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在最近的奥斯卡风向标金球奖的提名上,惊喜地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

马丁·斯科塞斯凭借新作《爱尔兰人》收获了多项提名,在斯科塞斯的个人作品体系内,罗伯特·德尼罗自然是最重要的搭档,1973年的《穷街陋巷》作为两人的第一次合作,它像是几年后的《出租车司机》的一次预演。它与另一部颁奖季热门《小丑》也形成了某种精神内核上的呼应,用一种近乎绝望的癫狂,反思现代社会的疏离与人性的冷漠

因此,《穷街陋巷》不仅是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与早期德尼罗银幕上的灵光显现,它更为我们了解70年代文化环境、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范本。

青年文化话语下的“纽约”都市影像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影片“Mean Streets”通常被翻译成“穷街陋巷”,汉译名的本身简介扼要,点出了“城市底层影像”的主题,不失为一种优秀翻译。但单词“mean”又无法简单的翻译成贫穷与简陋,从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了解“新好莱坞”电影主题与风格特色中的一个关键性词汇。结合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普遍的精神状态,在反对战争与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下、性解放与嬉皮摇滚构建的青年文化中,那种狂暴、热血、躁动、愤怒的状态,是不言而喻的。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因此,斯科塞斯的电影带有一定的社会学价值和文化批判意味。与传统好莱坞经典叙事不同,诸如《音乐之声》的大团圆式结局与工整文雅的台词;《穷街陋巷》的语言风格采取了大量不加修饰的俚语、口语、力图还原社会底层的真实形态,而那种略带忧郁的基调也与时代之间有一种巧妙的暗合

美国电影学者Jerry Carlson曾将《穷街陋巷》与王家卫的《旺角卡门》、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巴西的《上帝之城》等放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现代多元文化的互动话语下。诚然,《穷街陋巷》固然是符合现代都市生活中青年人的“抗争经验与青春记忆”这一母题,但作为带有浓厚斯科塞斯自传色彩的作品,它更多带有的是斯科塞斯个人生活印记。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不仅是对一个时代情人的普遍精神状态的精准呈现,影片的写实力度还在于生动呈现各种亚文化的碰撞交融。最主要的是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原生族裔、不同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影片中最直接的体现是意裔与非裔、犹太人等。还包括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差异,例如同志等边缘人群。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作为纽约曼哈顿长大的意大利裔导演,斯科塞斯的名字时常会与另一位意裔导演科波拉同时出现。如果说在《教父》中,导演科波拉通过意裔黑手党柯里昂家族为代表的权势集团、来书写壮志豪情,颇有几分宏大叙事下的史诗意味;那么在《穷街陋巷》里,斯科塞斯则将视角聚焦在物质贫乏、精神苦闷、失落失语的小人物,诠释一种另类的“美国梦”

“镜像”中的自我反思、忏悔与救赎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镜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作为贯穿全片一个重要意象,它首先有着拓展空间、丰富视觉的基本功能。而它通过几位主角映射出一个社会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同样的消极抗争、意志颓靡、无助消沉。群像人物的琐碎、无序的日常行为及其潜在的因果逻辑取代了传统叙事中的戏剧性与鲜明动机

Charlie整日混迹在酒吧、街头,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贯穿整部影片。既不愿沦为叔叔权力倾轧的工具、也不想与跟班Johny继续沉沦堕落、对爱人的单纯爱恋仍旧无法摆脱家庭的控制。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而镜子成了他自我觉知的工具,对生理意义上的本体、社会关系中的人、自我的心理状态的多重审视。如果用法国学者拉康理论做个通俗解释,镜像中获得的主体形象,是社会普遍预期、他人审视下的幻影式、理想化的自我,在这种幻象的支配下,就会产生自我不断异化又终难调和的悲剧。

扮演者哈维·凯特尔用眼神精确地传达出反思与质疑 ,而这正昭示着他忏悔的困境与终身难以完成的救赎。关于困境中的小人物的自我救赎,在之后的《出租车司机》与《愤怒的公牛》有着更为完整的表达。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Johny Boy:反叛与癫狂

Johny Boy无疑是影片中的灵魂人物。与Charlie正邪间的游离、渴望改过与救赎,他的狂傲、好斗、暴怒更加张扬与恣意。表面上是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甚至带有一种叛逆癫狂、极具毁灭性的“反社会人格”,实则是一种卑微小人物的孤独无助、惶惑不安,在用手枪挑衅黑市商人Michael请将其吓退的过程中,他短暂实现了一次“大人物”的梦想,而最终迎接他的是惨痛的抱负。在其后王家卫的处女作《旺角卡门》中,张学友饰演的乌蝇在压抑中的反弹与爆发,与之异曲同工。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美国梦”的破碎与“反英雄”的情节走向使得影片带有一种阴郁的气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像是几年后的《出租车司机》中退役军人Travis的一次预演,更是70年代美国青年人普遍心理的一种写照:他们试图颠覆传统、解构一切,而这种情绪与心理更突显了内心的迷惘与绝望、价值观的虚无。

70年代,传统好莱坞表演模式中,对外在形体、表征动作的强调以及夸张的表情、念白,逐渐无法满足年轻观众的多元化、现代化审美需求。作为阿德勒的得意门生,马龙·白兰度后的又一世界级的文化偶像、“方法派”(Method Actor)标杆,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呈现出了“反传统”与“现代性”特征。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正如塑造本片中的Jonhny Boy时,他没有过度渲染角色的底层特征与情绪本身,而是将对角色的“体验”与表演的“最高任务”内化于心,单看每一场戏中的动作与表情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性,而整部片中他的行为逻辑无不是对角色自内而外的精确诠释。因此,表演不会陷入一种大众日常口语中的“油腻”与“用力过猛”,他也凭借此角色获得了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男配角奖。

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的致敬与个人美学的开创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危机四伏的灰暗街道、陋巷中的垃圾、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隐匿着都市的罪恶与丑陋低调摄影与幽闭空间的压抑游离在正义与邪恶之间的主角,无不是对好莱坞片厂黄金时代亨弗莱·鲍嘉等主演的“黑色电影”的一种致敬与延续。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除了对经典好莱坞模式的“扬弃”,法国新浪潮对他的影响也可见一斑:既强调客观上的纪实性、又突出主观上的个人感受。例如,富于变化的运动镜头、晃动的手持摄影与跳跃式剪辑,对人的精神感受和心理状态的强调:例如一些闪回、梦境、主观视点。

强冲击力的摇滚配乐和“都市街头”影像空间的鲜明视觉特色,阴森的夜幕、朦胧的烟雾,由视觉上的凋敝破败营造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基调。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酒吧间的红色,给人强烈的压迫感,是血腥与暴力、欲望与罪孽的象征:醉生梦死的现代都市水泥丛林,丧失了温情与悲悯;而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调运用更是彰显出一种冰冷与凛冽,人物的命运更显悲壮与凄凉。影片中的女性不再是复杂、魅惑的蛇蝎女郎形象,是一种现代文明规训下的都市女性形象,代表着一种当代价值观,她是男性角色渴望回归主流价值的愿望投射

《穷街陋巷》:马丁·斯科塞斯的才华初显

美国意裔族群的“亚文化”、小人物的困顿挣扎与自我救赎、对社会现实的纪实性与表达上的主观性,这些关键的主题与特色,在日后斯科塞斯的电影中得到更强烈的彰显。而《穷街陋巷》无论是放在研究70年代美国社会风貌的历史性话语还是斯科塞斯的个人作品体系内来看,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