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嵩山老僧,彭世,张盍蹋,车甲

嵩山老僧

篙山内有一个老和尚,茅屋建在薜荔女萝之间,终日修持不出山。忽然看见一个小孩来拜见他,恳求收他为弟子,老和尚只是诵读经书不回头。那小孩从早到晚不退,僧人于是问:“这深山里,人迹很少,孩子为什么到这里?又为什么要拜我为师?”

小孩说:“本来居住在山前,父母都去世,失去依靠,一定是前世不修善果所导致。现在发愿,舍离尘俗,来找我的老师。是想修来世福业的。”和尚说:“是这样的啊,但是修道很寂寞,不同于世俗之人。你的愿望虽然美好,但能坚持到底吗?”

小孩说:“如果我说的话和我的心相违背,天地神明,自然不容我,不仅我的老师不容我。”和尚看他聪明,觉得和他有善缘,于是收他为徒。小孩拜师后,勤奋恭敬。有时和僧人探讨佛法,提出的见解,僧人不能回答。老和尚很以他为重,认为这个徒弟必将成为圣贤。

几年后的一个秋天,万木凋零,秋风悲凉,溪谷凄清。小徒弟忽然感慨四望,朗诵说:“我本长生深山内,更何入他不二门。争如访取旧时伴,休更朝夕劳神魂 。(大意是对入佛门有悔意)”吟诵完毕,又长啸数声。过了很长时间,有一群鹿过,小男孩兴奋脱下僧衣,化成一个鹿,跳跃随着鹿群而去。

古代志怪故事——嵩山老僧,彭世,张盍蹋,车甲

【原文】嵩山内有一老僧,结茅居薜萝间,修持不出。忽见一小儿独参礼,恳求为弟子,僧但诵经不顾。其小儿自旦至暮不退,僧乃问之曰 :“此深山内,人迹甚稀,小儿因何至?又因何求为弟子?”小儿曰 :“本居山前,父母皆丧,幼失所依,必是前生不修善果所致。今是以发愿,舍离尘俗,来求我师。实欲修来世福业也 。”僧曰 :“能如是耶?其奈僧家寂寞,不同于俗人。志愿虽嘉,能从道,心惟一乎?”小儿曰 :“若心与言违,皇天后土,自不容耳,不惟我师不容也 。”僧察其敏悟,知有善缘,遂与落发。小儿为弟子后,精进勤劬,罕有伦等。或演法于僧,僧不能对;或问道于僧,僧不能折。老僧深重之,以为圣贤也。后数年,时在素秋,万木凋落,凉风悲起,溪谷凄清。忽慨然四望,朗吟曰 :“我本长生深山内,更何入他不二门。争如访取旧时伴,休更朝夕劳神魂 。”吟讫,复长啸。良久,有一群鹿过, 小儿跃然,脱僧衣,化一鹿,跳跃随群而去。(出《潇湘录》)



彭世

鄱阳乐安姓彭的人,晋朝咸康年间,以打猎为生。每次进山,都是和儿子一起去。有一次忽然倒地,变成一只鹿,跳跃而去,于是他的儿子终身不再打猎。到孙子这一代,却又经常打猎。他孙子曾射中一头鹿,两个角之间有道家七星符,上面还刻录着他祖父名字,以及籍贯和出生年月,看到这后他非常后悔,从此再不打猎了。

古代志怪故事——嵩山老僧,彭世,张盍蹋,车甲

【原文】鄱阳乐安彭世,晋咸康中,以猎射为业。每入山,与子俱行。后忽蹶然而倒,化成一鹿,跳跃而去,其子终身不复弋猎,至孙却习其事。曾射一鹿,两角间有道家七星符,并其祖名字,及乡居年月焉,睹之悔懊,自此永断射猎。(出《异苑》)



张盍蹋

从前张何不蹋、宁成二人,一起到蜀云台山石室中修道。忽然有一人,穿着黄色的丝帛单衣,葛巾,到他们面前说:“修道辛苦吗?”二人感到奇怪,于是用镜子照他,镜子中的影像是一只鹿。于是责问他说:“你这草中的老鹿,怎么敢幻化成人的形象?”话刚说完,那个人变成老鹿跑了。

古代志怪故事——嵩山老僧,彭世,张盍蹋,车甲

【原文】昔张盍蹋、宁成二人,并出家于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黄练单衣,葛巾,到其前曰 :“劳乎道士?”因以镜照之,见是一鹿。遂责问之曰:“汝草中老鹿,何敢诈为人形?”言讫,化成老鹿而走去。(出《抱朴子》)



车甲

陶潜《搜神记》说:有一个读书人,姓车,是淮南人。有一个下雨天,他在家中独坐,忽然有两个年轻姑娘来找他。穿着紫色丝帛做成的衣服,站在他的床前,一起说笑。车生很疑惑:下这么大的雨,女人从外面来,而穿的衣服不湿?一定是别的什么东西。他的墙上挂着一面铜镜,直径有几寸。回头看镜子里,原来是两头鹿在床前。拿刀砍她们,两个姑娘都变成了鹿。一个逃走了,一个被捉住当晚饭吃掉了。

【原文】陶潜《搜神记》曰:有一士人姓车,是淮南人,天雨,舍中独坐,忽有二年少女来就之。着紫缬襦,立其床前,共语笑。车疑之:天雨如此,女人从外来,而衣服何不沾湿?必是异物。其壁上先挂一铜镜,径数寸。回顾镜中,有二鹿在床前。因将刀斫之,而悉成鹿。一走去,获一枚, 以为脯食之。(出《五行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