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嵩山老僧,彭世,張盍蹋,車甲

嵩山老僧

篙山內有一個老和尚,茅屋建在薜荔女蘿之間,終日修持不出山。忽然看見一個小孩來拜見他,懇求收他為弟子,老和尚只是誦讀經書不回頭。那小孩從早到晚不退,僧人於是問:“這深山裡,人跡很少,孩子為什麼到這裡?又為什麼要拜我為師?”

小孩說:“本來居住在山前,父母都去世,失去依靠,一定是前世不修善果所導致。現在發願,舍離塵俗,來找我的老師。是想修來世福業的。”和尚說:“是這樣的啊,但是修道很寂寞,不同於世俗之人。你的願望雖然美好,但能堅持到底嗎?”

小孩說:“如果我說的話和我的心相違背,天地神明,自然不容我,不僅我的老師不容我。”和尚看他聰明,覺得和他有善緣,於是收他為徒。小孩拜師後,勤奮恭敬。有時和僧人探討佛法,提出的見解,僧人不能回答。老和尚很以他為重,認為這個徒弟必將成為聖賢。

幾年後的一個秋天,萬木凋零,秋風悲涼,溪谷悽清。小徒弟忽然感慨四望,朗誦說:“我本長生深山內,更何入他不二門。爭如訪取舊時伴,休更朝夕勞神魂 。(大意是對入佛門有悔意)”吟誦完畢,又長嘯數聲。過了很長時間,有一群鹿過,小男孩興奮脫下僧衣,化成一個鹿,跳躍隨著鹿群而去。

古代志怪故事——嵩山老僧,彭世,張盍蹋,車甲

【原文】嵩山內有一老僧,結茅居薜蘿間,修持不出。忽見一小兒獨參禮,懇求為弟子,僧但誦經不顧。其小兒自旦至暮不退,僧乃問之曰 :“此深山內,人跡甚稀,小兒因何至?又因何求為弟子?”小兒曰 :“本居山前,父母皆喪,幼失所依,必是前生不修善果所致。今是以發願,舍離塵俗,來求我師。實欲修來世福業也 。”僧曰 :“能如是耶?其奈僧家寂寞,不同於俗人。志願雖嘉,能從道,心惟一乎?”小兒曰 :“若心與言違,皇天后土,自不容耳,不惟我師不容也 。”僧察其敏悟,知有善緣,遂與落髮。小兒為弟子後,精進勤劬,罕有倫等。或演法於僧,僧不能對;或問道於僧,僧不能折。老僧深重之,以為聖賢也。後數年,時在素秋,萬木凋落,涼風悲起,溪谷悽清。忽慨然四望,朗吟曰 :“我本長生深山內,更何入他不二門。爭如訪取舊時伴,休更朝夕勞神魂 。”吟訖,復長嘯。良久,有一群鹿過, 小兒躍然,脫僧衣,化一鹿,跳躍隨群而去。(出《瀟湘錄》)



彭世

鄱陽樂安姓彭的人,晉朝鹹康年間,以打獵為生。每次進山,都是和兒子一起去。有一次忽然倒地,變成一隻鹿,跳躍而去,於是他的兒子終身不再打獵。到孫子這一代,卻又經常打獵。他孫子曾射中一頭鹿,兩個角之間有道家七星符,上面還刻錄著他祖父名字,以及籍貫和出生年月,看到這後他非常後悔,從此再不打獵了。

古代志怪故事——嵩山老僧,彭世,張盍蹋,車甲

【原文】鄱陽樂安彭世,晉鹹康中,以獵射為業。每入山,與子俱行。後忽蹶然而倒,化成一鹿,跳躍而去,其子終身不復弋獵,至孫卻習其事。曾射一鹿,兩角間有道家七星符,並其祖名字,及鄉居年月焉,睹之悔懊,自此永斷射獵。(出《異苑》)



張盍蹋

從前張何不蹋、寧成二人,一起到蜀雲臺山石室中修道。忽然有一人,穿著黃色的絲帛單衣,葛巾,到他們面前說:“修道辛苦嗎?”二人感到奇怪,於是用鏡子照他,鏡子中的影像是一隻鹿。於是責問他說:“你這草中的老鹿,怎麼敢幻化成人的形象?”話剛說完,那個人變成老鹿跑了。

古代志怪故事——嵩山老僧,彭世,張盍蹋,車甲

【原文】昔張盍蹋、寧成二人,並出家於蜀雲臺山石室中,忽有一人,著黃練單衣,葛巾,到其前曰 :“勞乎道士?”因以鏡照之,見是一鹿。遂責問之曰:“汝草中老鹿,何敢詐為人形?”言訖,化成老鹿而走去。(出《抱朴子》)



車甲

陶潛《搜神記》說:有一個讀書人,姓車,是淮南人。有一個下雨天,他在家中獨坐,忽然有兩個年輕姑娘來找他。穿著紫色絲帛做成的衣服,站在他的床前,一起說笑。車生很疑惑:下這麼大的雨,女人從外面來,而穿的衣服不溼?一定是別的什麼東西。他的牆上掛著一面銅鏡,直徑有幾寸。回頭看鏡子裡,原來是兩頭鹿在床前。拿刀砍她們,兩個姑娘都變成了鹿。一個逃走了,一個被捉住當晚飯吃掉了。

【原文】陶潛《搜神記》曰:有一士人姓車,是淮南人,天雨,舍中獨坐,忽有二年少女來就之。著紫纈襦,立其床前,共語笑。車疑之:天雨如此,女人從外來,而衣服何不沾溼?必是異物。其壁上先掛一銅鏡,徑數寸。回顧鏡中,有二鹿在床前。因將刀斫之,而悉成鹿。一走去,獲一枚, 以為脯食之。(出《五行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