胡亂行動,竟然向車後蓋上的希爾爬去。

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最先衝上車擋子彈的保鏢,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第二次槍擊瞬間(瑪麗·摩爾曼攝)

希爾是經歷嚴格訓練的特工,深知刺客不達到目的是不會放棄的,而此時肯尼迪一行人還在刺客的射擊範圍之內,危險重重。於是希爾趕忙將慌亂的傑奎琳推回座駕後排,緊接著他也跳進座駕,把總統肯尼迪和夫人傑奎琳壓在身下,用身體為他們擋子彈,就這樣,希爾將肯尼迪夫婦和州長夫婦保護至醫院搶救。這些畫面全部被行車記錄儀拍攝到,克林特·希爾是第一個衝上去擋子彈,也是唯一一個出現在鏡頭的保鏢,至於其他人在做什麼,如今的我們不得而知。

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最先衝上車擋子彈的保鏢,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美國白宮

希爾當初從大學畢業之後,就加入了美國陸軍,後來成為反間諜特工。1957年,希爾被調入特勤局,然後被安排為總統肯尼迪的保鏢,負責保護總統夫人傑奎琳和孩子,是傑奎琳的第一貼身保鏢。在肯尼迪遇刺身亡後,希爾作為遇刺事件的現場人之一,自然也成為了被調查對象,經過美國安全局的各種調查,確定他沒有嫌疑後,希爾繼續迴歸原職工作。此後,希爾的忠誠和犧牲精神為人所知,翰遜、尼克松的安保工作都有他的存在。直到1975年,希爾才正式退休。

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最先衝上車擋子彈的保鏢,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肯尼迪總統葬禮舊照

對於肯尼迪總統的死亡,希爾非常自責痛苦,心中長久承受著巨大壓力。雖然人們一直稱讚他的英勇和犧牲,但是他內心清楚,沒有保護好肯尼迪就是失職,這是他職責上的汙點。晚年的克林特·希爾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如果我能早一點爬上那輛車,哪怕提前1秒,那顆致命子彈或許就打到我的身體上,這樣他(肯尼迪)可能就不會死了。”2006年,隨著內利·康納利的去世,希爾成為“肯尼迪遇刺案”轎車上的最後一個活著的人。當世界只留下他一個人的時候,他愈發在意肯尼迪之事,愧疚感與日俱增,十分痛苦,此情此景實在令人感慨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