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為何寧可背上祖宗罵名,也要成為紫禁城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

歷史一書生


慈禧在晚年時期,面對內憂外患,曾咬牙切齒地說:“清非中國,辮子不能去。辮子去,中國不亡則大清亡。”可見,辮子在清皇室的裡眼,象徵著什麼。

(溥儀舊照)

然而,曾經是大清皇帝的溥儀,卻是皇室中最先主動剪辮子的人。他為什麼這麼做呢?

辛亥革命爆發後,國民革命軍推翻了清政府。民國政府為了凸顯革命的全面性,要求舉國上下必須剪掉拖著後腦勺上的長辮子。於是,在民間鬧起了一場“辮子革命”。

此時的清遜帝溥儀,按與民國政府簽訂的《皇室優待條件》,住在紫禁城中,仍然做著小朝廷裡的皇帝。

雖然與外界少有往來,但溥儀的消息卻很靈通。因為他從小就有讀報的習慣,所以,民間發生的事情他都瞭如指掌,經常會把那些花邊新聞當作宮中的談資。

自然,民間剪辮子的事情,溥儀也很清楚。曾經他還和妻舅潤麒談到過民間剪辮子的趣事。

不過,宮裡的官員或者太監們,卻一直對剪辮子的事情置若罔聞,就像他們仍舊生活在清王朝一樣。

民國政府內務部也曾數次下達“剪髮”公函給紫禁城裡的內務府,要求在宮中供職的人,必須剪掉辮子。

結果,不論是官員還是太監,都藉口要在宮中當差,不便於剪掉辮子。

因此,民國政府的公函就此成了廢紙一張,宮內的官員和太監們依舊拖著一條長長的大辮子。

其實,不光清皇室,連民國參政院中也有十幾位死活不肯剪辮子。後來鬧到政府強制性要求剪辮子,凡是不肯剪去辮子的,有官的開除,當兵的不發軍餉……如此這般,才好歹把剪辮子的政策落實了下來。

(民國剪辮子舊照)

遜清朝廷的表現,讓民國政府很頭痛。所以,民國政府直接就剪辮子的事情找到溥儀,希望他能起表率作用,並下令讓宮中官員和宮人們剪辮子。溥儀為了配合政府便下了一道“剪髮自由”諭旨,結果等於什麼也沒說。

這事過了不久,族兄溥葵帶著一幫滿清遺老們,非常氣憤地找到溥儀,向他報告說,民國政府居然派警察到各王府發告示,要求旗人立刻剪辮子。否則,做官的不光停發工資,還要開除公職。

這個消息在清遜朝廷內部引發了軒然大波,一些在職的官員們氣憤填膺。最後,清遜朝廷的內務府,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下了一道命令:凡是過神武門入朝者,不光要檢查腰牌,還要檢查辮子,並表示,沒有辮子的人一律不得入內。

清遜朝廷這樣一鬧,民國政府亦不好強迫。為了穩定社會,只好對旗人多行安撫。

就在陷入僵局的時候,宮裡來了位洋帝師莊士敦。

莊士敦是英國愛爾蘭人,他的到來,在溥儀面前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戶。他不僅教授英語,還講西方歷史、風俗人文、現代科學等。這讓從小被關在紫禁城裡的溥儀大開眼界,對莊士敦非常信任。

在莊士敦的影響下,溥儀在生活上發生了不少變化。比如在宮裡裝電話,騎自行車等。不過,漸漸西化的溥儀,卻還是一直拖著辮子,從來沒想過要把辮子剪掉。

有次,直率的莊士敦在和溥儀聊天時,嘲笑他的辮子真像一條豬尾巴。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話讓溥儀大受刺激。

(後排右一為莊士敦)

次日一早,溥儀就叫把宮裡的剃頭太監叫來,要他給自己把辮子剪了。

剃頭太監一聽,嚇得面如土色。當即就跪在地上搗頭如蒜,連稱“奴才不敢”。

溥儀見此非常生氣,又讓近侍太監幫自己剪辮子。

近侍太監也慌了神,畢竟溥儀是皇帝,誰敢動皇帝的頭呢?

溥儀無法,於是拿了剪刀自己下手,把一直跟隨自己的辮子給剪掉了。

在溥儀的命令下,剃頭太監戰戰兢兢,好歹給他剃了個光頭。

溥儀剃頭這事,迅速在宮裡傳開了。先是老太妃們在宮女的攙扶下,慌慌張張地來阻止,結果看到溥儀已經頂了個光頭,頓時大哭不止,連稱“這下大清真沒了”。

緊接著,溥儀上課時,他的那些帝師們也一直黑著臉。顯然對溥儀剪辮子非常不滿。

除此外,皇室宗親和滿清遺老們知道後,更是長吁短嘆,從此不願再做復辟大夢。

溥儀剪辮子這事,在宮廷外也成了轟動一時的大新聞。報紙趨之若鶩,紛紛報道。

經過了這一系列的輿論轟炸,皇宮中的人,也都漸漸地跟著溥儀學。到了後來,所有人都把鞭子剪掉了。由此,一場辮子革命,最終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紫禁城的黃昏》)


張生全精彩歷史


關於清朝的辮子,康有為早在戊戌變法期間就指出:

辮子是落後習俗,既不利於生產,又有礙於軍事活動,還不講衛生,被世人所恥笑,可謂百害而無一利,與富國強兵背道而馳。

但是康有為的建議並未被採納,朝廷毅然堅持舊制,辮子一時間成了新政改革的一大障礙。後來剪辮易服成了辛亥革命的一種手段,成了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共和的象徵。

武昌起義之後,起義將士們統統剪辮子,以示加入革命隊伍,隨後發佈聲明,要求軍民迅速剪髮,與朝廷決裂,自此剪辮活動開始蔓延全國。無法抗拒的清廷只得發佈上諭:“資政院奏,懇請降旨,即行剪辮,以昭大同。凡我臣民,均準自由剪髮。”

至此,剪辮終於有法可依,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即便皇室已經發布剪髮詔令,剪髮風潮蔓延全國,但清皇室卻以百般理由推脫剪髮,甚至以“便於門禁稽查”為由拒絕剪髮,對抗民國政府。清宗室拒絕剪髮的態度如此堅決,那麼為什麼溥儀要先行剪髮呢?

其實說到溥儀剪髮,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

溥儀6歲即位,自幼生活在紫禁城這一封閉的環境中,所學、所知的一切都有嚴格規定。可以說11年時間裡,除了學習舊學,灌輸匡復清室的思想外,溥儀對新的世界一無所知,對於與腦袋後面的辮子自然也認為理所應當。

直到1919年,洋帝師莊士敦進宮為溥儀授課,他講的當然不是中國傳統的孔孟思想,而是完全跳脫這些的新鮮事物。在此期間,莊士敦告訴他,西方人嘲笑中國人的辮子是“豬尾巴”,難看至極,這讓溥儀十分氣惱,一氣之下便自行剪掉辮子,看到溥儀如此“違背祖制”,氣的太妃們痛哭不已。

雖然清朝已亡,但溥儀依舊是滿清的首領,只要他不剪,滿清皇室就有藉口拒絕剪髮,清朝就依舊存在。溥儀剪髮的直接結果就是,一夜之間,紫禁城內最後的1500多條辮子同時落地,正式宣告腐朽的滿清政權徹底滅亡。


史肆說


1921年5月的一天的《申報》上,一則只有6個字標題的消息瞬間引爆全國,這則新聞是“溥儀昨剃辮子。”溥儀後面這個被外國人嘲笑為“豬尾巴”的辮子,對於溥儀以及滿清的遺老們來說,不僅僅是一條普通的辮子,而象徵著他們的大清朝,是他們一直渴望復辟的希望。然而,作為末代皇帝的溥儀,竟讓將他剪掉,簡直就是大逆不道。那麼,為何一心想要復辟的溥儀,會成為紫禁城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呢?

當年,清軍入關的後,以高壓手段推行“剃髮易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清朝的“豬尾巴”辮子成為清朝統治的象徵。在辛亥革命後,清朝滅亡,根據中華民國的優待政策,末代皇帝溥儀可以繼續在紫禁城裡做自己的小皇帝。因此,外面世界的人都剪掉了象徵清朝的“豬尾巴”辮子,而紫禁城裡面,人人還是留著清朝的“豬尾巴”辮子,作為末代皇帝的溥儀更是如此。

這一切都在一個外國人的到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19年,外國人莊士敦走進了紫禁城,成為末代皇帝的老師,他教授溥儀英文、數學、世界史、地理等知識。在兩人的相處中,產生了深刻的師生情誼。英國人莊士敦給少年溥儀帶來世界全新的知識,使溥儀大開眼界,思想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溥儀開始在紫禁城中騎車,開始穿西裝,甚至他曾一度想要跟著莊士敦出國留學。而在他與莊士敦的相處中,莊士敦告訴溥儀他身後的辮子被外國人嘲笑為“豬尾巴”,是非常難看的。年輕氣盛的少年溥儀,一氣之下,就命令身邊的小太監將其剪掉。而小太監嚇得兩腿一軟,就癱倒在地上,就是不敢下手。於是溥儀自己動手,咔嚓一下就將自己的辮子給剪掉了。

溥儀剪掉辮子後,整個紫禁城簡直是炸開了鍋。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太妃們痛哭了幾場,師傅們也好多天面色陰沉。”宮外的滿清遺老們也是驚訝萬分,真可謂轟動一時。現在,溥儀當年剪下來的辮子還在故宮博物院展覽,每天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去參觀。

總之,溥儀之所以剪掉辮子,純屬是一個少年對美的追求,跟有沒有復辟清王朝之心沒有半毛錢關係。更何況他後來依然是復辟之心不死,竟然還投靠了日本人,成為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辛亥革命,讓中國換了顏色,滿清的統治也走到了盡頭,紫禁城外的百姓,無論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都剪去了那難看的大辮子,中國終於走出了滿清封建王朝的陰霾。

但是,紫禁城裡面卻是另一番景象,大家還都拖著大辮子行走,因為慈溪老佛爺說過:“清非中國,辮子不能去。辮子去,中國不亡大清亡。”

秉承這個意志,大家活在了紫禁城的這個小烏托邦裡不願意承認大清亡了的事實。

但是,一個外國人卻改變了這群人的最高首腦:末代皇帝溥儀的想法,他就是莊士敦。

莊士敦有一天在紫禁城和溥儀聊天,無意中說起了他腦後的大辮子,譏諷為豬尾巴。

這下可惹惱了溥儀,但是已經退位的他又有什麼辦法呢?但是從那天起,溥儀決定要剪辮子。

但是哪個太監敢剪他的辮子呢,溥儀一怒之下,搶過剪刀,咔嚓,把自己的辮子剪了,然後讓太監給剃了個大光頭。

這下紫禁城炸了鍋了,皇帝都把辮子剪了,這個大清看來是真的亡了呢。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這麼描述的自己剪辮子後的紫禁城:

“太妃們痛哭了幾場,師傅們有好多天面色陰沉。”

於是第二天的《申報》上有了這六個字的報道:“溥儀昨剃辮子。”

這是個標誌性的事件,代表著即使是滿清的貴族皇室,也已經承認自己已經進入了歷史,當年的大清王朝是真的覆滅了。

現在想想,某個跳樑小醜又留起了辮子,還聲稱自己是第多少代皇孫,當真是笑掉了眾人大牙。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溥儀是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1908年登基,1912年就被迫退位了。溥儀剪辮子的最直接原因是受到他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的影響。

溥儀退位後,根據清室與民國政府達成的優待條款,溥儀還保留了皇帝尊號,允許住在紫禁城,過著“小朝廷”的生活。1919年3月4日,由於李鴻章之子李經邁的建議,經過當時民國總統徐世昌的交涉,英國人莊士敦開始給溥儀教英文,一直到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軍隊驅逐出紫禁城,前後有5年時間。

其實,莊士敦不僅單純給溥儀教英文,還給這位年僅14歲的“遜帝”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在莊士敦的影響下,溥儀對西方文明產生了興趣,生活習慣也逐步西化了。

溥儀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說,“只因莊士敦譏笑說中國人的辮子是豬尾巴,我這才明白腦袋後的這東西確實不雅觀,立刻毫不猶豫地把它剪掉了,和誰也沒商量”。這事發生在莊士敦和溥儀接觸不到一年的時間。可見莊士敦對溥儀的影響之大。

莊士敦後來在他的著作《紫禁城的黃昏》中也提到了這件事。他說,溥儀一天突然下令讓太監剪斷他的辮子,太監害怕不敢做,還懇求“皇帝”不要為難他。之後,溥儀一個人在另一間屋子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溥儀剪辮子的大膽之舉無疑對當時清朝遺老們和整個社會的震動是極大的。薙髮留辮曾經是滿族男子的傳統裝束,自1644年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後,二百年來也成為全中國男性的標誌性特徵,成為清朝統治的一個符號。清朝統治被推翻後,國人掀起了一場剪辮運動,迎接民國時代的來臨。不過,紫禁城內依舊是辮子世界,民國政府曾經請清室協助勸說旗人和紫禁城的人剪辮,很多人藉口在宮中做事而拒絕。現在連滿清王室的最高代表溥儀都斷然捨棄具有象徵意義的辮子,對那些懷念清朝統治的遺老們來說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一些“老臣”為此痛哭流淚。溥儀帶頭剪辮後,幾天內,除了幾個清室內務府“大臣”和溥儀的幾位“帝師”外,紫禁城中有上千人仿效“皇帝”把辮子剪了。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的賬號,也歡迎評論轉發。


聽三哥說歷史


他是因為收到外國老師莊士敦的影響,老師和他說辮子是落後不衛生的象徵,溥儀就把辮子剪去了。


曉史才能明事


這是帝師莊士敦先生長期宣傳西方文明的結果,溥儀剪短髮、著高級西裝、戴名錶、喝咖啡、去起士林吃西歺、騎自行車、打高爾夫球……,都是受了莊士敦先生影響。此時溥儀早退位,無人敢進言。回大聖。


手機用戶5923375702


因為在紫禁城的範圍內,溥儀還是皇帝,使用他的宣統年號,紫禁城內的人誰敢不聽命於他!有點類似墨索里尼1929年承認有主權以前的梵蒂岡,只不過北洋政府從來沒承認過紫禁城是一個主權國家,到1924年張勳復辟失敗以後,馮玉祥將溥儀驅逐出宮,廢除皇帝尊號。所以在紫禁城內他要不剪辮子誰敢剪,當然是城內第一人。


漢宣清乾麗水


不剪不行了,無奈啊,清朝回不去了。這問題太水,不要再搞這麼沒含量的問題。


摩羯蕭落


他是受英文老師莊士敦的影響剪的,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他還做了另一件西化的事情,就是學會了騎自行車,為了方便進出,他把故宮的門檻給鋸掉了,這兩件兩件事都有人反對,他壓下去了。

很多年後,他提起這些事情,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愉快的心情,他並不後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