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爱尔兰人》这部电影改编自查尔斯.布朗特2004年出版的作品《我听说你漆房子》——

这是一本回忆录,也可以将其看做是一本忏悔录,见仁见智。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面世以后,这部作品收获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这部作品代表马丁的最高水平也承载其最十足的诚意,也有人说这根本就是江郎才尽、年迈体衰的马丁贩卖情怀、炒了一锅冷饭大杂烩。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马丁·斯科塞斯

但这部耗资2亿美元的《爱尔兰人》在我看来,其实是生长在美国意大利区的马丁对黑帮最平实的解读,以及最客观的去神性化处理。


原本手持1亿美元民间资本、版权归属于派拉蒙的《爱尔兰人》因为在新技术上的尝试不断超支,中间在2017年的时候差点夭折。还好触手遍布全球的Netflix及时挽救大局——出资1.05亿买下《爱尔兰人》后追加1.25亿美元预算继续拍摄,并保证马丁拥有最终控制权(包括电影最终剪辑权)。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了解电影的人都清楚,拥有绝对话语权对于一位导演来説有多么重要,尤其是给人打工出身,凭借《穷街陋巷》被世界承认的马丁对此更是有着切身体会。

有多少好电影就是死在外行人的剪辑干预中?此乃一句发自肺腑的题外话。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可即便奈飞在这边如此慷慨,马丁在那边还是不断超支。主要原因就是《爱尔兰人》启用了时下最先进的减龄技术。

不同于前段时间李安在《双子杀手》中用贴片缔造出一个年轻的威尔史密斯,马丁和《爱尔兰人》中的三位老戏骨都不愿意在表演的时候脸上、头上还戴着奇怪的东西。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双子杀手》的“减龄技术”


也正是这项号称(实际效果也是)演员无需做任何改变(甚至化妆)、只需专注于表演的新减龄CGI技术让《爱尔兰人》的成本不断增加。


对于电影来说,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喧宾夺主,其最终作用还是服务于镜头语言和情节叙事。在这一点上,马丁处理得很好,几位老戏骨也奉献了卓绝的演技并表现出对表演极大的尊重。

接下来就重点分析,为什么说《爱尔兰人》是一场马丁对黑帮的去神性化,结合电影的台前幕后,也许可以拨云见日。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三重叙事结构作用下的缓慢推进


  • Frank在养老院的回忆自白是第一条叙事线;
  • 1975年的那场公路旅行是第二条叙事线;
  • Frank在加油站回忆起1950年的命运转折——和罗素的初遇,是第三条叙事线。

<strong>这三条叙事线其实是是以3种身份将整个故事、整个年代、或者说整个黑帮的发展史进行整合——父亲、手下、朋友。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之所以说是"发展史",而不是用"没落"去形容,是因为在Frank的叙述中,似乎没有谁有高光时刻。对比之下出高低,没有辉煌,又何来没落?


而整部《爱尔兰人》就在一位老人的独白中一再"倒车",让人们在接踵而至的镜头转换中看到眼前那个手戴"唯三"戒指之一的老头,变成了一个运送牛肉的卡车司机。

除了"卡车司机"这重社会身份,Frank还有"一个技艺过人的二战老兵"这样一段加分经历。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而在成为Bufalino家族的得力助手和罗素的好朋友后,Frank又被推荐给吉米霍法,进而成为后者最信任的保镖和朋友。


在这个前提被交代清楚后,在一件件突发、偶然、被安排等性质的事件后,1950年开始的那条故事线和1975年那条交汇重合。

伴随着新的交通工具——飞机的出现,和唯一一把没被扔进河里销毁证据的强,那辆装满故事的汽车缓缓驶向整部电影的高潮,一堵Frank最不愿意刷的墙和最终定格他家庭关系的一场杀戮。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如此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让人目不暇接的分支事件以及一个接一个的出场人物,是给导演对镜头的运用和对叙事节奏的把控提出了超高要求。

但这部三个半小时的《爱尔兰人》一点没有让窝感到难熬或枯燥,因为几乎每一个场景的镜头都在充当着"旁白"的作用。马丁运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并在适当的时侯配以一些黑色幽默和致敬经典的镜头,让人看到整部电影的镜头淡出却感到意犹未尽。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这个镜头惊艳到我


比如那场在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发店枪杀事件"。当观众跟对着杀手视角的镜头进入到理发店并做好了迎接一场腥风血雨的准备时,马丁却将摄影机对准一团锦簇且五彩斑斓的鲜花上,让人在错落有致的枪声和措手不及的视觉"冲击"中完成对这次暗杀事件的想象。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再比如对Frank和小女儿佩琪的父女关系起到转变作用的"痛殴店主"那场戏,整个略显笨拙又杀伐决断的过程以一个全景镜头展现,并可以延缓了佩琪进入镜头的时间,最后以父女离去的背影结束。而小女儿佩琪的冷眼旁观和Frank的一意孤行(从头至尾也没问过一句佩琪的感受)就已经注定了父女关系的疏离,直至吉米霍法的离去让二人就此分崩离析。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穷街陋巷》海报

《爱尔兰人》是一部和能代表马丁风格的电影,在这之中不仅能找到《穷街陋巷》,《赌城风云》,《纽约黑帮》和《好家伙》的传承、影子,并且以通篇的冷色调传递出忧伤和悲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马丁在《基督最后的诱惑》中对神性的讨论的一种延续。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基督最后的诱惑》海报

此"神性"非彼"神性"。前者是人性中的光辉和最接近神祗的部分,后者是从前的黑帮电影的与世隔绝和空中楼阁——就像遥远的罗马帝国。

这也就引出了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去神性化。


马丁的"自我放逐"和主角的人性化处理


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人会歇斯底里,也没有一个宏大的场景——这完全不符合以往黑帮电影的风格和节奏。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面包蘸红酒贯穿整部电影,对美食的迷恋是表象,“饮血吃肉”的隐喻是关键

无论是面包蘸红酒时划下的生死簿,还是杀人前选枪的慢条斯理,亦或是利益网纵横交错的牛鬼蛇神们的交流方式,马丁似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狠话和原本应该很"迈克尔贝"的场景处理方式,进而通过一段回忆、一条公路、下车抽烟等及其生活化的场景将一个又一个故事铺展开来。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当然在《爱尔兰人》中,马丁虽然放弃了传统的"黑帮电影"的表达方式,但却对历史事件和阴谋论进行了颇为任性的还原和明目张胆的提及。

  • 肯尼迪当选总统背后的故事
  • 美国工会的腐朽和内斗
  • 美国总统惯用的权力布局
  • 肯尼迪遇刺事件
  • "猪湾事件"
  • 吉米霍法的失踪

等等等等。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在电影中,Frank似乎和这些事都有关系。但不要忽视任何一个镜头和细节——在最后有人来问Frank对吉米霍法的失踪是否有其他说法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关键性客观事实:所有人都死了。而且在Frank吃药的时候,提到过一种药会让大脑受损


所以这些事的真实性,或者说Frank的参与度究竟有多高,基本就属于"死无对证"的状态。但也许是由于马丁对这本书以及主角Frank的偏爱,这部电影极尽详细地"还原"了每一个历史事件。

当然这也<strong>有可能是马丁作为一个执掌镜头和剧本的成熟叙事者,对故事和历史、虚构与现实的清晰区分和艺术化加工。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整部《爱尔兰人》最人性化处理的地方就是摒弃了传统黑帮电影的虚假浪漫。

  • 他们可以穿着睡衣,一边刷牙一边讨论大事;
  • 也有一边在台上运筹帷幄,一边在台下吃冰淇淋,还对别人迟到耿耿于怀的大人物;
  • 甚至连串联所有势力的小老头,也不过是个宠溺喜欢抽烟的妻子、对面包蘸红酒痴迷、喜欢孩子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普通人。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而整部电影最虚假的浪漫就是主角Frank。他终其一生都在用家庭责任推动自己不断前行,直至掉进深渊,连孩子的出生需要更多的钱也被他用作犯更大罪行的借口。

但电影行至结尾时,Frank的表白原本很打动人,也让观众感受到一位年迈老人的无力:

"我只是想保护你们不受伤害。"

可女儿的一句冷笑反问就将整部电影的基调拽到了"悲凉"的层面,也给整个黑帮世界镀上一层"可笑"的底色:

"不受谁的伤害?"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这分明是一记耳光,打碎了黑帮所有的虚假浪漫。

就像我之前在《教父》三部曲影评中写的那样:

游离于制度之外的"原则"和"底线",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抗争资本,也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可更多时候,是自己对权力的追逐和金钱的迷恋让人迷失了,其余一切都是借口,包括家庭——<strong>假话说久了,自己都以为是真的。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写在最后:人物的出场方式和篇幅重点,暴露了马丁最隐秘的心思


不同于其他电影的人物介绍,《爱尔兰人》中每个人物出场都会交代其死亡时间和方式。你会发现:鲜少有人可以善终。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一开始,这种"死亡预告"会让人感到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并夹杂强烈的戏剧反讽色彩。可当那些人真的跟"介绍"中一样——时间一样、死法一样,横尸在观众面前时,马丁的冷酷无情和黑帮的宿命色彩才逐渐显现出来。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就像一场被预先告知死亡时间和方式的游戏,可一旦深陷其中,就不得不、也必须玩儿到底。


而整部电影的篇幅重点不是死亡、杀戮、权力、金钱等常见的关键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strong>衰老"。但马丁很好的运用时间差和适时的回溯,没有让《爱尔兰人》沦为"养老院里的忏悔录"。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所以如果二刷这部电影,当再一次看到Frank一遍遍出现在那座桥上,将枪扔到河里,并辅以"河底的枪能武装一个军队"时,也许就再也笑不出来了——那背后又是多少"死亡预告"呢?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的一场“黑帮去神性化”


无论是黑帮,还是"爱尔兰人",<strong>电影对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群体的回溯和解读,都是电影人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是对所有热爱这个世界的人一种变相的回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